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浙江省温州市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审核版浙江省温州市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核版浙江省温州市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核版浙江省温州市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9年9月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各种“校园贷”应(yīng)运而生,在给大学生提供资金便利的同时,也暗藏陷阱,勒(lè)索、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由此滋生蔓延。
B.自“太极拳师20秒被格斗教练KO”的视频播出后,传统武术不敌现代搏击的质疑声四起,各方唇枪舌剑,太极拳被卷入骤起的舆论漩(xuàn)涡,处境尴尬(gà)。
C.79岁院士坐高铁时仍争分夺秒修改图纸,被网友盛赞为“民族的脊(jǐ)梁”,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老院士淡然回应:
出行途中工作很平常,希望不要再让此事发酵(jiào)。
D.作为城市交通建设的标竿项目,备受关注的市域铁路S1线将于明年投入载(zài)客运营,它将构建温州城市框(kuàng)架,串联各大公园,成为温州城区的靓丽风景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现在网上的知识分享平台鱼龙混杂,”一位网友说:
“它们在‘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同时,也在分享着有失真实的故事。
”【乙】显然,共享知识的网络业态正遭遇几近相同的困境:
无孔不入的广告植入,让这些平台越来越像路边的电线杆;日益沉重的营利压力,让收费发布成为不可言说的潜规则;内容生产的随意化,让知识分享和使用链条上的很多人大失所望。
在众筹与共享并驾齐驱的时代浪潮中,平台的开放性与知识的真实性不应背道而行。
知识的田野没有边界,生长其中的作物却需要甄别。
【丙】每个人都应遵守规则和承担责任,用客观、理性的观念培育知识的植株,做一个独具慧眼、恪尽职守的劳作者。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鱼龙混杂B.几近C.营利D.甄别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着眼于推进全球化进程,提出了“一带一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区域互联互通等,体现了与世界各国共迎挑战、共谋发展的决心。
B.近年来,我国在国际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日前更是成功发射了“墨子号”成为全球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
C.类似于几年前手机、楼盘的“饥饿营销”,当前被许多网红餐饮店采用的排队营销术。
虽然让商家赚得盆盈钵满,但餐饮业的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了。
D.阿尔法智能围棋创始人近期表示,将与人类最强选手柯洁合作开发一个教学软件,来展示阿尔法狗如何正确落子的思维全过程,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提升棋艺。
5.下面是某网络主播的一侧口头气象播报,用语随性、亲切。
请用规范、平实的语言,将其改写为温州电视台的气象播报稿。
要求:
不改变原文意思,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得体,不超过60字。
(3分)
在线的亲们,上午你们还在叫热,要脱掉棉衣,这会儿你可得赶紧把衣服穿回来了。
因为上午的那股暖流已经走了,下午冷空气就要来接班了,而且当班时间还不短呢。
小伙伴们,下午你们可以耍酷了,如果你们朝着西北方向走,那6-7级的大风一定会把你们的衣服和头发吹得与众不同,劲炫酷帅!
姑娘们,明天上午大家可以把美丽的花伞、雨衣拿出来争奇斗艳,因为雨会时不时地来和大家亲密接触。
6.以“我”“夕阳”“河水”“远山”四个意象为必要元素,描写一个场景,表达一种情感。
要求:
有心理描写;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有意境;不少于120字。
(6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我们在研究群体的基本特点时曾说,它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
它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
就这点而言,群体异乎寻常地类似原始人。
他们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完美,但不经过大脑,而是受剌激因素的影响。
群体受各种外在剌激因素的支配,反映着它们无穷的变化,服从自己所受到的冲动。
作用于群体的这些刺激因素同样作用于群体中的个体,这些个体也会随之产生反应。
而单独个体的大脑則会向他指示,接受冲动的摆布是不可取的。
所以,单独个体具有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该项能力。
群体兴奋的来源不同,他们表现出的冲动行为也不同:
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
由于这些冲动来势汹汹,因此,不管是个人利益还是性命攸关的利益,都不足以控制他们,鉴于群体接受的剌激因素多种多样,其表现形式也较为多变,遵循这些刺激因素的个体也会很不稳定。
这就解释了群体为何可以从最血腥的狂热痴迷状态转瞬间转变为极具英雄气概。
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弃的刽子手,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勇士。
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顿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
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
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但不会渴望得太久。
它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
群体也像野蛮人一徉,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由于人多势众,他们觉得自己力大无比,所以就更是这样。
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可能”或“做不到”:
若是孤身一人时,他很清楚自己的言行,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
即便有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
因为,他是有思想的,内心会有负罪感。
但是,群体則不然。
当个体加入群体的瞬间,个体感受到了来自群体的强大力量,他变得不可一世,甚至有了杀人掠货的想法,恨不得马上付诸行动,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
种族的基本特点是我们产生一切情感的不变来源,它也总是对群体的特点产生影响。
比如:
拉丁族群体和英国群体就有十分显著的差别。
25年前,仅仅是一份据说某位大使受到侮辱的电报被公之于众,就足以触犯众怒,结果是立刻引起了一场可怕的战争(1990年的普法战争)几年后,关于谅山战役(一次无足轻重的战争)兵败的电文再次引起人们的怒火,由此导致政府立刻垮台。
