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271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docx

《第六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docx

第六单元必考基础题word版有答案

2019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必考基础题

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16;Na-23;Ca-40;

一、选择题:

1、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

2、如图是金刚石、石墨、CO、碳纳米管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四种物质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

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C.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做润滑剂

D.这四种物质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

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图).下列关于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是水分子

B.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C.“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4、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5、节能减排、低碳出行是我们倡导的生活方式,“低碳”指的是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做灯火实验,因为二氧化碳有毒

D.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因此“干冰”不是“冰”

6、如图是我国《可再生资源法》倡导的碳资源的转化与循环利用示意图。

下列做法与该图体现的理念不符的是(  )

A.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

B.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化学制品

C.加速开采煤、石油作为燃料

D.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

7、若下列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均能完全进行,则有关CO2、CO的实验设计错误的是(  )

8、下列涉及化学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转化观:

二氧化碳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微粒观:

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汞等)都是由原子构成

C.组成观:

氧化物组成上都含有氧元素

D.守恒观:

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得到100mL酒精溶液

9、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

下列能说明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B.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红

C.①④变红,③不变红D.④变红,③不变红

10、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图中固定玻璃管的仪器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装置的作用是收集二氧化碳

B.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C.甲和乙两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D.丁装置的作用只是检验乙处发生的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D

A

C

C

C

D

B

C

二、填空题:

1、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

教材用如图1实验介绍这一知识。

(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CuO2Cu+CO2↑。

(2)酒精灯火焰处加有铁丝网罩,其作用是使火焰更集中并提高温度。

(3)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其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4)图I与教材中的装置还是略作了改进,实验结束时,可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再熄灭酒精灯,这样做的目的除了防止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外,还可以防止铜被重新氧化。

(5)为了提高成功率,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Ⅱ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研究】

分别称取2g木炭与CuO混合物,按每种比例重复实验3次。

实验记录如下表:

总质量相同(2g)但木炭与CuO比例不同的实验对比表

比例

1:

6

1:

7

1:

8

1:

9

1:

10~1:

11

1:

12

1:

13

加热时间

1′51″

1′43″

1′57″

2′21″

2′00″

1′53″

4′

实验现象

红热,产生大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偶尔红热

气泡较少

实验结果

表层铜珠较大,出现未完全反应的黑色木炭粉且木炭含量越高黑色粉末越多

反应较完全生产亮红色网状铜块

部分生产

Cu2O

主要产物

是Cu2O

由实验数据分析,除温度外,影响实验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比例;从产物分析,该反应混合物的最佳比例范围是1:

10~1:

11。

【装置改进】

稳定的高温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装置也会影响加热的效率。

图Ⅱ装置将卧式装置改为直立式装置,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夯实于底部,调节酒精灯使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

你认为该设计是否更好?

是(填“是“或“否”);理由是反应物受热均匀,可获得持续的高温。

【交流讨论】

由于试管中有空气,实验时应注意:

①混合物需进行预热,除了使试管受热均匀外,另外的目的是减少试管内剩余空气的量,降低氧气对实验的影响。

②理论上讲并不能把石灰水变浑浊作为木炭跟CuO开始反应的充分证据。

其理由是碳和氧气反应也会生成二氧化碳。

答案:

解:

(1)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2CuO

2Cu+CO2↑;

(2)加上灯罩可以使火焰更集中,提升温度,利于反应的进行;

(3)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其目的是:

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4)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所以除了防止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外,还可以防止铜被重新氧化;

(5)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氧化铜和碳粉的比例不同,得到产物也不同,由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实验的另一因素是:

反应物的比例;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该反应混合物的最佳比例范围即反应最充分的:

1:

10~1:

11;

【装置改进】将卧式改为直立式,同时用火焰把试管包住,火焰与试管底部的接触面积变大,可以充分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反应物受热均匀,可获得持续的高温,这种设计效果会更好;

【交流讨论】①由于试管内有空气,混合物需进行预热,除了使试管均匀受热外,目的是:

减少试管内剩余空气的量,降低氧气对实验的影响;

②由于装置内有空气,在加热时遇到木炭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不能把石灰水浑浊作为木炭跟CuO反应的充分证据,试管中还可能发生反应:

碳和氧气反应也会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C+2CuO

2Cu+CO2↑;

(2)使火焰更集中并提高温度;

(3)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4)防止铜被重新氧化;

(5)实验研究:

反应物的比例,1:

10~1:

11;

【装置改进】是,反应物受热均匀,可获得持续的高温;

【交流讨论】①减少试管内剩余空气的量,降低氧气对实验的影响;

②碳和氧气反应也会生成二氧化碳。

2、图1是实验室制取氧气或二氧化碳时经常用到的仪器,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编号仪器名称:

⑥铁架台。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当制取较多量CO2时,制取装置的仪器组合是①②⑦⑧(选填序号)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

1.氨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2.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铵的固体混合物生成氨气。

Ⅰ.制取氨气还缺少的仪器名称是酒精灯,装药品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Ⅱ.若用图2装置收集氨气,进气口应为n端(选填“m”或“n”),检验氨气集满的方法是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m处,红色变蓝色,证明氨气已满。

答案:

解:

(1)铁架台是常用的夹持仪器,故答案为:

铁架台;

(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当制取较多量CO2时,制取装置的仪器组合是:

①②⑦⑧;故答案为:

CaCO3+2HCl=CaCl2+H2O+CO2↑;①②⑦⑧;

(3)Ⅰ.制取氨气还缺少的仪器名称是酒精灯,装药品前要: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用图2装置收集氨气,进气口应为短管,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检验氨气集满的方法是:

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m处,红色变蓝色,证明氨气已满;故答案为:

Ⅰ、酒精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Ⅱ、n;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m处,红色变蓝色,证明氨气已满;

3、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探究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请回答问题。

【学习情景】打开汽水瓶盖时,有气泡冒出。

同学们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如图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实验后,老师要求同学们将试管中的浑浊物再次变得澄清,你认为可采用的方法是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提出问题一】汽水中为什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呢?

