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每章要点ppt精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164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每章要点ppt精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免疫学每章要点ppt精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免疫学每章要点ppt精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免疫学每章要点ppt精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免疫学每章要点ppt精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每章要点ppt精简.docx

《免疫学每章要点ppt精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每章要点ppt精简.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学每章要点ppt精简.docx

免疫学每章要点ppt精简

第一章:

免疫球蛋白

本章要点:

1. Ig的基本结构,功能和水解片段

2. Ig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3.小分子抗体的特点

4.  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嵌合抗体、改型抗体,CDR、ADCC等概念

一、Ig的基本结构、功能和水解片段

(一)基本结构

1、组成:

由一对较长的和一对较短的多肽链组成

v四条多肽链

长链:

重链(HeavyChain,H链),450-550aa,55-57KD

短链:

轻链(LightChain,L链),214aa,24KD

v二硫键:

H链和L链之间,两条H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呈Y型

2、命名

H链:

分五类δ、μ、γ、ε、α链,IgD、IgM、IgG、IgE、IgA

L链:

分两型,κ型和λ型

3、分区

N端:

aa序列变化(110个残基),C端:

则相对稳定

v可变区(Variableregion,V区)

近N端:

V区=1/2L链+1/4(1/5)H链

VL+VH

v恒定区(Constantregion,C区)

近C端:

C区=1/2L链+3/4(4/5)H链

      CL+CH

v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aa,富有弹性,可自由折叠

意义:

能使V区与不同距离的抗原结合、补体结合位点易于暴露,IgM和IgE

v无铰链区

 

高变区(hypervariableregio,HVR):

可变区中某些区域的aa组成和排列特别易变化或具更高的变易性

CDR(互补决定区):

Ig的抗原结合部位和抗原表位互补结合部位,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多克隆抗体:

由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血清,含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多克隆抗体

(二)功能

1、Ig功能区

vL链:

VL、CL

vH链:

IgG、IgA、IgD:

VH、CH1、CH2、CH3

IgM、IgE:

VH、CH1、CH2、CH3、CH4

2、功能区的作用

VL、VH:

抗原结合部位HVR(CDR)与抗原表位结合

CH1、CL:

遗传标志所在

IgG--CH2:

补体结合位点,通过胎盘部位CH3:

与各种组织表面IgGFc受体(FcγR)结合部位

IgM:

CH3:

补体结合位点

IgE:

CH2、CH3:

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IgEFc受体FcεR)结合部位

Ig的其他片段:

J链(JoiningChain):

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Ig单体作用。

SIgA:

二聚体IgM:

五聚体

分泌片SP(SecretoryPiece):

是SIgA上的一个辅助成分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到黏膜细胞表面

作用:

具抵抗外分比液中蛋白水解酶的降解作用,稳定SIgA的作用。

(三)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

IgG→→→→→→→→→→→2Fab段+Fc段

(抗原结合片段)(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

IgG→→→→→→→→→→→F(ab’)2段+pFc’段

(抗原结合片段)碎片

 

意义:

F(ab’)2段保持了与抗原结合的生物学活性,又减少了Fc段的生物学活性。

可应用于生物制品研究,如精致抗毒素等

二、Ig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

众多的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和轻重链的组合,众多的V、D、J基因中,重排时每个片段只能取一个,就存在多种组合。

Eg.VH:

51个基因片段,编码CDR1、CDR2部分的aa

DH:

30个基因片段,编码CDR3中的大部分aa

JH:

6个基因片段,编码其余的CDR3部分的aa和第四个骨架区

VH链:

51x30x6=9180种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CDR3区位于V、J和V、D、J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可插入或丢失数个核苷酸,增加了互补决定区(CDR3)的多样性

N-氨基酸插入

3、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成熟的B细胞重排的V区基因,往往在抗原的刺激下发生点突变,突变的频率非常高(每次细胞分裂,大约每1000个bp中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其他体细胞的突变频率为10-10bp)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1、特异性结合抗原:

v与Ag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必须是超变区与抗原的空间构象完全吻合

v与抗原结合后,可介导体内的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中和病毒、毒素,介导炎症反应),体外可产生凝集、沉淀现象用于检测等

2、活化补体:

vIgM,IgG1,IgG2,IgG3-------经典途径

v凝聚的IgA,IgG4,IgE--------旁路途径

3、结合Fc受体:

Ig+AgIg的Fc段活化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

v介导I型超敏反应

v调理吞噬作用

v发挥ADCC作用

4、通过胎盘:

IgG:

唯一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母体的IgGCH2——滋养层细胞内吞——主动外排——胎儿体内

吞噬囊泡中有IgG的Fc受体而无其他Ig受体,且IgG与FcγR结合后得以避免被酶水解

四、小分子抗体的特点

小分子抗体:

Ig---酶解---提取Fv片段(VH+VL)或Fab段:

v抗原结合特异性不变,非常适合临床诊断,肿瘤的导向治疗

v用噬菌体表达技术表达人抗体片段

v人抗体多肽基因(VL,VH)+噬菌体(M13/Fd)外衣壳蛋白III基因的N端融合,转染E.coli,噬菌体表面出现抗体多肽

特点:

v仅含V区结构,免疫原性较弱

v分子量小,易通过血管壁,可有效克服肿瘤灶组织对抗体的生理阻抗

v无Fc段,不与非靶细胞的FcR结合,易达肿瘤病灶,适合临床诊断,肿瘤的导向治疗

v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力较弱

v半衰期短,影响到达肿瘤局部抗体的浓度

五、抗体的异质性-抗体分子的多样性

抗原A/B--------机体------抗体A/B(识别不同抗原)Ig-可变区(CDR)差异

抗原A--------机体--------抗体A(IgM/IgG):

识别同一抗原)Ig-恒定区差异

抗体恒定区的异质性--Ig类型

1)类与亚类:

类:

IgG、IgM、IgA、IgD、IgE

亚类:

IgA:

IgA1、IgA2(α1、α2)

IgG:

IgG1—IgG4(γ1、γ4)

尚未发现IgM,IgD,IgE有不同亚类

2)型与亚型:

型:

κ和λ,κ:

λ=2:

1(人)

亚型:

λ1-4四个亚型

抗体异质性产生因素:

外源性--Ig多样性内源性--Ig血清型

Ig多样性:

a.自然界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诱导机体产生多种不同的特异性抗体

b.同一种抗原(表位)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相同、类型不同的抗体

Ig血清型:

Ig具有双重性:

a.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特性

b.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原特性

类型:

同种型:

(存在同种抗体分子中的抗原表位;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

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具种属特异性,为种属型标志,存在IgC区)

同种异型: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因而可在同种异体间诱导免疫反应;为个体型标志,存在IgC区、V区)

独特型:

(同一个体不同抗体形成细胞所产生的Ig分子的V区的抗原性不同(CDR序列)

六、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

1.Ig主要由脾、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内的桨细胞所产生。

重链和轻链分别合成,然后装配。

2.Ig的合成过程:

转录、mRNA剪切、合成重链和轻链;在粗面内织网装配四肽链;转运、加糖基、分泌胞外。

3.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最初只合成IgM,后合成IgG。

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

指一个B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V区基因不变,而CH基因片段不断发生重排,即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变,但Ig分子的类和亚类发生变化。

Ag→机体→B细胞:

先IgM(V—D—J—Cμ)、IgG(V—D—J—Cγ)

V区:

V-D-J基因不变,识别抗体能力不变

C区:

Cμ转换为Cγ,从IgM---IgG

第二章:

补体系统

本章要点:

v补体、补体系统、MAC的概念

v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v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一、补体系统由补体的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CR)组成

1、补体的固有成分

v补体成分C1--C9,其中C1由C1q,C1r,C1s三个亚单位组成

vMBL:

甘露聚糖结合凝结素

v丝氨酸蛋白酶

vB因子:

C3激活剂前体

vD因子:

C3激活剂前体转化酶原

vP因子:

备解素

2、补体调节蛋白: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

vC1抑制物

vI因子(C3b灭活因子):

对C3b具强大而迅速的灭活作用

vH因子:

C3b灭活因子促进因子

vC4bp,C8bp

3、补体受体(CR):

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CR1------CR5)

vCR1(CD35):

C3b受体,结合C3b,C4b

抑制补体活化

促进吞噬、清除免疫复合物

v---CR2(CD21):

C3d受体,结合C3d,C3dg,EBV

调节B细胞功能

介导EBV感染

CR2缺陷小鼠B细胞数量减少

v---CR3(CD11b/CD18):

