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352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docx

《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docx

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硕士学位论文

THESISOFMASTERDEGREE

论文题目:

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英文):

TheStudyoftheAestheticIdealsofSu

Shi’sCalligraphythroughHisTheoryandWork

作者:

许纪峰指导教师:

郑晓华教授

2007年5月8日论文题目:

(中文)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外文)TheStudyoftheAestheticIdealsofSuShi’s

CalligraphythroughHisTheoryandWork所在院、系、所:

徐悲鸿艺术学院

专专业、名、称:

艺术学指专导专教专师姓专名、职专称:

郑晓华教授论文主题词:

苏轼;书法;审美理想;艺术修养

学专习专期专限:

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论文提交时间:

2007年5月8日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

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许纪峰日期:

2007年5月10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许纪峰导师签名:

郑晓华日期:

2007年5月10日

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摘要

本文是对宋代书法家苏轼的个案研究,重点是研究苏轼作为一代大家的书

法审美理想。

文章通过对苏轼的书论和创作作品进行分析,尝试较全面揭示苏

轼的书法审美观念及其书法风格多重背景的形成。

其次,通过对苏东坡作品的

渊源、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剖析,凸现出个人文学艺术修养对书法家成功的重要

性。

关键词:

苏轼;书法;审美理想;艺术修养1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ABSTRACT

ThisarticleisaresearchspecificallyonSuShi,thefamouscalligrapherinSong

Dynasty,accentuatingonhisaestheticidealsasoneofthemostprominent

calligraphersinhistory.InthearticleithasacarefulanalysisonSu’stheoryand

work,aimingatthoroughlystudyinghisaestheticthoughtsandthewayhisstyle

develops.Secondly,throughtheanalysisonthesourcesandartisticcharacteristicsof

Su’swork,thearticlerevealstheimportanceofartistself-cultivationtothesuccess

ofanartist

KeyWords:

SuShi;Calligraphy;AestheticIdeal;ArtisticCultivation

2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前言1

一、论文选题依据1

二、研究思路2

第一章苏轼书论中展现的美学思想.4

一、“尚意”的书法创作论.4

(一)“尚意”观点的创新性.4

(二)诗、书、画三种艺术在“尚意”观念上的共通性6

(三)“尚意”观念中创作主体的表现性7

二、“书如其人”的书法伦理追求.9

三、书尚“自然”的书法品评标准12

第二章苏轼的书法创作实践与书法艺术主张的映照15

一、黄州以前苏轼书法创作分析.15

二、黄州时期苏轼书法创作分析.22

三、黄州以后时期苏轼书法创作分析25

第三章苏轼书法理论和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30

结束语33

参考文献34

致谢.36

1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前言一、论文选题依据1、选题概述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一起并称“三

苏”。

苏轼具有坎坷的人生经历,曾位极人臣,亦曾穷困潦倒。

生命旅途的坎

坷造就了苏轼一代文学巨匠,艺术巨匠。

苏轼具有广博的学问和全面的艺术修

养,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书法艺术亦堪称一代翘楚,

是继东晋王羲之、唐代颜真卿之后的又一位书法大师,他对书法艺术最大的贡

献是以一代文坛巨子和思想家的地位与能力,赋予宋代书法不同于前人的追求

1

旨趣。

他是宋代“写意”书风的开创者,曾云:

“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

2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他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不去简单地因袭

古人,而是尽力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

通过围绕在他周围的众多书法家的努

力,完成了一代书风的完美塑造。

苏轼书法之所以取得这么高的成就不仅得力

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亦与他卓越的文化哲学修养密不可分。

黄庭坚说他:

“早

3

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

“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苏轼

晚年经历海南岛蛮荒之地困苦生活洗礼,此后书法“挟有海外风涛之势”更显

老辣超迈。

苏轼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其弟子由、长子

45

苏迈、三子苏过,友人王定国、赵令?

