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创伤性软组织疾病坎贝尔骨科手术第十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378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创伤性软组织疾病坎贝尔骨科手术第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非创伤性软组织疾病坎贝尔骨科手术第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非创伤性软组织疾病坎贝尔骨科手术第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非创伤性软组织疾病坎贝尔骨科手术第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非创伤性软组织疾病坎贝尔骨科手术第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创伤性软组织疾病坎贝尔骨科手术第十版.docx

《非创伤性软组织疾病坎贝尔骨科手术第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创伤性软组织疾病坎贝尔骨科手术第十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创伤性软组织疾病坎贝尔骨科手术第十版.docx

非创伤性软组织疾病坎贝尔骨科手术第十版

第24章  非创伤性软组织疾病

第一节  肌肉挛缩

一、三角肌挛缩

二、婴幼儿与儿童股四头肌挛缩

治疗

        三、先天性斜颈

第二节      弹响综合征

一、弹响膝

二、弹响髋

(一)外侧结构紊乱

(二)内侧结构紊乱

(三)关节内结构紊乱

三、弹响肩

四、肩胛骨

五、肱三头肌腱

第三节      痛性关节周围钙化

第四节      肌腱炎与滑囊炎

一、膝

(一)髌前滑囊炎

(二)胫侧副韧带纤维织炎和滑囊炎

(三)腓侧副韧带滑囊炎

(四)髌下滑囊炎

(五)腘窝囊肿(Baker囊肿)

二、髋

臀大肌区滑囊炎

三、脊柱

四、肩

(一)三角肌下或肩峰下滑囊炎

(二)肩胛下滑囊炎

(三)肱二头肌腱鞘炎

五、肘

(一)  鹰嘴滑囊炎

(二)  肱桡滑囊炎

本章讨论肌肉、肌腱、腱鞘、筋膜及滑囊的非创伤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其病因可能为退行性、发育性、过度使用性或这几种因素的复合作用。

在门诊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这种疾病,但极少需要手术治疗,大部分经休息、冷热疗法、患肢抬高以及局部或全身抗炎治疗可缓解。

第一节  肌肉挛缩

几乎所有肌群都可发生挛缩。

有一些病因明确,如缺血性、创伤性或注射性肌炎;也有一些病因不明,如有先天性肌挛缩。

臀大肌、三角肌、股四头肌、肱三头肌的注射性纤维化,均已有报道。

婴幼儿的肌挛缩常由局部注射抗菌素引起,我们也见到一些成人由于成瘾而肌注镇痛新(Talwin),最后引起多处肌肉纤维化和挛缩。

一、三角肌挛缩

  三角肌挛缩可发生在反复肌肉注射之后。

挛缩严重时可导致:

颈部和肩关节周围严重的疼痛、皮肤上出现凹陷、翼状肩胛和肩关节外展受限。

MRI可发现三角肌内有典型的纤维索带,起自肩峰上表面,延伸至三角肌结节。

三角肌挛缩的手术治疗只适于那些畸形和疼痛严重,经长期康复治疗无效的病人。

Ko等报告,对49个三角肌挛缩的肩关节行远端手术松解,其中47例是由多次肌肉内注射引起的,另2例为先天性的。

所有病人行远端松解术后立即开始理疗,47例(96%)临床结果良好。

二、婴幼儿与儿童股四头肌挛缩

Hnevkovsky报告了12例他称为“儿童股中间肌进行性纤维化”的疾病。

Fairbank和Barrett报道了同卵双胞胎患股四头肌挛缩的病例,认为这种挛缩是先天性的。

Lloyd-Roberts和Thomas报道了婴儿生后不久因多次大腿注射或输液引起的股四头肌挛缩。

Sengupta也报道了33名儿童反复肌肉内注射后出现52侧股四头肌的伸膝挛缩,所有患儿均不能下蹲或坐下,并有股四头肌不稳步态。

这些挛缩的确切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推测其原因可能包括注射药物因占位而压迫肌束和毛细血管以及药物的毒性作用,无论原因如何,肌肉挛缩常在注射药物几年后才出现。

