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1067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48分)

1.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要求,所以要通过法治和学习礼仪,使小人变为君子,使普通人变为圣人。

据此可知,荀子

A.思想超越了儒学范畴

B.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C.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D.反对盲目崇拜圣人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欲望与生俱来的,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故荀子重视对民众的教化,B项正确。

荀子属于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仍在儒学范畴,排除A。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本思想,而是强调重视对民众的教化,排除C。

D项李哲的观点,与材料荀子的不符,排除。

2.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

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

“臣诚思”“臣昧死”是针对皇帝说的,这是受“君为臣纲”思想的影响,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权神授”,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皇帝独尊”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皇权至上”观念不是受到冲击而是不断加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体现的是忠君思想、是“君为臣纲”思想。

3.鹅湖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

鹅湖之会上,朱、陆双方激烈辩论犹有异同。

“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王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材料表明朱、陆双方的分歧是

A.宇宙的本原

B.穷理的途径

C.人性的善恶

D.孔孟的纲常

【答案】B

【解析】

著名的鹅湖之辩,朱熹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认为,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

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朱、陆双方的分歧是穷理的途径,故选B。

两派属于宋明理学的分支,均认为理生万物,排除A;材料没有论及人性问题,排除C;理学均把孔孟的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主要不同点:

1.宇宙构成:

程朱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

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陆王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2.道德主张:

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4.“嗟夫!

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

这反映出明末思想家李贽

A.宣扬男女平等B.批判愚昧和迷信

C.挑战封建礼教D.反对封建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可以看出李贽支持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故C项正确。

材料是反对理学压抑人性思想,不是宣扬男女平等,故A项错误。

批判愚昧迷信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

李贽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

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

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A.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C.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黄宗羲主张对君权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但他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再结合材料“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可知,A符合题意。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

6.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

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

由此说明

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倾向,故可直接排除;六千多年前,我国就已出现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所以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故可排除B;材料反映了随着殷墟大量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成为“信史时代”得以证明,这就填补史书缺载,故此题选C。

7.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

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

这种现象表明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C.社会的价值取向趋于统一

D.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

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说明文学作品日趋世俗化,故本题选择A。

B项中“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错误,应该是迎合了市民阶层;C项不选,题干中看不出社会价值取向;D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民间文学的发展,不是道教的地位。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小说(文学世俗化)

8.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对材料中关于“中体西用”的评价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体西用”包庇封建主义,反映地主阶级的腐朽性

B.“中体西用”冲破传统阻力,为传播西学打开了缺口

C.“中体西用”拒绝政治改革,改革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D.“西学”逐渐取代“中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显然对于中体西用思想持肯定态度,认为中体西用为西学传播奠定基础,故B正确;A和B是从弊端批评中体西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此时,西学并没有代替中学,故D错误。

9.20世纪初,梁启超曾特意对“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作过比较:

“(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欧洲新思想)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梁启超作此比较的目的是

A.批判欧洲模式为清朝统治辩护

B.借鉴欧洲先进制度维护君主专制

C.学习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

D.借鉴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民主共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梁启超将“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作比较”并没有批判欧洲模式为清王朝统治作维护,故A项排除;梁启超是维新思想的代表者,主张借鉴欧洲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反对的是君主专制,选项中说维护君主专制,说法错误,故B项排除;“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欧洲思想,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由此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学习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政治的民主,故C项正确;维新派并不主张实现中国民主共和,不符合题意,故D项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名师点晴】维新思想的影响:

①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

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

10.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

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

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肯定中西文化各有长短,主张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故A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与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无关,排除B。

李大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没有改变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的绝对化倾向,排除C。

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重新确立文化自信,排除。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1.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

由此表明

A.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主体为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并未直接提到胡适和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此项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

材料中的语体改革只是教育制度的其中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的等同为教育制度改革,且走向基层社会也无从体现,故B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出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故C错误。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主要内容之一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而所给材料中提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可见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故D正确。

12.孙中山说:

“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

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

”这反映了孙中山

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

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倡导进行社会革命

D.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中明确提及“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都反映出国民精神所受压迫奴役以及思想上的愚昧麻木,所以强调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故选D。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13.“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

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

邓小平“南方谈话”

A.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B.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

C.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南方谈话”是1992年,排除A。

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故B正确;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C错误;D是1985年邓小平对当今世界形势作出的高度概括,不符合“南方谈话”内容,排除。

14.1964年,中国的一项科技成果问世后,国际媒体评论说:

“今天的试验是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即提醒他们中国已决心通过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

”对此陈毅元帅也说:

“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了,气顺了。

”这一科技成果应该是

A.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中“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说明赫鲁晓夫已经不在职了,即可能发生在1964年或者以后,由“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了,气顺了。

”说明与军事方面有关,综合分析备选项可知C符合题意,而ABD均不合题意。

故选C。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名师点睛】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A、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B、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C、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5.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A.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才选拔的方式越来越多,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相适应,故A正确。

题干中并未提及生产劳动,故B项错误。

目前我国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没有得到解决,故C错误。

题干中并未涉及高考制度恢复与高等教育普及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16.苏格拉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

他最后说了一句话:

“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

”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B.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

C.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D.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说明苏格拉底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故C项正确。

材料无关人的道德修养,而是强调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而是强调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研究领域已经缩小,而是强调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排除D。

17.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最坚定者基本上都是高级僧侣、著名的宗教学者,甚至有些教皇也是人文主义者。

这反映出文艺复兴

A.仍是以神为中心

B.并不反对基督教

C.仍重视宗教苦修

D.核心为神圣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打破了宗教神学对思想的束缚,不再以神为中心,核心也不再是神圣主义,故排除A、D项;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肯定人的欲望,不再重视宗教苦修,故排除C项。

根据“最坚定者基本上都是高级僧侣、著名的宗教学者,甚至有些教皇也是人文主义者”可知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基督教,故选B。

【点睛】文艺复兴中是出现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反抗,但当时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以取代基督教文化,所以文艺复兴中并不是反对基督教。

18.马丁·路德认为建立家庭的神职人员会发出神圣的光辉,为此他作为神职人员带头选择了结婚生子的生活。

路德这一做法

A.否定了上帝的神圣地位

B.致力于建立廉洁教会

C.批判了教会的至上权威

D.有利于弘扬人文主义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控制,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这一做法有利于弘扬人文主义,故D项正确。

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没有否定上帝的神圣地位,而是批判教会的腐败,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建立廉洁教会的内容,而是强调反对教会的控制,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排除B。

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马丁·路德除了批判教会权威,还主张追求现世幸福生活,排除。

19.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

据此可见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B.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C.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D.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启蒙运动的科技基础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不是偏离,故C项错误;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是文艺复兴,故D项错误。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精神

20.卢梭说: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

”他认为“结合的形式”是

A.通过投票表达公共意志B.对现存制度进行道德改造

C.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契约D.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结合的形式”、“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等信息,可以分析出人们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寻求一种结合形式,这反映了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所以答案选C。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思想

21.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

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

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

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运动主张权力制衡,以权力来制约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消灭私有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的主张,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学生据此可以联系启蒙运动关于权力制衡的思想主张,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2.某位作家在为自己的作品写前言时宣称:

“我不过是历史学家的书记而已……收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事件……写出一部史学家们忘写的历史,即风俗史。

”该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等待戈多》

D.《百年孤独》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历史学家的书记而已”“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事件”中可以分析出该作品是现实主义风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浪漫主义作品,排除;B项是现实主义作品,排除;CD项是现代主义作品,排除。

23.“作画时,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

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

”此画家属于的派别是

A.古典主义

B.现代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实主义

【答案】C

【解析】

古典主义美术偏重理性,注意形式的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美术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印象主义美术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与材料“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相符合,故C项正确;现实主义美术注重揭露社会问题,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24.电影和流行音乐不再局限于电影院和唱片载体形式的传播,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欣赏影片和音乐,还可以通过下载及多种形式播放欣赏,产生了新的传播方式和新的消费方式。

这说明网络信息传输新技术的出现

A.突出了传播内容复杂多样的特点

B.为传统文化提供最好的传播渠道

C.使电影和流行音乐的品质均提高

D.提供了满足用户多样需求的平台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了网络信息传输新技术对电影和流行音乐的传播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D正确;材料内容只涉及了网络信息的传播跳出了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没有提到传播内容复杂多样的特点,排除A;网络传播未必是最好的传播渠道,电影和流行音乐的品质高低与传播方式无关,排除BC。

二、非选择题(25题22分,26题18分,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注:

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

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答案】

(1)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礼法并用。

(2)胜利: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造:

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时代信息:

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注意时间界定“晚周时期”。

材料一中的这一时期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列举孔子、孟子和荀子的社会政治主张即可。

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和礼;为政以德。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

(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中所说的“儒家思想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