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9045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1.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

答:

1.教育:

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2.教育:

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3.教育:

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2.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答:

(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推进科学技术发展;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名词:

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中世纪大学(了解):

欧洲封建社会(5世纪到17世纪)史称中世纪,随着经院哲学的兴起和城市的兴旺发达,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创建于12世纪,到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已达80所,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社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中世纪大学动摇了传统盲目信仰,重视人们的理解能力,启迪了辩论的几所,不但为科学繁荣创造了客观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传播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办学理念,为后世欧洲近代大学的崛起准备了精神条件。

赠地学院:

南北战争为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创造了条件,为克服经费等物质条件的困难,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工农业急需人才。

1890年又颁布第二次《赠地法案》,继续向各州赠地学院提供资助,至19世纪末,赠地学院发展到69所,后来多半发展为州立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美国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

思考题:

1.欧洲中世纪大学有何特点?

答: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社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2.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答: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育,形成适应大众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多样化需求。

第二在高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和大学自治的关系。

第三、社会和高校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国霸主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业的力度。

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名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高等教育民主化:

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涉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另一层含义体现高等教育的管理上,(一是改变学校管理权过于集中于校级领导这一现状,二是克服学校中明显存在的等级制、官本位倾向和以行政管理取代学术管理的做法,三是充分发挥校内各种组织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高等教育国际化:

是指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亦即高等教育所应有的国际意识、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和国际理解。

思考题

2.高等教育怎样体现以人为本?

答: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主体地位:

一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一切工作首先是为学生服务的;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高等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劳动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

3.如何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答: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和指导方针。

其涵义是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规模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现在要注意保持高等教育合理的层次、类型、科类、地区分布和形式结构,避免盲目升格、攀比,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不搞“大而全”“小而全”,加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忍耐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伟大任务。

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教育目的

名词:

社会本位:

主张根据国家利益与社会需要本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取向的。

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则与社会本位相对立,主张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个人价值为取向的。

思考:

1.如何把握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

(教育目的的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所培养的人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即在社会上居于体积地位,发挥什么作用。

表述为服务方向。

其二是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素质,或者说培养具有何种质量规格的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作为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及其结构提出总的要求,第二个层次,是将教育的总要求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在涵义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其共同点都是对学生发展预期结果的规定,而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对学生发展终极结果的原则规定,教育目标则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的特定任务,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是紧密相联的,但不能相互取代。

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实质是指人类整体与群体的发展同个体发展的关系,从总体上讲,在现有社会历史条件下,两者的关系是既相一致又相矛盾,而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将日趋走向统一。

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其一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其二两者互为发展的条件,其三,两者是在互动中发展的。

其四,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这是认识两者一致性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性。

当社会历史条件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时,就会产生矛盾。

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发展机会的矛盾,即社会只能提供部分人的发展的机会,而另一部分人却得不到这种机会,部分人受到限制发展的矛盾。

其二,是发展取向上的矛盾社会出于分工的需要与整体发展的需要对个体发展提出的要求,与个体个性自由的要求之间所产生的矛盾。

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二是社会制度的制约,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第六章高等教育目标系统的构建

3.高等教育目标系统有哪些基本要素?

答:

根据全面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目标系统的要素由知识、能力、品德、体质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所构成。

(一是知识,二是能力,三是思想品德,四是体质)

第七章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

名词

高等教育结构:

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综合结构。

从整体出发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

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指高等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联合体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1.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

一是经济因素,二是文化传统因素,三是科学技术因素,四是教育因素,五是区域因素。

2.如何认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

共同点:

(1)共同遵循基本原则:

以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我国高等教育学的普遍要求,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施行教育。

(2)培养目标共同性,目标上都是培养全面性、专业性、创造性相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中培养的基本规格相同,在专业规格上有明显区别。

(3)管理上的共同性,宏观管理上,都遵循政策宏观调控与高校自主办学相结合的原则。

(4)衡量教育质量有一个共同标准。

区别:

(1)教育类型上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学科教育,以学科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组织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职业岗位教育,以社会职业岗位(岗位群)设专业,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设置课程。

(2)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我国综合性大学和普通理工科院校培养理论型、应用型、设计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操作型、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高级技术人才。

(3)专业及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在课程的设计上,普通高校依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部逻辑来展开,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强调基础扎实宽厚,知识面广,以便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和日后个体发展的需要。

高职的课程设计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展开,或者说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展开的,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所需要的能力或者素质体系根据这一能力体系再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

3.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

答:

国家一方面就加强专业与学位规范建设,另一方面应建立专业目录的动态调整机制在建立和完善本科专业评估、提供招生就业信息服务和宏观调控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