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

1

《苏轼诗集》卷六《石苍书醉墨堂》

2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评草书》

3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九《跋东坡思旧赋》

4

王定国,北宋书画家,与苏轼友善,苏轼多次在诗文中提到他,如《苏轼诗集》卷二十二载《紫团参寄

王定国》、《苏轼集?

补遗》中的《王定国自彭城往南都时子由在宋幕求家书仆醉不能作独以一绝句与之》

等。

5

赵令?

(1061-1134),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玄孙。

初字景贶,改字德麟,自号聊复

翁。

元?

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

后因党争,坐元?

党籍,被废十年。

后袭封安

1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在历代刻帖

中苏帖亦最为丰富,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的见解与书法如出一辙,

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一味形似,反对程式化的束缚,

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首先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其

后“文人画”的发展开启了先河。

中国书法艺术是世人公认的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一门艺术。

她既古老而又

年轻,从殷商时代直至今天仍散发无穷的魅力。

中国书法又是一门普及性较强

的一门艺术,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门艺术的受众超过书法艺术。

从事书法

者不可谓不多,但真正摘取书法艺术桂冠者可谓凤毛麟角。

通过书法史,我们

发现能够探寻到书法艺术真谛的无不是具有广博的学问、高尚的人格、超人的

胸怀和胆识。

苏轼可谓是这样人物的一个典型。

本文想通过对苏轼的书论和书

法作品创作两方面对苏轼书法审美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

入地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美的本质,而且使我们进一步认清学问的广博、艺术修

养的多样化对一位艺术家成长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的书法专业学习具有许多

启迪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主要参考文献

苏轼人格魅力的卓越,艺术才情的超凡全面,吸引人们走近他,苏轼研究

向来是学术界的一块“熟地”,但总体看来研究的重心主要在诗词文学方面,

对苏轼书法的关注不是太多,特别是结合苏轼书论和作品研究苏轼审美思想更

是甚少。

二、研究思路1、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拟通过对苏轼书论及其书法作品,结合史料探求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并对现阶段书法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采取的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占有的丰富文史资料,认真进行归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

著有《候鲭录》八卷,赵万里为辑《聊复集》词一卷。

2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纳、比较、分析,从不同角度,多方位认识研究对象。

既注重整体把握,又不

忽视细节的捕捉研究,力争充分、直观、正确表现研究对象。

3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第一章苏轼书论中展现的美学思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

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

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苏轼学问渊博,才华盖世,在诗、文、书、画

等其它众多文艺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堪称一代文豪。

苏轼的书法以雄密深厚、

丰腴跌宕著称,位居书法宋四家之首。

苏轼亦有不少精彩的书论文字,多是有

感而发,散见于《论书》、《东坡题跋》及其它诗文中。

苏轼的书法论述虽不是

系统性的长篇,但其长短不一的论书题跋札记,多为古代书论中的名篇,字里

行间真知灼见闪耀其中。

现就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尚意”的书法创作论

“宋人尚意”是书法史论家对宋代书法的一个概括,已为人们熟知。

这一

表述的直接来源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总结的“晋人之书取韵,唐人之书取法,

6

宋人之书取意。

”董其昌的“宋人之书取意”却来源于东坡的论书诗句“吾书

7

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及其他论书诗文。

是苏轼最先以自己的创作感

悟揭示了有宋一代具有开创性的书法美学思潮?

?

“尚意”,并通过他个人的

艺术实践影响了有宋以来的一代书坛。

(一)“尚意”主张的创新性

中国书法艺术经过唐代的发展,唐人书法已经成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

宋初书家,受唐代书风影响,仍大多因袭前人,亦步亦趋。

但时代在发展,书

法艺术自然不能停步不前。

苏轼是一位创新论的积极推动者,他认为唐代书法

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举取士的结果。

“唐人以身、言、书、判取士,故人人

8

能书。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走到极端,便会走到它的对立面,书法亦然,“唐

6

明董其昌《容台别集》转引自《中国书论辑要》67页

7

《苏轼诗集》卷六《石苍舒醉墨堂》

8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跋咸通湖州刺史牒》4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人尚法”在成就唐代书艺高峰的同时,也为其后的书艺发展出了一道难题。

