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简案详细教学过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407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简案详细教学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简案详细教学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简案详细教学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简案详细教学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简案详细教学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简案详细教学过程.docx

《高中语文简案详细教学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简案详细教学过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简案详细教学过程.docx

高中语文简案详细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赤壁赋》

考试目标:

高中

面试科目:

语文

题目名称:

《阿房宫赋》

详情:

1.题目:

《赤壁赋》

2.内容: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合理板书设计。

简案:

一、课题:

《赤壁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词,如通假字“属”,状语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给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每个部分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诵读法、以读促悟法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自主理解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学理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章中文言文重要字词、句式。

难点:

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人生当中如何面对挫折,链接到作者苏轼如何面对“乌台诗案”的低谷,贬谪黄州的不幸,顺势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以读促悟

1.听录音朗诵,并齐读课文,练习朗诵。

(解决朗读节奏以及生字词、重要句式)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问题,深入讨论

1.以变化和不变化作为探讨,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

找出表明变化和不变化的词语。

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作者的语言特色和情感。

(1)形象优美,善用修辞。

(2)结合本篇文章,谈谈你对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水——月——人

变:

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

 

详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生的组成的苦乐参半的,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豁然开朗,其实所谓的挫折痛苦,只是一个人角度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在面对“乌台诗案”的低谷,贬谪黄州的不幸时,夜游赤壁,与友人畅谈人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这篇课文当中作者是怎样面对人生不幸的呢?

(二)初读课文,以读促悟

1.听录音朗诵,并齐读课文,练习朗诵。

(1)主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并梳理生字词。

如:

兴:

兴起的意思;属:

通“嘱”,意思是劝,请;

(2)了解句式,如状语后置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本文主要描写了月夜美好,泛舟江上的所见所感,通过客人吹起箫声的苍凉之感,引起了主客之间对于人生感受的对话,全文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人生哲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交流: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

描写夜游赤壁的画面,展示了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

第二段:

作者饮酒放歌,心情欢乐;客人吹箫,倍感悲凉,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

客人感悟人生短促,情绪悲观。

第四段:

作者畅谈人生感悟,豁然开朗。

第五段:

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谈,兴尽入睡。

(三)研读问题,深入讨论

1.以变化和不变化作为探讨,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

找出表明变化和不变化的词语。

明确:

水的变化是逝者如斯,不变是未尝往也;月的变化是盈虚如彼,不变是卒莫消长;人的变化是生老病死,不变的是代代相乘;由物及人,情景交融,

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随着变化?

第一段感受美好的画面,主客二人以喜悦为主,接着客人吹箫,喜悦的感情慢慢被冲淡,感叹到人生短暂,怀古伤今,情绪悲观,接着作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乐观旷达,让客人豁然开朗,最后转悲为喜,兴尽而睡。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作者的语言特色和情感。

(1)形象优美,善用修辞。

文章之美在于语言运用之美,文章语言隽永,形象优美。

老师提问:

本文语言美在哪里?

引导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找出一些语句,如在描写客人吹箫的时候中对箫声的描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继续提问他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让你觉得文段优美,使人动容。

学生回答出连用六个比喻,充分的渲染了箫声悲凉,抽象的笛声变得若隐若现,如在眼前,在江上与寒夜中显得更加凄凉动容。

(2)结合本篇文章,谈谈你对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人生、失败、感受”几字,让同学们用黑板上几个关键词进行造句,其中需要包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并提问学生,你认为的失败是什么?

失败以后你会怎么做?

在今天学完了《赤壁赋》之后,你认为苏轼是一个失败后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的人呢?

并随机请同学起来作答,让他们对苏轼进行一个深入的理解,并说出自己和苏轼在面对失败后有何不同。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回顾本文的艺术手法,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整理归纳课文中归纳的实词,把握文章整体的脉络,任选一画面进行拓展描绘。

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水——月——人

变:

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

【参考答案】

指导正确的朗读方式其实就是让学生们对《赤壁赋》有总体的理解和感受,因而正确指导朗读步骤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为学生打好一定的基础,其中整体的流利和有感情,并且还要在过程当中指导学生读音正确。

例如在文段中的更(gēng)酌(zhuó)、肴(yáo)、匏(páo)樽、舳舻(zhúlú)等;读音正确就是要求每个读音的字、韵、调都要读清楚,声母读得短促有力,韵母要读得响亮,音调读得正确到位,音节之间需要界限分明。

其次,轻重与停顿也尤为重要,尤其在文言文当中,文言句较长且文意较难理解,没有正确的断句能力会影响整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在文章当中我们要注意句子“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注意虚词处可作停顿;而“哀吾生之须臾”这种意蕴深刻的句子可以重读,注意抑扬顿挫。

