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858915.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865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8589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8589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8589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8589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8589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858915.docx

《山东省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8589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85891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858915.docx

山东省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858915

2018年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不要在本试题卷上答题,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考试开始前,请将姓名和准考证号写在本页上方空白处;考试结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梁晓声《慈母情深》中的一段话,完成下面问题。

天渐黑了。

派出所门外的红灯亮了,像一只充血的独眼,自上而下虎视眈眈地瞪着我们。

我和母亲相依相wēi的身影被台阶斜折为三折,怪诞地延长到水泥方砖广场,淹在一汪红晕里。

我和母亲坐在那儿已经近四个小时。

母亲始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

我觉得母亲似乎一动也没动过,仿佛被一种持久的意念定在那儿了。

我想我不能再对母亲说——“妈,我们回家吧!

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被极端轻miè了的尊严。

一个自尊的女人的尊严。

我不能够那样说……

几位警察走出来了。

依然并不注意我们,纷纷骑上自行车回家去了。

终于,“葛里高利”又走出来了。

“嗨,我说你们想睡在这儿呀?

母亲不看他,不回答,望着远处的什么。

“给你们吧!

……”

“葛里高利”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的怀里。

母亲低声对我说:

“数数。

”语调很平静。

我数了一遍,告诉母亲:

“缺三本《水浒》。

母亲这才抬起头来。

仰望着“葛里高利”,清清楚楚地说:

“缺三本《水浒》。

他笑了,从衣兜里掏出三本小人书扔给我,咕哝道:

“哟哈,还跟我来这一套……”

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眈______诞______wēi______miè______

(2)“我和母亲相依相wēi的身影被台阶斜折为三折”一句中的两个“折”,词性不同,第一个是____词,第二个是____词。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提到的《水浒》属____体小说,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请写出一则源于“四大名著”的谚语或俗语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dān

(2).dàn(3).偎(4).蔑(5).

(2)动(6).量(7).(3)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她刻画出红灯凶恶、恐怖的样子,衬托了“我”和母亲恐惧、孤独、无助的心理,表现出母亲为我要回小人书的坚定执著。

意思对即可)(8).(4)章回(9).示例:

摇车儿里的爷爷,拄拐棍儿的孙子该出手时就出手三个臭皮匠,顶个请葛亮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

蔑。

本题还考查句子的赏析。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母亲为我要回小人书的坚定执著。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我非常渴望投身到这项惠及众多山区孩子的活动中,为山区孩子也能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贡献自己的宝贵力量。

B.九年级家长会上,家长代表王丽女士的讲话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家长就“如何做好家校配合”这一专题踊跃发言。

C.班主任王老师因病请假半年,教物理的陈老师说:

“一个班不能没有班主任,我愿意屈就班主任一职。

D.王晓川同学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说道:

“奶奶,您老身子真硬朗,今年高寿?

【答案】D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判断。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

D项表达得体,其他各项语言表达不得体的地方在于:

A:

“宝贵”应改为“微薄”。

B:

“抛砖引玉”是谦辞,应在形容自己说话时使用。

C:

“屈就”表达不得体。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雨后的天空闪耀着美丽的彩虹和清新的空气。

B.岸上尚且提心吊胆,更何况筏子上的人们呢?

C.唐诗中积极迸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

D.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答案】C

点睛: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

C.《隆中对》一文选自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战国策》《左传》都是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D.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答案】B

5.古诗文默写。

(1)杜牧《江南春绝句》中“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和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中“____,斜日寒林点暮鸦”,可谓声色相谐,彰显生机之美。

(2)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____”和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____”,正是天人相安,诠释孤独之美。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和杜甫《月夜》中“____,双照泪痕干”,实乃时空相错,演绎穿越之美。

(4)吴均《与朱元思书》中“奇山异水,____”和郦道元《三峡》中“____,隐天蔽日”,原本山水相依,凝聚自然之美。

【答案】

(1).千里莺啼绿映红

(2).平冈细草鸣黄犊(3).只有敬亭山(4).独钓寒江雪(5).何当共剪西窗烛(6).何时倚虚幌(7).天下独绝(8).重峦叠嶂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

犊,叠。

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6.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___(人名)的组诗《____》。

7.结合具体词句,简析词的“时空美”。

8.这首词上阙写景寄情,下阙怀古抚今,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6.

