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教案终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044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64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电压技术教案终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高电压技术教案终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高电压技术教案终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高电压技术教案终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高电压技术教案终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电压技术教案终稿.docx

《高电压技术教案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电压技术教案终稿.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电压技术教案终稿.docx

高电压技术教案终稿

教案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高电压技术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考查

教学时数30

教学对象电力本

授课教师

职称讲师

 

邵阳学院电气工程系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

高电压技术课程是电力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主要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各类电介质在高电场下的电气绝缘特性,电气设备绝缘实验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电力系统中绝缘与作用电压这一对矛盾,掌握从事电力系统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必要的基础知识。

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类电介质在高电场下的电气绝缘特性,电气设备绝缘实验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

气体的放电基本物理过程和电气强度

②:

绝缘预防性试验和高电压试验

③:

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电力系统防雷保护

④:

电力系统内部过电压

⑤:

电力系统绝缘配合

2、难点:

①:

气体的放电基本物理过程和电气强度

②:

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

③:

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电力系统防雷保护

④:

电力系统内部过电压

⑤:

电力系统绝缘配合

(三)教学方法:

板书讲解。

(四)课时安排

总课时:

30课时,其中:

气体的放电基本物理过程和电气强度:

5课时

液体、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3课时

电气设备绝缘预防性试验:

3课时

绝缘的高电压试验:

3课时

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与诊断1课时

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

4课时

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2课时

电力系统防雷保护:

3课时

电力系统内部过电压:

4课时

电力系统绝缘配合:

2课时

(五)考核方式

开卷考试。

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六)参考教材:

周泽存主编,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第一章气体的放电基本物理过程和电气强度

教研室:

电气教研室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高电压技术

授课专业及班次

05级电力本科班

授课内容

1、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

2、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

3、空气间隙在各种电压下的击穿特性

4、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

5、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

6、沿面放电及防污对策

授课方式及学时

板书,5学时

目的要求

让学生掌握气体放电的基本理论及规律、击穿特性和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等。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

2、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

3、空气间隙在各种电压下的击穿特性

4、沿面放电及防污对策

难点:

1、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

2、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

讲授内容及

时间分配

1、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

1节课

2、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

1节课

3、空气间隙在各种电压下的击穿特性:

1节课

4、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

0.5节课

5、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

0.5节课

6、沿面放电及防污对策:

1节课

教具

黑板、粉笔

参考资料

周泽存主编,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第一节、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

气体放电类型:

非自持放电:

依靠外电离因素的作用才能维持的放电过程

自持放电:

因电压足够大,气隙中电离过程仅靠外施电压就可维持的放电过程。

结合教材中图1-1,1-2讲解。

汤逊理论

20世纪初,汤逊对电场均匀、气压低、气隙短的气体放电实验进行总结,得到较系统的气体放电理论即所谓的汤逊理论。

简介如下:

光源→电子(光电离)→电子向阳极方向运动(电场的作用)→碰撞电离→产生新的电子→产生剧增的电子崩/雪崩→电子崩中的正离子向阴极方向运动→加强阴极场强且撞击阴极表面→阴极表面发生电离→新的电子发射→新的循环过程。

为了定量分析气隙中气体放电过程,引入3三个参数:

αβу

α:

1个电子沿电场方向行经1CM平均发生的撞击电离次数。

β:

1个正离子沿电场方向行经1CM平均发生的撞击电离次数。

у:

每个碰撞阴极表面的正离子使阴极金属释放出的平均自由电子数。

结合教材中图1-4可得:

均匀电场中自持放电的条件为:

у(eαd-1)≥1(教材中为=号)

汤逊理论的实质:

1、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

2、二次电子来源主要是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是阴极表面逸出的电子

3、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

流注理论

汤逊理论可以较好的解决电场均匀、气压低、气隙短(pd≤26.66kPa.cm)的气体放电现象,但用来解释现实中发生的气压高、气隙长的气体放电现象(如雷电)时却出现了矛盾。

