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解析精心整理完整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8795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试题解析精心整理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试题解析精心整理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试题解析精心整理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试题解析精心整理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试题解析精心整理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试题解析精心整理完整版.docx

《高考历史试题解析精心整理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题解析精心整理完整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试题解析精心整理完整版.docx

高考历史试题解析精心整理完整版

201*年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答案】B

 

【解析】由“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可知“时”郡国并存,仅凭此即知“时”乃西汉初期从而选出B。

其实,这里的“时”如果再详细点,是西汉七国之乱时期。

很巧合,今年安徽卷和北京卷也都考到西汉初期的郡国并存的特点,北京卷是通过地图考查的,安徽卷和江苏卷都是以材料命题考查这一知识,而且都选用了同一材料即本题材料,安徽卷除此之外还多用一段材料。

考同样知识点,无论从材料形式和材料容量来看,此卷都比另两省(市)简单许多。

 

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这首诗四句,每句都是解题信息点。

前两句的大概意思是说世代相传的贵族子孙登上高位,而杰出的人才却沦为下级官吏。

后两句对前两句的现象阐述原因,即地位权力使得这样,由来已久已经不是一个朝代的事情了。

这四句缺失任何一句或者不理解任何一句都难以解题。

其中比较难的一个词是“世胄”,意为世袭的帝王或者贵族子弟。

理解诗意之后,则可知,科举制是为解决这一现象的应予排除,A、B是不会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也应排除。

 

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答案】A

 

【解析】历史考试审题,时间很重要,但是这题的“元”这一时间限定无法帮助我们解题,因为四个选项都是元朝时的官职机构,无法排除任何一个。

但是根据“佛教”、“领之于帝师”(“帝”是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可知这里的“官”是管理宗教事务的。

对四个选项各自分工职责清楚的话便可以做出选择,答案为A。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往往大家只关注宣政院是管理西藏的,而忽略其管理宗教事务(不仅是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职责。

 

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已经说明了“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即可选出正确答案D,可以说是一道送分题,材料本身没有难度,试题解答更没有任何难度。

不过要深入理解就需知道水排为什么是治铁的。

冶铁生产中鼓风设备至关重要。

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激动机械轮轴带动古风囊,使皮囊不断伸缩,不停地给炉内加氧,“用力少,见功多”,大大提高冶铁效率。

如果考生课本基础没有得到夯实,大多会误以为水排是灌溉的工具从而错选A项,这是望文生义的结果。

 

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答案】B

 

【解析】这句话表达了“人人皆可以为圣”的圣人观,甚至有蔑视“圣人”之嫌。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陆九渊也是理学大家,亦不会。

黄宗羲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也不大可能。

唯有离经叛道、与正统思想对着干的李贽才有可能。

李贽的这句话继承发展了孟子的“人人皆可为尧舜”和王阳明所说的“满街皆圣人”。

儒家思想(内容、地位、代表人)的历史变迁和历史上多次的尊孔、反孔应是思想文化史复习中的一个重点。

 

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答案】A

 

【解析】这道题和今年安徽卷16题相似,都以地图考战争,只要对所考战争的发生地点区域、进军形势等知识掌握了应该能很快判断出是什么战争,继而解答问题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从图中的位置(战场在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和形势(日舰队进攻)可以看出这是甲午中日战争第三阶段的威海卫之战,那么则可轻易排除B、C、D。

但是这题的遗憾是表述不够严谨,B项说清舰队全军覆没是不准确的,只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已。

此外清舰队还有南洋舰队(长江舰队)和广东、福建水师(舰队)。

       

 

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C.康有为    D.孙中山

 

【答案】C

【解析】顽固势力与维新派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讨论。

如果知道这一点,则可知顽固派指责的应当是维新派,四个选项中只有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

如果按照材料来解答此题,则需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是典型的以塑造“托古改制”的孔子来阐明自己的变法思想,康有为主张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这在顽固派看来,是学“夷”,乃“华而不实”。

那么仍然可以很快选出正确答案C.康有为。

 

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答案】D

 

