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楼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施工组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9499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5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住宅楼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施工组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住宅楼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施工组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住宅楼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施工组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住宅楼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施工组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住宅楼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施工组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住宅楼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施工组织.docx

《住宅楼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施工组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宅楼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施工组织.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住宅楼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施工组织.docx

住宅楼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施工组织

献县日新御景小区8#/9#住宅楼

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

审核:

审批:

 

北京蓝天建设有限公式

二0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说明:

本工程为献县日新御景小区8#、9#楼住宅楼。

位于北外环路与东环路交口处内侧。

地下人防二层,层高2.9米,地上十八层,层高3.0米,总建筑面积45404.28㎡。

结构型式:

为框剪结构,基础;为墙下筏基,地基;为CFG桩复合地基。

1.2结构概况:

本工程结构为剪力墙结构,室内外高差15厘米。

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CFG桩基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基础砼强度C30,筏板厚度800毫米。

剪力墙砼强度地下部分C30,地上部分C25。

地下部分剪力墙外墙及挡土墙厚度为250毫米,300毫米内隔墙为200毫米,地上部分墙厚200毫米。

基础砼及地下部分外墙砼抗渗等级P6。

1.3建筑概况:

本工程外墙面四层以上为彩色涂料,四层以下为外墙面砖。

户内为粗装修,装修面层用户自理。

所有外窗均采用塑钢单框双层玻璃。

本工程外墙南北面采用65mm厚岩棉板保温,东西山墙采用95mm厚岩棉板保温。

填充墙为190mm厚砼加砌块,局部卫生间处隔墙采用100mm厚砼中空隔墙板,遇有门窗洞口和在砌块墙上固定水箱、水池、消火栓等,局部改加砌砼预制块。

屋面采用岩棉板保温,平屋面为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

1.4本工程施工重点和难点:

CFG复合桩桩头间土方开挖时对桩头的保护、地下室防水施工。

由于本工程楼北侧紧邻地下车库工程,所以施工时要同时施工部分车库,施工缝的处理。

地下降水面临南侧居民平房距离较近,需要作止水帷幕。

1.5施工组织机构及职能

本工程是一项大型建设项目,投资大、工期紧、标准高、涉及的专业面广。

为了加强对工程的施工管理,北京蓝天建设公司将发挥公司优势,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施工管理和工程技术骨干,在施工现场组建精干高效的施工项目经理部,全权负责工程的施工组织和指挥,项目经理部严格按项目法实行施工管理。

项目经理部直接受建设单位(监理)指令并对建设单位负责,对各专业班组进行管理和协调。

项目经理部为施工现场总指挥部,总工程师、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测量员、试验员、预算员、材料员等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开展工作。

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主要施工管理人员(表)

二施工部署

2.1施工进度计划

本工程开工日期为2012年3月20日,竣工日期为2013年9月30日。

根据施工内容,将整个工程计划安排如下。

2.1.1结构施工

地下室结构分别于2012年6月底完成;

主体结构于2012年10月5日完成;

二次结构于2012年9月1日插入施工,2012年11月15日完成。

2.1.2机电工程施工

安装队伍计划于2012年3月底进行临时设施安装工作,配合主体工程做预留预埋施工,2013年3月15日机电及管道安装,配合装修工程施工。

2.1.3装修工程施工

2013年3月15日开始内、外墙抹灰、粗装修、室内外装饰,工期5个月

2.1.4进度控制点

为保证本工程按期完成,根据本工程特点制定如下五个进度控制点:

第一进度控制点:

2012年6月30日,地下室结构完;

第二进度控制点:

2012年10月5日,主体结构完;

第三进度控制点:

2012年9月1日插入二次结构。

为了实现工期目标,各道工序在安排上要紧密结合,严格按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流水节拍进行。

计划进度安排

土方工程

2012年4月5日至2012年4月20日

15

垫层与防水施工

2012年4月20日至2012年5月1日

10

基础结构施工

2012年5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

30

外墙防水及回填土施工

2012年6月20日至2012年6月30日

10

地上主体结构施工

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10月15日

135

外装修及屋面工程

2013年3月15日至2013年8月30日

165

室内装修

2013年3月15日至2013年8月30日

165

机电安装工程

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8月30日

150

验收前清理

2013年9月1日至2013年9月15日

15

8#楼、9#楼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见附表。

2.2施工总体方案

2.2.1施工分段

为保证工程工期及工程质量,故在施工安排上采取平面流水、立体交叉作业的施工部署。

8#楼工程分为三个施工段,(27)—(52)轴为第一施工段,

(1)—(26)轴为第二施工段,(38)—(64)轴为第三施工段;

