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要求措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4104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要求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要求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要求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要求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要求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要求措施.docx

《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要求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要求措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要求措施.docx

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要求措施

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番茄痰素过剩

症状植株高大,茎叶生长旺盛,但结果少,表现出明显的徒长症状。

顶端幼嫩叶片在傍晚会出现卷曲,这是由于顶端幼叶中的生长素含量增加,促使叶面加速生长造成的。

土壤铵态氮含量越多顶部叶片卷曲的程度越严重。

小叶片中肋隆起,叶片反转,呈船底形。

茎上出现灰白色至褐色斑块,这是因为根吸收了过多的铵态氮之后会引起氨害,组织和细胞受到损伤并在茎上出现褐色斑点。

病因施用铵态氮肥过多,同时又遇到低温或土壤经过消毒处理等情况,由于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活动受到抑制,使铵积累于土壤中,引起铵态氮过剩。

防治方法严格控制铵态氮肥和尿素的用量,在地温较低的苗期或在进行了土壤消毒的情况下,应少施或不施铵态氮化肥和尿素,施用硝态氮肥可以避免铵离子中毒现象的发生。

但值得注意的时,生产无公害蔬菜时,对硝态氮肥的施用量以及蔬菜产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有严格的限制,施用硝态氮肥对生产无公害蔬菜不利。

当前,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多施腐熟的有机肥。

在地温较高的条件下,如发现氮肥过剩,可通过加大浇水量加以缓解。

 

番茄肥害

症状植株受害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不规则斑点,随病情发展,斑点扩大,坏死斑中部有时呈枯绿色,后期穿孔。

与病害不同的是,枯斑不会无限扩大。

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病情发展十分迅速,叶缘枯焦。

病因一次性大量施用化肥,番茄根系受害,吸收功能降低,使叶片受到影响,导致上述症状。

防治方法科学施肥,施肥量不可过大,施肥要均匀,施肥后立即浇水或随水施肥。

出现症状后立即浇水,一般浇水2~3次后肥害即可解除,此时,叶片上的病斑不再扩展,坏死部分干枯或穿孔,植株恢复正常生长。

番茄顶裂果

症状果实脐部及其周围果皮开裂,有时胎座组织及种子随果皮外翻、裸露,受害果形状难看,严重时失去商品价值。

病因顶裂果主要是由于番茄畸形花花柱开裂造成的,有时柱头受到机械损伤也造成顶裂果。

番茄花的雌蕊花柱开裂的直接原因是开花时缺钙。

一般施用氮、钾肥过多会阻碍植株对钙的吸收,夜温低、土壤干旱会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育苗期间,夜间最低温度不能低于8℃,春季定植不可过早。

施足有机肥,避免施用过量的氨态氮肥和钾肥。

土壤不能过干。

土壤缺钙时,可在定植前施用石灰补钙,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用石灰50~70千克。

作为应急措施,可用0.5%的氯化钙叶面追施,也可喷施绿芬威3号等含钙复合微肥。

番茄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成虫和若虫主要群集在蔬菜叶片背面,吸吮植物的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植株的长势衰弱,此外白粉虱分泌的大量密露,堆积在叶片和果实上,易引起病害的发生,严重降低番茄商品价值。

密露可造成植株叶片气孔堵塞,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减产1—3成。

 

番茄落花落果病

症状:

在早春或高温季节栽培番加,落花、落果常普遍而严重、有时第一穗花果可能全部脱落,第二穗花果大部分脱落。

发病条件:

(1)早春温度偏低,尤其花期夜温低于15℃。

(2)白天温度偏高,如白天高于34℃、夜间高于20℃,或白天40℃高温持续达4小时。

(3)光照不足。

(4)花粉遇干旱缺水或供肥不足。

防治方法:

(l)加强栽培管理,培育适龄壮苗。

育苗期昼温保持25℃,夜温15℃,防止徒长成僵苗。

苗龄70~80天为宜。

(2)适期定植,以避免过早受冻、僵苗不发育,定植时要带土,避免伤根,利于缓苗。

(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防止偏施氮肥;浇水要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或积水,保证水、气、肥、温的协调。

(4)使用遮阳网覆盖,防止高温危害。

(5)早春开花期气温低,用生长素喷花或涂抹,用来代替植物受精时需要的天然生长素,刺激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番茄裂果病

症  状:

 在果实发育后期或转色期遇夏季高温、烈日、干旱和暴雨等情况,果皮的生长与果肉组织的膨大速度不同步时,膨压增大,则出现裂果。

特别是阵雨或暴雨,导致根系生理机能障碍及硼的吸收运转受到妨碍,都会产生裂果。

防治方法:

 喷洒85%比久(B9)及0.1%的96%硫磺铜,0.1%的硫酸锌可提高抗热性,增强抗裂和抗日灼能力。

 

番茄木栓化硬果

症状植株中上部容易出现木栓化硬皮果。

病果体积小且果形不正,表面产生块状木栓化褐色斑,严重时斑块连接成大片,并产生深浅不等的龟裂,病部果皮变硬。

病因由植株缺硼引发。

土壤酸化,硼被大量淋失,或施用过量石灰都易引起硼缺乏。

土壤干旱,有机肥施用少,也容易导致缺硼。

钾肥施用过量,可抑制对硼的吸收。

在高温条件下植株生长加快,因硼在植株体移动性较差,往往不能及时、充分地分配急需部位,也会造成植株局部缺硼。

防治方法

①施用硼肥土壤缺硼,应在基肥中适当增施含硼肥料。

出现缺硼症状时,应及时叶面喷布0.1%~0.2%硼砂溶液,7~10天1次,连喷2~3次。

也可每667平方米撒施或随水追施硼砂0.5~0.8千克。

②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肥中营养元素较为齐全,尤其要多施用腐熟厩肥,厩肥中含硼较多,而且可使土壤肥沃,增强土壤保水能力,缓解干旱为害,促进根系扩展,并可促进植株对硼的吸收。

③改良土壤要预防保护地土壤酸化或碱化。

一旦土壤出现酸化或碱化,要加以改良,将土壤酸碱度调节至中性或稍偏酸性。

改良砂质土壤可用掺入粘质土壤的方法加以改良。

④合理灌溉保证植株的水分供应,防止土壤干旱或过湿,否则均会影响根系对硼的吸收。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茎、果实和果柄,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

叶片染病,由下部老熟叶片先发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圆点斑,扩大后病斑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将病叶对光透视时可见病斑周缘具黄色晕圈,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或黑色,如病斑发生在叶脉上,可沿叶脉连续串生多个病斑,叶片因病致畸。

茎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病斑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边缘稍隆起,呈疮痂状。

果实和果柄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稍大后病斑呈褐色,圆形至椭圆形,逐渐扩大后病斑转成黑色,中央形成木栓化疮痂。

苗期染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斑,周缘具黄色晕圈。

本病区别于细菌性疮痂病的是果实不腐烂,茎杆、叶片发病维管束系统、木质部不变褐色。

 

番茄茶色果

症状又称着色不良果,果实成熟后变红,但红中显露出褐色而使果实呈茶褐色,果实表面发污,光泽度差,商品性明显降低。

病因茶色果是果实成熟过程中色素变化不正常所致。

由于果实的叶绿素分解慢而番茄红素(又称茄红素)形成量又少就会形成茶色果。

低温、弱光是产生茶色果的根本原因,果实成熟期气温低于24℃,叶绿素就会增多,并延迟番茄红素形成,导致茶色果的出现,1~2月栽培时茶色果多。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偏施或过量施用氮肥,土壤盐分浓度过高,各种元素吸收过多,植物体盐分浓度提高,妨碍了果实叶绿素分解而引起的。

也可能是钾、硼缺乏,叶绿素分解酶活性低,导致果实不能转红。

在连作、土壤盐渍化的棚室,若再过量施肥,则容易引起茶色果。

茶色果的发生还与土壤水分有关,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透气性差的沿海低洼地区的保护地茶色果发生较多。

防治方法

①科学施肥避免偏施或过量施用氮肥,避免营养生长过旺。

②正确使用乙烯利进行果实催熟处理可进行株上涂果催熟,方法是当果实长到足够大小,颜色由绿转白时,用800~1000毫克/升的乙烯利直接涂抹植株上的果实,乙烯利应涂在萼片与果实的连接处。

