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至四专题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624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0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一至四专题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历史一至四专题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历史一至四专题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历史一至四专题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历史一至四专题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一至四专题复习材料.docx

《历史一至四专题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一至四专题复习材料.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一至四专题复习材料.docx

历史一至四专题复习材料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史料解读】

史料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解读:

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

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这两句话反映了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的思想。

前者反映了“仁”积极进取的一面,后者则反映了“仁”自律敬畏的一面。

两者和谐统一,充分表达了仁者“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为人处世精神。

史料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解读: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地走出来的。

这句话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说明了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细小走向强大,体现了量变的积累最终引起质变。

这句话给人以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哲学思考,这恰恰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

老子的哲学思想涉及了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但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影响更为深远。

史料3: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君书·更法》

解读:

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圣人是不会效法以前的旧制的;如果能够有利于人民,是不会墨守成规的。

这句话集中表现了法家的“变革”思想。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法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张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原有的体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当时除了法家,还有其他的学派也提出了“顺乎天,应乎人”(《周易》)的变革的主张。

这种变革的思想为中国近代的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依据。

史料4:

建国宜师古,兴邦属上庠。

从来以儒戏,安得振朝纲……屋壁馀无几,焚坑逮可伤。

挟书秦二世,坏宅汉诸王……——[唐]李商隐:

《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

《焚书坑》

解读:

这两首唐诗都在批判秦王朝的“焚书坑儒”。

两首诗都指出,秦王朝“焚书坑儒”的文化高压政策虽然短时期内起到了思想统一的效果,但是并没有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

后世的许多人在分析秦王朝“短命”的原因时,会认为“焚书坑儒”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从而为儒家的思想独尊局面做出合理性分析。

不可否认,“焚书坑儒”是给文化的多元发展以沉重打击,是中国文化的浩劫,但秦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并不在此,苛刻的刑罚和沉重的赋役才是导致人民起义的根源。

正如后人分析隋王朝的速亡将其归咎于大运河的开凿一样,都没有看到“民不聊生”才是导致人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政策都有利弊的两面性,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其中的“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史料5: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

解读:

唐太宗李世民的话点出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重要作用。

科举制在隋代开创,到唐代形成,它将“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

出仕为官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学而优则仕”是中国读书人的梦想。

科举制度形成后,殿试登科成为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而殿试登科者被称为“天子门生”。

这样的一套选官制度形成后,可以说将天下的读书人都完全地掌握在了皇帝手中,所以唐太宗会“喜”。

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官员的文化素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曾经发挥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使科举制逐渐地丧失了活力,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科举制度对于现代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有重大影响。

史料6: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无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程颐:

《河南程氏遗书》

解读:

程颐的这段话旨在揭示唐朝历史现象的根源。

他认为,虽然唐初有盛世局面,但是其少数民族的风俗使得传统的儒学伦理道德体系遭到了破坏,这才导致后来的武则天篡夺皇位,而后来的权臣乱政、藩镇割据乃至唐亡五代的更迭,都是因为儒学伦理纲常的破坏。

由此论证了复兴儒学、重伦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汉末开始,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以及佛学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儒学的权威地位被严重削弱。

原有的伦理道德观念遭到了严重的冲击。

唐代中后期,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复兴儒学。

到了宋代理学的形成,传统社会的尊卑伦理社会观念重新得以建立,儒学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从程颐的言辞中,我们能够看到其君臣有序、男尊女卑、贵汉族而轻视少数民族的思想特点,这些都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内容。

史料7: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

先生(程颢)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宋]程颐:

《明道先生墓表》

解读:

程颐的此段话借对程颢的赞扬表达了理学学派的思想。

理学学派认为:

汉末以来,儒学被荒废,这种现象导致了政治上的黑暗和人伦的沦丧,因此,要重振儒学的伦理道德体系,复兴儒学。

史料8: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张子语录》

解读:

张载的话体现了理学的宗旨。

为了天地万物的发展,因此要继承久远以前贤人的思想(实际就是指孔孟儒学),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建立长久的太平盛世。

这句话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儒家思想一直都致力于构建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并且真正的儒家学者也以此为己任,这种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

史料9: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

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

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

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

——[清]李贽:

《续焚书》解读:

李贽的此段话表面诙谐,实际近乎癫狂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传统儒学的态度,以自己“人云亦云”的学习儒学过程来表达对儒学和孔子的否定态度。

李贽道出了儒学教育的不足:

儒学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于阅历不多的幼儿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往往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才能对儒学有相对的理解和感悟,而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更难体会,所以往往是自己并不懂得儒学却人云亦云地背记了许多的东西,这本身背离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李贽的这段话将矛头指向了儒学和孔子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针对的是压抑人本性的理学体系。

史料10: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末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明]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君》

解读:

黄宗羲的这段话指出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弊端。

从夏代以来,中国政治格局的“家天下”体制贯穿始终,黄宗羲指出,无论是夺取政权的过程还是巩固政权的过程,社会都因一己之私欲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也正是从这历史发展的教训出发,黄宗羲得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

并且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的美好愿望。

史料11:

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

《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解读:

顾炎武从“亡天下”与“亡国”的区别出发,指出了王权更迭的本质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姓、换了一个人统治而已,这种更迭与人民大众的生死疾苦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换言之,换了一个王朝,还是同样的专制统治,还是同样的政治独裁,并不会在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而亡天下不同,是人性的泯灭。

正是从这样的论证中,顾炎武指出了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梁启超将之概括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难点辨析】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答案要点: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造成了文化上的繁荣局面。

第一,经济上,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小农户的个体经营成为可能,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各国纷争的政治局面,使得统治阶级的绝对权威遭到削弱,而新的政治权威还没有形成,这种政治上的相对宽松为各家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政治环境。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是重要原因。

面对社会的剧烈变化,“士”纷纷著书立论,从各自的利益和所处的社会阶层上论证合理的社会理念;而面对士阶层的活跃,许多政客养士之风盛行,这也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基础;各国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礼贤下士,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条件。

第四,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逐渐被“学在民间”取代。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人”的条件。

百家争鸣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反过来又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这种思辨、讨论的学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法家是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

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价值?

答案要点:

法家从经济上的变化出发论述了奖励耕织的重要性;从列国纷争的现状论述了加强军事的重要性;而富国强兵的关键是废除原来世卿世禄的分权体制,加强君主集权。

也就是说,法家是从社会的现实变化出发,提出了“事异则备变”的改革思想,并且从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足两方面论证了改革的积极意义。

“改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顺乎天,应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早论述变革的言辞。

而法家的变革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方针政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恒久的价值。

3.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而著称的帝王。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

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政策有没有关系?

答案要点:

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许多领域都有重大成就。

首先,经济上的富足。

汉武帝即位初年,延续了汉初的黄老之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库丰盈。

其次,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初的郡国并存体制,已经演变成了政治危机,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封国尾大不掉的局面;同时,汉武帝为了解决丞相权重威胁皇权的问题,提拔品级较低的人组成“中朝”以钳制丞相的权力,而频繁地更换丞相也是打击相权的一种手段,经过这样的措施,汉武帝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再次,军事上的强势稳定边疆。

汉初国力衰弱,对匈奴的进攻采取“和亲”为主的怀柔政策,随着经济的积累、军事上的强大,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已经具备了对匈奴采取强硬态度的基础。

三次远征匈奴,将匈奴赶回了漠北,而在采取强硬态势的同时,也采取怀柔政策。

军事威慑和怀柔并举,稳定了边疆。

第四,民族融合、外交上的开拓。

在远征匈奴期间,派张骞通西域,加强了同西部民族和中亚各国的联系,被称为“凿空”之举。

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推动了文化上统一的需要,同时也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

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天人感应”为基础的新儒学,新儒学在坚持了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各家思想中有利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合理因素融合贯通,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可以这样说,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是大一统的产物,反过来又为大一统提供了理论支持。

4.宋明理学与先秦、汉代儒学有什么不同?

答案要点: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

传统儒学经由宋元明时期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宋明理学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

它以儒学的伦理道德为本位,与汉代董仲舒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重点并不在政治方面,而在伦理道德方面;与先秦儒学相比,宋明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3)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佛、道三家思想长期对立融合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一是吸收了佛道的思维思辨方式方法,来弥补以往儒家思想的理论缺陷,重新建构了儒家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

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

三是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5.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其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其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答案要点:

朱熹的思想体系中社会政治理论主张,以“三纲五常”构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而这恰恰是宋代开国者的软肋。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是臣夺君权,恰恰是朱熹的攻击所在,所以宋代统治都一直叱其是“伪学”;另一方面,朱熹认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正君心正百官是儒家干预政治的主要手段,这种潜在的分君主权力的意识恰恰是宋代统治者始终都在防范的,因此,宋代统治者打击朱熹的言论理所当然。

朱熹死后,统治者将朱熹的思想体系略加改造,强调对君主的尊崇,而且朱熹的思想有利于统治者驾驭百官和控制民众,略加改造后成为统治者有效的思想武器。

这说明一种思想能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一方面要取决于其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更加重要的,是看其能否迎合统治者的需要。

6.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哪些异同点?

