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第三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913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自然第三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与自然第三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与自然第三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与自然第三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与自然第三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与自然第三部.docx

《人与自然第三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与自然第三部.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与自然第三部.docx

人与自然第三部

八、人与动物

■1、人类离不开动物

古话说:

“民以食为天。

”人类除了食五谷之外,还需要食动物,用动物中的营养来充实、丰富自己。

一部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

人一旦发现了火的奇特作用,并用火来烤煮肉食以后,不但强壮了体魄,而且发展了智力,加快了人类进化的步伐。

今天,人类不仅在食,而且在衣、住、行等方面,甚至可以说在生活的一切方面,都离不开动物。

人类大规模地食用动物是从驯野兽为家畜开始的。

原始人群为获得食物充饥求得生存,不辞辛劳跟随着动物群而迁居。

要保证有经常性和数量较多的肉食来源,人类开始把狩猎活动中捕捉到的野生动物,特别是一些幼小温驯的动物豢养起来,使其驯化繁殖。

一些人类学家把家畜的饲养与火、工具的使用并提,称为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三个重要标志。

新石器时代人们首先驯化了狗、猪、羊,约8000年前驯化了牛,而马、鸡的饲养出现在距今5000年的时候,这些常见畜种在我国古书上称为“六畜”。

以后经过若干世代的选种和繁殖,培养出了一批特殊的家畜类型,它们与野生祖先相比,在性格、毛色、生产性能、乳蛋产量等方面,更适应人们生活的需要。

如野生的母牛的乳汁只够哺育幼犊,而荷兰良种奶牛年产牛奶上万公斤;未驯养的原鸡体轻能飞,年产蛋10来只,意大利名种产蛋鸡——莱航鸡则年产300来个,最高的达到368个。

家畜为人类提供了优质食品、巨大动力、高级衣料以及精神娱乐品。

为了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和发育的需要,必须摄取一定数量的蛋白质。

蛋白质存在于血液、骨骼、皮肤等各种组织中,存在于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

被称做生命活动“火花塞”的霉和激素也是蛋白质。

英文中蛋白质一词Protein源于希腊文Proteous,意思是“第一位”,可见古人就知道它的重要。

蛋白质一般分为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

动物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远远超过植物,鸡蛋含蛋白质为47%,牛肉是30%,但面粉只含15%,大米仅5.6%。

动物食品不仅蛋白质质量多,而且质高,它所包含的氨基酸,与人体结构的蛋白质几乎完全相同,可以维持和补偿身体各种组织的需要及消耗,但植物(除大豆外),没有人体所需的所有氨基酸,难以维持人的正常的生长发育的需要。

联合国粮食组织为此建议,膳食中蛋白质总需要量,动物蛋白质应占1/3以上。

本世纪80年代初,醯方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法等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牛、猪肉约100公斤,而粮食消费只有75公斤,美国一年食用的嫩鸡是40亿只,每人一年吃蛋273只。

中国虽然饲养禽畜数量不算少,但人口总数太大,平均消费量显得偏低,1982年,我国每人平均食用牛、羊、猪肉13.5公斤,蛋54只,动物蛋白质的不足,只得靠三、四百斤粮食等植物蛋白来弥补。

“五谷丰登,不如六畜兴旺。

”看来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才能尽快改变这种不利于增强体质的食物结构。

家畜(牛、马、骡等)作为农业动力,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早在公元前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已在使用牛拉的橇,我国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开始以牛犁田,到了汉代大力推广牛耕来替代锄耕,实现了大面积深耕,而且畜粪入田,提供了大量有机肥料,保持了土壤肥力,使农产品成倍增长,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农业生产高潮。

一个世纪以前,全世界所需的动力94%是靠畜力和人力提供的。

到了20世纪,内燃机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也不能完全取代牲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畜力运输仍十分盛行。

印度是全球养牛最多的国家,1980年饲养的2亿多头牛,8000万头作为动力使用。

1000多万辆牛车,虽然多限于短途运输货物,但以吨公里作统计比较,它们的货运量是铁路的10倍!