整合素β2亚家族成员

二、补体的理化性质

1、对热不稳定,60℃30分钟灭活

2、具酶活性(除外C1q),但均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体液中

3、C1q带有与抗体结合的位点

4、含量相对稳定,约占血清总球蛋白的10%,C3含量最高,病理状态时可升高或降低。

三、补体系统的激活特点

1、补体的激活过程,相继依次激活的连锁反应

活化的成分以:

C3b,C1,B,D表示,

灭活的成分则用:

i表示,iC3b表示。

2、激活过程是补体成分被消耗,裂解过程,产生一大一小两片段,分别以b,a来表示

裂解

C3→→→→→→→→→→→→C3b+C3a

3、激活可在液相或固相上进行,其片段复合物并非固定在细胞膜上的某一点,而是向前滚动,越移越大,类似滚雪球

4、系统中调控因子起控制激活作用,使之维持在适当水平。

四、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经典补体途径:

识别阶段,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

五、补体活化的调节

1. 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

C3转化酶,C3b,C5b极易衰变,限制连锁反应的进行。

2. 调节因子的调节:

vC1抑制物(C1INH):

可与C1r,C1s结合,使之失去酶的活性。

vC4bp:

可与C4b结合,抑制C4b与C2b的结合,抑制C3转化酶的形成。

vI因子、H因子

v膜辅助蛋白(MCP):

表达于白细胞,上皮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的表面,促使I因子裂解C4b,防止形成C3转化酶。

v同源限制因子:

a.C8bp:

干扰C8与C9的结合

b.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

干扰C7,C8与C5b6的结合,抑制MAC形成

v衰变加速因子DAF(DecayAcceleratingFactor,CD55):

:

结合C3b,C4b.分布于机体大部分细胞,促进C3和C5转化酶衰变。

DAF缺陷导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六、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溶解靶细胞:

C5---C9参与,形成MAC。

◆调理作用:

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如C3b,C4b,iC3b

◆炎症介质作用

Ø激肽样作用:

C2a----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充血

Ø过敏毒素样作用:

C3a,C5a,C4a---肥大细胞,嗜硷性粒细胞受体---释放组胺等---毛细血管通透性内脏平滑肌收缩

Ø趋化作用:

C3a,C5a---吸附具C3a,C5a受体的吞噬细胞---游走---补体激活部位。

◆免疫黏附和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

免疫黏附:

Ag+Ab+C---C3b或C4b---RBC,血小板(CR1)---较大聚合物---运输至肝脏清除,易被吞噬细胞吞噬。

七、补体病理

1.补体缺陷

2.补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3.补体与休克,DIC,ARDS,中风,心肌梗塞

4.补体与病毒感染

5.补体与器官移植的超急性排斥

八、补体临床应用

●C1INH治疗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内毒素休克

●C5抑制剂(5G1.1-SC)治疗心脏再灌注损伤(PhaseIIa)

●可溶性CR1(TP-10)治疗肺移植导致的再灌损伤,儿科心脏手术后的再灌损伤

第三章细胞因子

本章要点

vCK、IL、IFN、TNF、”诱骗”受体的概念

vCK作用的共性和生物学作用

vsCKR的产生,生物学作用与临床的关系

vCK有何临床意义

vCK基因治疗有哪些方法

细胞因子的共性:

1、理化特性:

(1)多为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15-30KD)

(2)CK与靶细胞的结合:

无抗原特异性,也不受MHC限制(3)微量水平(PM)发挥作用:

与靶细胞受体亲合力极高

2、分泌特点:

(1)多源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2)瞬时性:

短暂而自限过程(CK的mRNA易降解)

3、生物学作用特点:

作用方式:

(1)自分泌应:

CK的靶细胞就是产生CK的自身细胞,表现的生物学作

(2)旁分泌:

CK的靶细胞是产生CK的邻近细胞,表现的生物学作用(3)内分

泌:

CK的靶细胞就是产生CK的远距离的细胞,表现的生物学作用

作用多样性:

(1)细胞因子参与多种机体的病理与生理作用

(2)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3)参与炎症反应(4)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5)刺激造血(6)促进组织修复

作用复杂性:

(1)多效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对多种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2)重叠性:

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也可对同一种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3)拮抗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以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某种生物学作用。

(4)协同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另一种细胞因子的某种生物学作用。

(5)双向性:

生理调节作用---适量损伤机体-----过量

4、网络性调节

众多的CKS相互诱生、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相互调节,形成十分复杂的网络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v介导非特异性免疫和促进炎症反应

v调节免疫应答

v刺激造血

v诱导细胞调亡

v形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

细胞因子受体分类:

根据细胞因子结构和功能分5个超家族

v细胞生成素家族(I型CKR家族):

CKR包膜外区,与EPOR胞膜外区有高度同源:

性。

含有WSXWS基序(W-色aa、S-丝aa、X-任意aa)相应的CKs均与造血细胞增生、分化有关。

成员:

IL-2-7R、IL9、11、13、15、EPOR

v干扰素受体家族(II型CKR家族):

胞膜外区有两个半胱氨酸的残基,成员:

IFN-α、β、γR

vTNF受体家族(III型CKR家族):

胞膜外区:

4个有6个半胱氨酸的结构域重复组成,成员:

TNFR、NGFR(神经生长因子受体)、Fas、CD40等

v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型CKR家族):

胞膜外区富含半胱氨酸,并含有Ig样功能区,成员:

IL-1R、IL-6R、某些生长因子和激落刺激因子受体

v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属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

G蛋白偶联受体,由7个疏水性的跨膜区组成,和相应的配体结合后,经偶联GTP结合蛋白而发挥生物学效应

CKR的肽链组成

单链模式:

仅由一条链组成,结合CK、传导信号EPOR、G-CSFR等

双链模式:

α链:

结合亚单位、β链:

信号传导亚单位、IL-3R、IL-5R、GM-CSFR

多链模式:

由多条链组成,其中两条链参与信号传导

IL-2R:

α亚单位:

结合亚单位

β亚单位:

含有WSXWS基序

γ亚单位:

参与信号传导

IL-2γ链:

IL-4、7、9、15R的公有链

细胞因子受体中的几个生物学现象

细胞因子受体的分子模拟现象:

微生物“窃取”机体防御系统中的“机密”,制造出与免疫分子同源的产物,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

疱疹病毒8型---------IL-8样受体、

牛痘病毒--------------IL-1R,sIFNrR

“诱骗”受体(decoyreceptor):

指那些在胞膜外区与有功能的受体胞膜外区结构相似,具有结合配体的能力,但胞浆区缺乏转导信号能力的受体。

意义:

与有功能的受体竞争相同配体,为受体水平的一种调控方式

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solublecytokinereceptorsCKR):

是CKR的一种特殊形式,sCKR的氨基酸序列与膜结合型CKR(mCKR)胞膜外区同源,仅缺少跨膜区和胞浆区,sCKR可与相应配体特异性结合,但其亲和力一般比mCKR低。

产生机制:

(1)膜结合CKR,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胞外区脱落,结合能力不变。

sIL-1RsTNFRsIFN-rR

(2)CKR的mRNA不同剪接后,新编码的SCKR转录子,表达SCKR,由细胞分泌至胞外。

(主要途径)sIL-4RsIL-7RsIFN-Ar

(3)膜受体酶解脱落和分泌型mRNA翻译同时存在:

sIL-5R(a)sIL-1R(a)sSCFR

生物学作用:

(1)负调作用---与膜结合型CKR竞争CK--阻断CK作用-----膜受体的正常代谢途径,有利于处于活化状态的细胞恢复正常水平

(2)载体作用---与CK结合,防止CK被降解或清除,并将其运送到靶细胞的膜CKR处

(3)辅助作用---使原本对CK信号不敏感的靶细胞产生作用

CK临床治疗:

补充或添加疗法:

肾性贫血:

EPO;病毒感染:

IFNa---干扰病毒的复制;肿瘤:

TNF-瘤灶直接注射(直肠癌)

阻断和拮抗疗法:

原理—抑制CK的产生,阻断CK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阻断结合后的信号传导过程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感染性休克

抗TNF单克隆抗体:

减轻、阻断感染性休克

IL-1受体拮抗剂:

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

rsIL-1R:

抑制移植排斥反应

基因疗法:

免疫效应细胞介导的CK基因治疗

CK基因修饰的疫苗

成纤维细胞等载体介导的CK基因治疗

直接体内途径的CK基因疗法

CKR基因疗法

CK应用存在问题

v半衰期短,需要短期内重复给药(静注IL-2的半衰期只有7~10min);

vCK的多效性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副作用。

v其它如前期投入大、制备困难、产量低等。

第四章CD和AM

本章重点:

何谓CD、AM、IgSF

参与T、B细胞识别和活化的

常见CD分子

选择素家族成员的组成、分布、配体和功能

AM有何生物学作用

AM有何临床意义

与T细胞识别与活化的有关CD分子:

CD3:

分布成熟T细胞,功能a.稳定TCR结构,形成TCR-CD3复合体b.参与信号传导

CD4:

分布于部分T细胞(Th)、胸腺细胞,配体MHC-II,功能:

a.粘附作用b.参与信号传导(HIVgP120受体CD4+T细胞是HIV易感的靶细胞)

CD8:

部分T细胞(CTL)、胸腺细胞配体MHC-I,功能:

a.粘附作用b.参与信号传导

CD2:

别名LFA2分布:

T、NK、95%胸腺细胞、部分恶变B配体:

CD58(LFA3)功能:

a.粘附作用b.参与协同刺激信号传导c.参与胸腺细胞分化成熟

CD28:

分布90%CD4+T、50%CD8+T,配体:

B7分子,功能:

参与协同刺激信号传导

(※※CD28与B7的结合为T细胞活化提供了第二信号)

CD152:

别名CTLA-4(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抗原4),分布活化T细胞,配体:

B7分子,功能:

抑制T细胞活化,起负调节作用

CD154:

别名CD40L,分布:

活化T、γδT细胞,配体:

B细胞的CD40,功能:

参与B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传导

与B细胞识别有关的CD分子:

CD79a/CD79b:

别名Igα/Igβ,分布:

除浆细胞外的B细胞,功能:

与BCR构成BCR-Ig

α/Igβ,参与信号传导

CD19:

分布除浆细胞外的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配体:

各种激酶,功能:

加强信号传导(B

细胞的特征性标志,形成CD19/CD21/CD81复合物,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CD21:

补体受体(CR2)EBV受体,分布:

B、DC上皮细胞,配体:

C3b、C3d、EBV

功能:

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介导免疫记忆

CD80/CD86:

别名:

B7,分布B、DC、APC、内皮细胞,配体:

CD28、CTLA4功能:

CD28--正调节(T活化)CTLA4-负调节(抑制IL-2R的表达和IL-2的分泌,抑制T活化)

CD40:

分布B、DC、APC、内皮,配体:

CD40L,功能:

参与信号传导(※※与T细胞的CD40L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必须条件)

免疫球蛋白Fc受体

(1)IgGFc受体:

FcγRIFcγRIIFcγRIII

CD64CD32CD16

单核巨噬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B,血小板NK、巨噬细胞、肥大细胞

ADCC、清除免疫复合物,介导吞噬作用和氧化性爆发ADCC、促进吞噬

促进吞噬和促进吞噬cell释放炎症介质有利于母体IgG通过胎盘传递活化信号

(2)IgAFc受体:

FcαR:

CD89,分布于吞噬细胞,部分T、B细胞,介导吞噬作用,ADCC,释放炎症介质、超氧阴离子产生

(3)IgEFc受体:

FcεRIFcεRII

无CD编号CD23

肥大、嗜硷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噬酸

介导I型超敏反应调节IgE合成、活化B细胞的一种标志

黏附分子(adhesionmolecule,AM)

可分为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选择素家族、钙依赖的黏附分子家族、粘

蛋白样家族等五类

AM生物学作用:

●参与炎症反应

●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与活化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调亡

●其他作用(参与凝血、创伤愈合、参与细胞的伸展与移动、参与肿瘤细胞转移等)

AM分类:

整合素家族:

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以形成整体。

分布特点:

1.一种整合素可分布于多种细胞,同一种细胞可表达多种整合素2.一种整合素可识别几种不同配体,同一种配体可结合不同种类整合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

是一类与Ig的V区或C区具有相似的折叠结构,其氨基酸组成也有一定的同源性的黏附分子。

特点:

IgSF黏附分子,相互识别,互为配受体关系。

选择素家族:

指表达于白细胞、活化内皮细胞及血小板表面,可在血流状态下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进而介导白细胞向炎症部位游走,参与炎症反应。

第五章    MHC分子

本章要点:

vMHC、HLA、移植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

v比较HLA-I类和II类分子在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vHLA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vHLA与临床有什么关系

HLA复合体遗传特征:

单倍型遗传方式:

单倍型---指HL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组合,即某几个等位基因的特定基因总是连锁在一起。

(连锁:

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时,它们并不是自由组合而是联合传递,称连锁。

高度多态性:

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而对某一个个体来说,只能具备其中的任何两个基因,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