专业结构优化上应把握以下几点:

(1)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着力提高培养质量,适当调整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比例,各科类内部各种专业人才培养的比例也还不太合理,要及时进行调整,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2)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3)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4)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

(5)重视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6)要求高等学校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与改造,

第八章,现代大学建设

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高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

(1)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对高校的管理方式,从直接的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转向应用法律、政策、信息发布、监督等方式实行宏观管理,把持学校自主办学。

同时高校推出专业评价、规范的评估制度保障高校教育质量。

(2)认识社会是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举办和管理高等教育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社会组织的职能之一。

(3)经过多年改革形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即政府宏观调控,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初步确立社会这一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作用正在加强,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社会通过中介组织对高等教育施加影响。

(4)目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要真正做到像发达国家那样,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构成均衡力量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社会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无疑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大学内部制度建设有哪些主要环节/

答:

主要有一是大学去行政化,二是制定大学章程,三是强化大学教授治学,四是建立更为积极的效的用人机制,五是改进高等教育质量评鉴方式,六是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七是扩大学校与社会合作。

第九章大学的学术追求与科学研究

名词:

大科学:

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对大科学概念作明确阐述:

现代科学不仅硬件如此璀璨,堪与金字塔和欧洲中世纪大教堂媲美,而且国家用于科学事业人力和物力的支出也使科学骤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环节,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有力使人们不得不以“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

相对于传统的小科学而言,大科学科研难度大,需要复杂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庞大的信息支持系统,依赖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资金资助,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1.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

答:

学术特指系统的、高深的学问,学术追求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系统和高深学问的信念和过程。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知识性,知识是学校工作的要素,通过传播知识培养人才。

大学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学校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知识的高深性,通过传播高深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科学研究发现高深知识,传播和发现高深知识离不天身为学者的大学教师对学术的追求。

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质特征的表现。

3.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答:

一是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科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二是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科学探索和创新的需要。

三是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

四大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适宜于原创性研究。

五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础。

4.大学为什么要研究自己?

答:

中国高等教育移植西方已经100多年历史,前期多是学习外国模仿和借鉴,然而中国国情十分复杂,高等教育关涉千家万户,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是浩大的系统工程,任何照搬照抄都行不通,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大学是我们每一个“大学人”的大学,大学管理干部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大学教师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大学生也要研究大学学习的规律,可见大学的科学研究除学科专业研究外,还包括研究我们自己。

第十章大学教学的特点与教学的整体改革

名词:

教学: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

1.试分析大学教学的特点。

答:

一大学教学的专业性:

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的专业性教育,在性质上不同于普通教育,在程度上又高于专业教育,可用“高”“专”概括。

二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实现大学生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教学过程特殊本质的重要体现。

三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

论述

答:

大教学模式改革上,应正确认识和正理六个关系,实现五个方面转变:

(1)在教育思想上正确认识和正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

(2)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3)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正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4)在教学方法上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觉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5)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3.简答:

为什么说大学教学是在改革中发展的?

答:

教学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凝固的,亘古不变的教学是没有的。

这种发展不仅没有终结,而且比以往任何时代的要求都更为迫切。

推动当代教学变化发展的直接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片面地掌握书本知识到掌握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全面知识,由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由限于学习到创造性的培养,这种对人才培养任务的变化,势必要求教学作出相应的变革;

(2)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人类积累的知识量越来越大,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内容出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因此使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越来越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更新,提高教学效率。

(3)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必然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这就不仅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需求,而且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仪器设备的应用等(4)教育与教学理论上的发展与突破,必然推动教学的发展,一方面它为教学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总是力图通过创立某种新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出来。

第十一章大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名词:

自我统合:

是指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前的多个方面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自我。

当自我统合形成之后,个体在自我发展上就达到了成熟阶段就会有明确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追求方向。

1.简要分析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答:

一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二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节者;三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创造者;

2.如何理解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位地位?

