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储藏技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938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储藏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玉米储藏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玉米储藏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玉米储藏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玉米储藏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米储藏技术.docx

《玉米储藏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储藏技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玉米储藏技术.docx

玉米储藏技术

玉米储藏技术

概述: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分布很广,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盛产玉米。

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也大,其用途广,经济价值很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玉米收获后原始水分较高,不易储藏,必须通过机械干燥或晾晒降水后才能转入正常储藏,是较难保管的粮种之一,通常不宜作长期储藏。

储藏特性名称:

我国玉米主要产区在北方,特别是东北三省和河北等省种植面积较大,总产量高,收获时天气已冷,加之玉米果穗外有苞叶,在植株上得不到充分的日晒干燥,所以收获的玉米原始水分一般高达20-35%,在

吉林、黑龙江如遇秋雨多,霜冻早,新收获玉米的最高水分可高达38-40%;其他各地在日照好秋雨少的情况下,玉米含水量也在17-22%左右。

玉米的成熟度也不很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授粉时间较晚,致使顶部籽粒产生不成熟粒,加之玉米原始水分高,脱粒时容易损伤,所以玉米的未熟粒与破碎粒较多,这些因素都给玉米的安全储藏带来不利影响。

玉米的耐藏性差,有以下特点:

1)玉米胚大,生理活性强,玉米的胚部几乎占全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全粒重量的10-15%。

玉米胚部大的特点给储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

玉米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约含有全粒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

由于具有这些亲水物质,所以吸湿性强,呼吸旺盛。

据试验,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要比正常小麦大8-11倍。

玉米吸收及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干燥玉米胚部含水量小于全粒或胚乳,而水分大的玉米(超过20%),其胚部含水量则大于全粒或胚乳。

2)玉米胚含脂肪及可溶性糖多,易于变质

玉米粒内所含脂肪及水溶性糖,主要集中于胚部。

因此储藏中胚部首先遭受虫、霉为害。

特别是胚部含脂肪高达30%占整粒脂肪含量的77-89%,所以胚部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而且温度愈高、湿度愈大,产生的游离脂肪酸愈多,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

在储藏期间不论常温常湿或高温高湿,

都是胚部酸度增加速度较快。

3)新玉米组织松散,原始水分高在北方,特别是东北三省,新收玉米水分一般在20-35%之间,最高可达38-40%以上。

即使秋雨少、日照好、成熟度高的情况下,玉米水分也在17-22%左右,加上目前杂交玉米粉质多、角质少、组织松散、玉米生理活性强,储藏稳定性自然就会降低。

4)玉米易生虫玉米胚部营养丰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在脱粒时易受损伤,产生破碎粒,还有未熟粒等因素,容易感染害虫,受害虫侵蚀。

5)玉米胚部带菌量大、易霉变

玉米胚部富含营养物质,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且玉米胚部组织松散,易感染微生物。

据测定,玉米经过一段储藏期后,其带菌量比其他禾谷类粮食高得多。

如正常稻谷携带孢子个数,一克干样约为9.5万个以下,而正常干燥玉米却携带9.8-14.7万个孢子。

据上海地区调查,也说明玉米带菌量比其他粮种都多,故玉米胚部很易发生霉变。

引起玉米发热、霉变的主要原因是入库水分高、或在储藏过程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局部水分增加(如表层结露、地坪和仓墙返潮等),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附着于粮粒上的微生物即开始繁殖和生长。

如玉米堆内混有水分高的籽粒或受损伤的籽粒,未到高温季节,也能引起生霉。

根据对玉米霉变的观察,玉米霉变的早期可以发现籽粒表面湿润(俗称出汗),色泽鲜艳,有轻微甜味,胚部或破碎面出现白色菌丝(俗称生毛),有轻霉味,粮温上升。

此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处理。

随着粮温升高至20C左右时,籽粒表面的白色菌丝体发育成孢子,可观察到胚部出现绿色霉点(俗称点翠),继而呈灰色,产生腥辣味,霉变后期,粮温继续升高,籽粒点翠部位变成黑色或灰色,全粒变为黄褐色,以至霉变结块,人、畜不能食用。