最常见的症状是进行性、无痛性膝关节屈曲受限。

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膝关节过伸和半脱位,膝关节正常皮肤皱折可能消失,纤维化的部位可能出现特征性凹陷,屈膝时更明显。

常有髌骨习惯性脱位。

Jackson和Hutton报道有高位髌骨、髌骨下极破碎和髌骨发育不良的现象。

早期X线改变不明显,如不治疗会引起软组织改变和股骨、胫骨的软骨病变。

病程长时还会发生进行性髌骨脱位和发育不良。

发病早治疗晚的大龄患儿可以出现股骨髁扁平、膝反屈、胫骨前脱位以及明显的关节退行性变。

治疗

在接受肌肉内注射的儿童中,早期发现并通过被动活动来预防股四头肌挛缩,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瘢痕挛缩已形成,就应行手术治疗,以防止发生股骨髁及髌骨的晚期变化。

对已有髌骨习惯性脱位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Nicoll认为股四头肌挛缩后可能发生以下病变:

⑴股中间肌纤维化将股直肌拉向髌上囊及股骨近端;⑵髌骨与股骨髁间粘连;⑶股四头肌外侧扩张部纤维化、短缩并与股骨髁粘连;⑷股直肌短缩。

为矫正畸形,Thompson设计了股四头肌成形术,其成功取决于:

⑴股直肌是否已被损伤;⑵该肌自伸膝装置的瘢痕上能游离多少;⑶该肌通过主动活动后能发育到何种程度。

对早期没有明显关节病变的挛缩,Sengupta主张松解肌肉近端以消除膝关节的伸肌滞后和关节内出血;当出现更广泛的病变时,则应行Thompson股四头肌成形术(见第43章)。

如出现膝关节反屈,行股骨髁上截骨术(见第17章)可以恢复一定程度的屈膝功能。

如果症状很重,也可采用关节融合术。

Sasaki等随访了65例患者,报告采用股直肌表面的纵行皮肤切口,再横向切开挛缩肌肉的患者疗效最好。

术中还常常需要在多处横行切开髂胫束及股四头肌筋膜。

术后不用石膏固定,将患肢置于膝关节屈曲90°、髋关节完全伸直位。

二天后开始主动伸屈膝练习。

他们发现疗效会随时间而下降,因此建议6岁或6岁以后再手术。

弧立的股直肌挛缩可按Sasaki方法治疗,中度挛缩在没出现明显骨性改变前最好行股四头肌近端松解术(图24-1)。

图24-1  Sengupta股四头肌近端松解术(见正文)

A.切口;B.切开髂胫束和阔筋膜张肌,显露股外侧肌,沿其起点处松解;C.由粗隆间线剥离股外侧肌的起点,并沿外侧肌间隔向远端松解;D.如有必要,可松解股直肌。

(重绘自SenguptaS:

JpediatrOrthop5:

187,1985.)

股四头肌近端松解术

手术方法24-1(Sengupta):

沿大粗隆基底部做一个弧形切口,然后沿大腿外侧垂直向下延伸,其长度视纤维化的范围而定(图24-1,A)。

髂胫束常常纤维化并增厚,引起挛缩,在切口上部横向切断髂胫束。

在大粗隆下显露股外侧肌上部的起点(图24-1,B),在粗隆间线上剥离股直肌的起点,沿外侧肌间隔向远端松解(图24-1,C)。

牵开股外侧肌,显露股中间肌并用骨膜剥离器自股骨表面将其剥离。

然后屈膝,松解所有残留的粘连。

如果股直肌也已挛缩,找到并牵开股神经后,在切口上部显露股直肌起点并将其剥离(图24-1,D)。

此时膝关节应能完全屈曲,在儿童一般没必要松解关节囊。

常规闭合伤口,用后石膏托将膝关节固定于最大屈曲位。

术后处理:

石膏托固定至压痛消失为止,通常为3~4周。

然后开始积极的股四头肌功能练习,伸膝滞后会迅速改善。

患儿可在术后第4周行走,3个月内应能完成下蹲站起的动作。

患儿的生长期应始终进行膝关节伸展练习以防挛缩复发。

手术方法24-2(Thompson):