印度前总理英·甘地在1981年的英联邦可再生能源会议上指出:

“畜力为印度提供了3000万千瓦的动力,超过了全印度的发电机容量。

”另外像青藏高原的牦牛、阿拉伯沙漠的骆驼,北极圈内冰原带的狗拉雪橇,都对本地区的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就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牲畜动力也没有完全淘汰,英国北部肯辛顿地区的几家酿酒厂,用双驾马车在五公里短途范围内运送葡萄酒,这样既不用申请驾驶执照,还可用酒厂副产品酒糟喂马;1980年英国阿伯丁市的市政会议也以2匹马替代1辆2吨的运货卡车,从而节约了20%的运输费用。

人们裁制高档服装的呢绒、毛线、皮革多取自牛羊等的毛皮,其中以羊毛用途最广泛。

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适宜绵羊的生长繁殖,18世纪后期,欧洲移民带来的第一批绵羊只有29头,但过了200年,澳大利亚羊的总数达到了1.7亿头,平均每人十几头羊。

羊毛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澳毛质量也首屈一指,得到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美称。

我国的宁夏滩羊和湖州羔羊,经过长期精心培育,毛皮以光洁轻柔、花纹美观、保暖性强等优点而享誉世界。

经过特殊培育的禽畜还可观赏娱乐,给人以精神享受。

1000多年前,北魏《齐民要术》一书就有记载:

山东寿光盛行斗鸡,寿光鸡长得高大,供封建财主消遣赌博之用。

北京油鸡是观赏鸡中的珍贵品种,头上如戴一顶大凤毛冠,长长的羽毛能把眼睛遮住,饲养一段时间必须给它修剪一些羽毛,否则视线被挡住妨碍行走。

日本的公园里常养有供人观赏的长尾巴鸡,全身白色,素雅大方,尾羽虽长达6米多,却能活动自如。

斗牛这种竞技表演,在西班牙最为盛行。

经挑选和训练的公牛,在斗牛士红色的斗篷、旗帜的挑逗下怒不可遏,用牛角向对方猛顶,而斗牛士则用灵巧步伐躲避,最后绊倒公牛,体现了人类智慧和力量上的胜利。

浙江省金华斗牛乡土气息浓厚,4头牛同时角逐,翘首扬蹄,凶猛不让,这惊心动魄的精彩场面已拍成专题记录片放映。

马戏团里的驯兽节目则更为大家所熟悉和喜欢。

■2、拜动物为“师”

人乃万物之灵,会用语言文字,具有思维能力,善于逻辑推理,进行发明创新。

但在生物界,特别是各种动物具有的优异功能和精巧结构,往往超过人类所设计制造的设备机械。

面对现实,迫使数以万计的科学家、研究员“不耻下问”,向动物“求教”,从中得到启发。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里,成群的蝙蝠自由地穿梭飞翔,决不会相互碰撞。

难道蝙蝠具有得天独厚的敏锐视力吗?

与我们的猜测恰恰相反,长期处于阴暗的生活环境,已使蝙蝠眼睛退化,几乎失明。

它靠的是自身发出的超声波回声来进行物体定位的。

蝙蝠利用喉内强有力的肌肉,能发出超过2万赫兹的声波,这股声波是人的听觉极限的六七倍,再灵敏的耳朵也收听不到,但蝙蝠的耳朵却能接收到超声波的回声,通过经验感觉的判断,是障碍物或敌人就躲避,是充饥的猎物便追上去捕捉。

有人曾作了这样的试验,把一群蚊蝇放入关了一只蝙蝠的暗房里,蝙蝠立即改变飞行方向,急速捕猎蚊蝇,短短1分钟,消灭了14只,平均4秒钟歼灭一只害虫。

假如不幸失明的盲人也学会蝙蝠的本领,岂不等于恢复一定的视力了吗?