(1).曹操

(2).观沧海

7.上阙“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阙“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8.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意思对即可)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的知识点包括: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遗篇”是指曹操的组诗《观沧海》。

7.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赏析。

上阙“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阙“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全词时空交错,尽显词的时空美。

8.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

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

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②更定:

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③毳(cuì)衣:

细毛皮衣。

④相公:

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是日更定矣。

10.翻译下列句子。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1.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

12.【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

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13.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

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答案】9.

(1)一起。

(2)这。

10.

(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

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想不到)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11.B

12.角度1:

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巯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2: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3:

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13.横批:

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解析】甲文选自:

《东坡志林》作者:

苏轼年代:

北宋

乙文选自:

《陶庵梦忆》作者:

张岱年代:

甲文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文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9.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相与:

一起。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焉得:

哪能。

更:

还。

点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

根据平时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知道,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包括:

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

B项句式不同,其他三项都是倒装句式。

1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

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

比喻的修辞,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

13.本题考查对联,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①上下句字数相等。

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

横批:

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

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

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

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

“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

”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

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事:

凤凰寿,百鸟朝贺。

唯蝙蝠不至。

凤责之曰:

“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

”蝙蝠曰:

“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

”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

麒亦责之。

蝙蝠曰:

“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

”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

“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

”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

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

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⑤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

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

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

的确,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

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

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⑦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

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辩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

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

蝙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要。

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⑨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

“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

”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⑩,。

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

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

前肢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

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

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加灵巧自如。

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

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水中的鱼。

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

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光滑的小鱼。

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的确,蝙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4.简析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

15.下列诗文对蝙蝠特点的描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曹植《蝙蝠赋》:

“行不由足,飞不假翼。

……不容毛群,斥逐羽毛族。

B.葛洪《抱朴子》:

“千岁蝙蝠,色如白雪。

……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C.清人蒋世栓《费生天彭画赠百泉》:

“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

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D.范成大《蝙蝠》:

“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

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16.选文第

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17.在行文过程中,选文特别注重内容的衔接过渡,结构的严谨契合。

请仿照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在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答案】14.点题,引出说明对象;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

15.B

16.举例子、打比方。

列举了兔唇蝠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进一步说明“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7.示例:

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引用史料或是诗句的作用的理解。

说明文中常引用史料或是诗句,作用有二,一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文学色彩,二是为文章提供有力的佐证。

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是:

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B项理解分析错误,文中并没有介绍蝙蝠的药效。

1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选文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进一步说明“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

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17.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

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本题可以补写为:

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小镇的布局像一头猛犸象的化石。

以老街为脊椎,两侧深深浅浅的巷子是肋骨,四家大工厂是四肢:

国二厂、造船厂、服装厂、粮机厂。

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

两根长长的象牙,一根指向小学,一根指向中学。

②“化石”之外,是无穷无尽的稻田。

我总是记不得那些村庄的名字,孔巷、邵村、薛家、车塘、香花桥、和尚浜……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无非是稻浪中有几间房子聚拢在一起,好像小小的岛。

③邻居小哥哥带我去探险,两个人在稻田里迷了路。

一不小心,我的一只鞋陷进泥里。

小哥哥无奈,只好背着我走。

④太阳西沉,四野苍茫,我肚子饿了,但并不害怕。

风里有粮食的味道,稻田的气息让人安心。

远处,几缕炊烟升起,田埂上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大声呼喊我的名字,是着急的爸妈一路寻来。

那年我六岁。

⑤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企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线——(A)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

记忆没了参照物,像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

⑥只有那条小河还在。

⑦小河名叫夏驾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桥洞是完美的半圆形。

我出生那天,奶奶从桥上扔下一个皮球。

这是小镇的习俗,寓意球有多大,男孩儿的胆子就有多大。

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

⑧桥头曾有一座小小的庙,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内供泥塑的龙王爷,乡下人唤作龙王庙。

老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传说:

小镇曾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汾水龙王七太子私自降雨,却因触犯天规被斩为七段。

从前小镇的舞龙叫“断龙”,由七截龙身组成,纪念那位倒霉的龙王七太子。

夏驾河流经龙王庙,汇入吴淞江。

吴淞江蜿蜒东去,流入上海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