手术全程使用电凝。

采用前方纵行切口,自大腿近1/3至髌骨下极切开皮肤和浅筋膜,切口的确切位置依疤痕部位而定。

从切口近端至髌骨切开股直肌两侧的深筋膜,从两侧将股直肌与股内、外侧肌分开。

然后分离膝关节囊前部,包括股四头肌在髌骨两侧的扩张部,长度应足以解除挛缩。

完全切除股中间肌,该肌此时通常已变为瘢痕化的束带,与股直肌后面粘连并将髌骨固定在股骨上,切除时应股骨前表面保留一层覆盖的纤维或骨膜。

如果股直肌腱已受到破坏,应由大腿远端1/3纵行切开瘢痕组织,重建新的股直肌腱。

此时可缓慢屈膝至110°,松解余下的关节内粘连。

如果股内、外侧肌瘢痕粘连严重,应在这两者之间及其与股直肌之间用皮下组织和脂肪隔离。

如果这些肌肉相对正常,就将其向远侧缝于大腿远端1/3处的股直肌上,如果使用止血带,此时要松开止血带,彻底止血,闭合切口。

如果Nicoll所列出的限制膝关节屈曲的前三个因素被解除后,患肢仍屈曲受限,说明股直肌本身存在短缩,在他的30个病例中有4例发生这种情况。

此时必须延长该肌腱,但这应尽可能避免这样做,因为这样总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主动伸膝力量减弱。

他对2例患者做了单纯的肌腱延长术。

2例因髌骨深部关节面明显破坏而行髌骨切除术,其中1例分离后的股直肌腱被缝合于股内侧肌,并劈开股外侧肌扩张部,将其前半部移位并缝合于股内侧肌;在另一例患儿,将分离的股直肌腱远端劈开,分别缝合于股四头肌的两侧。

术后处理:

患肢用石膏托固定,膝关节屈曲位置比术中获得的最大屈曲度约小50°。

第2~3天后开始用CPM机作活动范围锻炼,患者应住院至患膝可被动屈曲90°时才可出院。

股四头肌和腘绳肌持续的主动与被动伸屈练习对手术疗效至关重要。

夜间应将患膝固定于完全伸直位,白天进行主动或辅助下的主动练习。

如果术后三个月时患膝屈曲仍不足90°,可能需要在麻醉下手法进行被动屈曲。

病人不要指望可迅速恢复股四头肌的主动伸直,大部分病人在股四头肌成形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会得到改善,但术后数月内一直会有严重的股四头肌无力。

如果患者的骨发育尚未成熟,屈曲改善的度数会随生长而有丢失。

三、先天性斜颈

先天性斜颈常由创伤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引起,在第28章有祥述。

第二节  弹响综合征

本症患者常会听到或感到关节弹响或跳动,但需要外科处理的疼痛或功能障碍却极少见。

大部分患者在了解病因并避免引起弹响的动作后反应良好。

由肌腱移位引起的弹响在第46章也有讨论。

一、弹响膝

弹响综合征多见于髋、肩或肘关节,在膝关节罕见。

真正的膝关节弹响实质上位于关节外。

膝关节内的绞锁多由半月板撕裂、游离体、髌股关节病变或关节炎性改变引起。

Kristensen等和Lokiec等都发现股二头肌腱的腓骨头止点发生异常前移会引起弹响。

在保守治疗无效时,他们建议将肌腱止点重新移至正常位置或将腓骨头切除后再固定肌腱止点(图24-2)。

图24-2  A.股二头肌腱在伸屈过程中越过腓骨头隆起(尖头所示)引起弹响的机理;B.肌腱的前半劈开后,向后缝合于后外侧部,覆盖腓骨头隆起。

(改绘自LokiecF,VelkesS,SchindlerA,PritschM:

ClinOrthop283:

205,1992.)