医学科学家拜蝙蝠为师,根据脉冲声纳原理研究成功了“盲人眼镜”,这副眼镜的功能不在镜片而在镜架上:

鼻梁架上装有微型超声波发射器,相当于蝙蝠的喉部,不断往前方发出超声波,当遇到前面的物体,声波便反射回来,镜架左右两边的传声器接受信息后,通过镜脚的耳机传到盲人的耳中。

障碍物越近,耳机的信号音调越高,声音也越急促,盲人据此可大致判断出障碍物的方位和距离。

长期使用后,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凭着超声波特殊的细微回声,就能够较准确地判定前方出现的堆物、建筑的性质,以及行人、车辆的速度,然后作出相应的动物反应,确保行路的安全。

海军部门对海洋里的哺乳动物海豚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目前采用原子能作为动力的核潜艇,其航行速度是每秒15米,而海豚有着惊人的游泳速度,每秒钟为20米,在作短距离冲刺时,则可达每秒28米,几乎是核潜艇的2倍!

高速的游泳本领主要归功于海豚的体形和皮肤。

海豚具有优美的流线型体形,整个身体表面曲线柔和自然,尾部迅速摆动,这样在水中游动时,受到阻力比别的形状小得多。

海豚皮肤很特别,它由两层组成,外层表皮富有弹性,里层生有许多乳头状突起,中间充满脂肪,很像乒乓板的反贴胶皮。

海豚游动时,皮肤能随水压变动而作弹性变化,让周围海水顺着身体滑过,不产生水体的涡流紊动,大大减少了水的磨擦阻力。

了解了其中的奥秘后,工程师按海豚体形的轮廓及比例改进了设计,核潜艇的航速就比原来提高了20%以上。

“人造海豚皮”也已研制成功,在鱼雷及小型船只上试用,如果潜艇的金属外壳也以弹性柔软的人造皮代替,那么很可能使潜艇航速与海豚并驾齐驱了。

蜜蜂可称得上是天赋的建筑师,群蜂居住在工蜂用蜡腺分泌物筑成的蜂巢里井然有序,这些排列整齐的六角锥体蜂访,既轻巧又坚固,既美观又实用。

远在1600年前,亚历山大的数学家巴普就指出,六角形的蜂窝是节省材料、利用空间的典范。

1712年,法国科学家马拉尔首次实测了蜂窝六角锥体的钝角都是109°28′,锐角等于70°32′,接着巴黎科学院院士克尼格精心计算后,认为最能节约材料又可创造最大空间的六角形底面,其最佳角度应是109°26′和70°34′,蜂窝的角度只有2分误差,不必苛求。

不料几年后,苏格兰的马克劳林发表了令人震惊的计算结果:

“取得最佳角度正确答案的不是科学院院士而是蜜蜂!

”原来世界第一流数学家克尼格所查用的对数表不准确,导致了计算上2分的误差。

蜂窝结构还以单薄的结构取得较大的强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飞机设计师就采用了“蜂窝夹层结构”,充分发挥其隔音隔热高强度的优点,促使了航空科学的发展。

现在蜂窝结构的高强度建筑材料已普遍使用于各个建筑领域中。

动物千百万年进化而形成的保护色,是自然界生存竞争中的自卫形式。

生活在林中的昆虫常有与树皮枯叶相似的颜色或体形,使天敌难以发现。

南极企鹅黑白分明的腹背也起着保护作用,当企鹅在平静海面上滑行时,白色肚皮与水面的冰雪倒影浑然一体,蒙蔽了在深水中觅食的海豹,而黑色背部又融入海水的幽暗色彩里,帮助企鹅躲开凶鹰的高空搜索。

现在军队对保护色研究非常重视,行动在热带丛林的地面部队,常穿杂绿色斑块的军服,军事伪装专家还学习变色龙的杰出性能,设计的军服可以自动调节颜色,始终与周围环境的色调近于一致,避免被敌方发现而造成伤亡损失。

