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9410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docx

《三年级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docx

三年级科学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分析

《我们都是科学家》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

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1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5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认识科学是什么。

通过让孩子们回忆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动手做小实验、阅读琴纳和牛痘的故事,打破科学神秘感,拉近科学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从内心深处感觉到科学其实并不遥远,科学其实就在身边。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二部分:

借助探究平衡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把自己让鹦鹉、三角形纸片、拱形纸片、铅笔等“站”起来的过程与琴纳发现牛痘的过程加以对照,找一找两者的相似之处,感觉到自己的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经历一样,进一步认识科学是什么,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

整个单元都是围绕儿童就是小科学家来编排的,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思想:

尊重孩子,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

1、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什么,愿意提出问题。

2、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3、能够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难点:

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

(板书:

科学)

(二)了解科学是什么

1.提问:

当你听到“科学”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出示教科书上的图,提问:

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3.小结:

刚才大家说的和在图上看到的都是科学家在搞科学研究。

那么科学

是不是只和科学家有关系?

4.提示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提问: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学生交流)

想一想,你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情?

5.谈话:

好奇心让我们想弄懂许多事情,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

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6.活动:

请大家来读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可以分组读,也可以指派学生一幅图一幅图地读)

7.谈话:

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还有科学家在其他方面也有重大的发现,我们来看一看。

(可以口头讲述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故事)

8.师生总结:

按照教科书上提示的4个环节,找出几位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中共同的地方。

(比如可以这样启发:

琴纳提出了什么问题?

居里夫人提出了什么问题?

依此类推)

(三)做活动,理解科学是什么

1.谈话:

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

2.讲解“动起来小人”的制作方法。

(学生制做)

讲解如何“玩”。

在学生“玩”之前提出要求:

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交流“玩”后的发现。

(小人动起来了)

4.读教科书,了解罗杰特的发现。

5.小结:

只有像罗杰特那样善于思考才能把小发现变成大科学。

(四)总结全课

附板书设计:

1.科学是……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做一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2、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知道有很多办法有使物体保持平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能够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难点:

找出几个物体平衡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师出示“有秘密”的纸鹦鹉(提示:

回形针不能露出来)

谈话:

今天的科学课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只纸鹦鹉。

为什么叫纸鹦鹉呢?

一是因为它是纸做的,二是它能像真鹦鹉一样站起来。

(演示:

让纸鹦鹉站在圆环上或站在手指上,怎么摇晃也不会掉下来)它真的站起来了,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学生大致会提出:

纸鹦鹉为什么会站立起来?

(二)解决问题

1.让纸鹦鹉站起来。

谈话:

科学家在提出问题后,都要想办法把问题解决掉。

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说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交流)

教师给每位同学发一套材料,请大家试着去解决提出的问题。

(这里是按照纸鹦鹉已在课前做好了设计的)

(1)发放材料后巡视。

(2)发现不成功后,发给回形针提示:

在纸鹦鹉身上加上它试试。

(3)巡视指导:

回形针加在哪里鹦鹉能够站起来?

每组发记录单,讲解怎样填图:

纸鹦鹉是用什么部位站在圆环上的?

在这张图上把这个位置(支撑点)用圆点做个记号,再把放回形针的位置(重物)也用圆点做个记号。

各小组实验、填图。

师生共同分析填好的图,提问:

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

谈话:

刚才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提出了一个关于纸鹦鹉的问题,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让拱形纸片站起来。

提问:

怎样能让拱形纸片站在指尖上?

(学生交流)

谈话:

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再试试。

把拱形纸片站立的方法也画在图上。

3.让铅笔站起来。

(方法同上)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提问:

说说大家的研究发现。

(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站起来”)

谈话:

同学们回想一下今天的这节科学课,我们在刚开始上课时做了什么?

(提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问题,又是怎么做的?

(解决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

(怎样让一个物体站起来,我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做事情)

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三角形纸片、纸龙虾站起来。

(三)拓展运用

谈话:

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很多物体“站”起来。

你能做一个这样的玩具或物品吗?

提问:

你准备做什么?

怎么做?

学生相应提建议、意见,巩固前面获取的发现。

(四)布置任务

下节课带来你们制作的玩具和物品展示给大家看,交流你们成功的方法。

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课标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1.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5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标准

1.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1.2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1.3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5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2.1知道常见动物的名称。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2.2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3认识几个大类动物的特征,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并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归类。

3.1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3.3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4.1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存空间。

4.2靠吃其他生物获取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3.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2、能够利用语言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的结果。

3、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意识到要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难点:

从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朗诵单元小诗……

2.让学生接着读下去。

3.谈话:

美丽的大自然处处都有生命的火花在闪烁,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板书课题)。

(二)活动:

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活动前准备:

(1)讨论:

在校园内寻找有生命物体时应该注意什么?

(2)提出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找到的有生命物体,填到教科书第12页的表格中。

(3)布置任务,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2.学生分组寻找、观察。

3.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三)交流、研讨

1.交流:

刚才大家在校园里找到了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2.出示大家用文字、图画、列表等各种形式记录的发现。

3.讨论:

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生命物体具有的几点特征:

能够生长、能繁殖后代、都要吃东西、都需要呼吸等)

(四)辨析明理、拓展深化

1.出示一个发条玩具,让其运动起来。

提问:

它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为什么?