答:

一学生是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学习动机、认知学习策略、学习自我监控、学习时间管理、学习求助);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性、探究性的学习者。

3.试论大学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论述)

答:

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已大大减少,自我管理,自我选择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已大为提高,作为具有独立性的学习者,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大学生的学习独立自主性表现在时间分配、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等很多方面,教学时间分配上,学生上课时间较少,自学的时间很多。

课程设置上,大学不仅设置不同层次的必修课,还设置了大量的选修课。

大学的学习活动形式多样的,可进行科学研究,开展社会调查。

二大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学习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说,是有充分根据。

三是大学生作为独立的学习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根据大学教学的性质,大学生还应该是具有探究性的学习者,大学教学的知识具有前沿性,大学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已经有定论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向学生有选择地展示不同学派、不同观点、没有定论的学说、方法、思路等,为学生进行背景资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的知识。

五大学教学过程作为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突出地体现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综合所述,我们认为,大学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这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教学的过渡性和职业倾向性所决定的社会客观要求。

第十二章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更新

名词:

课程: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课,指的是教学内容,是教学科目的总和,二是程,即教学过程的顺序与进程,从整体上讲,课程即“教学内容和进程的体系”,是空间(内容)与时间(进程)的统一。

显性课程:

是经过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课程,目前在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课程即是这种课程。

1.试述高等教育课程制定的依据。

答:

制定课程的依据,须考虑下列因素:

一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二是科学知识体系;三是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与接受能力;四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

课程完整性、课程的条件性、课程的稳定性、课程的发展性。

课程四个方面的依据是互相联系的,应以教育目标为中心,对其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样制定课程就比较科学。

2.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

一是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明确以下两点两类课程皆应重视而不可偏废,在专业教育课程为主;二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三是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四是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七主修专业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八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3.更新大学教学内容可采取哪些途径?

答:

第一教学内容更新的多种层次教学内容的更新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推进过程,按其程度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论证材料的更新,二是理论观点的更新,三是学科体系的更新。

第二教学内容的多种途径,三种:

一讲授内容的更新;二是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充新知识;三是教材的更新。

第三应将科学前沿的介绍纳入教学内容。

第十三章大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名词:

教学方法:

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

1.如何运用讲授法?

答:

讲授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以下四点:

即激发动机、同步思维;结构严谨、说理深刻;虚实深刻;虚实结合、表述生动;注意反馈、及时调整。

根据以上要求,可采用下列一些对应方法:

(1)运用问题法(或叫矛盾分析法)

(2)运用逻辑方法(3)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及直观的方法(4)教学语言的运用(5)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6)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

善听、善思、善记。

2.如何进行自学指导?

答:

自学指导有以下两个基本途径:

(1)课堂讲授对自学的指导作用:

a结合预定的讲授内容针对性讲解b寓科学方法于讲授之中c根据教学任务,向学生推荐科学著作及重要文献。

(2)辅导与答疑:

为学生自觉指引方向,提供方法,解决疑难,并在思想上和学习态度上给予帮助。

做好辅导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a掌握学生自学状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质疑习惯b辅导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自觉能力与理解能力c辅导要因此施教,有的放矢。

3.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与运用。

答:

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是同教师的教学法修养及对教学方法掌握、运用的具体状况直接相关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对教学方法恰当的选择、合理的组合,并加以正确地运用,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

知识、智能、意向心理品质、思想品德、体质等多因素构成的;

(2)学科性质(专业分化及不同专业的设置)与知识形态(直接与间接知识、描述性技术性理论性知识、事实的方法的和原理的知识);(3)学生发展水平(4)时间条件与物质条件

二、教学方法的组合:

教学方法的组合根据选定的各类教学方法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结构,以充分发挥教学的综合效应,着重研究两方面问题,一是组合的层次:

科类、专业、课程三个基本层次,二是组合的形式:

包容性组合、互补性组合、量化性组合。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影响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的因素有教学法的基本修养、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运用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

4.如何认识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

答:

大学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同于其他工作方法的特殊本质,而与其他学段的教学方法相比,则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

一大学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的方式;二是大学教学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三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在于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

第十五章高等职业教学的特点

第十六章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管理评价

名词:

教育质量:

指的是教育条件下学生发展的优劣程度,也是教育结果的优劣程度,学生是教育质量唯一的载体与评价的对象。

1.简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意义(地位与作用)?

答:

(1)质量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实施宏观调控的首要职能;

(2)质量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3)教育评价是实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

3.教学评价与教学质量评价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

教育评价包括教学过程评价与教育质量评价两种基本的类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相关性:

(1)教学过程评价与教育质量评价的区别:

a评价的对象不同,过程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学校和教师,也包括学生,而质量评价的唯一对象是学生;b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同,过程评价是以条件为主要内容的指标体系,而质量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内容的指标体系c在评价主体上,过程评价较之质量评价更加重视专家与学生的作用,而质量评价最重要的评价主体是社会。

(2)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关性,教学质量是在一定教学条件下,经过一定的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所以教学过程和条件与教育质量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是互为质量的关系。

二者不可互相取代,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对人才培养过程与质量作出全面、准确判断,为教育调控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5.为什么要建立多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