响尾蛇两眼之间的颊窝,能觉察0.001℃的温度变化,从而敏捷地发现、捕捉周围的猎物,空军受它启发,研制出“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紧随敌机发动机散出的微热跟踪不舍,直至将其击落;手掌紧捏鸡蛋,很难捏碎这薄薄的蛋壳,建筑师设计了蛋形、龟壳形、贝壳形等薄壳建筑,大批坚固省料、美观大方的车站、音乐厅、展览馆耸立于各地;模仿苍蝇的眼睛,发明了一次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照片的“蝇眼照相机”,大批复制集成电路板迅速又精确;根据企鹅的在冰雪上的滑行方式,制成了“雪地越野汽车”,车速可达每小时50公里,它还可在泥泞地带行驶。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生命的运动规律,是自然界最高的运动形式,人们通过对各类动物的观察研究,把它们优异的结构和功能移植应用到科学技术领域中去,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生物模拟,更妙的人类创造,其前景无比灿烂夺目。

■3、动物特异功能的利用

人类不仅向各类动物索取工程设计的蓝图,有时干脆直接让它们为社会服务,甚至干些人们难以完成的任务。

大自然是哺育人类的母亲,人们在她的怀抱里繁衍发展,但她有时也会狂暴发怒,给世界带来巨大灾祸。

历史上一系列的地震造成了旷世巨灾,给后世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当今人们尽管在不少科学技术领域内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在地震的研究进展方面却显得步履缓慢,较准确的地震预报次数不多。

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准确预报中,就有动物的功劳。

1906年4月,美国旧金山大地震的前夕,城里成群的狗嚎叫狂吠,声音悲哀,使得全市居民整夜不得安宁,第二天黎明就发生了大地震,几乎毁灭了这个城市,后来地震工作者发现,破坏性地震之前总有马、牛、犬、鸡等家畜惊慌不安,拒不进窝、乱咬狂奔等反常行为。

能否以此来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呢?

1975年初的辽东半岛,正值隆冬季节,突然冬眠的蛇纷纷爬出洞来,尽管绝大多数蛇刚爬到洞口就被严寒冻僵死亡,但后继者仍大批往洞口爬;接着老鼠也一反常态,不分白天黑夜,成群出洞忙着搬家,根本不顾被人群和猫捕捉的危险;鸡、鹅不吃食,不进窝,甚至像鸟一样高飞到树叉、屋顶上去;河里的泥鳅、鲫鱼漂浮在水面,甚至腾跳出水面蹦到岸上。

根据动物异常行为,结合其他震前预兆综合分析,营口、海城地区立即成立了抗震指挥部,及时组织数十万名群众转移及离开危险地带,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及物资损失。

1975年2月4日的辽宁营口地震预报,成了世界瞩目的范例,许多国家著名的地震学者都来取经求教。

据统计,能预报地震先兆的动物有80多种,如果利用它们的“特异功能”,再结合地下水位异常,磁场变化,水化学成份测定,奇特的“地震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对地震的正确预报是极有价值的。

海底深处排除水雷对潜水员来说是极其困难的。

美国海军夏威夷水下作战中心却别出心裁,他们的深水作业部队里吸收了两名鲸“兵”——摩尔根和阿赫布。

摩尔根是头体重544公斤的巨头鲸,它是在南加利福尼亚海岸上被捕获的,阿赫布是头虎鲸,体重2500公斤。

这两头鲸是美国海军的宠儿,它们经过专门的训练,能接受教练员的指令深浅海底,在声波定位装置的引导下,具有导航、搜索目标、排除水雷等特殊本领。

鲸“兵”排雷方法很巧妙,教练员在鲸“兵”口上一个带有衔爪的充氨自动装置,当它在海底搜索到水雷时,就用衔爪抓住,附带的气球就会自动充氨,充满了氨气的气球便带着水雷浮出水面。

摩尔根和阿赫布经常深潜到488米深的海底排除水雷,屡建战功。

狗一向被看作人类忠实的朋友,它为主人看家、牧羊,帮助主人向敌人攻击。

狗有着极为灵敏的鼻子。

1812年,拿破仑远征军的一名军官所带的一条军犬跑散了,可是隔了一年,这条狗却长途跋涉2500公里,从俄国寻回到意大利米兰的老家。

这条狗就是靠灵敏的嗅觉循着主人留下的气味追踪回到家乡的。

有一种狗的鼻腔里有2.2亿个嗅觉细胞,而人的嗅觉细胞只有500万个,所以狗的嗅觉要比人灵敏100万倍,根据气味,它几乎可以找到任何要找的东西,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把狗训练成警犬,成为公安战士守卫边疆、侦破案件的得力助手。