常规储藏的玉米,入库时水分较均匀,但受仓内温度、湿度的影响,在粮堆上层的30-60厘米处也会出现发热现象。

砖园仓和露天囤的玉米,容易发热部位一般也在顶部及向阳面。

玉米储藏的安全水分,一般要求在13-14%之间。

根据各地试验,北方气温低,安全水分可稍高(黑龙江可在14.5%水分以内),南方玉米水分要控制在13%以内,可以安全过夏。

玉米水分超过14%,在温度较低时,可储藏一段时间,超过25C就可能霉变发热。

玉米生产区北方各省在玉米收获后水分都很高,但这时气温已很低,在低温冷冻条件下,高水分玉米可安全储藏一段时间,而在气温升高前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玉米水分。

目前东北地区大都采取烘干降水办法,但由于烘干条件的限制,普遍反映,经烘干降水后的玉米在储藏中更易发热霉变,难于保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1)玉米粒水分不均匀和粮堆各层水分不均。

由于烘干玉米粒水分不均匀,水分高的籽粒就是玉米储藏中的不稳定因素,加上形成货位后,正常情况下,上、中、下层水分差值较大,玉米水分高的粮层更易霉变发热。

(2)烘干玉米吸湿性能差,散湿性强的特性,导致其孔隙间湿度大,烘干玉米堆内部相对湿度一般在80%左右,因此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生长。

(3)烘干玉米温度高。

在形成货位后,内部粮温较高,且各部位粮温不一致,易产生温差,造成湿热扩散等原因,使粮堆产生结顶而生霉发热。

(4)烘干玉米籽粒结构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一部分籽粒有机械损伤,破碎粒增多,特别是在温湿度高的情况下,使储藏期间微生物繁殖较晾晒的玉米快,易于生霉发热。

(5)烘干的玉米因受高温作用的影响,抵抗微生物、害虫侵害能力差。

因此,高水分玉米采用机械烘干降水时,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度与作用时间,既要提高降水效果,又要保证烘后玉米水分均匀一致和保持品质。

储藏品质变化:

玉米在储藏期间,脂肪酸值不断增加,玉米水分和储藏温度愈高,增加愈快。

在玉米脂肪酸和总酸度增加的同时,发芽率相应大幅度降低。

玉米水分在15%以上,淀粉酶活性加强,导致淀粉的水解和还原糖的增加,适于淀粉水解的条件也有利于玉米籽粒代谢作用的加强,因此最终导致淀粉和糖的损失,使玉米品质下降。

玉米过热烘干,会引起玉米脂肪酸增加,可溶性糖增加,淀粉减少,蛋白质变性和溶解度降低,食用品质降低。

据试验,用双塔式烘干机烘干水分18-19%的玉米,出机粮温在50C以下,对玉米色泽,味道等品质基本无影响;50—60C时,色泽、香味大减;60C以上,玉米色泽变灰,失去原有香味。

发热的玉米,淀粉酶活性增强。

发热的玉米在湿磨时淀粉与其他成分很难分离,淀粉产量减少。

黄玉米在储藏中其胡萝卜素第一年损失最快,损失量可达含量的50%以上,甚至低温储藏对胡萝卜素也有影响,在高温中损失更快,只有在缺氧条件下储藏比较稳定。

受损伤的玉米粒中,游离氨基酸增加,据试验,完善粒中游离氨基酸值为110毫克左右(KOH毫克/100克干样),在籽粒受伤的情况下,可达320毫克。

总之,玉米在高温、高湿等不良条件下化学成分极易变化,影响品质。

玉米储藏品质控制指标为:

脂肪酸值w40mgKOH/100g干样发芽率》30%。

储藏技术:

玉米的储藏原则与稻谷、小麦等相同,也是“干燥、低温、密闭”。

但由于我国玉米生产区北方各省在玉米收获时气温已很低,收获后的玉米水分很高,不易干燥,故很难实现上述原则,加之玉米的耐储性差,容易遭受虫、霉侵蚀,因此,玉米比稻谷、小麦难以保管。

