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9936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重点疾病有新生儿黄疸、佝偻病,过敏性紫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鹅口疮,小儿腹泻、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病毒性脑炎,积滞,厌食,疳证,急惊风。

题型:

名词解释,单选,填空,简答,案例分析。

中医占70,西医占30.

第一章绪论

1.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形成期(隋朝至宋朝)、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前)、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如果只有三个空,填前三者。

}

2.最早明确记载“小儿医”的是战国时期的扁鹊。

3.西汉名医淳于意《诊籍》为我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儿科病案。

4•《颅囟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提出了小儿为“纯阳之体”。

5.儿科理论体系的标志: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的主要贡献:

1)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重视儿科四诊,尤

重望诊,总结出“面上证”、“目内证”;3)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4)提出五脏补虚泻实纲领,尤重视温脾胃;5)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

6.北宋时期,治疗天花、麻疹分为两派:

寒凉派、温补派。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擅用寒凉法。

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为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

7.元•曾世荣一一首倡惊风四证八候。

8.明•万全系统提出了“育婴四法”,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

足,肾常虚的“三有余、四不足”的观点。

8.明•陈复正《幼幼集成》将虎口脉纹辨证概括为: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风轻、气重、命危”。

9.清•吴瑭《温病条辩•解儿难》认为小儿体质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建立了“小儿稚阴稚阳”的学说。

第二章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

1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

2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的时期。

围生期:

又称围产期,是指胎龄满28周到生后7天,这

一时期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新生儿早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遭受最大危险的时期。

3婴儿期:

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提倡母乳喂养)

4幼儿期:

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

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6学龄期:

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7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基本停止增长的时期成为青春期。

10到20岁。

第二节小儿生长发育

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2小儿体格生长包括哪些方面:

体重,身高,头围,胸围,颅骨,脊柱,长骨发育,牙齿的发育,呼吸、脉搏,血压。

(一)体重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

<=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0.7X月龄

7-12个月体重(kg)=6+0.25X月龄

2岁至青春期体重(kg)=8+2X年龄

(二)身(高)长出生时身长约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11~12cm

1岁时身长约75CM2岁时身长约85CM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

身高(cm)=70+7X年龄

(三)囟门前囟应在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

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6~8周内闭合。

(四)头围(了解)足月儿出生时头围平均34cm出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6cm,1周岁时46cm,2周

岁时约为48cm,5周岁时约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五)胸围胸围在出生时胸围约32cm=0~1岁时头大胸围小,大于1岁时胸围大头小。

(六)牙齿的发育牙齿可分为乳牙和恒牙,人一生有乳牙20个、恒牙32个。

约自6个月起(4~10个月)乳牙

开始萌出,12个月前尚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乳牙最晚2岁半出齐。

6-7岁开始乳牙脱落换恒牙。

(七)呼吸、脉搏(重点)

各年龄组小儿呼吸、脉搏次数(次/分)

年龄分期

呼吸(次)

脉搏(次/分)

呼吸:

脉搏

新生儿期

45-40

140〜120

1:

:

3

<1岁,婴儿期

40-30

130〜110

1:

:

(3〜4)

1+〜3岁,幼儿期

302-5

120〜100

1:

:

(3〜4)

3+〜7岁,学龄前期

25-20

100〜80

1:

:

4

7+〜14岁,学龄期

20-18

90〜70

1:

:

4

(八)血压

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

(注:

kPa=mmHg-7.5)

收缩压(mmH)=80+2X年龄(岁)舒张压=收缩压X2/3

(九)变蒸是古代医家解释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

变蒸学说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第二节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理解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指五脏六腑,娇指娇弱,不耐寒暑与攻伐,嫩指柔嫩,形指形体结构,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等,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充指充实完善。

脏腑娇嫩是针对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不全和脆弱不足而言;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臻完善。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之一,即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尚未成熟,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脏腑柔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低下。

理解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机是指生命力、活力,生机蓬勃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年龄越小,这种发育的速度越快,这是小儿生理的另一特点。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针对小儿的体重、身长、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发育情况而言。

小儿的生长发育速度是处于蓬勃发展的势态,这种现象体现了儿之初升,犹如春天,万物向荣,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意。

2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如何理解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易虚易实:

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或为虚实并见之证。

易寒易热:

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则易伤阴,易呈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候,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容易阳虚衰脱,表现出阴寒之征。

理解:

小儿的“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1)《颅囟经•脉法》说:

“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

点概括为“纯阳”,“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

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

从《颅囟经•脉法》原文,结合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来看,则应从小儿生理方面去认识,理解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若将小儿“纯阳”之体理解为病理上的阳亢阴亏、有阳无阴或阳旺热盛之盛阳之体则是不恰当的。

纯阳: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非阳亢阴亏或纯阳无阴。

2)清代医家吴鞠通运用阴阳理论,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这里的“阴”,指体内

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稚”指幼

嫩而未臻成熟。

稚阴稚阳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

吴鞠通的稚阴稚阳理论,从阴阳学说方面进一步阐明了小儿时期的机体,无论是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是相对幼稚和不完善的,小儿生理上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实质是指“稚阴稚阳”而言,阴阳二气皆处于幼稚阶段。

第四节儿科诊法概要

1儿科病史采集的特点:

小儿“多未能言,言也未足取信”;儿科问诊中首先要紧紧围绕主要症状、体征发生的部位及持续的时间进行询问;采集病史要详细;详细询问年龄、月龄、日龄;询问个人史,3岁以内小儿要

问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既往史不需全部询问;家族史应询问父母是否近亲结婚。

2望诊内容可分为总体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和分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

望神应主要从目光的变化、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敏捷、躯体动作是否灵活协调等方面去判断患儿有神、失神等不同情况。

3望色:

1)红色主热证;2)白色主寒证和虚证;3)黄色主脾虚证或有湿浊;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

及惊痫;5)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瘀证、水饮。

4五部配五脏:

五部是指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颌部。

五部与五脏的关系,最早见于《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颌为肾”

5木舌是舌体肿大,板硬麻木,转动不灵,甚则肿塞满口,由心脾热炽,火热循经上行所致。

重舌是在舌下连根处红肿突起,形如小舌,称为重舌,属心脾火炽,循经上冲舌本,血脉肿胀所致。

连舌:

是舌下系带把舌端牵连,以致舌体转动伸缩不灵,年龄稍大可有语言不清,因舌系带过短所致。

地图舌:

花剥苔为舌体局部剥蚀无苔,可一处或多处,剥蚀边缘有白色隆起,状如地图,故称地图舌,由胃阴不足所致。

吐舌也叫弄舌,常见舌吐唇外,缓缓收回,证属脾胃虚热或脾胃津亏,也可是中风的先兆。

6指纹诊法

指纹是指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可分为风、气、命三关,第一指节掌面为风关,第二指节掌面为气关,第三指节掌面为命关,正常指纹常为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

看指纹用于3岁以内小儿。

看指纹: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透关射甲:

小儿指纹透过命关,直达指端,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则提示病情危重。

7小儿脉诊主要用于判断虚实表里寒热。

8儿科的治疗原则:

中西医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治疗要及时,方药要精简;注意调理和顾护脾胃;重视先证而治;注重整体治疗,合理调护。

9捏脊疗法:

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里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为目的的一种疗法,常用治疳证、婴儿泄泻及脾胃虚弱的患儿。

割治疗法:

常用治疳证和哮喘等病证。

第三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第二节新生儿黄疸(p54)

1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巩膜的黄染。

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l可出现

肉眼可见的黄疸。

中医称之为胎黄。

核黄疸:

当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成为~,一般多留有后遗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病因病机:

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血瘀

鉴别诊断:

胎黄要区别属于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

生理黄疸

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时间

2~3天(足月儿)、3-5天(早产儿)

出生后24小时内(早)

高峰时期

4-5天(足月儿)、5-7天(早产儿)

消退时间

5-7天(足月儿)、7-9天(早产儿)

黄疸退而复现

持续时间

<2周(足月儿)、W4周(早产儿)

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血清胆红素mol/Lmg/dl

<221(足月儿)、W257(早产儿)

<12.9(足月儿)、<15(早产儿)

>221(足月儿)、>257(早产儿)

>12.9(足月儿)、>15(早产儿)

每日胆红素升高imol

/L

mg/dl

<85

<5

>85

>5

伴随症状

一般情况良好

体温不升,拒乳、精神萎靡等

证治分类(治则:

利湿退黄)

常证1.湿热郁蒸一一清热利湿退黄一一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一一温中化湿退黄一一茵陈理中汤加减

3.气滞血瘀一一理气化瘀消积一一血府逐瘀汤加减

变证1.胎黄动风一一平肝息风,清热退黄一一羚角钩藤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2.胎黄虚脱一一大补元气,温阳固脱一一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第四章营养障碍性疾病第一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P78)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2分期及临床表现:

(掌握)

初期(早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3个月以内小婴儿。

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

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

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

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活动期(激期):

早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未经治疗,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

骨骼改变。

6个月以内的婴儿以颅骨软化为主,6个月以上以骨质异常堆积为主。

恢复期:

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

严重佝偻病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无任何临床症状。

3本病初期多见肺脾两虚证候,其中偏于肺气虚者,多汗易感、毛发稀疏;偏于脾气虚者,食少便溏、肌肉松软;累及心神者,兼见多惕易惊、夜眠不安等。

激期以肝肾亏虚症状为主,偏于肝血虚者,烦躁夜惊、坐立行走延迟无力;偏于肾精亏者,颅骨软化、前囟宽大、闭合延迟、齿久不生,甚或鸡胸、龟背等。

4与脑积水鉴别:

生后数月起病,头围与前囟进行性增大。

因颅内压增高,可见前囟饱满紧张,骨缝分离,颅骨叩诊有破壶声,严重时两眼向下呈落日状。

头颅B超、CT检查可做出诊断。

第五章结缔组织疾病及免疫性疾病

第四节川崎病P112

1、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的血管炎综合征,表现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属温病。

2本病主要由外感温热毒邪,犯于肺卫,蕴于肌腠,侵犯营血而传变所致。

3临床表现:

发热(发热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抗生素治疗无效。

皮肤黏膜表现(口腔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唇红干燥、皲裂、出血或结痂,舌乳头突起呈杨梅舌。

淋巴结肿大。

冠状动脉损害。

伴有腹痛腹泻、关节痛。

第五节过敏性紫癜p118

1、过敏性紫癜:

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

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血尿、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属中医血证、紫癜、紫斑。

2临床表现:

皮肤紫癜(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伸侧较多,分批出现,面部和躯干较少。

初起呈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退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

)、关节肿痛、腹痛、便血、

及尿血、蛋白尿。

3病因病机:

热(实热--风热、湿热、热毒,虚热),血瘀,气虚。

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

与心肺脾密切相关,涉及肝肾。

是IGA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

中医治疗:

目的是祛邪化斑,病因兼顾,标本同治。

针对本病的毒、热、瘀,总的治疗大法是解毒、凉血、化瘀。

紫癜为离经之血,皆是瘀血,故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

4证治分类

1)风热伤络-

祛风清热,凉血安络

银翘散加减

2)血热妄行-

-—清热解毒,凉血化斑一

—清瘟败毒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3)湿热痹阻-

-—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一

四妙散加味

4)胃肠积热-

-—泻火解毒,清胃化斑一

曷根黄今黄连汤合小承气汤加味

5)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一

大补阴丸加减

6)气不摄血

-—健脾益气,和营摄血一

归脾汤加减

7)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化瘀消斑一

血府逐瘀汤加减

5治疗过敏性紫癜时,激素的适应症:

关节痛,腹痛,肾脏损害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时。

第八节支气管哮喘p132

1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等参与的呼吸道慢

性炎症性疾病。

2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

哮喘的病因错综复杂,与外感、遗传、体质、饮食、环境、年龄、情志及劳逸等因素有关。

1)诱发因素:

其后突然转变,感受外邪;居住环境骤变,接触异物;五味太过,饮食过食生冷酸咸甘肥;2)

遗传因素:

可能有遗传倾向;3)内在因素:

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留伏。

中医病机:

痰饮久伏,触遇诱因而发。

3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和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闻及弥漫性或散在性的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

4)除外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

4哮喘分期:

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

5

分型论治:

(-

」)发作期

1)寒性哮喘

温肺冃攵寒,化痰疋喘小青龙汤加味,或射干麻黄汤加减

2

)热性哮喘

清化痰热,疋喘止咳麻杏石甘汤(或合苏葶丸)加味,或用疋喘汤

3

)寒热夹杂一-

-解表清里,定喘止咳一-

大青龙汤加减

4

)虚实夹杂一-

祛邪扶正,标本兼顾-

-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

(二)缓解期1)肺气虚弱一一补肺固卫一一玉屏风散和黄芪汤加味

2)脾虚型一一健脾化痰一一六君子汤加味

3)肾虚型一一补肾固本一一金匮肾气丸(肾阳不足)或七味都气丸(肾阴亏损)

注:

重点掌握寒性哮喘,证候:

临床表现为咳嗽气踹,喉中痰鸣,痰多色白,形寒,无汗,鼻流清涕。

舌淡红苔白脉浮紧。

及治法主方,见上。

第六章感染性疾病p144(重点:

皮疹特点)

第一节麻疹

1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

特殊性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2麻疹的皮疹特点:

发热更高。

出疹顺序-耳后--周身--鼻准部、手足。

皮疹形态--斑丘疹、色红。

按出疹顺

序消退,退后会色素沉着或有脱屑。

3证治分类注意肺炎也有邪毒闭肺、邪毒攻喉这两个证型。

4预防:

尽早发现麻疹患儿,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隔离至出疹后10天。

对密切接触的易感儿

应隔离检疫3周,已做过免疫接种者观察4周。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疹及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幼儿急疹

1幼儿急疹:

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人疱疹病毒6、7型导致的婴幼儿期常见的一种发疹性疾病,以持续发热3~5

天,热退疹出为临床特点。

因其皮疹形似麻疹,且多发于乳婴儿,故中医学称为“奶麻”

2诊断:

热退疹出,年龄。

3治疗原则:

以解表清热为主。

水痘

1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与带状疱疹为同一病毒所引起的两种不同表现的临床病症。

2临床表现:

典型水痘的皮疹特点--首发于头面躯干,继而扩展到四肢;最初的皮疹为红色斑疹和丘疹;皮疹陆续分批出现,伴明显痒感。

重症水痘还可出现水痘肺炎、水痘脑炎等并发症。

3治则:

清热解毒利湿。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以腮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中医称痄腮。

常见的并发症:

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耳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上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大、外周

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单核样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

属温病。

2临床发热:

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大,皮疹。

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并发症:

心肌炎、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

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3水痘与手足口病的鉴别:

(掌握)

水痘--由感受水痘病毒所致。

疱疹较手足口病稍大,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头面多,四肢少,疱壁薄,易破溃结痂,疱疹多呈椭圆形,其长轴与躯干的纵轴垂直,且在同一时期、同一皮损区斑丘疹、疱疹、结痂并见为其特点。

手足口病--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A组)所致,主要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

口腔疱疹多发

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闹哭、流涎、拒食

等。

在口腔疱疹后出现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豌豆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浑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其数目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

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

疹退后无瘢痕和色素沉着为其特点。

猩红热

1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

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

中医称“丹痧”,又称喉痧、疫痧、烂喉丹痧。

属温病。

2普通型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①前驱期②出疹期③恢复期

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鉴别诊断表(掌握)

病名

麻疹

幼儿急疹

风疹

猩红热

潜伏期

6~21天

7~17天

12~19天

1~7天

初期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眼

突然发热,一般情

发热、咳嗽、流涕、

发热,咽喉红肿,化脓疼痛

泪汪汪

况好

枕部淋巴结肿大

出疹与发

发热3~4天出疹,出疹

发热3~4天出疹,热退

发热1/2~1天出疹

发热数小时~1天出疹,出疹时

热的关系

时发热更咼

疹出

热高

特殊体征

麻疹黏膜斑

环口苍白圈,草莓舌,帕氏线

皮疹特点

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

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

玫瑰色细小斑丘疹

细小红色丘疹,皮肤猩红,自

际t额面、颈部t躯干

较麻疹细小,发疹无一

自头面T躯干T四

颈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

t四肢,3天左右出齐。

定顺序,疹出后1~2天

肢,24小时布满全

布全身。

疹退后无色素沉着,

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

消退。

疹退后无色素沉

身。

疹退后无色素

有大片脱皮

斑、糠麸样脱屑

着,无脱屑

沉着,有少数脱屑

周围血象

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

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

白细胞总数下降,

白细胞总数升咼,中性粒细胞

细胞升高

细胞升高

淋巴细胞升高

升高

麻疹一般要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风疹须隔离至出诊后5天;幼儿急疹隔离至出疹后5天,可疑小儿应隔离观察7-10天;猩红热应隔离6日,对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

手足口病的密切接触者要隔离观察7-10天;水痘患者不必隔离,只要不必接触。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P189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2病位:

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

病机关键:

肺卫失宣。

3小儿感冒的特点:

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4两种特殊上感:

疱疹性咽峡炎和咽结合膜热。

5并发症:

以婴幼儿多见,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年长者若患A组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

第三节急性支气管炎(咳嗽)P194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