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阅读专题10解读材料提炼信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1098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阅读专题10解读材料提炼信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阅读专题10解读材料提炼信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阅读专题10解读材料提炼信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阅读专题10解读材料提炼信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阅读专题10解读材料提炼信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阅读专题10解读材料提炼信息.docx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阅读专题10解读材料提炼信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阅读专题10解读材料提炼信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阅读专题10解读材料提炼信息.docx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阅读专题10解读材料提炼信息

“决胜2018”阅读考点讲与练10:

解读材料,提炼信息

考点名称:

解读材料,提炼信息。

考点指向:

本考点主要考查从阅读材料中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要求能透过字面意,体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隐含信息;能全面地解读材料,准确地提炼材料所包含所有信息;能迅速准确地提炼材料的主要信息;能根据实际需要,迅速准确地提炼文章的相关信息,对阅读材料能按要求作出恰当的处理。

考点分析: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透过材料的字面,准确地表述意在彼的隐含信息;2.整体把握材料(包括图表和图徽),准确地提炼材料中所有的信息,并用简洁地语言表述;3.准确地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4.根据材料要求,设计出一个或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为某个景点撰写旅游广告,为具体的场景撰写宣传标语等。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

先迅速浏览材料,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考点示例一

某宾馆客房的床上摆了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浴衣,浴衣上有一张纸条:

尊敬的客人:

这件衣服是供您洗浴后穿的。

如果您想带回一件留作纪念,请到二楼商场购买,价格为180元。

谢谢!

请问:

这张小纸条包含哪些信息?

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准确地表述隐含信息的能力。

生活中,对有些问题的提示或者回答,直接正面回答往往不得体。

言语者如果能变换一种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或委婉回答,或侧面暗示,这种方式更容易为人接受。

这类题一般言在此而意在彼。

回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透过字面意,准确地理解隐藏在字面下的信息。

如上题中“您洗浴后穿”已明确交代了浴衣的用途。

第二句则进一步从侧面提醒旅客此浴衣非赠品,实在警醒贪小便宜者。

相类似的考题更多的则是考查学生能否准确地领悟一些幽默话语的真正含义。

做这类题常见的错误就是对材料的歪解。

如,考点示例1,有学生理解为“在替浴衣做广告”。

参考答案:

这张小纸条包含的信息:

浴衣的功用,浴衣可以在二楼商场购买,浴衣的价格;真正的用意是:

这件浴衣不能带走。

考点示例二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下表是部分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统计,根据表内提供的资料,按要求回答。

国家

军人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

国家

军人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

中国

28000000

30000000

日本

1850000

672000

苏联

13700000

13000000

德国

3500000

1600000

南斯拉夫

300000

12000000

意大利

77500

153000

1、从上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

(1)

(2)

2.看了上表,你想说什么,写出你最想说的话。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整合能力和表述能力。

这种题型近几年呈流行趋势。

表格题既简明直观地把阅读材料展示在读者面前,也巧妙地把问题的本质隐藏起来。

解答表格题的关键在于读表:

对表格中的数据和内容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力求用简洁连贯明了的语言概括出表格中所反映的信息。

上图表中,横看,是军人和平民死亡人数对比;纵比,则是中国、苏联、南斯拉夫等三个被侵略国家与日本、德国、意大利三个侵略国家军人和平民死亡人数的对比。

第二步,提炼主要信息,并用恰当的词语和完整的句子把规律表述出来。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挖掘出图表中隐含的信息:

战争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根据要求,我们只要选择两点回答即可。

谈看法,说感想,则要结合信息,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1.(1)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死亡人数是全世界最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民死亡人数均以十万、百万、甚至千万计算。

(2)在战争中,大多数被侵略的国家平民死亡的人数多于军人死亡人数;侵略国军人死亡的人数一般多于平民的人数。

2.(1)要和平,远离战争。

(2)让和平永驻人间。

(3)让战争远离人类。

(4)以史为鉴,珍惜和平。

考点示例三

根据下面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拟写一则新闻标题。

据台湾媒体报道,宋楚瑜率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于13日下午3时40分许抵达台北。

亲民党宋楚瑜在桃园机场发表谈话表示,亲民党带着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和平的愿望回到台湾。