2.讨论:

你为什么说它是有生命的或者是没有生命的?

3.观看一段视频资料或呈现一些瀑布、云朵、蔬菜等物体的挂图。

辨析:

这些物体是有生命的吗?

4.拓展活动。

(1)挑选一些自然风光图片,将其贴在一张白纸上,周围留一些空白。

(2)识别图片中具有生命的物体。

用彩笔从每种生物上拉出一条线。

如果你知道它叫什么,就在旁边写上它的名称。

(3)用另外不同颜色的笔在其他没有生命的物体上也拉出一条线,如果认识的话,标上物体的名称。

植物

生物

动物

非生物

(五)总结全课

附板书:

2、校园里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能找到一定的标准给植物排序和分类。

3、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认识植物的共同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难点:

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盆栽植物、植物挂图或投影或录像资料、植物卡。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

1、出示植物卡(学生常见的植物)。

(有条件可以播放常见植物的录像资料或带学生走入校园认识常见的植物)

2、提问:

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学生回答。

(苹果、小麦、菊花、玉米、西瓜、甘蔗、柳树……)实物投影多媒体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描述植物。

1、谈话:

你家养花吗?

或种有什么植物吗?

2、谈话:

你能用图画或语言来描述你家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在小组中讲述。

4、集体交流。

实物投影能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三、比较各种植物的相同点。

1、出示投影:

桃树与向日葵。

2、提问:

你能找出它们相同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并记录(写下或者画下)

4、交流:

相同的地方:

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种在土里、都需要阳光和水……

5、讲述: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任意选两中植物,比较它们相同的地方。

(发给学生植物卡)

6、学生分组讨论。

7、小组交流。

8、实物投影植物卡能找出植物的共同特征。

四、布置作业。

完成64页本课的作业。

3、校园里的小动物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尽可能多的找出两种动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3、能够自定标准给身边的常见动物分类。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共同特征。

2、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小动物,与动物有亲近感。

2、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多信息。

二、教学重点

观察、描述动物,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三、教学准备

一条金鱼、蚂蚁、放大镜、录像资料或各种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宣布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观察“校园里的小动物”(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

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

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①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②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③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过、怎样爬行);

④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

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

一定要一得“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

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

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

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

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五、总结。

六、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作业。

4.植物·动物·人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与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与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的结果。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世界中的一员,人与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他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与资料。

2、观察记录纸。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都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找出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发观察记录纸)

(1)请小朋友帮助小兔子找找自己与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的多。

(2)再看看P22的图,说说萝卜和兔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3)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下每组的情况。

(4)讨论并汇报。

①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之处?

兔子:

能运动、要吃青菜和萝卜、全身长毛、耳朵特别长、……

萝卜:

不能运动、生长需要土壤、有根和叶子两部分组成、叶子是绿色的……

②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它们都能长大,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都需要养份……

2.比较P22图中的青蛙与荷花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有选择地比较,把结果记录在P65题1的表格中。

3.人与黑猩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①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组的意见填写到教材第23页下面的记录表格中。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漂亮。

②学生讨论,充分表达各小组意见,班级集体交流后,把要求的内容填完整。

人与黑猩猩的相似之处

人和黑猩猩的不同之处

吃东西

人会制造东西

生孩子

人会说话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会爬树

都会死亡

人会思考

都会长大

人会唱歌

……

……

4.刚才我们比较了动物和植物之间如兔子和萝卜的不同和相同,虽然兔子是吃萝卜的,但兔子和萝卜间还是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另外我们还比较了动物和人的区别,发现我们人类和动物一样,也是有生命的物体,也需要水分和空气以及食物才能长大。

那么,植物、动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1)观察并记录

观察教材第24页中的两幅图,说一说,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教材第65页题3的活动记录上。

(2)交流讨论结果。

5.补充有关沙尘暴、白鳍豚灭绝、气候变暖等图片资料,向学生说明破坏了环境,也就破坏了生命。

三、小结

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人是生物世界中的一员,人与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珍惜植物。

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只有很好的保护环境,才能真正做到珍爱生命。

四、拓展

根据教材第22页的插图,各种各样的笔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圈图来表示。

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体——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1、笔与其它各种各样的笔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2、有生命的物体与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怎样用圈图表示?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单元分析

《生命之源——水》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

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2.1能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根据需要,从更多的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1.6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标准

3.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饮用,淡水只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及土壤中,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3.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3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3.4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5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本单元的内容由《生命离不开水》、《观察水》、《神奇的水》、《地球上的水》四课组成,第一课从多角度认识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

二、三课的内容是并列关系,主要研究水的物理性质。

第四课是以水在地球上分布为话题,说明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水资源危机,提升学生对水的全面认识。

1.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

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

“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

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

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

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

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

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

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

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

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

(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

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2.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

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

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

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

教师介绍辨认方法:

“一看、二闻、三尝”。

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

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

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

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

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

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

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

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

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