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冬季常会有旅客迷失路途被困在山中,有时被寒冷冻僵。

这里一座名叫“伯恩哈特”的教堂,专门驯养了“救命狗”,它们颈下挂着盛酒的小瓶子,跑到山中,凭借嗅觉寻找被掩没在雪堆里的旅客,然后扒开雪堆,弄醒旅客喝下烧酒。

再跑回教堂引人来救护。

现代登山运动中往往也遇到雪崩、泥石流等意外事故,人们常利用警犬担负救援、寻找任务。

■4、北美大草原的毁灭及其启示

人类离不开动物,植物也离不开动物,昆虫为植物传粉,鸟类为作物播种,在任何一个植物群落中都生长着一系列的动物,它们共生共荣,一枯俱枯。

北美大草原的毁灭,就是人类虐杀大草原中动物造成的恶果的典型事例。

北美大陆原先是一片牧草丰茂的大草原。

经过千百年的自然演化,大草原处在安乐的平衡之中,草原养活了种类繁多的生物,它们彼此竞争又依赖。

野牛和叉角羚遍布草原,它们啃食碧青的格兰马草和水牛草,由于恶狼尾随捕食幼牛弱羊,迫使牛群羊群到处游牧,很少能在一个地方久留,把那里的牧草乃至草根啃尽食绝。

印第安人的游牧生活也随着牛群迁徙。

他们人数不多,对牛羊生物的时多时少也并不介意,因此丰美的草原从总体上看,永远是葱绿的,草原和牛羊、狼群始终处在和谐的天然平衡之中。

北美的嫩绿的草原成了野牛叉角羚的乐园,估计野牛最多时的总数可达6000万头以上。

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接着大量白人移民来到北美以后,他们发现这片丰美的草原用来养牛养羊是致富之路。

于是他们带来了大量家畜放养。

为了保护畜养的动物,人们首先用枪杀光与畜养的牛羊争食水草的野生叉角羚和野牛,据统计:

从1820~1889年的70年间,共杀戮野牛5000万头。

在这同时,他们还用剧毒药毒死其他食肉兽、草原犬鼠,因为畜养的牛羊群有时会踩空跌入犬鼠的洞。

当时,移民们草菅兽命,凡以野生生物,格杀勿论,造成了草原上尸横遍野,而一些鸟类啄食了被毒死的动物尸体也跟着遭殃,于是一部分昆虫和小型啮齿动物失去了天敌,迅速繁殖起来。

草原受到严重的破坏,牛吃光了所有的草,羊则把草刨根挖底,昔日嫩绿葱碧的动物乐园消失了,野牛也所存无几。

1886年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的动物标本剥制主任霍纳戴费了好大力气在北美草原才寻找出约600头野牛的踪迹,其中还包括逃到国家保护的黄石公园里的野牛。

他的报告震醒了人们,也发现了野牛的盛衰关系到北美草原的存亡。

美国人开始重视北美草原生态平衡的恢复和野牛的保护了,可是破坏容易,建设难。

一个世纪过去了,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至今美国保护区里总共只有5万头野牛,也只是昔日的千分之一。

把野牛大量杀戮和赶跑,不仅葬送了丰美的北美大草原,还酿成了本世纪30年代横扫北美的黑风暴。

人们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重报复。

从杀戮野牛、叉角羚导致北美大草原的覆灭,给了人类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

“再也不能草菅兽命了。

”世界上的生物物种大量的灭绝和减少,非洲、东南亚的象群被滥捕滥杀,我国东北虎、华南虎、金钱豹的日益骤减,美国有100种鸟和哺乳动物濒临绝境,世界其他地区更有约400种生物受到威胁。

许多物种还不光是为了猎枪与网罗所迫,还受到别的武器诸如摧毁它们自然生境的推土机与混凝土搅拌机,以及毒杀它们的化学药物所迫,美洲秃鹰日渐稀少的原因在于滴滴扰乱了雌鹰的内分泌,使它不能产下有硬壳的正常卵。

