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1423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9180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教案1423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1423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1423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1423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1423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教案1423课.docx

《七年级历史教案142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教案1423课.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教案1423课.docx

七年级历史教案1423课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

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

请几个学生将三国的故事。

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

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动用学生的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

2、曹操势力的膨胀:

再读教材,归纳。

三点

3、官渡之战:

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

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

先请学生一起朗诵曹操诗《龟虽寿》,再请一个学生解读曹操的志向:

统一全国,引出赤壁之战。

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最后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

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

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

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课堂小结

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有没有区别,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区别?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

写心得与疑问。

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反思】

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

【课程标准】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

了解孙吴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记住魏温船队到达夷洲,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简要了解三国到南朝政权更迭的基本情况;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记住健康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城市。

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及开发的原因条件。

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和,表现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

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交流和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认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

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

难点:

南方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的史实较多,容易混淆。

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归纳回答。

讲授新课

一、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

1、教材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那两个政权的经济发展情况?

这两个政权分别位于祖国的哪个位置?

这两个地区在之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怎样?

2、教材就吴国经济的发展讲了几个问题?

(原因和表现)

3、孙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那些?

结合辅栏87页,介绍为南方开发作出贡献的三部分人

4、孙吴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手工业两个方面四个要点

结合教材辅栏88页讲吴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

请学生看课后“史海拾贝”

5、诸葛亮治蜀:

措施和结果,讲解七擒七纵、南中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二、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

1、老师介绍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情况。

从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动荡,南方东晋南朝的相对稳定导入

2、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教师提问:

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同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何异同?

4、教师问:

东晋南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师总结,分为:

农业、手工业、商业

结合今天的环境问题,讲围湖造田

5、问:

从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给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讨论课堂,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

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反思】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解释“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

记住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的名字。

了解鲜卑族拓拔部强大的简要经过。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北魏蓦地出土的石砚”等的观察,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北魏孝文帝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

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从南朝统治南方,引出南朝时北方怎么样呢?

然后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看地图册,明确东晋南朝时,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看清楚内迁各族的位置和名称,在本子上写画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

让学生猜猜:

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情况?

教师稍着讲解,这时北方寒冷干潮。

2、东晋北朝时,哪个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3、总结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请学生看书作答。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教师:

细读教材94—96页,看看有哪些内容?

小结:

背景——措施——影响,学生落实在书上。

2、课堂讨论:

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汉族姓氏。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看迁都图,请学生讲述迁都的故事,讨论:

他为什么要如此辛苦的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成功有什么好处?

4、孝文帝为了吸收汉族文化,采取了那些措施?

请勾画下来,然后我们来开展课堂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看法。

后归纳整理,突破难点。

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归纳的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迁都原因和经过。

分析教材,落实知识,感受教材,提高兴趣。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教师投影“北魏墓出土的石砚”、“北魏墓碑上的书法”、“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说明了那些问题?

2、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有没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

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仔细看图回答,理解影响北魏时期汉族服装、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影响。

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

【教学反思】

 

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铜时代”的含义几历史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和分析,使学生理解青铜文明的实质,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铜珍品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难点:

青铜的含义、成分及铸造工艺。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家中的香炉;重读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世纪宝鼎》一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生日礼物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图片,由学生介绍其特点[三足双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

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

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等。

教师点明:

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变成烧香的工具[看搜集到的香炉]。

最早的鼎是什么样子?

有什么用途?

它是怎样制造的?

让我们一起去解开那神秘的一页。

板书课题。

二、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教师出示问题组,布置学生阅读“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一目,点明青铜是一种铜锡铅合金,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什么叫青铜器?

可讨论、合作回答。

——教师板书

2、什么叫青铜时代?

讨论、合作回答。

—教师板书,稍着归纳: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3、如果我们现在要按照商周时期的工艺来做青铜器,应该怎样做?

课堂讨论回答。

4、展示人教版图片“制造青铜器”,说明商周时期大型青铜器的生产情况。

三、青铜器物和青铜艺术:

教师布置学生看“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和“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

学生思考问题: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青铜器的造型表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器型各式各样,令人赏心悦目,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2、教师分别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点评。

教师归纳:

母戊大方鼎——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代青铜器的典型风格;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铜器——风格独特造型奇异,具有无穷的魅力。

3、青铜艺术的价值还表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青铜纹饰线条丰富,图案优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几幅青铜器图片。

4、教师简单指出,青铜器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具有当时社会的适用价值。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给青铜器按用途分类。

四、小结:

教师指点:

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器的发展阶段称为青铜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便被称做“青铜文明”。

提问:

这一灿烂的青铜文明是谁创造的?

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

奴隶,他们用劳动创造了青铜文明。

五、最后,学生看书熟悉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本课后认识到的问题。

教师引导指点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六、基础知识巩固:

[略]

布置作业:

参照课本,查找资料,写一篇小作文:

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教学反思】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课程标准】以都江堰、长城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修建年代和起止地点。

了解秦长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读图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

通过想象都江堰、秦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养和提高历史相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用,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卓越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都江堰、秦长城。

难点:

体会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选址与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都江堰、长城吗?

谁来讲讲它们的故事?

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

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动用学生的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都江堰和郑国渠

1、都江堰:

(出示历史地图册“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学生结合教材归纳该水利工程修建的时间、筑坝的地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结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讨论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科学性,分析该工程建成的历史工效。

给合“二王庙”的来历,简要评价李冰的贡献,指出他的成功实际就是他充分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郑国渠:

结合课后“史海拾贝”,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

时间、地点、影响等。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

二、秦长城和灵渠

1、秦长城

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会忆:

秦汉时期,我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什么?