4、5天后即可大量转色。

也可采用全株喷药的方法催熟,方法是在植株生长后期采收至上层果实时,可全株喷洒800~1000毫克/升的乙烯利,既可促进果实转红,又兼顾了茎叶生长。

在采收最后一批果实前,用4000毫克/升的乙烯利全田整株喷洒,可加快成熟,提高产量,不考虑植株死活,因为采收后就拉秧了。

③科学浇水采用滴灌或膜下浇水方式,浇水要适时、适量,保持土壤湿度适中,避免忽干、忽湿或过干、过湿。

低洼地块栽培番茄时,应进行高畦栽培,提高土壤透气性,注意排水。

④环境调控保护地番茄需要有1000~1100℃以上的有效积温才能开始着色,即番茄黄色素和红色素交互发生,果实逐渐呈现粉红色。

红色素在10~25℃下开始显现,20~25℃显现迅速。

在温度过低光照又弱时,会抑制红色素显现,使果实着色不匀,色泽不鲜艳。

因此,果实成熟期保持棚室薄膜清洁,适当提高温度,保证白天温度在25℃以上,但不能过高。

不宜过度密植,及时摘除底部老叶,增强田间通透性。

番茄芽枯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夏秋保护地。

被害株引起幼芽枯死,被害部长出皮层包被,在芽枯处形成一线形或“Y”字形缝隙,有时边缘不整齐。

发病条件:

主要在蕾期发生,原因是中午放风不及时,高温烫伤了幼芽生长点,使茎受伤而引起。

定植后控水严重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l)及时放风,棚温控制在35℃以下。

(2)适当蹲苗,发现植株萎蔫及时浇水。

(3)使用遮阳网覆盖,防止高温危害。

 

番茄根结线虫病

一、为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根部的须根或侧根上。

病部产生肥肿畸形瘤状根结,解剖根结可见很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其。

一般在根结之上可生出细弱新根,再度染病,则形成根结状肿瘤。

地上部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矮小,发育不良,结实少,干旱时中午萎蔫或提早枯死。

 

三、发生规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根结线虫常以2龄幼虫或卵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3年。

翌年条件适宜,越冬卵孵化为幼虫,继续发育并侵入寄主,刺激根部细胞增生,形成根结。

线虫发育至4龄时交尾产卵,雄虫离开寄主进入土中,不久即死亡。

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壳,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

初侵染源主要是病土、病苗及灌溉水。

土温25~30℃,土壤持水量40%左右,病原线虫发育快;10℃以下幼虫停止活动,55℃经10分钟线虫死亡。

地势高燥、土壤质地疏松、盐分低的条件适宜线虫活动,有利发病,连作地发病重。

四、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

选用无病土育苗。

2.根结线虫多分布在3~9厘米表土层,深翻可减少为害。

3.在播种或定植时,穴施10%粒满库颗粒剂,每亩5公斤,或5%粒满库颗粒剂,每亩10公斤;番茄生长期间发生线虫,应加强田间管理,彻底处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与此同时,合理施肥或灌水以增强寄主抵抗力。

 

番茄放射状纹裂果

症状放射状纹裂果表现为以果蒂为中心,向果肩部延伸,呈放射状开裂,一般始于果实绿熟期,先出现轻微裂纹,转色后裂纹明显加深、加宽。

病因放射状纹裂果的发生除与品种特性有关外,主要是受环境影响,高温、强光、干旱等因素会使果蒂附近的果面产生木木栓层,果实糖分浓度增高,当久旱后突然浇水过多或遇到大雨,植株迅速吸水,使果实的果肉迅速膨大,渗透压(膨压)增高,将果皮涨裂。

防治方法①水肥管理深翻地,增施有机肥,使根系健壮生长。

合理浇水,避免水分的忽干忽湿,特别应防止久旱后浇水过多。

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土壤湿度以80%左右为宜。

温室通风口应避免落进雨水。

秋延后番茄在温度急剧下降时,更要注意土壤湿度管理,避免湿度变化过快。

露地栽培时,平时要多浇水,避免突然下雨时土壤湿度剧烈变化,雨后及时排水。

番茄裂果与植物吸收的钙和硼也有关,钙、硼供应不足可引起裂果,要补充钙肥和硼肥,调节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比例,氮肥、钾肥不可过多,否则会影响植对钙的吸收。

在干旱条件下,钙的吸收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均匀地浇水,以利植株对钙的吸收。

②品种选择选择抗裂性强的品种,一般果形大而圆、果实木栓层厚的品种,比中小型品种、高桩型果、木栓层薄的品种更易产生裂果。

③环境条件注意防止果皮老化,防止直射果肩是防老化的有效措施,因此在选留花序和整枝绑蔓时,要把花序安排在支架的侧,靠自身的叶片遮光。

打顶尖时在最后一个果穗的上面要留两片叶,为果穗遮光。

保护地要及时通风,降低空气湿度,缩短果面结露时间。

④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85%比久(B9)水剂2000~3000毫克/升,增强果实抗裂性。

⑤及时采收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