答案要点:

(1)同: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两大流派;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儒家的伦理道德。

(2)不同:

程颢说“天者,理也”。

“理”是宇宙的普遍法则,万事万物中都只是一个“理”。

朱熹通过解释发展二程思想,不但提出“有理而后有气”,还在方法论上提出“格物致知”,即学习探究万事万物去明白“理”。

但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则认为“理”只在人的内心中,“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明代的王守仁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进一步提出“致良知”,即天理就在心中,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一派主张外向的无限宽广地去探究万事万物的道理;一派主张内向的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发明内心良知。

7.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有的学者认为,上述命题不仅展示了思想家们丰富多彩的个性,而且也为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资源。

你同意上述说法吗?

答案要点:

关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的作用,史学界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明清思想虽然有了民主的色彩,但是这种思想并没有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民主思想停留在书院中,没有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结合,没有产生现实的社会效应;而这些思想因没有产生社会效应因此没有持续性,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并不是来源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而是西方殖民侵略过程中,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明清思想并没有在当时产生社会效益,但是传承了中国“民本”意识的明清思想,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到政治上的以民为本的高度,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

这种民权色彩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这种民权思想的基础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史料解读】

史料1:

夫其为物,厥美可珍。

廉方有则,体洁性贞。

含章蕴藻,实好斯文。

取彼之弊,以为此新。

——傅咸:

《纸赋》

解读:

纸这种物品,非常美好值得珍惜。

纸本文本廉价方正,品质洁净。

可以用来写文章,文人很喜欢。

用废弃无用的东西,做成这样全新的物品。

说明纸作为书写材料的优越性。

也说明造纸术的发明意义重大。

史料2: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晦阴观指南针。

——《萍洲可谈》卷二

解读:

船夫懂地理,夜里通过观察北极星来辨别方向,白天通过观察太阳来识别方向,阴雨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这段话说明北宋时期指南针已被应用于航海。

史料3: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

《电的利弊》

解读:

四大发明在近代中国和西方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说明与西方相比,中国近代未充分发挥四大发明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可以进一步探讨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史料4: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解读: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播到欧洲后,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具体表现在:

火药的使用,摧毁了欧洲封建堡垒;指南针的使用,迎来了新航路开辟的时代;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说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史料5: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

解读:

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设计并创造了中华文字,大功告成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惊天动地!

这种异象的传说,说明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的智慧得以发挥,人类将摆脱以往的愚昧和黑暗。

史料6: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解读:

孔子说:

“《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纯正无邪’。

”说明《诗经》是体现无邪精神(诗人创作动机及目的的纯正性和合理性)、发挥积极的社会功效、教人向善的诗篇,这也是《诗经》能列入先王政典的重要原因。

史料7: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屈原:

《离骚》

解读:

我既种了九块地的兰蕊,又种了百亩的芳蕙,也种了五十亩的留夷与揭车,连马蹄香鱼白芷我也为你收集。

我希望的是枝枝叶叶长得茂盛而美丽!

等到了成熟之时我将量材采取。

虽把我自己弄病倒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最哀痛的是这些众芳枯萎污秽!

表明屈原希望社会能重视和关怀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有益的社会贤才。

史料8: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遂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

《人间词话》

解读:

古今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把绿树的叶子都吹落了,独自登上高楼,望到眼前的路一直通到天尽头。

”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渐变宽松也绝不后悔,为了你把人消磨得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

“众人里几千次寻找他,突然回头,那人却在黑暗之中。

”这是第三境界。

这些话不是大词人是说不出来的,但按照这种意思解释这些词,恐怕晏殊、欧阳修这些大家是不会答应的。

其中蕴涵的哲理乃是人欲成就大事业,必然经历彷徨、执著、成功的三部曲;必须先有所思考确立方向,再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在不经意间取得成功。

史料9:

《论语》上记载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左传》中记载孔子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也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解读:

《论语》中记载,孔子说:

“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

”“读《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恨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左传》中记载孔子说: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也说:

“文章是治理国家的重大事业,是流传万代的不朽之事。

人的年龄寿命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指出了会诗能文的重要性。

史料10:

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皆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序》

解读:

但凡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文学成就,战国时期楚国的离骚,两汉时期的赋,六朝时期的骈文,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代的曲,都是所谓“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后无来者的绝唱。

说明文学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难点辨析】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对中国贡献体现在:

四大发明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成为中国人引以自豪的集体记忆。

但是,四大发明在中国近代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没有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总体来说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具体来看:

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火药的使用,摧毁了欧洲封建堡垒;指南针的使用,迎来了新航路开辟的时代;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2.中国古代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1)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且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形态美、动态美、意境美)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五种主要书写体开创的时间及特点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小篆

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历代主要书法家及其代表作一览表

朝代

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秦代

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

王羲之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丧乱帖》等,号称“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楷书中欧体、颜体、柳体;

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

赵孟兆页,创立赵体

明代

文征明、董其昌

(2)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绘画重视笔墨,以线作为塑造形象的基本手段,绘画不单纯拘泥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

尤其文人画集诗、书、画、篆刻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画独具的特色。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也日益扩大。

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

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