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同步练习A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9531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同步练习A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同步练习A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同步练习A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同步练习A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同步练习A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同步练习A卷.docx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同步练习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同步练习A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同步练习A卷.docx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同步练习A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2分)(2016高一上·湖南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项是()

A.出名后的“大衣哥"朱之文没有闲情意致摆弄他的庄稼了,经纪人为他量(liáng)身打造了许多宣传活动。

B.(红楼梦》不仅能与我国诗词曲赋中最辉煌的作品相媲(bì)美,而且丝毫不比世界第一流的小说名著逊色。

C.战国时,诸侯纷争导致生灵涂炭,而在秦国的土地上孕育的那股亘(gèn〉古未有的力量.量最终平息了锋烟。

D.如果你翻开2011年7月出版的《新华字典》,赫(hè)然收录了“学历门”“晒隐私”“房奴”等网络热词,可见字典的修定也与时俱进了。

2.(2分)(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蔑视   恭顺   搅拌   棉絮   衣服褴褛    

B.理睬   惩诫   笼罩   嘈杂   玩世不躬    

C.殴打   难勘   轧票   焦燥   没精打采    

D.抱怨   消遣   磕睡   辩护   篷头垢面    

3.(2分)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橡胶冒险家和金融掮客手拉手走进上海的十里洋场。

他们先找到之前从未打过交道的上海外资银行,得心应手地说服他们为自己的股票担保,然后在报纸上大事渲染“朝阳产业”——橡胶业,声称“买橡胶股票就是买明天”。

他们还在报纸广告上信誓旦旦地表示,橡胶股票可以在外国银行直接抵押,置换银两或外钞贷款,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

A.得心应手    

B.大事    

C.信誓旦旦    

D.天上掉馅饼    

4.(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没有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分并不等于没有差别,一人有差别的社会并不等于是不和谐的社会,也不等于不公正。

B.“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C.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稳定的重大贡献。

D.企业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5.(2分)(2017·深圳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

中国人①__________走到哪里②__________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

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

由于个人③__________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④__________全世界,⑤__________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

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⑥__________,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

所以

B

无论

甚至

因此

C

无论

以至

因此

D

所以

A.A    

B.B    

C.C    

D.D    

二、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6.(5分)(2019高一下·沧县月考)下面是某市电力公司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通告

为保障春节用电顺当,我公司决定对辖区电网进行维护,现将有关事情通告如下:

打算于2018年12月20日上午8时至12月21日上午8时,对以下区域采取临时停电措施:

北大街沿线、复兴大道沿线、金明大道沿线。

停电时候给大伙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9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遗失的寒冷

张亚凌

三十年前,站在宿舍门口,看着萌发出新芽儿的柳枝映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的影子,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

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岁月。

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

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

背上是褥子被子,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后面重前面轻,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

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

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

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

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子,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的,接下来才铺上褥子,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怕将褥子弄脏了。

我呢,只带了褥子和被子,压根就没有其他东西可以铺在地上。

于是我就满学校找来了一些废纸片,铺在地上,才开始铺褥子。

结果是:

我的床铺比两边同学的低下来一截,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

于是,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门口的墙下。

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的,很潮湿。

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

我现在特别喜欢冬天的太阳,甚至会深情地看上半天,恐怕就源于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对太阳的感激吧?

那时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个很可笑的女孩,跑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等太阳出来晒褥子。

冬天天冷,夜又长,起夜的学生就多。

门一拉一合,冷风就直吹过来。

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才入睡的我,常常又被寒风刺醒。

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

我从没有向母亲提及此事,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曾给父亲说:

“这娃书念的,成呆子了——炕中间烧得热乎乎的,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

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

记忆里,那年的冬天,下雪的日子经常有。

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吟诵“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时,我的泪水悄然滑落。

在我,下雪天是最最难熬的日子,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

不仅仅是褥子会一直潮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不像别的孩子,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

教室、饭堂、厕所,跑上几趟,布鞋的鞋底就湿了,半天下来,就湿透了。

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厚厚地铺在鞋里。

一两节课下来,又湿透了。

取出来扔掉,再找纸片,再铺进去,再应付一阵,如此反反复复。

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那时一个本子一毛钱,都是很节省地用。

雪后若有太阳,在别人吃饭时,我就留在教室里。

因为饿是可以忍受的,入骨的冰凉却是难以抵御的。

等到教室里没人了,我就将凳子搬到外面,将鞋子脱下来,底朝上晒晒。

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搓揉着冰凉如石块的脚,让它暖和些。

后来,我有些开窍了:

找到塑料袋,撕开,铺在鞋底,再铺上纸,就好多了,也不用不停地换纸。

有一句话我信,那就是“许多智慧来自人们对贫穷的应对”。

更多的时候,是等着鞋子自己慢慢变干。

我甚至一度固执地认为,是我自己的身体暖和了脚,脚再暖和着鞋子,直至吸干鞋里里外外所有的“水分”,鞋底才会变干。

还是连续的雪天冻掉了我的寒冷?

每个周三下午有一个半钟头的活动时间,我常常趁机跑回八里外的家里取下半周吃的东西。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下着大雪。

雪大风猛,我是抄小路往家里赶的。

有的地方雪没过了我的膝盖,很熟悉的小路也因大雪的覆盖变得陌生,以致我一脚踏下去摔进了雪里面——我把沟边当成了小路。

从雪里爬出来,继续往回赶。

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儿地说:

“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看你成了啥样了……”

父亲赶忙倒了一碗热水让我暖和暖和。

我伸手去接,明明接住了,碗却摔在了地上——我的手指冻僵了!

我走到镜子跟前,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

被雪弄湿了的头发,在风的猛刮下,直直地向上竖着!

母亲拿着梳子赶过来给我收拾头发,才惊叫道“你的头发都结了冰”。

我只说,赶紧给我装吃的,我不想迟到。

背起装满干粮的布袋子,我又赶往学校。

风还是那么猛,雪更大了。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

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从独自对抗过那场大雪后,她似乎再也没有畏惧过寒冷!

接下来的两个冬天,似乎都一样,冬天再也没有变出什么新花样来折磨这个小姑娘。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

是那场大雪不客气地冻掉我那脆弱的寒冷?

我只知道:

在三十年前,我,遗失了我的寒冷。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文章为何以“遗失的寒冷”为题目?

(2)有人说: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请结合文本以及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8.(19分)(2019高一上·杭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

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

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

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

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

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

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

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

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

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

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漾,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

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

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

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

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

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

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

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

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

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

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

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

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

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

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

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

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

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

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

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填入恰当的表示情感的词语,梳理作者行文思路。

对于广东新会老家,“我”感到________;对于洛舍镇外婆家,“我”曾经________;对于出生地杭州城,“我”________;对于插队的北大荒,“我”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写道: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

”阅读相关文段,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3)联系语言环境,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②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4)结合文章和你的人生经验,分析作者的“故乡”和“第二故乡”的共同点。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9.(8分)(2017高三上·大庆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

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

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

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

“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2)

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

是如何表现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6-1、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9分)

7-1、

7-2、

8-1、

8-2、

8-3、

8-4、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9-1、

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