人们在深深地忧虑和烦恼,很迟缓地才觉察到,不光为的道德和宗教上的理由,就是为了生态上的理由,也必须赶紧保护野生生物。

保护环境的人用各种方法研究受到危害的野生动物以帮助它们生存下去。

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苏联五国已着手进行研究挽救北极熊的计划:

查探北极熊的迁徙习惯,测定它们的年龄,找出它们的筑穴地点。

1976年,在北极区域包括北极熊的整个分布区的全部5个国家,签订了保护北极熊协定。

今日尚存有2万头北极熊,唯一被准许猎熊的土著民族,他们每年大约要杀900头北极熊来维持起码的生活。

如果说,数百年前,景阳岗打虎的武松是英雄,那么从千百次的失误中懂得了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生物,不能没有森林、草原,不能没有鸟语花香,蝉鸣蛙叫,人类和生物圈中的生物一样,都是这无所不包的生态之网中的一条网线而已。

于是,人们把濒于灭绝的珍稀动植物移植和送进了动(植)物园精心培植、饲养,送进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世界上成立了珍稀生物保护协会……这是值得额手称庆的,人们没有在自然选择的小径中盲目摸索,这也是人类比其他动物高明之处。

动物只能以它的存在来改变世界,而人类却能能动地改造世界。

回顾往昔,地球上生物大约已有10亿年的历史,这巧妙的生态之网是大自然通过漫长的时间一步步积成的。

面对这一张网,是无情地撕破这用生命精工编织而成的网呢?

还是精心地维系这10亿年以来织成的生命之网?

人类是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

决不让生态之网解体,而是不断地给它添纱加线,不断加固这生态之网。

人们利用生态补缺,挽救了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欧列卡县和澳洲草原就是两个成功的实例。

■5、人们为昆虫树碑立传

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欧列卡县,矗立着一块奇特的纪念碑。

说它奇特是因为这块由当地人民郑重树立的碑石竟然是纪念小甲虫的。

事情的缘由得从20世纪初说起。

有一年美国加里福尼亚州西北地区的丰美草原被一种多年生的杂草侵害,这种生命力极强、繁殖极快的杂草含有毒素,危害牧草。

不久,欧列卡县的1800多万亩草原很快让有毒杂草占了,畜群食了毒草大批死亡。

牧民们铲锄毒草,然而,铲的速度还不如长得快,用火烧吧,良莠不分一起烧毁也不是办法。

人们尽管采取多种措施,都不见效。

年复一年,使肥沃青葱的牧场变得一片荒芜,牲畜奄奄一息,牧民纷纷破产。

在这危急关头,一位美国生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两种专挑这种含毒素的杂草吃的小甲虫,这个发现给绝望的牧民带来了福音,经过努力,生物学家终于在1944年成功地把它们从澳洲请来。

小甲虫放养到草原上,大啮大嚼杂草,并迅速繁殖,对毒草进行了毁灭性的扫荡,而牧草丝毫无损。

牧草的天敌给甲虫消灭殆尽,草场复苏,草原重新葱绿,牛羊肥壮,生机盎然。

是这种不起眼的小昆虫挽救了濒于绝境的草场畜群,人们不忘甲虫的功勋,才建立了这块碑石。

无独有偶,60年代中国的屎克螂又给澳大利亚草原的危机带来了希望。

澳大利亚素是个盛产羊毛的牧业国。

那里有广阔无垠、碧绿青葱的莽莽草原,放牧着数千万头牛羊。

可是牛羊要拉屎,每天约有4.5亿堆牛羊粪撒落在草地上,大片牧草被屎盖得严严实实,生长被抑制了,牧草“黄化”乃至枯死。

据统计约有3.6亿亩草场出现斑秃;牛粪的激增为蚊蝇孳生提供了条件,蚊蝇铺天盖地而来,危害人畜,传播疾病,一个好端端的葱绿草场,成群的牛羊不见了,代之以斑驳累累的枯黄草地和嗡嗡嗤嗤的蚊蝇,人畜都遭了殃。