9#楼工程分为四个施工段,伸缩缝以东(27)-52轴为第一施工段;1-26轴为第二施工段;38-64轴为第三施工段;1-38轴为第四施工段;安装部分由一个施工队统一施工。

地下室剪力墙及顶板、梁部位施工段的划分以后浇带为界,由东向西设为1、2、3、流水段组织流水施工

本工程占地面积较大,工期紧,为保证工期及工程质量,同时加快料具的周转次数,故在施工安排上采取平面流水、立体交叉作业的施工部署。

部署如下:

(1)由于本工程开槽属于深基坑开挖,槽底标高-6.93m处,采用基坑周边进行井点降水法,南侧和东西两侧做深层搅拌桩为止水帷幕(附图)。

基坑开挖分三步,第一步用大型挖掘机挖至-2.0m处;第二部挖至距槽底以上2.0m处;第三步用小型挖掘机掏空桩头间土,并配合人工清槽。

(2)8#、9#楼各设置一台塔吊、一台砼地泵,以便于密集作业时能够顺利做好施工流水。

定购本地有资质和实力的砼搅拌站两家供应商品砼,另外预定一家砼搅拌站备用以防不测。

浇筑砼的工作尽量安排在白天或夜间十点完成,避免扰民现象。

(3)在主体结构施工达到地上十层后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人员进行结构验收,插入二次结构施工,以保证总工期不拖延。

2.3主要施工方法

地下室底板侧模使用240mm厚砖模,侧面1︰2水泥砂浆压光。

底板钢筋连接采用滚轧直螺纹机械连接接头。

地上二层以下及地下室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其中底板混凝土垫层使用汽车泵浇筑,底板混凝土使用固定泵进行施工。

地上部分剪力墙模板配制定型钢模,梁、板采用竹胶合板模板;为保证地下室外墙防水质量,地下室内墙配置木模板与顶板一次分步分层浇筑砼;后浇带、外墙水平施工缝、使用膨胀橡胶止水带;要保证模板及支撑体系的稳定性。

地下室底板、外墙、顶板采用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

砌体拉结筋采用植筋办法。

2.4施工顺序

总体施工顺序为8、9#楼共七个施工段自东向西顺序流水作业。

每个施工段按以下施工顺序施工。

施工顺序:

清槽→垫层→防水层→保护层→地下室底板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地下室外墙防水→保护层→回填土)→基础结构验收→主体结构施工→二次结构→粗装修→门窗→水、电安装

施工时注意协调安排施工段流水段的划分,作业人员的交叉配合,料具、机械的投入及周转、使用的先后次序问题。

三、施工准备工作

3.1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及文明施工措施

总平面管理由项目经理统一负责,由质安负责人主管,按生产和生活、办公区分开布置的原则,各专业加工、堆放等施工生产用地均分片布置。

具体详见附图1。

3.1.1生产用场地

施工期间施工材料堆场和加工场均布置在楼北侧场地上,钢筋场地采用60mm厚C20砼硬化,以防污染钢筋,木工加工区铺设50毫米厚细石硬化。

混凝土地泵置于现场施工道路南侧毗邻道路,以方便砼罐车停靠。

施工场地靠自然坡度排水,根据现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平整场地,做好流水坡度,确保雨季不积水。

在施工道路西端设置车辆清洗区。

另外,由于部分车库与主楼同时施工,所以塔吊将设置在车库内,为不影响车库施工,将塔吊基础设置在车库地面以下,塔吊拆除后不影响车库结构施工。

3.1.2生活、办公区

生活区与办公区分开布置,区内便道用C20砼硬化,设专人打扫区内卫生。

生活区设水冲式卫生间、淋浴间、娱乐室等;

3.1.3现场文明施工措施

为达到文明标准化工地标准,使工程施工过程中有一个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采取以下措施:

(1)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各队长为组员的现场文明施工领导小组,建立文明施工责任制,按阶段绘制文明施工平面布置图,划分区域责任人,实行挂牌制。