Cooper报告6例腘肌腱弹响综合征病人。

在外髁和外侧关节间隙连线的中点可触及弹响,当膝关节受到内翻应力时弹响最明显。

4例病人用非手术的康复治疗获得成功,1例病人手术松解了腘肌腱,1例病人将腘肌腱固定在腓侧副韧带上。

半腱肌止点异常也会引起弹响,当肌腱在胫骨内髁的隆起上滑动时会发生弹响。

Lyu和Wu主张将其止点切断并转位缝合于半膜肌腱上。

腘绳肌腱在股骨远端骨软骨瘤上滑动也会产生弹响,如弹响严重,一般应切除肿瘤。

二、弹响髋

弹响髋或髋弹跳是指髋在屈曲、内收或内旋时,紧张的筋膜带在大粗隆上缘滑动引起的听得到、摸得着甚至看得见的弹响。

这条带常由增厚的髂胫束后缘或近止点处的臀大肌前缘形成。

可以主动诱发的弹响一般不痛且少见,自发的弹响则多为慢性且伴有疼痛。

弹响髋也可由上述两种原因以外的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可分为髋内侧、外侧和关节内三种。

引起外侧型的结构可能是大粗隆及覆盖其上的软组织;内侧型则为髂腰肌腱及其后方的结构;关节内弹响的原因较多,如滑膜软骨瘤病、游离体、关节边缘撕裂、骨折碎片及习惯性半脱位。

(一)  外侧结构紊乱

引起弹响髋的外侧结构紊乱是髂胫束后缘增厚或臀大肌前缘近止点处增厚。

上述两种结构在大粗隆上的滑动均可引起弹响。

Brignall报告,多次肌肉注射致臀大肌后部肌肉纤维化也可引起弹响,并需要手术治疗。

髋外侧结构紊乱引起的弹响由于不引起疼痛,极少需要手术。

病人在了解病因后多不愿进行治疗。

如果出现疼痛,首先应尽可能采取保守治疗控制症状,如理疗、局部注射或改变动作习惯,一般疗效较好。

当有手术指征时,手术应在局麻下进行,因为全麻下肌肉完全松弛,很难发现紧张带;另外患者还可以在术中随意引发弹响,这样可直接看到或触摸到紧张带。

手术方法24-3:

切口起自髂前上棘后2.5cm、下5cm处,向下至大粗隆后缘,然后沿大腿纵轴而下10cm或更长。

在髂胫束后缘纵向切开阔筋膜,此时一般可在其后缘深面摸到增厚的条索,自大粗隆近端开始,游离髂胫束深面至大粗隆下7.5~10cm处,在此处横断髂胫束后半部。

向近端沿中线剪开髂胫束形成一个后半部的筋膜瓣,经皮下分离显露前半部及更前部的阔筋膜,将筋膜瓣远端前移并间断缝合于大腿前外侧的筋膜上。

术后处理:

切口愈合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

对髂胫束后部在大粗隆上滑动引起的弹响,也可按Brignall和Stainsby所述的方法进行髂胫束Z形延长。

手术方法24-4(Brignall和Stainby):

患者仰卧,臀下垫沙袋。

自大粗隆中心起做一个纵向外侧切口,向近端延长10~12cm。

找到紧张的髂胫束,在紧张的髂胫束前缘将阔筋膜纵向切开8cm,切口尽可能地位于近端,以防大粗隆自缝合不牢的筋膜处突出。

在此切口近端做第二个切口,向前方和远端延长(图24-3,A)。

在第一切口远端做第三个切口,向近端后侧延长。

将筋膜瓣与下方组织游离,使其移位,用粗的可吸收线将移位后的筋膜瓣缝合(图24-3,B)。

术后处理:

髋外展位卧床休息至切口愈合并拆线,然后扶拐下肢部分负重,外展状态下行走,6周时下肢可完全负重。

图24-3髂胫束Z形延长治疗弹响髋。

A,切口;B,筋膜瓣移位缝合。

(源于BrignallCG,StainsbyGD:

JBoneJointSurg73-B:

253,1991.)

(二)  内侧结构紊乱

弹响髋可由髂腰肌腱或其下滑囊的结构紊乱引起。

Schaberg等及Jacobson和Allen都发现髋屈曲时髂腰肌腱移向股骨头中心的外侧,而伸髋时该肌腱越过股骨头滑向内侧,髂腰肌腱在股骨头上的这种来回移动可产生弹响(图24-4)。

图24-4  A,屈髋时,髂腰肌腱滑向股骨头中心外侧;B,伸髋时,该肌腱滑向股骨头中心内侧

(源于AllenWC,CopeR:

JAAOS3:

303,1995.)