主要表现在:

1、实测大气击穿时间远低于按汤逊理论推测的时间

2、在大气压力下的气体放电几乎与阴极材料无关

3、大气中发生气体击穿时会出现带有分支的明亮细长通道(均场中是均匀连续发展的)

此时只能用流注理论来解释如下:

外电离因素→阴极附近产生起始电子→电子向阳极方向运动(电场的作用)→碰撞电离→初始电子崩(正离子与电子迁移速度不同,形状见图1-6)→空间电场产生畸变,即电子崩外围电场加强而崩内电场减弱→空间电场畸变程度加强(随着电子崩迁移过程的推进)→外施电压较低时电子崩到达阳极后就消失,外施电压达到气隙的最低击穿电压时→撞击电离程度较强→电子崩外围带电粒子较多+空间电场畸变程度较大→产生强烈的激励和反激励→产生大量光子→空间光电离→产生许多衍生/二次电子崩→衍生电子崩的头部即电子受崩内正离子吸引汇合到场强较弱的崩内正空间电荷区形成导电性能良好的混合通道,即所谓的流注→衍生崩残留的正离子则可以加强原电子崩的外围电场→产生新的衍生电子崩→流注继续往崩内正离子迁移方向即阴极方向发展→流注到达阴极时即整个间隙击穿。

流注理论的实质:

1、形成流注的必要条件是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程度,使原电场发生明显畸变,即崩外围电场得到显著加强,进而引发空间光电离。

2、二次电子的主要来源是空间的光电离。

3、形成流注的条件及自持放电的条件

流注理论对气压高、气隙长的气体放电现象的解释:

1、光子的速度远大于电子,因而流注发展速度远大于汤逊理论的推算。

2、二次崩的发展具有随机性,所以流注的推进不可能均匀,甚至具有分支。

3、大气条件下气体放电的发展是依靠光电离,故阴极材料对气体击穿电压的影响不大。

4、在pd值较小的情况下难以完成足够的碰撞电离,因而不可能出现流注。

补充说明:

强电负性气体(SF6)的击穿场强(89kV/cm)远大于非电负性气体(空气)的击穿场强(30kV/cm)。

第二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

一、稍不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的放电特点(结合图1-7)

稍不均匀电场:

①:

4D>d≥2D

②:

随电压升高会出现电晕,但不稳定,马上转化为火花放电

③:

f(=Emax/Eav)<2

极不均匀电场:

①:

d≥4D

②:

电压达到某一临界值时,2球极表面出现蓝紫色晕光,即电晕

③:

f(=Emax/Eav)>4

QUESTION:

稍不均匀电场与极不均匀电场中达到自持放电条件时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

ANSWER:

击穿、起晕。

二、电晕:

在极不均匀电场中,在外电离因素及电场的作用下→产生激发电离→同时伴随着可逆过程-复合→产生光辐射,即形成晕光。

电晕的负面作用:

①:

无线电干扰(电离与复合过程的周期发生,形成高频脉冲)

②:

耗能

③:

噪声

④:

产生化学反应如O3(强烈氧化剂),NO2(于空气中的水分形成硝酸类),对有机绝缘造成损害。

电晕的积极作用:

①:

改善电场分布

②:

可以削弱雷电或操作电压冲击波的幅值和陡度

③:

工业用途:

静电除尘器净化工业废气、静电喷涂、臭氧发生器净水等

三、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

典型情况:

棒-板电极(结合教材中图1-9,1-10讲解)

 

1:

自持放电(电晕放电)前的阶段

①:

对于正极性棒-板,起晕电压较高;对于负极性棒-板,起晕电压较低。

2:

自持放电(电晕放电)后的阶段:

电晕放电发展到击穿放电

①:

对于正极性棒-板,击穿电压较低;对于负极性棒-板,击穿电压较高。

结论:

①:

电离总是先从棒极开始,而与该电极的极性无关。

②:

放电发展过程,与棒板电极的极性密切相关。

QUESTION:

为什么电离总是先从棒极开始?