每周组织一次检查和评比,并现场评分,评分标准按建设部颁发的《建设工程现场综合考评试行办法》进行。

(2)工地办公室应具备各种图表、图牌、标志。

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等标识均按统一要求制作。

施工现场必须设立明显的标牌,主要入口处设立“七牌二图”。

(3)施工区域与生活区域分开,生活设施齐全,具有办公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且必须具备通风、防暑、防火、卫生等基本条件,食堂清洁、卫生,生活污水按规定排放,努力使施工场所的场貌规矩、整齐,同周边环境相融洽。

(4)施工现场材料、成品堆放整齐,加强和提高成品保护意识,并设专人看管,防止损坏和污染。

建立节水措施,消灭常流水、常照明。

(5)现场环境卫生整洁,无污水横流,无建筑垃圾,无污染乱弃,建筑垃圾做到随清随运,不允许堆放过夜,场地必须平整无积水。

(6)严格控制建筑噪音、粉尘污染,减轻噪音扰民。

(7)临时设施搭设统一,规划整齐,施工现场的半成品、材料堆放、机械设备、照明线路均按规定堆放或架设。

(8)现场应具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并由专人负责,安全标志、防火标志及宣传牌要明显醒目。

(9)施工场地应平整、道路硬化、排水畅通、无路障、无积水,按程序组织施工,做到工完场清。

(10)严格按照文明施工标准搭设办公室及生活区临时设施,在施工程严禁住宿。

(11)设立临时建筑垃圾点,及时清理建筑垃圾。

(12)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大门,设置门卫并建立门卫制度,工地管理人员必须佩戴工作卡。

(13)施工现场要设立明显的防火标志,建立防火制度,按规定在相应的场所配足消防器材及防火用品。

(14)易燃、易爆、剧毒物品应有专库、专人管理,禁火场所严禁有明、暗火。

施工现场设立吸烟区,工地不应有烟头。

(15)施工区域严禁居住家属,更不能让小孩进入工地玩耍。

3.2劳动力计划

本工程劳务选用素质优良、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队伍,在施工管理上、技术上、质量上都有很好的保证。

本工程施工阶段高峰期施工人数150人,其中木工75人、钢筋工40人、混凝土工15人、架子工110人、电焊工6人、机电安装15人、普工15人,二次结构60人,劳动力计划如表所示。

各专业施工队伍根据施工进度与工程状况按计划、分阶段进退场,保证人员的稳定和工程的顺利展开。

工种

施工准备阶段

基础施工阶段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装修施工阶段

竣工收尾阶段

钢筋工

20

80

60

10

0

木工

30

150

150

20

0

混凝土工

10

30

15

10

0

抹灰工、瓦工

15

30

60

120

20

油工

0

0

0

20

防水工

0

30

20

20

20

架子工

5

10

20

30

10

机电工种

10

30

40

60

10

其它工种

20

50

30

30

40

合计

100

280

285

240

120

3.3工程材料的进场计划

本工程所需材料提前15d编制需要量计划,且保证所用材料提前1~3d进场。

诸如钢筋等加工周期较长的大宗材料须提前编制准确、详细的进场计划,既不过早进场而积压资金,也不能出现缺少材料而影响施工。

3.4主要机具使用计划(附表)