【作出猜想】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进行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塑料瓶变瘪,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洁论。

【提出问题二】二氧化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作出猜想】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实验方案】取三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步骤一:

将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

 现象:

紫色纸花变红

 结论:

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

CO2+H2O=H2CO3。

 步骤二:

将第二朵纸花直接放在盛滿二化碳的集气瓶中。

 现象:

紫色纸花没有变红

 步骤三:

将第三朵纸花喷

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现象:

 

紫色纸花变红

 步骤四:

将步骤三集气瓶

中的纸花取出,用吹风机烘干

 现象:

 

红色纸花又变成紫色

 结论:

 

在加热的条件下碳酸分解

【实验总结】汽水为混合物,至少含有以下三种物质:

H2O、CO2、H2CO3。

(用化学式表示)

答案:

解:

【学习情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氯化钙,因此将试管中的浑浊物再次变得澄清可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故填:

CO2+Ca(OH)2=CaCO3↓+H2O;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进行实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故填:

塑料瓶变瘪;

【实验方案】步骤三:

将第三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故填:

紫色纸花变红;CO2+H2O=H2CO3;

步骤四:

将步骤三集气瓶中的纸花取出,用吹风机烘干,观察到红色纸花又变成紫色,这是因为在加热的条件下碳酸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填:

红色纸花又变成紫色;在加热的条件下碳酸分解;

【实验总结】汽水为混合物,至少含有水、二氧化碳和碳酸三种物质;故填:

H2O、CO2、H2CO3。

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有关性质探究。

【查阅资料】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1)在加入药品前,首先应。

(2)从左侧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经过A处灼热的炭粉,生成了(填化学式),该反应中碳表现为(选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一段时间后,B处的实验现象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中,装置D中的溶液逐渐排入烧杯E中,装置D在本实验中的作用为:

①、

② 。

答案:

解:

(1)加入药品前,一定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填: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高温的条件下,碳能夺取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使之转化为一氧化碳,这体现了碳的还原性;故填:

CO;还原性;

(3)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能将黑色的氧化铜还原为红色金属铜,所以B处的现象是黑色粉末慢慢变成红色;故填:

黑色粉末慢慢变成红色;CO+CuO

Cu+CO2;

(4)实验中,装置D中的溶液逐渐排入烧杯E中,装置D在本实验中的作用为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收集一氧化碳;故填:

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收集一氧化碳。

三、计算题:

1、某兴趣小组利用传感器二氧化碳性质再探究。

实验步骤如下:

(1)如图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瓶250mL的烧瓶内收集满CO2气体,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

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

(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85mL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3)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

观察传感器定量实时地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形成的图情况如图2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操作是振荡烧瓶。

不改变装置药品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E点的方法是使烧瓶内物质冷却。

(2)曲线2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曲线2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饱和石灰水浓度太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

(3)对比曲线1、2、3,不能得出的结论是①④。

①CO2能与水发生反应;②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CO2;③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④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⑤吸收CO2用NaOH溶液较合适

(4)已知本实验中提供的氢氧化钠溶液足量,Y则烧瓶内250mLCO2气体理论上最多能生成的碳酸钠质量为多少?

(本实验条件中CO2的密度约为2g/L,最后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解:

(1)振荡烧瓶会加快二氧化碳的溶解;使烧瓶内物质冷却,温度降低压强也会减小;

(2)曲线2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曲线2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的量很少,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

(3)根据二氧化碳中加入水,可测出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故能得出②的结论;加入氢氧化钠后二氧化碳急速减少,压强减小的很明显,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能得出③的结论;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比较多,所以吸收CO2用NaOH溶液较合适,故能得出⑤的结论;由于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很少,不能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用石灰水的不饱和溶液较好,故不能得出④的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通过以上实验不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需要做一个对照实验即可,所以不能得出①结论。

(4)解: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二氧化碳质量=250mL×2g/L=0.5g

CO2+2NaOH═Na2CO3+H2O 

44          106

0.5g         X     44:

106=0.5g:

X         

X=1.2g    答:

生成碳酸钠质量最多为1.2g

故答案为:

(1)振荡烧瓶;使烧瓶内物质冷却; 

(2)CO2+Ca(OH)2═CaCO3↓+H2O;饱和石灰水浓度太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

(3)①④;(4)1.2g。

2、为检查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纯度,取该样品16g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36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固体物质共45.4g。

(1)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6.6g;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

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6g+36g-45.4g=6.6g

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16gx         6.6g

100

44

=

16gx

6.6g

x=93.75%

答:

(1)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6.6g;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93.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