第三节空气间隙在各种电压下的击穿特性

电力系统中空气间隙得击穿电压可分为2种:

1、稳态电压:

直流电压,工频交流电压

2、冲击电压:

雷电冲击电压,操作冲击电压

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不仅取决于电压,还取决于电极的形状,即电场形式。

下面将分别讨论;

一、空气间隙在稳态电压下的击穿

1.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

①:

无极性效应

②:

击穿时间短

③:

击穿场强≈30kV/cm

④:

在直流、工频电压下的击穿电压相同。

Q:

为什么在直流、工频电压下的击穿电压相同?

2.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高压标准电容器、单芯电缆、等)

①:

有极性效应

②:

击穿电压有一定的分散性。

③:

击穿场强﹤30kV/cm

3.极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

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极不均匀电场间隙按电极的对称情况分为2类:

棒-板型,棒-棒型

棒-棒型:

导线-导线

棒-板型:

导线-大地

①:

有极性效应(相对来说棒-棒型较不明显)

②:

击穿电压有一定的分散性

③:

击穿场强《30kV/cm

④:

极间距离大小有很大影响

共同点:

工频电压下击穿电压的分散性都比较小。

二、空气间隙在冲击电压下的击穿

1、在雷电冲击电压下的击穿

(1)雷电冲击电压标准波形(IEC和GB规定)

见教材中图1-18。

+-1.2us/50us(+-30%,+-20%)

(2)冲击放电的时延

实验表明:

气隙放电不仅需要足够幅值的电压,而且需要一定的电压作用时间。

见教材中图1-19。

ts:

统计时延:

从电压达到静态击穿电压Ub开始到气隙中开始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

tf:

放电形成时延:

从气隙中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到气隙击穿所需的时间。

tb:

放电总时间:

=t1+ts+tf

tlag:

放电时延:

=ts+tf

研究表明:

短气隙、电场均匀时:

ts》tf

长气隙、电场不均匀:

tf》ts

(3)雷电50%冲击击穿电压

Q:

对于某一个气隙,如果100KV和200KV都可以击穿它,那么,评定这个气隙耐冲击能力时,那个电压较合适呢?

在评定气隙绝缘耐冲击电压的能力时,应是刚好引发击穿的电压。

但要准确得到这一值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工程上采用多次施加同一电压,其中半数导致气隙击穿的电压来反映其耐冲击能力,即所谓的50%冲击击穿电压,记为U50%。

Q:

工频击穿电压U50%相比,哪个值较高?

见教材中图1-17,1-20,比较2图可得到结论。

(4)伏秒特性

刚才讲到,气隙的击穿不仅与电压幅值有关,还与电压作用时间有关。

所以单纯地用U50%来评价气隙耐击穿能力是不够准确和全面的。

所以工程上还有另一种方法来表征气隙的击穿特性,即所谓的伏秒特性,见教材中图1-22。

(横坐标tb为放电总时间即击穿时间)。

鉴于伏秒特性的分散性,工程上常用平均或50%伏秒特性曲线表征气隙的冲击击穿特性

但伏秒特性的制作相当费时,有些情况下采用U50%就足够了。

但仿真分析时一般用伏秒特性。

被保护设备的伏秒特性与保护间隙的伏秒特性的配合:

见教材中图1-23。

Q:

被保护设备的伏秒特性曲线应该是哪条曲线才正确?

(1)

2、在操作冲击电压下的击穿

见教材中图1-24。

(IEC和GB规定)

+-250us/2500us(+-20%,+-60%)

研究表明:

对于均匀电场及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U50%与工频击穿电压峰值几乎相同。

但对于极不均匀电场,则呈U型曲线,见图1-25。

解释如下:

1、U型曲线左边是由于放电时延造成的

2、U型曲线右边是由于空间电荷的迁移改善了气隙中电场分布,从而提高了击穿电压。

注意:

1、气隙的操作冲击电压不仅远低于雷电操作冲击电压,某些情波前时间下,甚至低于工频击穿电压。

因此,在确定电力设施的空间距离时必须慎重考虑。

2、操作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及放电时间的分散性比雷电冲击电压的分散性大很多。

3、极不均匀电场下的操作冲击击穿特性具有一定的“饱和”特性,这对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是不利的。

第四节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

自习。

第五节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

Q:

研究气隙放电的目的是什么?