玉米安全储藏首先要解决的是降水问题,只有把玉米水分降低至符合安全水分标准,才能确保玉米的安全储藏。

下面分别介绍玉米的降水和几种主要的储藏方法。

1)玉米的降水

由于北方玉米生产及气候的特殊性,除了采取日晒、自然通风及机械烘干降水外,在收获前采取田间扒皮晒穗方法也是降低收获后玉米水分的一个重要途径。

(1)田间扒皮晒穗

田间扒皮晒穗即站杆扒皮晒穗,通常是在玉米生长进入腊熟中、末期(定浆)包叶呈现黄色,捏破籽粒种皮籽实呈现腊状时进行。

田间扒皮晒穗的时间性很强,要事先安排好劳力,适时进行扒皮。

扒皮时用手把果穗上的包叶扒掉(一扒到底),让玉米果穗暴露在外,充分利用日光暴晒(晒15天左右),使果穗的水分迅速降低。

这种降水方法已在东北各地广泛应用,一般可使玉米水分比未扒皮晒穗的降低5~7%,并能促使玉米提前7—8天成熟,使其营养成分逐渐增加,籽粒饱满,硬度增强,脱粒时不易破碎,明显提高质量与产量。

实践证明,推行田间扒皮晒穗,玉米成熟早、质量好、产量高、水分低,是实行科学种田,促进庄稼早熟、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

田间扒皮晒穗的玉米,其水分比末扒皮晒穗的平均多降低6.5~7.1%;千粒重(干重)增加5~6%;容重增加5.4~6%,品质明显改善,质量等级大大提高。

(2)通风栅自然干燥

通风栅自然干燥降水,是采用特制的通风栅储存高水分玉米,利用自然风降低玉米水分的方法。

通风栅多采用角钢做成长30m高4m宽0.8m的骨架,组装成一个长方形整体,四周骨架内用五目铁丝网做壁,底部用2mn厚的冲孔(冲成3X5mm的长方形小孔)铁板做底。

通风栅的上部有铁板制成的盖(用以防雨雪),每隔5m设一入粮口,底部做成V形结构(坡度为25”并设有200X200mm方型出粮口,以利进出粮食。

冬季将高水分玉米装入通风栅内,在自然风作用下,即在大气温度、湿度和风力综合作用下,可以促使栅内玉米水分不断降低。

据吉林省梨树县粮食局巩永清试验,初冬、严冬、中春、晚春分别在通风栅内装入高水分玉米,经一定时间自然通风后(7~110天),玉米水分由20.9~22.5%下降至14.2~18.9%,降低了3.1~7.8%,实现了安全储藏。

通风栅降水以中春和晚春的效果最好,初冬和严冬的效果较差,在气温最低的月份几乎不会降低水分(从1月13日至1月28日16天的时间只降低水分0.5%)。

冬季降水虽然缓慢,但东北地区的低温季节很长,玉米在低温冷冻的情况下仍可安全储藏,待到四、五月份将玉米水分降低到安全水分标准即可安全储藏。

这样,既解决了安全储藏问题,又达到了降低水分的目的。

实践证明,通风栅不仅降水效果十分明显,为高水分玉米安全储藏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在节约能源,降低费用,减少晒粮工时,减轻劳动强度,延长高水分玉米储藏时间,降低粮食损耗,保持粮食品质,提高出粉率等许多方

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

(3)高水分玉米的春季晾晒

将已脱粒的玉米薄摊在晒场上晾晒降水。

A.晾晒的季节与时间

春晒是北方地区处理高水分玉米的黄金季节。

正常年景的大面积春晒应在三月初铺满地,五月末前晾晒结束(原始高水分玉米应在不迟于四月上旬铺地晾晒)。

一般粮面辐射温度0-5C时即可开始铺粮。

晾晒时要集中人力抢铺抢起,不错过晴天,不空闲晒场,铺满铺严。

在铺晒时,要根据水分情况,先晒水分高的,后晒水分低的。

B.铺晒粮的厚度

早期晒,温度低,风速小,不宜过厚。

初期晾晒玉米的厚度,东北地区的铺晒厚度一般应掌握在4.5-7厘米,以防止降水不匀。

随着气温升高,铺晒的厚度可适当加厚,但最厚以不超过20厘米为宜。

南方可掌握在15厘米以内为宜。

C.晾晒的技术操作

铺晒的玉米每天应趟翻4-6次,早期晾晒的趟翻次数宜少;后期因气温升高,降水速度快,为防止晾晒“夹生”和“过火”,趟翻次数宜多。

晾晒过程中,要根据光照情况及风力情况,掌握晾晒技巧。

晾晒经验为:

光照强,风力小时向阳打垄,风力大,光照差时顺风打垄。

高水分玉米多的粮库,要采用先冷冻低温储藏,相对延长保管时间,也可采取两步晾晒的办法,即先将高水分玉米水分晾晒到18%左右,然后

收起,再铺晒高水分粮,待高水分粮都脱离坏粮危险后,再晾晒第二遍。

但这种晾晒方法费用太高。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广泛采用方法是,先将玉米水分晾晒到20%以内,然后起地装袋,码成风垛,利用春季风大且气候干燥的自然条件将水分降至安全水分(见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

也可以采取烘晒结合的方法降水,就是先将高水分玉米用烘干塔烘一遍后,再晾晒。

但这种方法目前采用较少,只是为了抢时间处理危险粮时采取的临时措施。

(4)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

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即半安全水分玉米袋装自然干燥,是把潮粮由铺地晾晒转向立体晾晒的一种新的玉米降水方法。

该方法目前在黑龙江省用来降水的品种已扩大到水稻、大米、高粱、大豆等粮种的降水,其效果好,费用低是用晾晒和烘干方法降水所不能比的。

风垛自然干燥的原理:

袋装玉米风垛自然干燥是从空气湿度大小,气温高低,玉米含水量高低等因素出发,再根据温差气流、气压气流,风压气流三项气象因素的不断变化,造成风垛粮袋内空间产生气体压力差促进粮袋内玉米水分含量降低。

温差气流是指粮温与环境气温(空气温度)不同,它以温差为基础,促成粮垛小气候的热力对流,当粮温高于气温时,粮袋中的高温气流是上升的;当粮温低于气温时,粮袋中的低温气流是下沉的。

由此便形成了各自气体对流的特征。

温差越大气流速度越快,粮袋中的水分散发量越大。

风压气流、气压气流是影响粮温的重要因素,它以直接气流压力为动力,风力较大时,就会使粮袋内气流流动速度加快,粮袋中水分随着气流的流动散发量也随之加大。

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正是利用温差气流的作用来降低水分。

气压气流、风压气流的变化速度使粮袋中玉米水分随温差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成正比的。

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的另一个依据是粮内水分平衡原理。

由于受三项气象因素的影响,粮袋外层水分散发快,内层水分散发慢,造成粮袋内水分的不平衡,当在一定的空气温度,湿度条件下,粮袋内的玉米含水量又由高向低流动,达到了粮袋内的水分平衡。

但是,当温差气流、风压气流发生变化时,粮袋内含水量又失去平衡,这种循环往复,使玉米达到降水目的。

风垛自然干燥应具备的条件如下:

a.自然条件

大气温度:

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的重要条件是对气温的要求。

温度低了粮垛内粮温低;温差小不易降水;气温高了,粮垛内的玉米温度也会升高,如玉米水分大,不但不能降水而且还会生霉。

所以要求日最高气温在零上五度至十五度之间为宜。

大气湿度:

空气湿度的大小与玉米码风垛降水成反比。

实践证明,一般空气湿度在50%以下为宜,空气湿度越小降水效果越好。

风力条件:

风力的大小与降水成正比。

一般以五级风以上为最佳,风力越大降水的速度就越快。

b.时间条件

根据黑龙江的气候情况,最佳时间是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这个时间是气温、气湿、风力最佳季节。

吉林、辽宁以三月初至四月中旬为好。

c.水分条件

玉米码风垛的含水量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

经过多年试验,黑龙江玉米码风垛降水,玉米含水量不超过18%为好。

玉米码风垛降水技术操作如下:

a.风垛规格

垛底垫高25-30公分;垛宽为1米(单垛1米,双垛宽为2.3米);垛长不限;垛高7层,(可根据情况合理掌握);每袋重90公斤。

b.垛型

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降水的垛型主要有:

金钱孔I型;金钱孔H型;金钱孔双层垛;工字型垛。

c.技术操作

1、打垛底。

横放石条两块(条石规格20cm^20cm^40cm),每隔90cm左右摆放一趟,一直摆到准备要码垛的长度。

再用1米长,直径10公分左右的垫底木料或圆木三根顺长平放在两趟条石中间上面,每根间距25公分左右。

要求垛底上平、取直、牢固。

2、将玉米进行过筛清杂,增强透气性。

3、灌袋饱满,缝口严密(9—12针)。

4、金钱孔I型垛码法

底层码法:

将缝好的麻袋平放在垛底上面,袋与袋之间距离10公分,袋底角相连,摆满垛底为止。

第二层码法:

将麻袋袋筋朝下立放在底层袋的中间平面上,袋与袋之

间距离约20公分

第三层码法:

将麻袋平放在第二层中间凹处,形成“金钱孔”形状。

从第四层开始:

重复以下三层的码法,直到所需高度(一般高度为七层)。

5、金钱孔双层垛

“金钱孔”双层垛与金钱孔I型垛码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并排打两趟垛底,中间距离30公分;顶部袋与袋之间每隔15公分用麻袋搭桥,使两垛连接在一起。

6、“金钱孔”II型垛码法

“金钱孔”II型垛码法:

底层码法,将灌上粮、缝好口的麻袋筋朝下立放,袋与袋之间距离15分分;第二层码法,将麻袋平放在底层袋上面两袋中间;第三层码法,将麻袋筋朝下立放在第二层袋筋相对处,形成四条袋筋相对;第四层码法,麻袋平放在第三层袋之间,成“金钱孔”II型垛;再往上各层码法与前相同。

7、“工字”型垛码法

打底:

底部两端顺放条石六块,两块一行,摆放三行,用一米长木棒六根,三根一行横放在条石上,中间相搭在中行条石上,垛底宽约170公分左右;以下打法为横放条石,顺放木棒,与“金钱孔”垛底打法同。

码垛方法:

垛头码法,将灌袋缝口的麻袋顺向等距离侧立摆放三袋,两侧宽与垛底齐;取两袋粮横放在第一层三袋粮之上,两袋口相对搭在中间侧立袋上,外侧取齐;第三层与第一层码法相同,第四层与第二层码法相同,以此类推,直到所需高度(一般为六层)。

垛身码法,垛头码完后,在距垛头约40公分处侧立横向摆放两袋,两袋对接处相距20公分;第二层,用三袋粮顺向栏腰均匀地平放在第一层横袋上,一头与垛头相接。

以此一直码到垛的另一端。

以上几层码法与一、二层间,形成横二顺三“工字”型风垛。

另一端垛头与开始时垛头码法相同。

码垛达到所需高度后,最后用一袋粮顺侧立放在袋垛中间,苫盖后呈拱型,使垛顶不存雨雪;倒垛时里层的倒外层,上层倒下层,袋口朝外的倒时朝里,袋口朝里的倒时朝外。

(5)机械烘干

采用机械烘干方法将高水分玉米的水分降低到安全水分标准以内。

严格掌握烘干温度与时间,达到烘干后玉米水分均匀并保持玉米品质。

2)玉米的储藏

(1)高水分玉米的越冬冷冻储藏

东北三省高水分玉米的越冬冷冻储藏,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露天围堆冷冻。

另一种是露天做囤冷冻储藏。

露天围堆冷冻玉米露天围堆的堆砌方法同玉米露天储藏的堆装方法相同,用这种方法将高水分玉米利用冬季气候寒冷的自然条件进行冷冻,可延缓烘干或晾晒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可以安全储藏到四月十日以后。

(2)玉米房式仓常规储藏

安全水分玉米的常规储藏方法与稻谷、小麦一样,其主要的措施也是控制水分、清除杂质、提高入库粮质,坚持做到“五分开”储藏(即水分高低分开,质量好次分开,虫粮与无虫粮分开、新粮食与陈粮分开、色泽、粒型不同分开)以及加强虫害防治与做好密闭储藏等。

五分开具体要求如下:

A、水分高低的划分,要按地区、气候条件、季节等不同区别对待,一般应按当地规定的安全粮、半安全粮和危险粮的界限来划分,分开入库,以免水分高的玉米发生变化,影响全仓、全囤的玉米安全储藏。