就在同时,英国在远征喀土穆时遭受的一次非常严重的失败,却只在英国引起了轻微的情绪,甚至连国防大臣都未被解职。
(选自勒庞《乌合之众》,有改动)
7.下列对文中“群体中的个体”和“单独个体”之间的区别解释最恰当的-项是(3分)
A.“群体中的个体”是伟大的,“单独的个体”是渺小的。
B.“群体中的个体”是无意识的,“单独的个体”是有意识的。
C.“群体中的个体”是感性的,“单独的个体”是理性的。
D.“群体中的个体”是主动的,“单独的个体”是被动的。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群体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原始人也是一样,他们按照所受到的刺激因素决定自己的行为。
B.刺激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群体行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群体可由最血腥狂热痴迷瞬间转为具有英雄气概,所以群体难以统治。
C.群体的强大力量,使得身在其中的个体变得没有思想、没有负罪感,极有可能做出杀人掠货等罪大恶极的举动。
D.同样面对战败,拉丁群体易怒,英国群体赚为冷淡,可见群体行为有可能表现得残酷,也有可能表现得怯懦。
9.概括选文提及的群体的基本特点。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留在窑洞
安宁
(1)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
(2)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来。
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千净净。
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
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忽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
尽管庭院遗世独立般地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只健硕的大狗,一头哼哼唧唧的母猪,飞来飞去的鸟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便显得生机勃勃了。
(3)每年寒暑假,少年都会来山里陪爷爷奶奶度过。
见我们来,少年有些羞涩,打了招呼,便转身不知去向。
十几分钟后,他拎了一大袋黄杏进屋。
那杏都是纯天然的,没有打药,所以许多掰开来,会看到小小的虫子,我小心地将虫子剔掉,咬一口,酸甜可口,美味极了。
而更多的杏,因为来不及采摘,或者被鸟啄食,被虫啃噬,纷纷坠落在地,他们便捡了,堆在粗陶大瓮里任其腐烂后,再将杏仁桃拣出来,积攒多了,拿去山下卖掉。
(4)在我们跟老人聊天的时候,男孩更多的是蹲在墙根下,看着对面绿意葱茏的大山发呆。
我猜想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想,关于高考,关于镇上边打工边陪读的父亲,关于做村官的母亲,关于手机里喧哗的微信,或者网上年轻人追逐的明星八卦,他统统都不关心。
天空蓝得像无边际的海洋,云朵是大片大片的,他就像某一片自由舒展的云,在难得的暑假,飘回到这片世外桃源中,安静幸福地发一会儿呆。
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
所以我们聊些什么,都不在他的关注视线。
甚至我问他成绩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大学,他也只是羞涩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就不再多言,其实我也很想像他一样,蹲在阳光盛烈的墙根下,看着面前千百年来都亘古不变的山林,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中。
(5)男孩的爷爷是村里的小学老师,在这山村里教了一辈子书,老了,依然哪儿也不想去,还是守着这一片日漸茂密起来的大山。
日复一日地安靜过着,日常生活在这里,犹如深蓝天空下的云朵,有亘古不变的白,和永恒不逝的美。
一切似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人生中的起伏,犹如一滴水,落入广袤的大地.什么也没有留下,便消失不见。
可恰恰是这样单调的咏叹调一样的重复,才保持着人生中可贵的靜寂。
外界再怎样喧哗骚动,甚至男孩的父亲在镇上挣了多少钱,有着怎样与他们不同的热闹生活,都与他们这一代老去的人无关。
他们只想守着这一片树木繁茂的大山,守着这几十年住过的旧窑洞,就像一枚秋天的山杏,即使是腐烂坠落,也要投入大地的怀抱。
(6)遥想冬天大雪封路的窑洞生法,他们肯定会在秋末就早早地准备好越冬的充足的柴火和各种食物,然后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靠坑火取暖,足不出户地度过漫长的“蛰居”生活。
自自然也很少会有人来打扰他们,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他们有的是天地间唯我三人的豪迈感还是万物萧瑟的凄凉感?
他们感到的是孤独还是富足?
(7)像这徉的人家,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准格尔旗大大小小的村庄里,似乎正在慢慢地变少,但又体现出不一般的顽强,他们就像一棵棵质朴、蓬勃的杏树,生生不息地停駐在这片因煤炭闻名的大地上,他们在蜂拥进城市的人群中,选择像父辈们一样,后退,留守在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远离城市喧哗的田园中,安靜地守候。
(9)听着车外不时传来的汽车急促的不耐烦的喇叭声,在车灯到处闪烀的疲惫、烦躁且拥堵不堪的入城路上,我又想,那样的窑洞,如果老人们不在,大概是留不住那位少年的吧。
——那它能留得住未来老去的少年的父亲、老去的少年吗?
那它还能留得住美味极了的有小虫子的杏果吗?
(选自《散文》2019年第2期《留在村庄里的人们》有改动)
10.概括窑洞的生活环境特点。
(4分)
11.第4段画线部分,作者没有让少年“自述”,而是从“我”的视角“猜想”少年相关情况,心理状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12.简析“杏”在文中的作用。
(6分)
13.赏析最后一段。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9题。
(20分)
程易田诗序
[清】刘大槲
余性颛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
以故与缙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
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年已晚暮,始为博士于黟。
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
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重交游,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为劘切。
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
盖余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
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亦旦夕相从。
其所为诗歌,掳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
易田固信余,余亦甚重易田也。
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