A:

知道如何提高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Q:

提高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可从哪方面入手?

通常的思路:

1、改善气隙中的电场分布

2、削弱或抑制气体介质的电离过程

一、改善电场分布

1、改进电极形状

2、利用空间电荷改善电场分布(电晕)

3、极不均匀电场中采用屏障改善电场分布(阻碍带电粒子运动,调整空间电荷分布)

Q:

被阻碍的带电粒子的极性根电晕电极同号还是异号?

二、削弱或抑制电离过程

1、采用高气压(减小电子的自由行程)

2、采用强电负性气体(SF6:

电气强度为空气的2.5倍,灭弧能力为100倍以上)

但SF6的分解物有腐蚀性。

研究表明:

SF6混合N2,CO2,或空气会提高其电气强度。

第六节沿面放电及防污对策

沿面放电的概念:

沿气体介质与固体介质的交界面上发展的放电。

主要有沿面滑闪(尚未击穿)和沿面闪络(沿面击穿)2种情况。

Q:

在相同的放电条件下,沿面闪络电压与纯气隙的击穿电压相比哪个高?

Q:

一个绝缘装置的实际耐压能力取决于它的气隙击穿电压吗?

(它的沿面闪络电压),Q:

输电线路和变电所外绝缘的绝缘水平取决于什么呢?

一、沿面放电界面电场分布与特点

1、均匀和稍不均匀电场中的沿面放电

沿面闪络电压远低于纯空气间隙,说明原先的均匀电场发生了畸变,原因有3:

①:

股体介质与空气接触的状况

潮气吸附,形成水膜,其中的离子多聚于电极附近,从而使沿面电压分布不均。

②:

固体介质与电极接触的状况

接触不良时存在小气隙,小气隙内将首先发生放电,产生的带电粒子沿固体介质表面移动,使原有电场发生畸变。

③:

固体介质表面电阻不均匀,或不光滑也会使沿面电场畸变。

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沿面放电

2、具有强垂直分量(如图1-31B)套管

放电现象如图1-32所示

首先出现电晕放电,放电区逐渐形成许多火花细线(但仍属于辉光放电范畴),随着电压上升,出现滑闪放电,最后导致表面完全击穿,即沿面闪络。

3、具有弱垂直分量(如图1-31C)支柱绝缘子

因为垂直方向电场很弱,且固体介质是不可能击穿的,所以只可能出现沿面闪络。

三种典型界面电场分布下放电特性的比较:

1、平均沿面闪络场强,以情况1最高,3次之,2最低。

原因分析:

强垂直分量的作用易引起热游离和滑闪放电。

*提高套管沿面闪络电压的方法:

1、减小比电容C0(见图1-33)

2、减小绝缘表面电阻。

二、固体介质表面有水膜时的沿面放电

自习

三、绝缘子污染状态下的沿面放电

1.污闪的发展过程

积污→受潮→干区→电晕放电或辉光放电→转变为局部电弧→干区扩大→一定条件下局部电弧逐渐发展延伸/爬电→最终完成整个通道的沿面闪络

值得注意的是,电力系统跳闸事故90%以上是由雷击事故引起,但污闪造成的损失却是雷击事故的10倍以上,因为一个区域内的绝缘子积污、受潮状况往往是差不多的,污闪事故自然也是发生于整个区域,因而是大面积大范围的。

因此,:

绝缘子在工作电压下不发生污闪,是电力系统外绝缘水平的重要考虑因素。

2、污秽等级的划分

自习

3、防止污闪的措施

见P35。

1、思考题:

1-1,1-3,1-10,1-13,P36

2、参考资料:

周泽存主编,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3、课后分析(学生反映、经验教训、改进措施):

 

第二章液体、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教研室:

电气教研室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高电压技术

授课专业及班次

05级电力本科班

授课内容

1、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2、液体介质的击穿

3、固体介质的击穿

4、组合绝缘的电气强度

5、绝缘的老化

授课方式及学时

板书,3学时

目的要求

让学生掌握液体、固体介质在电场下的4个特征参数,击穿特性,组合绝缘的性能,以及延缓绝缘老化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2、液体介质的击穿

3、固体介质的击穿

4、组合绝缘的下的击穿特性

5、绝缘的老化

难点:

1、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2、组合绝缘的下的击穿特性

讲授内容及

时间分配

1、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1节课

2、液体介质的击穿0.5节课

3、固体介质的击穿0.5节课

4、组合绝缘的电气强度0.5节课

5、绝缘的老化0.5节课

教具

黑板、粉笔

参考资料

周泽存主编,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第一节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一般气体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都很微弱,所以通常只讨论液体和固体在这方面的特性。

一、电介质的极化

极化的概念:

理想的绝缘介质内部没有自由电荷,只有束缚电荷,即被紧密地束缚在局域位置上,不能作宏观距离移动,只能在介质内部活动的电荷。

一般情形下,未经电场作用的电介质内部的正负束缚电荷平均说来处处抵消,宏观上并不显示电性。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束缚电荷的局部移动导致电介质的表面和内部不均匀的地方出现正负电荷,这种现象称为极化,出现的电荷称为极化电荷。

极化电荷属于束缚电荷,不能自由运动。

这些极化电荷改变原来的电场。

充满电介质的电容器比真空电容器的电容大就是由于电介质的极化作用。

极化有以下几种形式:

(参见教材中表2-1)

①电子式极化,是在电场作用下原子核与负电子云之间相对位移,它们的等效中心不再重合而是分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形成电偶极矩。

②离子式极化,是在正负离子组成的物质中异极性离子沿电场向相反方向位移形成电偶极矩。

这两种极化都同温度无关。

③偶极子式极化,某些电介质分子由于结构上的不对称性而具有固有电矩。

在无外电场时,由于热运动,这些分子的取向完全是无规的,电介质在宏观上不显示电性。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每个分子的电矩受到电场的力矩作用,趋于同外场平行,即趋于有序化。

这种极化同温度的关系密切。

④界面极化,是一种典型的空间电荷极化。

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质点在电介质中移动时,容易在两层介质的界面上堆积,造成电荷在在介质空间中的新的分布,从而产生电矩。

这种极化称为空间电荷极化,由于电介质组分的不均匀性以及其他不完整性,例如杂质、缺陷的存在等,电介质中少量自由电荷停留在俘获中心或介质不均匀的分界面上而不能相互中和,形成空间电荷层,从而改变空间的电场。

从效果上相当于增强电介质的介电性能。

电介质的极化是这四种极化机制的宏观总效果。

电介质的极化是一个弛豫过程,从施加电场到达极化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滞后的时间用弛豫时间τ描述。

Q:

空间电荷计划与前面3种极化有何不同?

共同点又是什么?

A:

前者是由带电质点(电子、正、负离子)的移动形成的,后3者是由带电质点的弹性位移或转向形成的。

共同点是这些带电质点不能离开电介质到其它带电体,也不能在电介质内部自由移动。

Q:

如果我们查阅电介质的产品说明书,可能会发现它有一个漏电参数,既然电介质内部的带电质点不能离开电介质到其它带电体,那么,为什么还存在漏电现象呢?

A:

因为实际的电介质内部总是存在一定的自由电荷。

这些自由电荷可能是由杂质引起的。

它们是造成电介质漏电的原因。

电介质极化的物理意义/产生的作用:

产生附加电场。

Q:

附加电场是削弱还是加强原电场呢?

