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911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答案.docx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答案.docx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都是教育实体产生的特点,而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因此,答案选B。

2.C

解析:

教育的民主化追求让所有人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

因此,答案为C。

3.A

解析:

英国学者培根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

因此,答案为A。

4.C

解析: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两者都认为教育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因此,答案为C。

5.D

解析: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

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因此,答案选D。

6.B

解析: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其中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批判了“教育清高说"、“神圣说"、“教育独立说"等观点。

他认为要改变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的武器之一;革命胜利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答案选B。

7.B

解析:

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他有一句名言,就是: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因此,答案选B。

8.C

解析: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总结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经验,并吸收了历史上进步教育家的思想,对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四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民教师的基本教材。

他在教育学科学化的历史上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对中国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流传最广。

因此,答案选C。

9.A

解析: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名,组成了一个新的教育流派。

他们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做中学"代替“教材中心",以学校即社会代替“课堂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他们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顾学生兴趣和需要等问题,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成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因此,答案选A。

10.B

解析: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

伴随该书的出版流行,班级授课制开始为世界各国所了解和采用。

因此,答案选B。

11.D

解析: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因此,答案选D。

12.D

解析:

蔡元培在1940年3月5日逝世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唁电称:

“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给予这位中国现代教育开拓者以崇高的赞誉。

因此,答案为D。

13.D

解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孟子提出来的关于分工的思想。

孟子认为分工是必要的,只有通过分工,使人分居不同的职业,尽其所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相互交换其劳动,“以羡补不足"。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必要的。

这种观点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隔离。

因此,答案选D。

14.C

解析: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种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因此,答案选C。

15.A

解析: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学记》中的一句话,其含义是:

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提高国民的素养,一定要重视教育。

将教育和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

因此,答案选A。

16.C

解析:

传统教育认为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及以课堂为中心,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现代教育认为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及以活动为中心,其代表人物是杜威。

因此,答案选C。

17.D

解析:

苏格拉底在教学法中强调促进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得出结论,并创造了著名的“产婆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格拉底最先提出了发现法。

因此,答案为D。

18.B

解析:

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也就是说,教学具有教育性。

他是第一个提出此观点的教育家。

因此,答案选B。

19.B

解析:

“时教"是说教是有时间的。

“正业"是说有主修的东西,在古代就是经典。

现代课程的设置有主科,有副科,有必修课,有选修课。

“退息必有居学”是下课以后自修,自己看书。

“时教"是老师主动,在课内;“退息”是学生主动,在课外。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正体现了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因此,答案选B。

20.C

解析: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着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

正如他所说: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

”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因此,答案选C。

21.A

解析:

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将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学结合起来,主编了《教育学》,他在该书中阐述的教育学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答案为A。

22.B

解析:

柏拉图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理想国",他将理想国的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人为哲学家,这种人居于统治地位;第二类为军人,为国家的保卫者;第三类为具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因此,本题选B。

23.B

解析:

愤:

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

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因此,答案选B。

24.D

解析:

《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所以A是错误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所以B是错误的。

1903年的出版的《实验教育学》的作者是德国的拉伊,所以C是错误的。

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因此,答案选D。

25.A

解析: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因此,答案选A。

26.D

解析:

布鲁纳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主张无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但他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主张儿童提早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是不易推行的,所以答案选D。

27.C

解析: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是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发生在近代。

因此,答案选C。

28.B

解析: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

因此,答案选B。

29.C

解析: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因此,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职业2.康德3.宫廷4.《理想国》5.《普通教育学》6.维多里诺;拉伯雷7.民主;普及8.学校教育9.培养人10.教育立法11.基础科学知识12.“废科举、兴学校”13.助产术14.《林哈德和葛笃德》

三、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

学校教育在奴隶社会产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得益于一系列的社会条件的满足。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奴隶制社会中,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系列的变化为学校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学校教育得以产生发展起来。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作为广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来传授这些知识。

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

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

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

现代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有2/3以上的国家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二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即为升人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和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制度,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

双轨制的主要弊端是:

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

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3.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答: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其主要教学思想如下:

(1)教育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

“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②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的方法和技能技巧。

③藏息相辅。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④豫时孙摩。

豫,就是预防,在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应该走在前面,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

孙,就是顺序,也就是常说的循序渐进。

摩,就是相互观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⑤启发诱导。

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项原则的中心就是要求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⑥长善救失。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还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教学方法

《学记》对一些教学方法也有精辟的阐述,如:

①讲解法:

要求教师教学时“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②问答法:

教师的提问应先易简,后难坚,要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则应随其所问,有针对性地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

③练习法:

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

④类比法:

通过类比,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3)对教师的论述

《学记》十分注重尊师,指出社会要尊师,君主应当带头。

《学记》把为师、为长、为君视为一个逻辑过程,使尊师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学记》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做为人师表的典范。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

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4.简述杜威“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基本内涵。

答:

“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是杜威关于教育的本质的认识之一。

其基本内涵为: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

同时,他还指出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学校即社会

在“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杜威进一步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命题。

他实际上是希望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

他强调学校课程的中心不应是科学,而应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引申。

(3)教育改造社会生活

“教育即生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当前,而是在于未来,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杜威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他希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5.古代社会的教育具体体现出哪些特征?

(也可能是选择题)

答:

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如下:

(1)专门的教育结构和职教人员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的学校已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脑力劳动者也逐渐从体力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职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在古代社会,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选择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承担着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教化或愚弄百姓的双重任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或宗教性。

(3)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主要传递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军事、道德或宗教知识,人文学科在学校中占据主要位置。

(4)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虽然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古代社会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6)官、私并行的教育体制

古代社会,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加,既有国家和统治者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私人办学也逐渐兴起,教育体制呈现官、私并行的特点。

(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

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教育的组织形式以个别施教为主。

这种教学形式最显著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缺点是教育效率低下。

6.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

①它未能根据苏联当时已有很大变化的文化教育情况、教育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提出和解决新的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而是仍然坚持30年代形成的全部结论,使它带有浓重的滞后性和封闭性,而很少创造性。

②该书的严重不足还表现在对一系列教育、教学理论问题的处理过于绝对化和机械化,很少辩证法。

(2)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

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的规范起到积极作用,但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教育也有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

②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

③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④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

1.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答:

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气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它是对过去讲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

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

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离文盲的运动。

这一运动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贯穿于他的教育理论的主线,并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地提出了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是他的学校教育的理想,这就是: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

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

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这可以说是他对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的内涵最全面的阐释和概括。

(2)和谐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

他认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

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

他指出学校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业已形成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得以充分表现,要把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与他参加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和自我教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与过去片面强调学习间接知识、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和教育理论是完全不同的。

教育与创造性劳动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教育的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了根本改造。

(3)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他要求注意到各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

①他认为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应占有主导地位,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

②他对智育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他指出,智育应当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等多方面的任务与要求。

因此,正确理解的智育本身就包含着兼施德育的职能。

智育与劳动教育也是密切联系着的。

③他指出体育不仅本身是重要的,它对培养道德、美感和进行智育也有重要的作用。

他要求教育者必须十分关心学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和谐,以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④他对美育的重视正是以他对情感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的认识为基础的。

他指出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

他同时强调美育任务的完成也要依靠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自身工作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加以解决。

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既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途径。

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内容异常丰富的教育学思想体系,包含着他对教育目的论和方法论的许多独创见解,其核心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试述近代教育变化的特别表现。

答:

16世纪后,世界进入近代社会。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传人西方,为世界的军事和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