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9362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8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原理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李明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层含义: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

2、狭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3、广义:

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时代的产物

1、三个巨大的历史反差

1)经济上沿上升线迅速发展,意识形态沿下降迅速滑落线

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矛盾下降为社会的次要矛盾

3)无产阶级的斗争性日益增强,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日渐消亡

2、阶级斗争条件

三大工人运动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科学技术条件

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前提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时代的产物,但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因此,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很有帮助的。

大家可以参阅本教材第1-16页内容。

有兴趣同学阅读。

梅林:

马克思传;列宁,卡尔马克思(参阅本教材第26-31页)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理论体系创立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剩余价值学说成熟。

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和1880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形成。

1876-1878年恩格斯写成的《反杜林论》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阐释,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四、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马恩吸取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实现变革的关键:

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第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第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一个严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辩证法----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创新

直接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政治经济学史的革命

(1)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产关系;

(2)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即阶级关系;

(3)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创新

1)直接理论来源:

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家:

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

2)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把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

五、马恩之后马克思主义发发展

(一)列宁主义

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形成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1、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帝国主义理论)

2、沙皇俄国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为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国胜利论)

3、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开辟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新经济政策)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

20世纪20―40年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并扎根开花结果,分别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相结合,相继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现在还正在发展之中——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

案例

试卷的封面印有六个套红大字:

“北京大学试卷”。

有四个墨印字:

“唯物史观”。

《试卷》为竖红条十行纸,两面折合。

在折合处也印有套红“北京大学试卷”六个字。

《试卷》上还有“北京大学政治系二年级(贺廷珊)评定玖拾伍分第26号民国十二年学科试验”等字样,记明了《试卷》主人的身份和所得成绩。

它从考试的层面把李大钊在北大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情况,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来了

试卷

“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里,正式发表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

马氏的意思,似欲把史和社会对照着想。

按他的大意,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

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

又说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

试卷

“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说明社会的变革,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

这便是马氏唯物史观的大意。

唯物史观出世后,这些唯心解释的企图,都一一失败了,不得不进取于唯物的解释,史学的价值,才日日提高,日日昌明,全都是受马氏的影响。

所以有历史眼光的人,都说马克思是辟新路的持刀者,是历史上最大的新纪元。

由他影响观之,马氏真不愧为纪元人!

三个代表: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与嫁接

1、西欧和美国的马克思主义:

把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和社会批判。

2、东欧的马克思主义:

探索不同于斯大林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

卢卡奇(匈牙利)科尔施(德国)葛兰西(意大利)马尔库塞(美国)萨特(法国)哈贝马斯(德国)詹姆逊(美国)等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思想基础

3、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革命性和党性所决定

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

3、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鲜明的时代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所决定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节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

1、苏东剧变及其之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的情况

2、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何在?

强解释力;全人类的理想;与时俱进。

二、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体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2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学透理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3、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反对教条主义态度

——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时代特征,并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革命的、批判的、科学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灵魂

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密切联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

2、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4、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5、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

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观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原因:

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

第一方面内容:

物质和精神何为世界本原

对物质和精神何为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内容: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康德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休谟人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

3、哲学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哲学学说

唯心主义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哲学学说

唯物主义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原子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局限性:

直观性猜测性非科学性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性以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把人也看成机器

形而上学性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否认矛盾

不彻底性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把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

客观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古代柏拉图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近代黑格尔“绝对观念”是世界的主宰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根本对立承认还是否认内部矛盾

辩证法:

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

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的基石

唯物主义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a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古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

把一种或几种可以直观感知的实物当作物质

进步作用:

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自然,反对“神学自然观”和用“理念”解释自然现象的唯心主义

缺陷:

产生于生产和科学不发达时代,缺乏科学性

b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

把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作用:

克服了直观性和朴素

缺陷:

混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c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演变宇宙大爆炸理论

物质世界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两层含义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的意义1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

2事物的必要前提3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

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A广义相对论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空随着物质运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

B狭义相对论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钟慢效应和尺缩效应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证明,时间和空间的特性同物质运动速度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它们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当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沿运动方向的空间长度就会缩短,而物体内部变化过程的时间持续性就会延长

C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

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时间无起点无终点,空间无边无际

就具体事物的运动来说,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时间有始有终,空间有边有界

(3)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a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实践活动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

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现行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涵义

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联系的特性

1、客观性

(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

(2)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观念和意志决定的。

(康德)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系的表现。

(黑格尔)

2、普遍性

(1)任何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或要素组成的,这些部分或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

(3)整个世界是各种物质形态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3、多样性

(1)直接联系(没有中间环节)与间接联系(具有中间环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本质联系(决定事物性质)与非本质联系(影响事物外部特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内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与外部联系(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4)必然联系(确定的、一定要发生的)与偶然联系(不确定的、未必发生的)

社会的进步发展趋势是前进的,但是有一定的曲折性.

4、条件性

(1)条件的含义:

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现象和过程相联系的,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2)条件的多样性

①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②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③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3)条件的可变性

①条件是可变的;②改变条件应从实际出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联系与系统

1、系统的含义:

它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两大特点:

①整体性②层次性

注意:

系统论是对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的深化和具体化。

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系统论的主要方法论原则有以下几点:

整体性原则动态有序性原则最优化原则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1、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含义

新事物:

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和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

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就事物与环境的关系看,新事物能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的。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继承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发展是一个过程

方法论意义:

要具体地历史地看问题

“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恩格斯

三、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一)规律的涵义: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规律的特征

1、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本质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电流变化引起磁场变化,磁场变化引起电流变化。

3、稳定性: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的重复出现的联系

4、层次性:

(1)一般规律:

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的共同规律

(2)特殊规律:

适用于某一类事物的规律

(3)个别规律:

仅仅适用于个别事物的规律

(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

2、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矛盾的含义及其属性

(一)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同一性:

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含义: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3)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2、矛盾的斗争性:

它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以及相互分离的趋势。

战场厮杀市场竞争学术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②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一)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2)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

(3)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物的量变。

(2)推动事物的质变

3.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内因与外因的含义

(1)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诸要素间的对立统一。

(2)外因即外部矛盾,是一事物与它事物间的对立统一。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它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

2.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即矛盾无时不有。

(二)矛盾特殊性

1、含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2、表现:

(1)矛盾性质的特殊性不同运动形式包含不同性质的矛盾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矛盾性质:

作用反作用排斥与吸引化合与分解同化与异化前进与倒退

(2)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3)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

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性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矛盾地位特殊性原理的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与邓小平理论中“两手抓”和“抓根本”的思想联系起来理解

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1)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例如:

战争

(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例如:

阶级对立

(3)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例如:

学术讨论

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包括BDE

A矛盾双方调和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C矛盾双方自行消失D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E矛盾双方融和成一个新事物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E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它们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它们互相区别、互相对立。

(2)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联结。

(3)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它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2)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