发现高水分粮要及时采取措施降水,把玉米水分降到安全标准以内。

B、质量的划分,一般应按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分等入库,分别存放。

质量差,杂质多的应进行风筛除杂,将玉米杂质降到0.5%以下,然后入仓储藏。

要防止质量好次的玉米同仓混存,以免影响储藏安全。

C有虫的玉米应单独存放、隔离保管并及时进行杀虫处理,严防害虫繁殖侵蚀造成损失。

D陈玉米是经过较长时间保管的玉米。

一般色泽发暗,胚部显著收缩,其食用品质及营养成分均有所有下降。

因此,陈玉米应与新玉米分开存放。

E、色泽及粒型不同的玉米混合存放,会影响玉米的使用价值,分开储存,有利于不同玉米的合理利用,提高商品价值。

(3)玉米露天储藏

A、玉米露天储藏的堆基

a.场地选择

露天堆放玉米,要求选择地势高、干燥通风场所。

b.对堆基的性能要求

玉米露天储藏,首先要打好堆或囤的基础,一般要求长期储藏的基础垫高不得低于40厘米,低洼地的垫高要高出汛期的最高水位以上。

B、玉米露天储藏的堆装露天储藏主要有袋装,围包散堆与圆囤散堆三种形式。

a.包装堆放

露天袋装长方堆,起脊,长度不限,宽度一般在5米左右,全高6米左右。

檐高2.5-3米,起脊高3.5-4米。

起脊时每包约收进15厘米,起脊坡度达55°左右,以利防雨。

目前,玉米包装堆放多用于短期储藏或备载储存。

b.做囤散装玉米露天做囤散装储藏是北方地区应用较多的方法,可短期储藏,也

可长期储藏。

通常囤身为圆柱体,下小上大,囤顶为圆锥体。

做囤的材料可因地制宜,有的用席子做囤,有的用竹子或木杆制成篱笆做囤,近几年吉林、辽宁、黑龙江用钢筋焊接制成篱笆形的弧形做囤材料等。

①、穴子做囤。

在铺垫好的堆基上,放三层重迭并用绳箍紧了的穴圈,上面铺一层芦席,芦席要伸出穴圈30-40厘米,当倒粮高度达1米左右时,把穴圈提起15厘米左右,即为底箍。

开始入粮后,在折起的铺底芦席的里面做囤身穴圈,第一圈接头处用竹签等别牢,第二圈即略向上提起,开始每圈约提起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逐步加高,到1米以上每圈可提起三分之一,到2米以上每圈即可提起二分之一,一直到檐口为止。

如此,囤身穴圈的厚度,下段1米以内平均为四层,中段为三层,上段为二层,与粮堆对囤身所施加的侧压力由下而上逐步减少的情况相适应,以保持囤身的牢固。

收顶时,一般可用圈4-6层。

每层收进40厘米以上,囤顶呈圆锥体,坡度不小于45②、篱笆(木杆、钢筋)做囤,将毛竹截成200厘米左右长,剖成3厘米左右宽的竹片,将小竹杆截成120厘米左右长,按15厘米的间距用铁丝固定在上下两道毛竹片上(毛竹片间距80厘米)制成篱笆。

根据做囤的大小,将若干个篱笆连成一个圆圈,放在堆上,用钢筋打4道箍,用芦席贴内壁,装粮至90厘米高时再放第二层篱笆圈,按前述方法打箍,再装粮。

然后再放第三层篱笆圈,直至达到所需高度时,开始收顶。

收顶时放小篱笆圈(小篱笆圈由长100厘米、宽60厘米的篱笆片连接而成),每圈收进40厘米,做成塔形顶,坡度不小于45°。

(4)玉米机械通风储藏玉米机械通风储藏有露天机械通风,房式仓机械通风和立筒仓机械通风等。

A、玉米露天储藏机械通风

玉米露天机械通风降温、降水是通过风机和通风管道使之不断置换粮堆内湿热空气,降低粮温或粮食降水,提高储藏稳定性。

机械通风方法是:

用石头,竹排垫底在水泥晒台上搭围台,铺底用两层麻袋片,中间夹一层塑料薄膜,四周用麻袋装玉米垒起长18米,宽8米,高2.5米的围墙,每个围墙容积360立方米,储粮300吨,安装16米长,①30厘米竹笼连接分风管与风机配套安装,以吸出式进行通风降温储藏。

测温点设上、中、下12个测温点,中下层各点的间距为1米。

外温16-26C,空气相对湿度在50-68%之间。

累计通风12小时,单位通风量29.1米3/吨.时,局部最高粮温35C降至15.8C,平均每小时降温1.6C,达到保管的正常温度,粮堆温度梯度0.4v1C/米粮层厚度,粮堆水分梯度0.2V0.3%水分差/米粮层厚度符合部级机械通风技术规程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