宋楚瑜说,这次访问期间看到大陆的很多变化,也看到了大陆乡亲和我们一样,都愿意追求和平。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筛选、提炼信息和表述的能力。

一般是出示一则新闻导语,要求学生或拟出消息的标题,或提炼一句话新闻。

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在于:

先整体感知消息的导语部分,找出隐含信息的中心句,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就是导语的第1、2句,从中迅速筛选提炼出主要信息。

然后采用“保留主干法”或“寻词摘句组合法”进行整合。

整合的消息标题或一句话新闻,通常是一个陈述式主谓句,或动宾句。

考生常常出现的错误有:

或遗漏重要的信息,或字数不符合要求,不简洁。

这类题近一两年迅速演绎成给一篇美文,为其写出阅读导语或推荐语,要求有所放松,考生或从内容或从写作特色或从结构或从写作背景等方面入手都可以。

参考答案:

宋楚瑜访问团返抵台北。

考点示例四

读了这则短文,你一定深深地为文中的美景所陶醉,然而,看到风景区路边行人随手扔掉的垃圾,你心里一定很不痛快。

请你帮助工作人员设计一条公益广告。

(字数在20字以内)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这是近几年来颇为流行的开放型试题。

它要求学生能根据所给材料的要求设计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考查题型灵活多变。

如,为某个景点撰写旅游广告,为具体场景撰写宣传标语,或为某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也有的要求学生为会议设计一个简短的开场白。

目的在于考查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做好这一类试题的关键在于:

弄清题干要求,语言简洁得体。

如,公益广告、标语,要求琅琅上口,语言优美,具有亲和力,颇能煽情,让人容易接受,忌正面、直接说教。

至于开场白一类,要求学生能看场合说话,当然,开头的问候或表示欢迎,结束的祝贺或感谢之类的言语一定不能少。

参考答案:

示例:

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见到的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考点训练】

考点训练一

处理好邻里关系,也是一门学问。

一天,你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

“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

1.你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

2.你应该如何回答刘阿姨:

考点训练二

汉字之美

李倩

①日本人向来自负,但在中国文字面前却格外地谦恭。

他们不但在本民族的文字中拼命汲取汉字的精髓,还一次又一次煞有介事地举办中日文化友好交流----其主角便是汉字的书法作品。

据说日本民间曾对汉字选美,夺魁的是“梦”字,入选佳丽还有“雪、柔”等等。

日本人对汉字的狂热痴迷可见一般。

汉字的音、形、义皆具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一个接近她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

②她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

四种声调再加轻声、变调之类已够复杂,还得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

这里的学问深着呢!

同样一篇文章,有人读得铿锵有力,有人读得平淡无奇,有人读得悦耳流畅,也有人读得含混不清。

要让听者从你的嘴巴中听出汉字的美,还真得请你下一番功夫。

③曾亲耳聆听过一位著名话剧演员朗读戴望舒的《雨巷》,那绝对是一次痛快淋漓的享受;那平缓的语调娓娓引出泛着暗淡灯光的朦胧小巷,那略显惆怅的沙哑是对如烟往事剪不断、理还乱的追忆,那若有若无的哽咽更勾起多情人心灵深处早已尘封的往事,一诗读完,听者不禁泪水涟涟……

④汉字的形美同样不可抗拒。

历代优秀的书法家粲若繁星,各具风采。

王羲之,飘逸俊朗;颜真卿,粗犷豪放;柳公权,华美灵巧……名山大川如果少了书法家们的题词就让世人少了一分敬仰,小桥流水倘若有名家的“墨宝”则会因此声名远播。

难怪各旅游景点在宣传手册上都忘不了写上“XX年间,大书法家XXX见此佳景,豪兴大发,泼墨挥毫,写下XXX几个大字”之类的语句。

我的家乡盱眙有一处本不出名的小山,亏了南宁书法家米芾的题字“第一山”,近年来竟有不少外地游人慕名而来,让小县城颇有几分自豪。

⑤形形色色的美术字更为汉字的形美推波助澜。

歌手江涛的MTV作品《创造》,用电脑设计出的歌词字体独树一帜,很有个性。

这些字或扁或圆,亦庄亦谐,动静相宜,错落有致,千变万化,精彩纷呈。

古老的中国汉字镀上了现代科技的光辉,更魅力四射。

⑥汉字的形与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以让稍有想象力的人展开无尽的遐思:

“笑”字,活泼可爱;“哭”字,愁眉苦脸;“巍峨”,山的高大顿显眼前;“妩媚”,少女的娇颜潜入心底。

难怪中国人爱将“字画”连在一起,汉字本来就是可以入画的。

⑦文化层次的不同,人生阅历的不同,对汉字字义的理解随之不同。

我看《红楼梦》与文学家看《红楼梦》的感受肯定不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文学作品,有人推崇备至,有人却视若粪土的原因。

平常的一句话,如“你是个大坏蛋!

”可能是孩子的童言无忌,也可能是情侣的亲密调侃;可能是路人的厉声痛斥,也可能是某君良心发现后的深深自责。

细细品来,汉字的义真是奥妙无穷。

⑧汉字之美,还美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

你看成千上万个汉字就像成千万个小魔块,在语言大师的“点化”下,忽而成了惊世骇俗的不朽巨著,忽而成了清新隽永的佳作美文,忽而是浅吟低唱,忽而是疾风骤雨,忽而是行云流水,忽而是欲说还休……而我们,正是被这些小魔块们深深吸引,才会“沉醉不知归路”,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啊!

⑨夜深人寂,挑灯夜书。

会心之处,不觉莞尔。

1.文章写了汉字的哪些美?

试简要概括。

2.从著名话剧演员朗读《雨巷》的艺术效果上看,汉字的语音具有独特的魅力。

依据二、三两段提供的信息,说说我们在朗读文章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阅读第⑧段,作者认为“汉字之美,还美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4.第⑧段画线的句子告诉我们,成千上万的汉字一经语言大师的“点化”,就能放射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请你举出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

(可以举一词句、一篇文章或一部名著)

示例: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一个“扶”字,既写出了杨柳的轻盈,又传出了春风的情意;一个“失”字,写出梅花、月色融在一起的意境,给人一种富有诗意的朦胧美。

5.“我的家乡盱眙有一处本不出名的小山,亏了南宁书法家米芾的题字‘第一山’,近年来竟有不少外地游人慕名而来,让小县城颇有几分自豪。

”千百年来,一地因名人诗句出名,导致不少外地游人慕名而来不计其数。

你能否再举两个例子?

风景名胜地,相关的诗句

风景名胜地,相关的诗句

6.走在大街小巷里,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在商店名、广告、标语上不规范的汉字随处可见,请你就此问题向当地政府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考点训练三

鸟是树的花朵

吴忌

①我们都穿起了厚厚的棉衣,而有些树木落光了叶子!

你看吧,这就是冬天了!

②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

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

我喜欢让一切事物都从无到有。

这令人激动。

③冬天总是如此疏疏朗朗,这是不是我们在冬天缺少快乐的真正缘由呢?

树木仿佛都停止了生长,我们总是怀着一种等待的心理度过冬天。

如果下雪,玉树琼枝,以及吊着冰凌,都能令我们开心。

大雁的声音已经很远了。

我在大地上为冬日的阳光感到可惜,因为,阳光的灿烂和温暖如不照在红花和绿叶上,阳光岂不等于虚度了岁月?

正如袖手旁观的我们在一堆红红的炭火前,等天黑。

④然而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

我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

⑤鸟儿们叫着喊着,吵吵闹闹。

有时候,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

有时候只是一只,一只也好。

一只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树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

⑥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

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

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犹如一个回味爱情的人在冬天品着春茶。

那是妙不可言的。

⑦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

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天吗?

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

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

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⑧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发现并且说出。

如此美丽的事物不会等到今天才有人惊喜。

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⑨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

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的小鸟。

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

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

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可以让一棵柳树更加婀娜。

江南二月,哪一棵树上没有黄鹂的歌声和舞蹈?

树上有花,鸟儿也会落上去,锦上添花,不是重复是更多的美丽。

(11)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

人也会的。

真细想起来,我记住的人不是很多,而我记住的鸟却不少。

因为,我认定鸟是树木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

(12)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是否要向一只鸟学习呢?