牧民不得不把牛羊赶往它处,另觅草场。

为了挽救这大片大片被牛羊粪糟蹋的草原,澳大利亚生物学家从中国引进一种小虫——屎克螂。

屎克螂生来喜吃牛羊屎,并有边吃边把牛屎堆成球形的巧妙习性,然后以惊人的速度将牛屎搬到地下贮藏。

三年之后,奇迹出现了,由于牛屎被“清扫”,枯黄的草原返青了,由于粪肥被搬到地下,土地变肥了,牧草长势更好。

屎克螂搬走了牛羊屎,疏松了土壤,变牛屎为肥料,净化了环境,抑制了蚊蝇的生长,草原一派兴旺。

人们亲昵地称屎克螂为“中国的草原清道夫”。

其实,这丰碑应该为生态学家而树,生态学家巧妙地利用了补缺型生态设计,在短缺的生态群落中,加上了吃杂草的小甲虫和吃牛屎的屎克螂,于是奇迹才出现。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现已查明约有100多万种。

昆虫有益虫、害虫之分,它们对人类来说是功过并存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用发展益虫来抑制、消灭害虫,并懂得采用“以虫治虫”的方法。

今天,生态学者更进一步地利用昆虫的某种特性服务于人类,更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研究昆虫,利用昆虫,大有潜力可挖。

■6、巧妙的食物链

北美存草原的毁灭和昆虫拯救澳大利亚草场,这一正一反的典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理论课。

人类以虫治虫获得成功也好,虐杀叉角羚、野牛导致草原毁灭也好,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对待生态平衡,而食物链是生态之网的奥秘所在。

要揭示生态之网的奥秘,先让我们看看以下一组照片。

1.蜻蜓是会飞的昆虫中主要捕食者之一。

它无休止地活动着,在木槿花蕾上略作休息。

2.一只正在附近花丛中环飞的采蜜蝴蝶被蜻蜓毫不留情地抓住后,在空中就被吞食了。

3.捕食者变成了“猎物”。

蜻蜓碰上了可怕的冤家,牛蛙的大口咬住了蜻蜓。

蜻蜓整天飞翔,耗能大,可以在半小时内吃掉相当于本身2倍重的食物;牛蛙则不大爱动,吃上这一餐,可以耐很长一段时间的饥。

当它吃饱酣睡之际,它也难逃被吃的命运了。

4.牛蛙被水蛇吃了。

蛇吞下了牛蛙,兼吞了食物链前几个环节的好处,蛙、蜻蜓、蝴蝶、花蜜以及植物从太阳能中得来的光合能量。

吃下这一美餐之后,蛇得到了一天所需的能量和食物。

蛇能吞下比蛇本身大得多的猎物。

5.不到夕阳西下,贪食的蛇成了鹰的猎物。

6.鹰把蛇叼走了,自管自地嚼着蛇。

食物链到此终止,没有其他动物再食鹰。

然而,这只是暂时的终止,强中自有强中手,鹰最终也会被吞食,可能是更凶猛的动物,也可能是人。

这组照片形象而生动地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概念:

那就是在自然界中,植物——动物——人构成了生态系统之网中的植物、动物以及不同动物种类之间,是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织成的。

这个“吃”与“被吃”的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能量的转递和营养物质循环则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它俩共同织成了无所不包的“生态之网”。

一般说来,一个生态系统由4个基本部分构成,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原者)和化学能合成的细菌。

因为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含能丰富的有机物质,所以绿色植物是地球表面上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主要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没有披上绿装的地球是不存在这一生态之网的。

生产者所生成的有机物,除用于自身的生长和代谢外,还能贮存。

这种能自己制造食物的有机体称为“自养生物”。

另一种生物,它的食料需取自外界现成的有机体,称为“异养生物”。

异养生物是消费者。

动物一般都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饵料,所以是消费者。

消费者又可分为好几个等级,初级消费者(食草动物),直接以生产者(绿色植物、及其汁、果实)为食物,例如蚱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