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5911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感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院感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院感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院感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院感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院感资料.docx

《院感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感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院感资料.docx

院感资料

提纲

医院感染知识

标准防护

医疗废物

手卫生

 

医院感染的定义

一、医院感染用语的含义

(一)医院感染: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四)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五)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获得性医院感染:

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计算起,超过其常规潜伏期而发生的感染。

没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发生在入院48小时以后者。

病人发生的感染是上次住院期间获得的。

在原有医院感染的基础上又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症的迁徙病灶)。

在已知病原体的原有感染部位又分离到新的病原体(除外污染菌,复数菌或混合感染),属另一次医院感染。

新生儿经产道获得的感染。

住院中由于治疗措施而激活的感染

不属于医院感染:

在皮肤、粘摸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临床症状或体征者。

由损伤而产生的炎症或由非生物因子刺激产生的炎症。

婴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如CMV(巨细胞病毒),弓形体发生在出生后48小时以内者。

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与并发症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有关的感染,除非病原体或症状强烈提示为医院内感染。

医院感染分类

一、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即来自其他住院患者、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和医院环境,如诊疗器材和制剂的污染造成的医源性感染。

交叉感染可通过加强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来预防和控制。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指病原体来自患者菌群(皮肤、口咽、泌尿生殖道、肠道)的正常菌丛或外来的已定植菌。

在医院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体内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易位时即可发生感染,如做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可将上呼吸道细菌带至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这类感染呈散发性,当前,内源性感染的预防较困难,主要靠自身免疫力增强。

(3)医源性感染即指在诊断治疗或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用物、材料及场所的消毒不严,或由于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

(4)带入性感染患者入院时已处于另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住院后发病,传给其他患者。

如痢疾患者入院前已感染上腮腺炎,入院后发病,致使腮腺炎在医院内传播蔓延开来。

二、按病原体种类分类

按病原体种类可将院内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其次是病毒感染。

每一类感染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支杆菌感染、柯萨奇病毒感染、爱柯病毒感染等。

医院是患者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的特点

(1)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

很多住院患者由于所患原发性疾病,或接受某些治疗造成抵抗力下降。

还有些人如老年患者和新生儿一般抵抗力自然较低,一旦发生感染很容易传播,则可造成严重后果。

(2)医院中病原体来源广泛、外界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因此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3)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为多重耐药性,治疗困难。

 

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医院感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发生医院内感染。

因此,只要阻断或控制住其中某一个环节,也就终止了医院感染的传播。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传染病流行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染病传播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1-传染源:

(1)患者自身的正常细菌

(2)有临床症状和携带病原体的周围患者

(3)来自传染病分泌物和排泄物

(4)来自工作人员自身疾病

(5)患者家属或探视者

(6)来自医院的环境

(7)来自未彻底消毒的器械

(8)来自血液制品、药物

(9)来自工作人员操作不当

(10)动物性的传播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流行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传染源只有通过传播途径才能感染别人(或自身),大多数感染要依赖外环境中的某些媒介物携带和传播,才有可能经由“适宜”的门户侵入人体的某部位(定植或感染)。

其传播途径有以下六种:

(1)接触传播。

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其传播形式有:

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和飞沫传播。

(2)空气传播。

飞沫核传播、尘埃传播、医源性气溶胶传播。

(3)共同媒介传播。

经水、食物传播、药物及各种制剂传播。

(4)禽类传播。

鸡鸭、鸟类传播。

(5)动物传播。

猪、犬等传播。

(6)生物媒介传播。

蚊虫叮咬。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也称人群易感性,是流行过程的第三个环节。

在有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情况下,若没有易感的患者,也不会发生医院感染。

易感人群包括:

(1)患有严重影响或损伤机体免疫功能疾病的患者。

(2)外伤或烧伤的患者。

(3)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4)老年、婴幼儿及营养不良者。

医院感染的危害性

(1)增加患者的痛苦,如外科手术造成的感染,使新生儿死亡或伤口感染致残。

(2)住院日延长,影响了床位周转率,增加了医疗、护理人员工作量。

(3)增加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4)医院和社会资源浪费。

(5)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6)阻碍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重要器官的移植手术,其中失败原因之一是院内感染。

医院感染的控制

外源性感染的控制:

改善医院环境,加强消毒隔离;加强供应室和一次性医用器材管理;培训和督查增强无菌观念;加强手卫生。

内源性感染的控制: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加强患者的抵抗力,如合理营养、充足睡眠。

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依据

1.详细的病史(既往史、现病史)

2.疾病发展过程的记录

3.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4.易感因素

5.流行病学资料

6.入院至发病时间

7.该感染平均潜伏期

医院感染病例漏诊或误诊因素

1.病史记录不详细或遗漏;既往史和现病史2.病原学和影像学资料少;

3.回顾性调查;4.质量控制指标不科学,不客观;5.培训不够。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1、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判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2、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3、注意事项

(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1、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4条之一者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2、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皮肤和软组织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皮肤感染

1、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诊断。

(1)皮肤有脓性分泌物、脓包、疖肿等。

(2)患者有局部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或发热,无其他原因解释者。

2、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诊断

(1)从感染部位的引流物或抽吸物中培养出病原体。

(2)血液或感染组织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

(二)软组织感染

软组织感染包括:

坏死性筋膜炎、感染性坏疽、坏死性蜂窝织炎、感染性肌炎、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

1、临床诊断符合下述3条之一者即可诊断。

(1)从感染部位引流出脓液。

(2)外科手术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有感染。

(3)患者有局部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或发热,无其他原因解释。

2、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诊断。

(1)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或血清IgM抗体效价达到诊断水平,或双份血清IgM呈4倍升高。

(2)从感染部位的引流物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褥疮感染的诊断标准

褥疮感染包括:

褥疮浅表部和深部组织感染。

1、临床诊断褥疮局部红、压痛或褥疮边缘肿胀,并有脓性分泌物。

2、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培养阳性。

骨、关节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关节和关节囊感染

1、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诊断。

(1)患者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两项且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

关节疼痛、肿胀、触痛、发热、渗出或运动受限。

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

①关节液检验发现白细胞。

②关节液的细胞组成及化学检查符合感染且不能用风湿病解释。

③有感染的影像学证据。

(2)外科手术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关节或关节囊感染的证据。

2、病原学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诊断。

(1)关节液或滑囊活检培养出病原体。

(2)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关节液革兰染色发现病原体。

骨髓炎

1、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诊断。

(1)患者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两项且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

发热(﹥38℃),局部肿块、触痛、发热或感染灶有引流物,并有感染的影像学证据。

(2)外科手术或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

2、病原学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诊断。

(1)骨髓培养出病原体。

(2)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血液培养出病原体或血液中查出细菌抗体(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并排除其他部位感染。

椎间盘感染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符合下述3条之一者即可诊断。

(1)患者无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或椎间盘疼痛,并有感染的影像学证据。

(2)外科手术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椎间盘感染的证据。

(3)手术切下或针吸的椎间盘组织证实有感染。

2、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诊断。

(1)感染部位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2)血或尿中检出抗体(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或B组链球菌),并排除其他部位感染。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一、常见的职业伤害因素

1、物理因素安瓿划伤和针刺伤居于职业伤害的前两位,发生这两种伤害的主要原因,一是护理用具不够完备,护理人员掰安瓿加药或抽药时嫌麻烦,不愿戴手套,二是给患者注射或采血时,精神患者受症状支配,不服从治疗,致护士手划伤或刺伤。

2、职业因素调查结果表明,护士较医师易受伤害,护士受伤害是医师的近3倍,这是因为由于职业的不同,医师对于患者的治疗措施,都要通过护士去实施,实施到患者身上的操作都是风险性操作,护理与管理患者,极易成为患者伤害的对象。

3、患者因素

4、生物因素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医护人员在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医疗废物时也会造成感染。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特别近几年来的手足口病、禽流感、甲型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全球性侵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会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媒介。

二、医护人员防护的原则

标准预防:

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其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或是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

因此它既能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标准防护要求既要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可传至病人和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病人,因此它既保护医务人员,又保护病人即双向防护。

其主要内容有:

(1)洗手与手消毒

(2)戴手套

(3)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4)针筒、针头和锐器。

用过的针头不要再套针帽,用过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尖锐器械应立即放入有标签的耐刺容器内,针头不要用手弄弯或折断。

如果患者的血液具有传染性,最好是用一次性注射器。

使用带防御装置的注射器和翼状针可减少针刺伤发生。

同时,应正确掌握尖锐器械和仪器的操作。

(5)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对患者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6)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患者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患者应隔离。

针对预防

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能够播散病原体的患者,医务人员对于这些病原体需要有除标准以外的预防措施。

(1)免疫计划

(2)空气传播预防(3)飞沫传播预防(4)接触预防(5)皮肤黏膜暴露后的药物预防

防护措施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2)加强职业安全教育目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工作时间不长,比较年轻的护士,她们经验不足,安全意识淡薄。

(3)完善环境安全管理

(4)提高个人应对能力

(5)规范医疗废物管理

(6)医护人员的分级预防

①一级防护

②二级防护

③三级防护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操作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消毒。

4、污染血液、体液进入口腔:

立即吐出并漱口(可能的话用消毒含漱液)。

5、污染血液、体液进入眼睛:

立即充分冲洗眼睛(可能的话用冲洗眼睛的消毒液)。

6、若病原体明确。

应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如HBV感染可给予免疫球蛋白或疫苗;HCV感染可给予干扰素;HIV感染在事情发生2小时内服用抗HIV药物,连用4-6周。

同时,被污染者立即检查HIV抗体、抗原,并在事后1、3、6、10个月共进行5次检查。

7、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上报感染管理科登记备案,必要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的帮助,并进行随访观察。

 

医疗锐器伤登记表

姓名:

性别:

工龄:

工作科室:

受伤时间:

年月日时分秒星期:

1、被刺伤前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

是□、否□

注射时间:

小于5年□、大于5年□、大于10年□

2、工作类别:

医生□、技术员□、实习技术员□、进修技术员□、

护士□、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卫生、清洁工□、

实习护生□、进修护士□、废弃物收集人员□、

护理员□、其他医务人员□

3、伤害发生的地点:

病房内□治疗室□病房外(护士站、走廊等)□换药室□

门急诊室□ICU(监护室)□辅助科室(放射科、超声科等)□、手术室□临床试验室□血库□后勤服务(洗衣房、清洁班)□、供应室□科室医疗废物处置室□医疗废物暂存点□其它□

4、导致伤害的锐器物种类是:

注射器针头□、套管针□、缝合针□、剪刀□、玻璃□、

头皮针输液器针头□、特殊穿刺针□、针灸针□、手巾钳□、其它□

套管针芯/导管丝□、检查探针□、手术刀□、血管钳□、

5、导致伤害发生的原因:

自己□、病人□、家属□、其他医务人员□

6、受伤者是锐器的最初使用者吗:

是□、否□

7、锐器最初是用什么目的:

各种注射(肌肉、皮下、皮内注射)□静脉输液□放置动脉或静脉导管□

经输液器茂菲氏壶加药□经肝素帽封管□连接静脉输液管路□抽取动脉血□

抽取静脉血□抽取体液或组织标本(脑脊液、羊水、胸/腹水、病理标本等□

抽取足跟血/指血(测血糖等)□冲洗伤口□缝合/剪断□切开□操作练习□

不知道/没有合适选择□

8、伤害的发生有无不正确操作:

有□、无□、不知道□

9、是否被血污染的锐器物刺伤:

是□、否□、不知道□

10、受伤前是否知道病人有无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知道□、不知道□

11、如果受伤与病人有关,病人有无以下疾病:

乙肝:

有□、无□、不知道□(乙肝表面抗原:

是□、否□)

丙肝:

有□、无□、不知道□

艾滋病:

有□、无□、不知道□

梅毒:

有□、无□、不知道□(RPR:

是□、否□;TP阳性:

是□、否□)12、伤害发生的操作环节

操作前准备:

拔直针头时□、安装针头时□、抽取药液时□、套上针帽或安瓿□

操作中(治疗、检查、手术):

经皮注射时□、经拔针时□、静脉加药时□、换输液瓶时□、静脉封管时□、

输液结束拔针时□传递锐器时□、取活检时□、检查时□、治疗时□、手术中(缝合或切开时等)□、将血标本注入试管时□、病人躁动时□、配合医生或其他工作人员操作时□

操作后整理用物:

给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单手套)□、给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双手套)□、

使用后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整理完毕的锐器物时□、准备可重复使用的锐器物品□、

被不适当放置的锐器物处理时□

处理废弃物:

丢弃前针头等锐器物处理时□、运送锐器废弃物时□、被突出于废弃物收集箱于开口的锐器刺伤□、被刺穿于废弃物收集箱/盒的尖锐物刺伤□

13、受伤后伤口如何处理

未处理□、挤出伤口的血□、挤出伤口的血并消毒□、挤出血,肥皂流动水清洗并消毒□、清创缝合□

14、如果受伤部位是手,锐器穿透了:

一层手套□、双层手套□、没戴手套□

15、受伤程度:

轻度(表皮刺伤,未出血或滴出血)□、中度(皮肤刺伤,有流血)□、

重度(深层刺伤,大量流血)□

16、锐器使用者是:

习惯左手操作□、习惯右手操作□

17、实验室检查费(员工):

18、实验室检查费(病人):

19、治疗费(员工):

20、治疗费(病人):

21、其它费用:

22、总费用:

23、离岗天数:

24、请描述受害发生的过程:

医疗废物定义:

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医疗废物分五类: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类别

特  征

常见组分或者废物名称

 

感染

性废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

--—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废弃的被服;

——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病理

性废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损伤

性废

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

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药物

性废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

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

——致癌性药物,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

——可疑致癌性药物,如:

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等;

——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化学

性废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手卫生

手卫生(handhygiene):

为洗手、手消毒或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handwashing):

用不含抗菌剂的普通肥皂/液和流动水洗手,仅能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手消毒(handantisepsis):

指用含抗菌剂肥皂/液清洗和消毒剂擦手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surgicalhandantisepsis):

清除或杀灭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

外科手消毒剂常含有持续抗菌因子。

手消毒剂(handantisepticagent):

指用于手部皮肤以减少手部皮肤细菌包括暂居菌和部分常居菌数量的抗微生物物质,如乙醇、洗必泰、碘伏等。

速干手消毒剂(alcohol-basedhandrub):

指含有乙醇和护肤成分,并应用于手部,以减少手部细菌的消毒剂。

一、洗手

洗手指征: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洗手方法:

1、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④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⑤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⑦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霜护肤。

洗手的注意事项:

1、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配戴饰物的部位等。

2、使用抗菌皂液的科室,在更换皂液时,应当在清洁取液器后,重新更换皂液或者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

3、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使用固体肥皂的科室,应保持肥皂干燥,皂盒清。

4、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

5、手洗净后应用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小毛巾每周至少清洗消毒一次。

二、手消毒

手消毒指征:

1、进行无菌操作之前;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进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重点感染病房之前及离开;进这些病房脱隔离衣后;

3、接触未经消毒的仪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