【解析】“多数国民”是为民众,“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是为觉悟,由此选出D不是难事。

关键是看考生能否将材料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怕考生完全寄托课本而又理解不够深入导致错选其它选项。

解答材料类选择题,必须按照材料第一性,课本第二性的原则解答。

有时可能是命题人断章取义造成所选材料的意思与课本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或者命题人故意选择一个与课本知识相反的错误观点来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如果完全拘泥于课本则会导致错误。

况且,课本上的观点也不一定就是科学的,历史是有争议的。

 

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男子志愿”、“男女同意”足见婚姻重视当事人即材料中的“男女”的意愿。

这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现在出现了,正是“变化”的表现。

其实这也近乎是大家所知常识。

然而此题略有不足的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这一“变化”的动态过程,仅有“变化”后的事实而缺少之前不同的现象。

没有前后的比较,怎么能知道“变化”?

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应该忽视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为求严谨科学,此题是需略加修改的。

 

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A

 

【解析】如果能知道“某年”为哪一年,“我军”是哪一军可能解题就方便很多。

但仅依据材料是难以判断的,因此要从地点入手。

以“冀晋豫三省”可排除B、C、D三项,因为平型关战役和太原会战都是发生在山西一省,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仅在江苏一省。

百团大战发生在华北,且和“我军在北方”相吻合。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军事战争史这块的学习和复习中,要熟悉掌握相关概念的关系及差别。

如什么是战争、战役、会战、大捷?

什么是战略、战术、战绩等等。

我们要知道各自的涵义及关系。

 

11.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答案】C

 

【解析】首先要明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并未获得经济赔偿,即使得到赔偿也和大量发行法币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应排除A;B项中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确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它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于1935年);C、D两项的理解成为本题的难点,需要考生正确分析货币增发对民族工业的影响及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大量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无疑给国内民族工业带来巨大的灾难。

 

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才召开,此时的选举是通过第一次政协会议进行的,所以A错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毛泽东在1956年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才提出的,因此C也排除。

D项和A同理可排除,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今年北京卷也考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详见北京卷第19题),由此可知四大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性。

在考前复习时,这些重要的制度是需要透彻理解的。

 

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人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答案】D

 

【解析】今年安徽卷也以文物(邓小平曾赠出的一张股票)入题,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注意所给图片上的时间,然后再去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作出判断。

图片最下方显示时间是1954年12月18日,那么可排除A(大跃进起止时间是1958~1960年)和D(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1958年才开始的)。

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B项表述也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注意到图上方的“生产合作社”则应选D,而B与之无相关联系,不能作为对此图的理解。

 

14.“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

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第一句信息“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后面举的例子是对此中心句的具体说明。

这句话是“没有……就不能……”结构,一读就感觉很有原则性,则表明罗马法很重视法律程序,法律至上。

那么依此,C很明显错误。

法律中存在奴隶明显然是等级制,不可能人人平等,故D不对。

而B在材料中根本没有体现,所以不选。

 

15.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答案】D

 

【解析】打眼一看,四个选项好像都没有什么问题,此题尤其易误选A,因为考生可能对“光荣革命”很敏感(一场没有流血的革命)。

加上本题材料介绍了“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更让人确信就选A。

殊不知,此乃现象层面,忽略了题目要求的是“本质特点”。

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其特点是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此题字数虽多,但是主题句就是最后一句,可不看材料来解答。

 

1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

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

 

【答案】B

 

【解析】上一题给现象概括本质,此题给现象找原因。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棉纺织厂数量的增加,即表明棉纺业发展较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究其根源,无非是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蒸汽动力是工业革命后之所以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故而此题选B。

A项表达不够严谨,珍妮纺纱机对棉纺织业有推动作用,不能以偏概全推广至整个工业。

况且随着改良型蒸汽机广泛应用,原有的动力已不能适应新发展。

D项是英国棉纺织业的结果之一。

 

17.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答案】C

 

【解析】本题时间限定在1933年的美国,条件反射,此时的美国正值经济大危机时期。

那么此时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都是以解决或者缓解经济危机为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的。

很多同学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把大量牲畜宰了?