多的书法实践者们在一段时期内无人能够交出满意答卷,终未走出唐人书艺高

峰的阴影,造成宋初书坛一派生气了然的局面,以至于欧阳修发出“书之盛,

9

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的感叹。

然而时势造英雄,天才的苏轼,他那

超乎常人的创造、探索精神自然不能放过书法这一充分显示文人才能和精神境

界的一块重要领地,他要大做文章,首先树起了书法“尚意”的大旗。

什么是

“意”,苏轼并没有给予解释,也许这不需要什么解释,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人

们也不会误解它。

“意”用现代语言加以解释,即是人内心的感受和丰富想象,

“尚意”也就是突出作者情感的发挥,追求创作的个性自由。

“尚意”这一观念

在禅宗思想逐渐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社会背景下,迅速盛行,它成为一种艺术

思潮,影响了整个文艺领域。

苏轼是“尚意”思想的率先实践者。

他说“吾书

10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苏轼的字体略肥,有人讥笑其字为“墨猪”,

11

他并不在意,自我解嘲道“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苏轼所追

求的是个性的自由发挥,具有“生意”的自我面目的创造。

黄庭坚是苏轼的书

艺知音,他曾经这样评价苏轼:

士大夫多讥东坡用笔不合古法,彼盖不知古法从何出尔。

杜周云:

“三尺安

出哉?

前王所是以为律,后王所是以为令。

”予尝以此论书,而东坡绝倒也。

时柳子厚、刘禹锡讥评韩退之平淮西碑,当时道听途说者亦多以为然,今日观

12

之,果何如耶?

“前王所以是律,后王所以是令”讲的是前人的创造即是后世取法学习典

范,韩退之的平淮西碑时人不以为然,后人却给予了认可。

黄庭坚反对的是艺

术上的亦步亦趋的因循前人,不敢创造。

在这段话中他批评了一些时人见识之

浅陋,对苏轼创新的书法字体和他敢于打破古法、勇于创新的精神给予了赞扬

和肯定。

苏轼以超人的胆识和超前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实践力改变了自唐以来

因循守旧的书法审美标准,丰富了书法审美内涵,开创了宋代“尚意”书法的

9

宋欧阳修《六一题跋》卷十《集古录?

杂法帖六》之二

10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评草书》

11

《苏轼诗集》卷八《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12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五《跋东坡水陆赞》5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新局面,这一创新观念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诗、书、画三种艺术在“尚意”观念上的共通性

上文已经提到,苏轼“尚意”的艺术观念,重在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的

抒发,表现在作品上则体现为独具精神意韵的笔墨形式。

苏轼认为,诗、书、

画三者在重视主体精神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他在一首诗中,对诗、画与书法的

“尚意”共通性作了阐述,其诗云: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

13

与清新。

图1苏轼枯木竹石图

对这首诗可以这样解释:

绘画只重视外形的描摹,未加上作者的主观感受,

未画出神采,不算一位好的画家;作诗固执于一种格式,没有深远的意境,不

能算懂得诗的人;诗与画都要在形象鲜明的基础上富含生意。

在形貌的似与不

似观念上历来争论较多,持“形似”观点之人不算少数,他们为自己辩护最得

14

力的一句名言即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且看宋代邵博说过这样的一段

话:

13

《苏轼诗集》卷二十九《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

14

邵博,宋代诗人,字公济,河南洛阳人。

陆游跋邵公济诗说:

“夜读公济诗,超然高逸,恨未尝得讲世

旧与文盟也。

”(《渭南文集》卷二十六)6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画花,赵昌意在似,徐熙意不在似,非高于画者,不能以似、不似,第其

远近。

盖意不在似者,太史公之于文,杜少陵之于诗也。

独长安中隐王正叔以

15

予为知者。

蜀人重孙知微画笔,东坡独曰:

“工匠手耳。

”其识高矣。

这段话里面描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是“意在似”,另一个是“意不在似”。

为何邵氏赞叹苏轼的识见之高,即邵氏也深明“意不在似”的过人之处。

很明

显“意不在似”已经超越物象的束缚,走到自由抒发作者主观性灵的境界,而

“意在似”者仍被物象所缚罢了。

此意与书法之“尚意”不为法度束缚确是一

理。

苏轼的书法创作非常个性化,他的绘画也独有个性。

如著名的《枯木竹石

图》(图1),对树、石的刻画表现,都极富个性特色。

他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

赞》一文中把诗、书、画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说:

16

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这里表达的就是诗、书、画“一律”的思想观点,重在强调创作主体精神

感情的流露与表达。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作文的“以意为主”,书画理论中的“意

在笔先”,都局限于某一领域,亦没有全面和深层次的表达,苏轼的“尚意”观

念则升华成一个系统化的美学命题,更加凸显了审美客体中创作主体的心灵本

原意味,在艺术思考中把艺术审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普适于各个艺术领

域。

(三)“尚意”观念中创作主体的表现性

“尚意”的书法创作观念注重创作主体的主观感情的抒发,在这种“遣兴”

的意识支配下,创作主体将会达到一种恣情而为、自由无碍的理想创作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作者精神纯一,心无杂念,无需刻意驱使,笔下字迹流淌而出,

其作品自然会潇洒飘逸,超越法度,达到较高的境界。

这种创作状态的自由表

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书写态度的无拘自由,二是书写技巧的纯熟自由。

15(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七

16

《苏轼文集》卷二十一《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7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1、书写态度的无拘自由。

苏轼性格狂放不羁,不论在任何环境下,只要兴

起,便可泼墨挥毫,丝毫不受外物影响,他在《书舟中作字》一文中记载了这

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

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荦然。

回顾皆涛濑,士无人

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

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

17

作字乎。

此文写船历险滩时,船上众人吓得皆面无人色,而作者自己却镇定自若,

从容作书,可见作者具有超脱生死的人生态度,即佛语所谓的“无我无畏”,也

只有具备这种坚定的人生态度,书法的创作才能真正达到自由无碍的理想状态。

黄庭坚对苏轼的这种无拘自由的情形这样描述:

元?

中锁试礼部,每来过见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

性喜酒,然不

过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虽谑弄

18

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

”19

后人亦有记载苏轼作书自由随意的事情,明代散文家李日华在自己的笔

记中记载这样一段轶闻:

海南老媪,见其擘裹灯心纸作字。

……其在黄州,偶途路间,见民间有丛

林老木,即鸡栖牢之侧,亦必就而图之,所以逸笔草草,动有生气,彼固一时

20

天真发溢,非有求肖之余也。

苏轼性情天真烂漫,胸怀宽广,非外物所能累。

他又屡经仕途之沉浮,几

历凶险,最后心境愈趋平淡达观,在这样的心态下写字,字字皆是真情流露。

17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书舟中作字》

18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五《题东坡字后》

19李日华1565?

1635:

明代散文家,字君实,浙江嘉兴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

能书画,

著作甚丰。

其笔记散文清隽多姿,大多表现文人闲雅情调,有《六研斋笔记》、《味水轩日记》等。

20

(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卷二8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2、书写技巧的纯熟自由。

熟悉书法史的人都知道,古人作书大多追求畅达

适意,行笔速度骏利爽快,结体端雅自然,用墨浓淡适中,而苏轼却为之一变。

21

他运笔速度迟缓,结字肥扁,用笔偃卧,用墨专用浓稠。

宋代李之仪曾与苏

轼交往密切,他在自己的文集中较详细记载了苏轼的书写习惯,说苏轼爱用非

22

常柔软的鸡毫散卓笔,“研墨几如糊”,“腕著而笔卧”,用“单钩”等习惯特

点。

苏轼独特任性的书写技巧丰富了书法技法也同时造就了苏体颇具个性的自

家面目。

二、“书如其人”的书法伦理追求

苏轼自小深受儒家思想沃育,他在书法的评鉴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汉代扬雄

2324

“书,心画也”和唐代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观点,在书法史上继欧阳修

后进一步阐述“书如其人”这一书法美学观点。

苏轼这样评价欧阳询的书法艺

术:

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塞寝,敏悟绝人。

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

25

耳。

在这里,我们不能机械地把欧阳询的书法同其相貌联系在一起,而是要看

到书法作为人的第二相貌与一个人的品格气质的相通之处。

这一点苏轼在另一

篇题跋中表露无遗: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

26

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21

李之仪,宇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人,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

元丰六年,曾辟为祭

奠高丽国使书状官。

哲宗绍圣初苏轼知定州,辟为管勾机宜文字。

后以元?

党籍贬惠州。

官终朝请大夫。

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

《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22

(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卷十七

23

(汉)扬雄《法言》载《中国书论辑要》

24

(宋)陈思《书小史》载《历代书法论文选》

25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跋欧阳帖》

26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跋钱君倚书遗教经》9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坚持“书如其人”观点的人往往会面临人品不好却写出好字的诘问,其实

苏轼在这段话中已经给予了很好的回答,从“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

可乱也。

”我们不难看到苏轼“书如其人”的观点侧重的不是书法艺术的“工”

与“不工”而是从书法艺术中表现出来作者的“心”即精神面貌。

这样“书品”

与“人品”才能真正对应起来。

他在文章中还这样说:

27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

”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

由上可见苏轼对“书如其人”观点的见解是十分

深刻的,对“小人”书法分析也是十分有见地的,“小人”书法之“工”仅仅是

书写技巧而已。

上文已经提到“意”即作者主观精神的重要性,小人缺少君子

的仁厚情怀和浩然正气,外而发之,必然缺少能够传达君子之性的厚重浩然之

气。

因为内在的心灵精神是艺术作品缺少“君子”之书的浩然正气。

苏轼“书

如其人”的观点不仅仅停留在纸面或口头上,他还以此为标准来选择自己的交

游,且不说与之交游密切的众多书画名家皆是坦荡磊落的正人君子,普通人他

也要“以书取士”。

他曾叙述这样一个故事:

苏州仲殊师利和尚,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

予曰:

28

‘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故与之游。

苏轼虽然注意到“书如其人”,但他能认识到其中的关系不是绝对的,有一

定的复杂性,所以他亦反对片面地“以书取人”。

他在一则题跋中说:

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

是殆不然。

以貌取人且犹

不可,而况书乎?

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

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

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

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

27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书唐氏六家书后》

28苏轼《东坡志林》卷二《付僧惠诚游吴中代书十二》10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29

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分析出苏轼进一步阐述了“书如其人”的观点,他不把

这一观点进行绝对化,他进一步指出对应到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

比如有高尚

品德的人如果在书法上并不着意训练,那么其书写水平可能不高,很难从字迹

去断定这个人的人品格调,所以单从书法不能反应作者思想人格境界的全部,

故只能“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一个“粗”字使“书如其人”的观点更加完善。

“书如其人”是苏轼对书法历史展开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首先,苏轼认

为人品影响书法作品的现实存在价值。

苏轼曾这样把书法的价值与人品联系在

一起,他在一篇题跋中说:

30

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一个人如果人品有问题,即使工于书法,亦不为人所称道,甚至惹人厌恶。

在同一篇文章中苏轼亦有这样一句话:

“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图2欧阳修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尺牍

矣。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工于书法的话,其书法作品的价值将会

29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题鲁公帖》

30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书唐氏六家书后》11从苏轼书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苏轼的书法审美理想

受世人所重。

他曾这样评价欧阳修的书法:

欧阳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

然公墨迹自当为世所宝,不

31

待笔画之工也。

欧阳修品德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