我在观看一树小鸟的同时,多少有些惭愧。

我的脸红得像春日的桃花。

1.在作者心目中,树上的鸟儿是一种怎样的花朵?

2.第⑶段写了冬天给人单调、寂寥、缺少生机等感受,联系上下文看这样写有何作用?

3.作者认为“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对此你有何看法?

4.文章结尾写道:

“我在观看一树小鸟的同时,多少有些惭愧。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心理?

请依据文章内容回答。

5.美,无处不在。

上文中作者由观鸟而萌生了许多美的感悟。

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曾经有哪些事物也给了你美的感悟或启迪?

请举一例简要谈谈。

6.“鸟是树的花朵”。

鸟,同样也是诗人的爱物,除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外,请你再写出与鸟相关的两句诗。

考点训练四

读山

张腾蛟

①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粗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

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②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

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③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形成了这些丰厚的卷册中的美丽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④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⑤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⑥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去健壮自己。

⑦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

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

又有一天,当我正读着另外的一摊浓绿时,发现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的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

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

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⑧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

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⑨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

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噢!

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⑩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它,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些挺耸的峰呢?

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11)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时。

1.结合全文,说说“读”的含义是什么?

“读山”的含义又是什么?

2.说说第⑦段中画线的三个问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3.第⑩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第②段中,“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作者从巉岩中读出了什么?

5.第⑦段中,作者两次写到“枯树”的“笑”,联系上下文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

考点训练五

宋朝的雨

陈富强

①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②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

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

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③呈现在你眼前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

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

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④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

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

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⑤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

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

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

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⑥机会终于在时隔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

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

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

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

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

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

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⑦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

其中讲到:

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史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⑧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

“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

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

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

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

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⑨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上任,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

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

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

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

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⑩你在堤上流连。

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

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阅读第④段,请你补写这首诗的后两句。

2.阅读⑥⑦段,苏东坡从那些方面说明“西湖不可荒废”?

3.阅读第⑧段,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为什么说“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

4.“苏堤”和“白堤”,同是西湖美景,也同样因文化名人苏轼和白居易而闻名。

两人对西湖的贡献有同有异。

哪些相同?

哪点不同?

5.一想到苏轼在遭贬的情况下,依然积极进取,把一方水土治理得风调雨顺。

类似苏轼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文化名人还有、。

他们这种精神就是古代仁人所极力追求的。

★6.杭州市人民政府打算在西湖建造“苏轼纪念馆”,请你代表杭州市人民政府为“苏轼纪念馆”写一块匾,以表纪念之情意。

【考点训练参考答案】

十、解读材料提炼信息

考点训练一

1、[甲]④[乙]①[丙]③[丁]2、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3、虽然人类的作品飞上太空,但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后人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的很;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作者认为:

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4、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5、宇宙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而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了有智慧的生物,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

6、示例:

多植一棵树,多种一抹绿,让青山长在,绿水常流,花香鸟语永远。

考点训练二

1、汉字具有音韵美、形体美、神秘美。

2、朗读要注意声调语速重音还要融入情感。

3、才能感受到汉字带来的无穷魅力和精神上的享受。

4、“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野渡无人舟自横”中“横”……5、略6、其一,发动学生走街串巷,向广大市民作好宣传活动;其二,工商、城市市容市貌办公室联合办公,敦促有关责任人作好改进工作。

考点训练三

1、一种永不凋谢、有动感、有声音、让树木永远充满生机的感受。

2、为下文写鸟做铺垫,这样写,更形象的衬托了鸟给给人所带来的春天的愉悦。

3、示例:

我认为是这样的,鸟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树上,没有凋谢的时候;同时,鸟给树带来生机与活力,出给人们带来灵性与诗意。

4、鸟给冬天带来生机、给人们带来享受,但自己却没有给鸟、给人们读什么。

5、要紧扣景物给人们带来的美丽的享受回答6、几树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考点训练四

1、“读”的含义:

观察、思考;“读山”表面上是观察山中之景,实际上是思索社会、人生的哲理。

2、赞美了第一个踩出山径的人为后人做出的贡献,赞美了小径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品格。

3、照应第①段,总结上文。

4、读出了巉岩的坚韧、能经受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