根据本工程施工部署并结合各分项工程施工顺序,按计划调集各类机械设备提前装车运抵施工现场并设专人进行保养和调试。

对于小型施工机械设备,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合理配置,将随施工队伍一起进场。

1

塔吊

QTZ5515

30KW380V

2台

60KW

2

砼输送泵

110KW

2台

220KW

3

电焊机

BX1-330

21KVA380V

4

84KW

4

振捣棒

1.1KW380V

6

11KW

5

电刨

5KW380V

2

10KW

6

电锯

3KW380V

2

6KW

7

高压消防泵

30KW380V

1

30KW

8

砂轮切割机

2.2KW380V

4

8.8KW

9

钢筋弯曲机

5.5KW380V

4

22KW

10

钢筋切断机

7.5KW380V

2

15KW

11

钢筋直螺纹机

12KW380V

4

48KW

12

其他设备

办公区

50KW

所有机械设备进场后均按事先规划适当的位置停放,小型设备则规划房间集中储存备用。

3.5减少扰民、降低环境污染的措施

按照施工平面图,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规划。

在场地中做到场地平整,材料堆放整齐,道路畅通,照明充足,无长流水、长明灯。

建筑垃圾做到日集日清,集中堆放,专人管理,统一清运。

混凝土输送中的污水、冲洗水及其他施工用水要排入临时渗水井。

如果现场水流过大并夹带大量泥砂时,应先进行沉淀污垢,再排入市政下水道,以保证市政管道的畅通。

文明施工,尽量减少人为地大声喧哗,干活时不得喊号子。

在钢筋、钢管、钢模进场或出场时,要轻拿轻放,避免出现较大声响。

木工房、钢筋加工、模板修复等有较大噪声的作业要尽量做到封闭施工,避免噪音污染;减少夜间施工,以免影响居民休息,

防止施工车辆运送中随地撒落,如有撒落,派专人打扫。

落实施工现场“门前三包”制度;

3.6施工现场通信联络

现场管理人员均配备手机,以增强相互间信息联络;塔吊指挥采用哨、旗及对讲机;混凝土泵采用对讲机进行开、停泵调度。

3.7现场临时用电设施

现场临时供电按《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设计并组织施工,供配电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按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设计施工,PE线与N线严格分开使用。

接地电阻不大于4Ω,施工现场所有防雷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30Ω。

开关箱内漏电保护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大于0.1s。

3.7.2现场变压器容量

施工现场南部建设单位提供变压器1台,容量为630kVA。

3.7.4供电方案

考虑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用电需求决定每3层设置一个分配电箱,分配电箱安装楼层为一层、五层、九层、十四层、十八层。

分配电箱摆放在施工层上,其电源线引自总配电箱,如图3-2所示。

供电系统严格执行TN—S接零保护系统,漏电保护器的接线方法如下(1为工作接地,2为重复接地):

(图)

供电线路选用五芯电缆,供电系统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施工机具严格执行“一机、一箱、一闸、一漏”标准要求。

3.7.5电缆线路敷设

电缆敷设时,不得有过度弯曲,并不得有机械损伤,在电缆终端头留有备用长度,配电箱内电缆接头采用干包式电缆终端头。

末端开关箱电源线选用YX—3×16+2×6五芯橡套软电缆,二级分配电箱电源线选用YX—3×35+2×16橡胶套五芯软电缆,一级分配电箱选用VLV—3×240+2×120电力电缆。

3.7.6总用电量计算

施工用电量达到峰值时的用电机具主要有:

混凝土输送泵1×110kW=110kW塔吊2×30kW=60kW

电梯2×20kW=40kW切断机2×5.5kW=11kW

弯曲机2×3kW=6kW高压水泵2×22kW=44kW

电刨2×2.5kW=5kW电锯2×5.5kW=11kW

振捣棒6×1.1kW=6.6kW平板振捣器4×1.1kW=4.4kW

施工电梯2×39kW=78kW生活、办公用电35kW

施工现场设备总功率∑1p=411kW,需要系数1K取0.6,电动机的平均功率因数COSφ取0.75。

配电室至总配电箱选择:

总电流I=K·P/(√3·U·COSφ)

K为需要系数,取0.6;P为总电量;U为电压,取380V

COSφ为平均功率因数,取0.75

总电流I=K·P/(√3·U·COSφ)

=0.6×411÷1.732÷0.38÷0.75=499(A)

选用≥240mm2的YJV·22交联聚乙烯铠装电缆。

根据用电量计算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动力用电需三相380V电源,照明需单相220V电源。

由于建设单位提供1台630kVA变压器满足施工要求。

临时用电平面布置详见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3.7.7安全管理规定

(1)工程施工临时用电采用TN—S系统,电缆采用五芯电缆,整个供电系统遵循“三级配电、两级保护”;

⑵现场用电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规定,并满足《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要求;

⑶供电线路应由专业电工定期巡视检查;

⑷配电箱由专人负责管理及维修;

⑸现场施工机具要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非专业施工人员不准随便触摸施工用电机具;

⑹现场施工人员未经允许不得随意拖、接临时用电线路,更不能随意拆除接地保护线;

⑺施工前检查供、用电设备是否正常,用电机具不允许“带病”工作;

⑻严禁使用损坏的插头、插座及绝缘老化的电缆电线;

⑼移动式临时配电箱应距地600mm以上;

⑽配电箱附近不能堆放易燃易爆物品,配电箱应放置在干燥地段,并且周围要有足够的操作场地;