Schaberg等发现髂腰肌在髂耻嵴突起或小粗隆外生骨赘上滑动也会发生弹响。

该肌腱越过肌腱与髋关节囊前部之间隆起的髂腰肌滑囊时,同样会产生弹响症状。

Harper等和其他人证明髂腰肌滑囊造影是鉴别髋内侧弹响原因的最为有用的放射学检查方法。

对这种病人,MRI可有效地排除关节内病变。

Jacobsen和Allen报告了经腹股沟横切口的髂腰肌腱阶梯切开延长法。

其18名患者(20个弹响髋)中,术后6髋弹响复发,但程度减轻。

2髋需再次手术,3名患者自述有主观无力。

常见合并症是大腿前外侧暂时或永久性感觉缺失。

Taylor和Clarke报告采用内侧切口松解髂腰肌腱16髋(14例病人),其中10髋弹响消失,5髋仅偶尔有疼痛,1髋无变化。

尽管大部分患者认为手术改善了髋关节功能,这些作者仍建议术前延长保守治疗的时间。

手术方法24-5(Schaberg、Harper和Allen):

在腹股沟韧带下自髂前上棘向耻骨沿腹股沟做横切口,找到股外侧皮神经,将缝匠肌和股直肌向外牵开。

在股直肌和内收肌间隙内分离,显露髂腰肌及其肌腱和骨盆,切除小粗隆上的所有骨性突起及在髂耻隆突与髂前下棘间滑动的所有腱性分隔,或按指征在小粗隆水平Z形延长松解髂腰肌腱。

(三)关节内结构紊乱 

  患者和医生均能感觉到的弹跳感有时可由关节内疾患引起,如骨软骨瘤病、其它游离体或继发于髋臼后缘异常或髋部肌肉瘫痪引起的髋关节半脱位。

Stuart和Epstein发现儿童和青年的习惯性髋脱位或半脱位也是弹响髋的原因之一。

  并非所有的创伤性髋关节脱位都能经闭合方法获得同心复位。

在作者所在医院进行的切开复位手术中曾发现几例患者出现纤维软骨关节缘或软骨片翻转的现象。

Altenberg报告3例患者轻度创伤后,盂唇撕脱引起髋臼内严重疼痛和关节炎,切除游离碎片后症状消失。

在我们医院,Ingram也发现1例关节盂唇和关节囊撕脱引起的复发性髋关节脱位(与肩关节复发性脱位相似),将其重新固定于髋臼后治愈。

关节内紊乱均可通过关节镜进行检查和治疗(见髋关节镜一章)。

如需行开放性手术,可采用下述入路。

如果致病原因不是急性创伤,标准的前后髋关节入路均可使用。

几乎全部的探查和游离体取出操作都是在将股骨头从髋臼脱出后才能完成。

对新鲜创伤性或复发性脱位,应由股骨头脱位的方向进入。

三、弹响肩

弹响肩综合征可由肩关节内或关节外病变引起。

对弹响肩患者的初次诊断应进行仔细检查,包括是否有轻度肱盂关节不稳和关节盂缺损,这些可以通过“撞击”试验来检查。

肩关节撞击试验由Andrews和Gillogly介绍,方法是患者仰卧,手臂完全外展到头上,检查者一只手放在肱骨头后方向前推,另一只手同时在肱骨髁水平行旋转及轴向加压。

出现“撞击”或辗磨感表示存在Bankart损伤或肩关节不稳引起的盂唇撕裂。

关节内弹响也可由游离体、骨赘或软骨缺损引起。

拍X线片时,应拍真正的前后位、腋侧位(Rohus)及出口位像。

如果有明显的症状,其它的影像技术如MRI可能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最终确断需要行关节镜检查。

肩关节外弹响的最常见原因是三角肌挛缩,也可由肱骨小结节陷入喙肱肌和肱二头肌腱短头之间引起。

Bristow报告1例病人肩外展后产生弹响,随后出现明显的疼痛与功能受限并持续24小时。

术中发现原因很明显:

在肩外展旋转时,起自肱二头肌短头外侧的肌纤维向远端外侧朝肱二头肌长头方向移位,越过肱骨小结节。

切除与小结节接触的部分肌肉及附着的肱二头肌短头肌腱后,症状完全消失。

弹响肩也可由肱二头肌长头腱自二头肌间沟移位(第46章)或冈上肌综合症(第44章)引起。

四、肩胛骨

肩胛下的弹响或磨擦音要比肩关节弹响常见,这虽然很令人厌烦,但是只偶尔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碍。

其声音差别很大,可由细小的磨擦音到粗大的可听到的振响或弹拇指样响。

有时由胸部畸形或外生骨庞引起,更常见的原因是继发于姿式不良的肩胛骨与胸廓间的关系异常,胸肩胛部肌肉疾患、肩胛下滑囊病变及肩胛骨本身异常。

肩胛骨异常包括:

(1)肩胛骨上角弧度或前倾增加;

(2)肩胛骨上角前面小的骨性或纤维软骨性结节(Luschka结节);(3)肩胛体前表面的肿瘤,特别是骨软骨瘤(图24-5);(4)Sprengel畸形;(5)肩胛骨骨折畸形愈合。

图24-5CT示肩胛体前面较大的骨软骨瘤,产生明显弹响。

术中见病损几乎侵蚀两根肋骨。

肩胛骨弹响或摩擦感被称为肩胛胸捻发因,是肩胛胸滑囊炎引起的,这种滑囊无明确原因而逐渐出现。

在一些病人中,创伤可能是一种致病因素。

应该拍摄肩胛骨X线片,包括肩胛骨侧位片,以发现骨软骨瘤等异常。

如果X线片未见到明确原因,应考虑是否有姿式不良或肩带肌无力,因为被动抬高肩胛骨常能使弹响或摩擦感消失。

也要考虑到因为肩胛稳定肌群过度紧张引起的习惯性自主性肩胛弹响。

对大多数有疼痛的肩胛弹响可先予以冰敷、抗炎药物和局部注射治疗,然后重新锻炼肩胛骨的稳定肌群,使患者能完成平滑、同步的肩外展活动。

有明确的局部压痛时,8字背带短期固定,可能有助于滑囊或肌肉炎症的消退。

如果对配合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又没有心理问题,应行手术治疗。

根据作者的经验,这种疾病通常由肩胛骨上角形成的滑囊引起,可以通过切除滑囊、瘢痕组织甚至肩胛骨内上角来解决。

手术入路可采用类似于肩胛骨骨软骨瘤或其它类似病变切除的入路。

Richards和McKee报告了3例持续胸肩胛疼痛患者的CT检查情况,发现在肩胛骨内上角有小的钩样骨性突起。

切除肩胛骨内上角后,均获得满意效果。

他们认为这种CT发现与肩胛骨扫描的角度有关,但是他们对其意义并不十分确定。

我们也在有症状的患者CT片上发现了这种“结节”(图24-6),在后补的扫描层面上发现健侧也有同样影像。

Mozes等用三维CT检查肩胛骨弹响的病人,他们用X线平片、CT和三维CT检查了26例病人,26例病人中,7例在X线平片上有骨性不匹配,CT检查则有19例有这种现象,而三维CT发现26例病人都有这种现象。

他们建议对于准备手术的肩胛弹响综合征病人应将三维CT作为主要的检查手段。

Edelson检查了700个肩胛骨标本,在1%的标本中发现在肩胛骨外下极大圆肌起点处,有向内弯曲的“犀牛角”样突起。

他还报告了一名有同样影像表现的患者,在向该处注射局麻药后,症状缓解。

他还发现肩胛骨内上角的骨性解剖有很大的变异。

应仔细检查,确定弹响点是在肩胛骨的上方还是下方。

Sisto和Jobe报告了4例职业棒球手的肩胛下角处有胸肩胛滑囊炎,需手术治疗

图24-6  持续性左肩胛疼痛与弹响患者的CT,注意左肩胛骨内上角有骨性钩状突起(箭头)。

如果有症状的肩胛胸弹响是由骨性病变引起的,或者保守治疗无效,应手术。

Harper等介绍了一种切除肩胛滑囊和肩胛骨内上角的关节镜技术,治疗了7例病人,其中6例病人获得成功,症状消失;但是1例病人由于有术中肿胀,放弃了手术。

我们建议行开放手术切除滑囊和瘢痕组织,以及肩胛骨的内上角。

手术方法24-6:

在拟切除部位沿肩胛骨内侧缘做纵行切口,牵开皮瓣,沿肌纤维方向劈开肩胛骨内上角表面的斜方肌,注意不要向内劈开过多,以防止伤及副神经。

自肩胛骨缘游离菱形肌,显露肩胛下肌。

自肩胛骨的内面骨膜下剥离前锯肌、肩胛下肌,自肩胛骨后面剥离冈上肌。

显露肩胛骨内侧3~4cm后,寻找弹响的原因。

如果没有确切的骨软骨瘤或其它骨性突起,则切除肩胛骨内上角。

Richards和McKee建议在肩胛骨下放一块布巾保护胸腔,用摆动锯自肩胛骨内上角切下一块边长4~5cm的三角形骨块,修整边缘,使肌肉靠拢,放置负压引流,常规闭合切口。

术后处理:

使用吊带或Velpeau绷带包扎7~10天。

术后立即开始做钟摆样练习,一周后鼓励主动运动。

五、肱三头肌腱

尽管肱三头肌腱弹响相当罕见,当肘关节屈伸时,肱三头肌肌腱的内侧部分在内上髁来回滑动,在力学方面与复发性尺神经脱位相似。

肱三头肌肌腱弹响也可能是引起尺神经炎的一个原因。

虽然肱三头肌肌腱弹响几乎总是在内侧,Spinner等报告了一例病人,当肘关节屈曲时三头肌腱滑过外侧髁而引起弹响。

Spinner和Goldner报告了6例三头肌腱弹响病人的治疗结果,在行尺神经减压和移位的同时,将脱位的三头肌腱内侧头向外侧移位或切除,随访4.5年,结果均为优。

我们也有由于肱三头肌腱弹响引起尺神经病变的类似经验,患者经尺神经前移肱骨内上髁切除后,弹响消失。

如果行尺神经移位手术,重要的是在手术过程中,伸屈肘关节进行检查,确定三头肌腱内侧头是否在内侧髁上滑动产生弹响。

第三节  疼痛性关节周围钙化

疼痛性关节周围钙化和肩袖内钙化相似,也可在腕、肘、髋、膝关节周围发生,偶而也出现在手和足周围。

这种钙沉积可以位于肌腱内、肌腱附近的软组织内或韧带止点附近(图24-7)。

如肩袖钙化一样,大部分钙化发生在坏死与退变区。

在腕关节,钙化通常发生在尺侧腕屈肌腱的豆状骨止点附近或桡侧腕屈肌腱的第二掌骨止点附近。

在肘关节,钙化发生在伸肌总腱内,其症状和体征类似于急性外上髁炎或网球肘。

图24-7  A,三角肌前部的疼痛性钙化;B,MRI显示三角肌内钙化灶的位置;C,本例职业篮球运动员近侧胫腓关节钙化造成腓神经卡压。

在肩关节,急性疾患引起的疼痛在吸收期常很严重,表现为化学性炎症反应,包括局部剧烈的压痛,红、肿和局部温度升高,有时可能需要辅加斜位X线片以确定钙化灶的位置。

拍软组织密度像对查出常规X线不能发现的细小钙化灶也有一定价值。

尽管大部分关节周围钙化没有直接创伤史,肌腱和韧带内的钙化可能是长期使用或亚临床损伤造成组织内退行性变的结果。

Gartner和Simons用红外线光谱学观察了急慢性钙沉积,显示所有样本中水、二氧化碳和磷酸盐含量不同,但急性期和慢性期钙沉积标本比较,上述含量没有明显差别,扫描电子显微镜也发现两期的晶体形态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