二、电介质的电导

分离子电导和电子电导2种。

离子电导:

液体、固体电介质的基本物质(即其杂质)发生化学分解或热离解从而产生带电质点(正、负离子,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可形成电导电流。

这就是离子电导。

电子电导:

电介质在高电场作用下,离子与电介质分子碰撞电离激发电子,这些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电导电流。

这就是电子电导。

电介质中出现电子电导,意味着电介质击穿。

电介质的电导跟电场、温度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其杂质程度。

讨论电介质电导的工程意义:

见P41。

一般介质都是组合绝缘,串联的多层介质在直流电压下的稳态分布与各层的电导成反比,此时应考量其电导率,使材料尽可能合理使用。

三、电介质的损耗

从以上电介质的极化和电导可以看出,介质在电压作用下有能量损耗(电导损耗,极化损耗)。

图2-3电介质的等值电路图和相量图

C1支路:

代表无损极化

R2-C2支路:

代表有损极化、

R3支路:

代表电导损耗

δ:

介质损耗角

介质损耗:

P=UIcosΦ=UIR=UIctgδ=U2wCptgδ

仅余材料的损耗特性有关,而与试验电压、试品容量、电源频率等因素无关。

所以,一般用该参数来表征介质的品质。

tgδ值绝缘预防性试验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液体电介质的损耗:

中极性或弱极性的电介质,损耗主要由电导引起,因此tgδ较小。

极性介质:

电导损耗+极化损耗,因此tgδ较大。

影响因素:

温度、电源频率。

固体电介质的损耗:

极性有机材料:

与极性液体介质相似。

非极性有机材料:

损耗主要由电导引起

影响因素:

温度

无机绝缘材料(云母、陶瓷、玻璃):

除云母(损耗很小)外,有电导损耗+极化损耗,影响因素:

温度、电源频率。

第二节液体介质的击穿

目前最常用的液体介质是矿物绝缘油(tgδ较小,成本较低)。

作用:

1、绝缘媒质

2、冷却媒质

液体介质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将出现由介质转变为导体的击穿过程。

液体击穿的概念:

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原因在于杂质的存在对击穿的影响很大。

机理假设1:

被俺盖的气体放电

液体介质中存在气穴/气泡,比如油中的挥发成分,气泡容易电离(Q:

为什么?

A:

介电常数接近真空,约为1),电离后电导增加,油中电场畸变,致使电离程度进一步增加,直至击穿。

机理假设2:

小桥理论

液体介质中的杂质特别是其中的纤维素极易吸潮,受潮纤维的介电常数必然增大,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其中的带电粒子容易发生极化并向电场较强的区域移动,由此沿电场方向排列成“杂质小桥”。

“杂质小桥”的电导较大,电流也较大,发热较大,容易形成气泡,而气泡的唱腔场强较大,容易击穿,因而最终导致“小桥”击穿。

影响因素:

除外施电压、电极特性外,主要有介质中的水、气含量及杂质,温度次之。

减少杂质影响的办法:

见P49。

第三节固体介质的击穿

击穿特点:

1、固有击穿强度高于液体和气体介质

2、击穿场强与电压作用时间有很大关系

3、一旦击穿,不可恢复

3种形式:

1、电击穿

①:

材料内部的自由电子在强场下不断发生碰撞电离

②:

材料内部的束缚电子在强场下被激活成为自由电子,导致电导率大增。

③:

有些绝缘材料内部存储有载流子即空间电荷,强场下它可能自由移动导致击穿

在固体介质的电导很小、散热良好、内部不存在局部放电的情况下,击穿一般为电击穿。

2、热击穿

固体介质长期承受电压的作用时,介质会发热,温度升高增大电导率,发热更多。

如果发热大于散热,最终会导致材料的热破坏而击穿。

热击穿一般所需时间较长。

注意:

直流下很少发生热击穿,因为直流下介质中没有极化损耗,发热较小。

3、电化学击穿

若场强超过材料内部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