⑾照明线路及灯具安装高度不低于2.4m应采用36V安全电压,手持照明灯具应采用36V及以下安全电压;

⑿低压配电的操作顺序如下,送电顺序:

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停电顺序相反;

四、分项分部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4.1施工测量

依据设计图纸和甲方给定的坐标点,进行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

控制网点必须留在便于施工复测而又不易破坏的地方,应用混凝土包裹以防施工中扰动网点,造成测量误差,并定期复测校队。

4.1.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平面控制网由甲方提供,8#楼给出(A)轴、

(2)、轴处外墙边线方向、9#楼给出(A)轴、(51)、轴处外墙边线方向,依据此平面控制网控制建筑物地下室轴线,地下室放样依此为依据。

详图见后附图。

图4-18#楼、9#楼平面控制网(图)

4.1.2高程测量

标高控制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利用水准仪、塔尺、钢尺传递至底板来控制标高。

注意结构与建筑标高的不同。

以建设单位所提供的水准点为基点,分别引测8#楼及9#楼室内地面±0.000标高至场区南侧居民住宅围墙上,设此为永久的标高复测点,做好标记,并标注其相对基点的标高值。

建设单位所提供水准点及标高复测点应有书面记录,并应有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现场代表签字认证。

在一层墙壁上各设置一永久性标高点,即每层永久性的楼层标高基准点+0.500m标高点,用红油漆标注,不得覆盖或破坏。

以后每层依次为依据向上引测,在此竖向方向引一通长直线,以消除钢尺的垂直误差。

为了尽可能避免因传导的次数而造成累计误差,在施工中高程每3层用钢尺复测一次,及时纠正误差。

标高允许偏差:

层高不大于±3mm,全高不大于±20mm。

如图4-4所示。

图4-4标高基准点设置(图略)

4.1.3各施工细部点详细放样

组合钢模施工用于墙模板安装,木模板用于梁、板模板安装;钢模板施工其工艺特点是墙、柱与梁、板必须分开浇筑。

所以,各工序的放样方式有所不同。

1.各楼层控制轴线的放样

把控制轴线从预留洞口引测到各楼层上,放出轴线位置。

每次传导时四个控制点必须相互复核、闭合,做好记录,

2.墙模板的放样

根据控制轴线位置放样出墙的位置、尺寸线,用于检查墙、柱钢筋位置,及时纠正,以利于钢模板位置就位。

再在其周围放出模板线500mm控制线。

放双线控制以保证墙的截面尺寸及位置。

然后放出轴线,待墙拆除模板后把此线引到墙面上,以确定上层梁的位置。

3.门窗、洞口的放样

在放墙体线的同时弹出门窗洞口的平面位置,再在绑好的钢筋笼上放样出窗门洞口的高度,用油漆标注,放置窗体洞口成型模体。

外墙门窗、洞口竖向弹出通线与平面位置校核,以控制门窗、洞口位置。

4.梁、板的放样

待墙拆模后,进行高程传递,用水准仪引测,立即在墙上用墨线弹出每层+0.500m线,不得漏弹,再根据此线向上引测出梁、板底模板100mm控制线。

5.外墙大角的控制

待外墙拆完模后,沿大角处向内各量出300mm,用经纬仪竖向放出通线,用以控制外墙转角模板位置,防止大角出现偏差。

在大角模板的相应位置做出标记,待上层大角模板合模时,通线与标记一定要相吻合。

如图4-7所示。

6.楼梯踏步的放样

根据楼梯踏步的设计尺寸,在实际位置两边的墙上用墨线弹出,并弹出两条梯角平行线,以便纠偏。

4.1.4沉降观测

观测点的布置及做法:

根据图纸上观测点的位置,由专职测量员负责观测,观测点采用先浇筑后钻孔设置,如图4-9所示。

(图略)

沉降观测的方法: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施工现场内选择坚固稳定的地方,埋设三个水准基点,与图纸上给出的沉降观测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以确保观测结果的精确度。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固定的水准点,以及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根据《地基基础施工规范》规定,基础做好之后每施工1层结构观测一次,主体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并做好每次的观测记录。

必要时委托具有国家资格证书的测绘院,按照上述方案来完成此工作。

4.1.4.1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致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次/30d)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3层为一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必须定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另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饰装修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致使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确定性,使所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