秦朝初年,秦始皇是怎样处理和匈奴的关系的?

引出秦长城的话题。

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

修建时间、修建者、东边起点、西边终点、长度、历史价值)

出示“秦长城示意图”,“秦长城遗址图”让学生形成秦长城的空间概念,了解秦长城的雄伟壮观。

分析秦长城的历史价值,指出它如今已不复存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上明代修建的。

2、灵渠

学生读书,学生归纳:

灵渠修建的时间、修建的目的、它的历史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19课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贡献。

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培养评价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改造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接着学生的阅读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图文信息的方法。

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生想象和生活体验,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教育。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的成就。

【教学难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价值。

《水经》与《水经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幻灯投影仪。

【教法与学法】讲述法,课堂讨论,比较法及自学等。

【教学过程】

教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准备

1、布置预习全文。

指导学生收集图书等资料。

2、制作课件。

展示一张纸。

认真学习查阅资料

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兴趣)

新课

教学

 

展示本课主要内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1、设问:

这是什么?

大家知道这是怎么不断改进和丰富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

2、《科学技术与重大成果》

旁白:

把书翻到111页,如果说,1、2课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实物,那么本课则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科学的奥妙。

展示图表填空

造纸术

发明

西汉时候

改进

东汉——蔡伦

数学

《九章算术》

《圆周率》——祖冲之

医学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麻沸散”“五禽戏”——华佗

农学

《齐民要术》——贾思勰

地理

《水经注》——郦道元

3、过渡:

先来看“造纸”。

旁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西汉时候)

设问:

造纸术是怎样一种技术?

(课件展示:

工艺流程)

4、请同学讲:

设问:

旁白:

(简介早期的纸)最早的纸虽然方便,但昂贵而不易制造,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

回答,进入学习氛围。

 

边看书,边思考。

然后到黑板上填空

 

结合教材

动手

动脑

理清

线索

了解重大成果

及杰出人物

 

读表第一行

P111看《汉代造纸工艺豆图》讲解工艺流程。

 

知识的前后贯通,突出“不同”引发兴趣。

 

培养读书能力

 

各个击破

 

培养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设问:

东汉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在哪方面作出了贡献?

(简介蔡伦)

设问:

怎样降低成本?

设问:

他是怎么想到的?

6、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什么意义?

旁白:

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技法之一。

当蔡伦造纸时,西方还不知道,直到13—14世纪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造纸术,所以,尽管蔡伦是一名宦官,但是他对人类的历史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他将永远为我们所怀念。

造纸术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造纸厂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环保?

7、过渡:

再看数学成果。

(课件展示)

设问:

什么是负数?

哪本数学著作最早提出负数的概念。

旁白:

这些都是世界最早的?

过渡:

数学上关于图形的计算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

圆。

(课件展示)

设问:

圆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C=2πr

设问:

怎样计算圆周率?

哪位科学家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旁白:

介绍割圆术圆周率

问:

祖冲之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

设问:

同学们,能用一句话说明祖冲之在科学界的地位吗?

答:

“降低成本,

提高产量。

“树皮、麻头、旧麻布、破鱼网”与“好麻”相比。

答:

“反复思考、试验”

阅读造纸术发明的意义

观看《蔡伦墓》及外传路线

我国——东亚、中亚、欧洲

有所思?

学生想办法测量:

“祖冲之”看图像。

阅读表格第4行

边看教材正文、小字边回答(见P115史海拾贝)

答:

①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②自己刻苦钻研

祖冲之是我国和世界古代伟大的数学家。

知识链接

培养分析能力

进行科学精神的情感教育

增强民族自豪感

 

联系实际培养归纳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

 

小结

 

过渡:

此外医学、农学和地理学上也有突出的成就,请同学阅读教材

旁白:

同学们分组讨论:

第一组研究张仲景,并作出评价;

第二组研究华佗,并作出评价;

第三组研究贾思勰,并作出评价;

第四组研究郦道元,并作出评价;

研究后派代表发言。

游戏:

猜一猜,下列五个人的动作各代表哪种动物?

重现表格

旁白: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其道理,希望我们都能以古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为座右铭,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成为有用的人!

分组讨论

上台演评

 

学生总结

掌握评价科学人物的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突出创造性价值,发扬创新精神

培养把握知识的能力。

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1、甲骨文;2、小篆。

难点:

1、甲骨文评价;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刻画符号与甲骨文(十二生肖)。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1、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

2、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饶有趣味地听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悬念留给学生。

二、甲骨文

1、出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

什么叫甲骨文?

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

都刻了些什么?

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

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仔细研究,学生阅读,积极发言,积极参与。

 

三、金文

1、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

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2、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

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

(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讨论,阅读,得出结论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四、小篆和隶书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2、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联系已学知识,积极思考并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

五、草书、楷书和行书

1、学生阅读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

后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阅读教材,认真思考讨论,后积极争取回答

 

六、收获与疑问:

学习了这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教学反思】

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时代及集中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

记住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适当背诵春秋战国思想家的名言名句。

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二、能力和方法:

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法。

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

培养和提高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通过认识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

孔子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百家争鸣”的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家。

难点:

1、孔子的政治思想。

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战国各学派的基本观点。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孔子与诸子的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学术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

西方社会学家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发展,还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去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