最后,还要注重语速与语气语调,朗读的过程中,应当把握文章中重点书写部分,作为文章中的亮点,不能读得过快,而文章整体风格比较洒脱旷达,语气语调应当自然豪迈。

2.请你谈谈本课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在对教材以及学情进行了解过后,我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立,分别是:

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词,如通假字“属”,状语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给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每个部分的大意。

2.学生通过诵读法、以读促悟法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自主理解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学理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咏怀古迹(其三)》

考试目标:

高中

面试科目:

语文

题目名称:

《咏怀古迹(其三)》

详情:

1.题目:

《咏怀古迹(其三)》

2.内容: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基本要求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特点。

(2)设置朗读环节,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简案:

一、课题:

《咏怀古迹(其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名句、小组探究等方式,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谈谈对王昭君的认识,由学生对昭君的认知(比如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引到杜甫笔下的昭君及其承载的作者的情怀。

顺势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划分节奏,全班齐读。

2.找同学说说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

1.思考:

在诗中中找出直接抒发情感的一个词语。

(怨恨)。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明显不是)写什么?

(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

(4)【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5)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6)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7)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3.鉴赏语言

(1)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

有何效果?

(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2)“环佩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四)拓展延伸

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

作业:

为第五课的三首杜甫诗做个小结(包括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昭君怨恨——怀古伤今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详细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划分节奏,全班齐读。

2.找同学说说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

1.思考:

在诗中中找出直接抒发情感的一个词语。

(怨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怨恨)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明显不是)写什么?

(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

【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

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

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大巧若拙)

(4)【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

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5)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6)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

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7)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

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3.鉴赏语言

(1)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

有何效果?

(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

青冢有恨啊!

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2)“环佩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

怎不伤心?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四)拓展延伸

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

作业:

为第五课的三首杜甫诗做个小结(包括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昭君怨恨——怀古伤今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答辩题目及解析】

1.赏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参考答案】

这句诗是紧接着前两句的,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

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

省识,是略识之意。

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明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实则是寄托了杜甫的身世家国之情。

2.怎样理解“沉郁顿挫”的诗风?

【参考答案】

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考试目标:

高中

面试科目:

语文

题目名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详情:

1.题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内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和情感。

(2)设置活动,体会本文的主要典故。

(3)根据课程内容,有适当板书。

简案:

一、课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难点:

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曹操的《龟虽寿》当中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联想到词人辛弃疾的经历,顺势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简介背景及作者。

2.学生自读,注意字音。

3.请学生说一说读之后的感受,思考,怎样读才能体现词的风格,再指名读。

4.诵读指导:

音调放缓,韵脚读重音,过后稍一停顿。

5.配乐,学生诵读。

6.学生诵读展示,由同学进行评价。

(三)再读词作,品读欣赏。

1.北固亭的“北固”有“北顾”之意,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向北远望,会望见什么?

又兴起怎样的思想感情?

2.辛弃疾登上北固亭,首先想到的,是几位古人,请找出词中的历史人物?

3.词人用孙权的典故入词,是想表达什么?

4.辛弃疾用刘义隆的典故,说明他支不支持韩侂胄北伐,为什么?

5.辛弃疾以谁自比,意义何在?

(四)拓展延伸,品味情感。

上阕:

惋惜(世间已无孙仲谋那样的英雄)痛心(统治者没有北伐的雄心)

下阕:

愤慨(仓促北伐)忧虑(北方百姓离心)苦闷(壮志难酬)

(五)小结作业

师生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诗人写作特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借古抒怀刘义隆——告诫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爱国情怀

 

详细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不已。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怀着一腔报国之情,却只能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可终究事与愿违,忧郁离去。

大家想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简介背景及作者。

2.学生自读,注意字音。

3.请学生说一说读之后的感受,思考,怎样读才能体现词的风格,再指名读。

4.诵读指导:

音调放缓,韵脚读重音,过后稍一停顿。

5.配乐,学生诵读。

6.学生诵读展示,由同学进行评价。

(三)再读词作,品读欣赏。

1.介绍本次写作背景: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在家闲居多年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就词题提问:

北固亭的“北固”有“北顾”之意,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向北远望,会望见什么?

又兴起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望见已经沦陷的大好河山,“千古江山”,兴起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2.但是,辛弃疾登上北固亭,首先想到的,是几位古人,请找出词中的历史人物?

上阕:

孙权、寄奴(刘裕)。

下阕:

刘义隆、佛狸祠(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词中常常会引用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京口曾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首都,孙权曾在这里抵御曹操大军的南侵,成就一番霸业,连曹操因为忍不住赞叹:

“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是,这样的英雄,在今日,终究难以寻觅了。

词人用孙权的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