还有为什么有课本上说的把大量牛奶倒入海中、粮食烧掉。

这是本题的一个难点,产品过多,供远远大于求,产品价格狂跌。

如果廉价卖出去会亏本。

而销毁过剩则有利于提高价格,最终反而可能有所收益。

 

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

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答案】D

 

【解析】这里需要知道“另一场战争”是什么、“重建世界”指什么,方可顺利解题。

1945年提示我们二战即将结束,那么接下来的战争主要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斗争,而斗争的原因无外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两点。

“重建世界”应理解为紧张的国际关系的调整、尖锐的国际危机的缓解,那么执果寻因应该比较容易。

 

19.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再次和安徽卷历史相似,两省的命题人真是有默契,安徽省第22题考的是上海合作组织与欧盟的区别,此题则考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共同点。

此题为组合型,可以采取排除法,比安徽卷那道题要容易很多。

③明显错误,马上可排除,④很显然正确。

两大组织的建立是被动的,由于欧共体(欧盟)的日益强大,给其他地区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经验,所以A是正确的。

既然③不能选,①、④必选,那么只有C项符合。

 

20.“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

”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由下列哪一问题引发?

 

A.研究热辐射

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

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答案】A

【解析】这一题可以说是课本知识的再现,出自人教版必修三第11课的子栏目《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下的内容,可以说是原文的转述。

如果在复习中忽略了这个内容,也是很难做出选择的。

近年来科学文化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强,不仅仅出现在选择题。

这应当引起重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4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5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

 

21.(10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

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3分)

 

【答案】

(1)增加财政收人;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

打破市坊界限;思想:

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

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解析】这是有一个考查“茶”的试题,同样考查的还有今年安徽卷第13题、北京卷第37题、福建卷第24题等等。

不知道“茶”今年为什么受这么多命题专家的同时青睐。

此题相对于安徽卷缺少新意,相对于北京卷又不够视野开阔,问题的设置仅仅停留在中国古代史这一个区域、经济史这一个领域。

而且材料的数量比问题还要多,显得很不协调像“大头娃娃”。

相对而言的确逊色许多,但是从考查知识的层次来说,也不失为一道可做的好题。

本题设问层次鲜明,包含了历史事物的三大基本要素──原因(第一问)、过程(第三问,即“变化”)和影响(第二问),这是高中历史经常分析的问题,也是真正的能力体现。

试题在狭窄的角度内考出了高中历史的广阔。

 

22.(9分)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

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分)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2分)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3分)

 

【答案】

(1)政治革命。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辛亥革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经久不衰。

本题是今年江苏卷的一大亮点,引入学术界对辛亥革命的两种界定,具有探究性,也有一定的创新性。

这显然是沿袭了2002年上海高考历史卷第31题的特色(上海卷以学术界对明治维新的不同界定入题)。

今年安徽卷第13题也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命题。

本题第一小题第一小问的“哪一方面”需要我们知道“有哪些方面”,否则回答的将风马牛不相及。

后一小问只需按照题干中说的“一系列事件”进行列举,比较容易。

此题价值不在于此题本身,而在于向我们透露的“史论结合”。

 

解答第二小题,要运用第一小题提供的“史论结合”,将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的史实结合题干第二种观点说明即可。

第三问属于知识的迁移,要求学生在理解题干内容前两题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举一隅以三隅反”,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能力意识 ”。

 

23.(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①面向未来

②工业化之路

③纺织工业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

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4分)

 

【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

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

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

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

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解析】“生活处处皆学问”、处处见历史。

本题以一组宣传海报(高考题中也曾出现口号、标语之类生活中常见事物)考查了经典重点知识“新经济政策”和“苏联工业化”。

符合2010年江苏考纲中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与“描述和阐释事物”等考核目标的要求。

第一小题包含的“问”较多,角度各异,对考生要求也较高,需要将所学知识充分调动来分析、比较、评价。

第二小题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鉴别海报包含的信息是否准确,将学习由课内引导课外,对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

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

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

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

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

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

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