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8755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5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锅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锅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锅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锅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锅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锅穴.docx

《锅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锅穴.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锅穴.docx

锅穴

邢台天河山发现全国规模最大锅穴群

有望凭此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国土资源网(2007年8月8日)

  本网讯(周飞飞)“河北省邢台县白岸乡天河山风景区内发现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锅穴群,天河山有望凭此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7月31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旅游洞穴研究专家陈诗才向记者证实了这一发现。

  7月23日~28日,陈诗才等专家对天河山风景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他告诉记者,此次在天河山风景区共发现20多处锅穴,分布在沿山峡溪流10多公里的长度内,与一系列串珠状附着式瀑布相伴而生。

这些锅穴被当地百姓称为“石瓮”,发育于年龄超过10亿年的变质石英砂岩上。

锅穴呈潭形,直径3~5米,深3~4米,与常见的“口小底小肚子大”的壶穴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

  陈诗才说,形成锅穴需要严格的水文、地质、气候条件,是岩石在紊流的掏蚀作用下,渐渐形成的。

这些锅穴的年龄应在数万年以上。

它们不仅对水文地质和水利学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有着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据介绍,目前全国共发现3处大规模的锅穴群,其他两处均在辽宁省。

一处位于凤城市赛马乡天锅洞内,洞中石灰岩中发育着大量形态多样的锅穴;另一处在桓仁县浑江边,浴缸状锅穴群发育在河岸砂岩上。

邢台天河山锅穴群在3处中规模最大。

陈诗才认为,在我国目前138个国家地质公园中,尚没有一个以锅穴或者壶穴为主要地质遗迹的,凭此,天河山风景区完全有条件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窗体顶端

[打印]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辨析与使用建议

现将2008年6月发表于《地质通报》27卷6期上的一篇论文放在这里,供同行讨论。

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辨析与使用建议

吕洪波1章雨旭2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山东东营,257061

2.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近十年来,随着一系列第四纪冰川地貌在中国东部相继被报道,关于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相关术语频繁见诸于地学专业杂志及报纸和公众媒体上。

然而,国内地学界对这些词汇的使用却存在着定义和理解上的混乱。

如:

同样是内蒙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景区花岗岩山脊上的口小肚大底平的凹坑,就有冰臼(韩同林,郭克毅,1998;韩同林,2004;赵国龙等,2001)、壶穴(崔之久等,1999;李洪江等,2001;吕洪波等,2006)、风化穴(李德文等,2003)、锅穴(周尚哲等,2006)、岩臼(田明中等①;章雨旭等,2005,孙洪艳等,2007)等不同的叫法。

特别是周尚哲教授列举了“锅穴”的河流、风化、风蚀、溶蚀、海浪、冰水成因(周尚哲,2006),几乎将岩石表面所有凹坑都看作“锅穴”。

此外,有人甚至将黄河下游河滩现代沉积物上的近圆形凹坑也叫壶穴(钟建华等,2002)。

这种叫法的不统一,导致一般读者无法了解所述研究对象的性质,也使专家们失去了讨论问题的共同语言。

所以有必要从基本定义入手,弄清这些词汇的区别和使用范围,消除混乱和误解。

笔者等发现,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除了专家们的偏好之外,几本权威的中文专业辞典不统一也是重要的原因。

笔者在这里对最常用的几个词汇进行分析讨论:

 

1.Pothole“壶穴”与Kettle“锅穴”辨析

 

1.1壶穴(Pothole)是基岩上因河流或冰川融水快速旋转侵蚀而成的近圆桶状凹坑

Apotholeisasmooth,roughlycircular,bowl-shapedorcylindricalhollow,generallydeeperthanwide,formedintherockbedofastreambythegrindingactionofastoneorstones,orofcoarsesediments,whirledaroundandkeptinmotionbyeddiesortheforceofthestreamcurrentinagivenspot,asatastrongrapidorthefootofawaterfall(Garyetal.,1972,p.561)。

壶穴是光滑的圆形、碗状或圆柱形凹坑,通过涡流或水流携带石头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而成,在强急流或瀑布下方容易形成。

目前国内外运用最广的就是这个词,代表由于高速旋转水流磨蚀而形成于岩石表面的近圆形凹坑,翻译成中文叫壶穴。

中文释义有:

《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以及《英汉常用地质学词汇》:

锅穴、坑、洼地,无详细解释(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编写组,1970;武汉地质学院外语教研室,1980)。

《地质学名词》:

壶穴,又称瓯穴。

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旋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

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

类似的地形也可出现在冰川床底上,由冰水冲蚀造成,特称之为冰川锅(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1983)。

《地理学词典》(1983):

壶穴(pothole),又称“深潭”、“欧穴”。

山区河流中湍急水流挟带砾石…冲刷、旋磨形成的深穴(地理学词典编写组,1983,557页)。

词源:

pot+hole,pot陶质、金属质或玻璃质圆形容器,用于盛液体或固体,或在其中烹调(cook)。

故从字面上直译为“锅穴”似乎更准确,但我们不得不翻译成“壶穴”(表1)。

 

1.2冰臼(glacialpothole)是壶穴的一种,是冰川融水侵蚀底部基岩形成的坑穴

壶穴的成因在国际上已经讨论了一百多年,公认是快速水流旋转冲刷的结果。

对于冰川融水形成的壶穴,国际上称作冰川壶穴(glacialpothole)(Alexander,1932;Faegri,1952;Higgins,1957;Morgan,1970;Cox,1975;Gilbert,2000;Fleegeretal.,2002),而对于河流冲刷形成的的壶穴则就叫做壶穴(pothole)(Kaleetal.,2004)。

中文解释有:

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1970):

冰川锅穴,英文对应词为moulin,括号注释为glacialpothole,但无进一步解释(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编写组,1970)。

英汉地质词典(1983):

冰川锅穴、冰川竖坑,英文名称使用moulin,而在括号中标明等于glacialpothole。

详细解释为:

在冰川作用范围内,由冰川内或冰川下的急流冰水携带石块快速旋转冲击,使下伏的岩层产生旋涡状的深坑,称冰臼。

这种螺旋状的涡流洞具有光滑的陡壁,洞底常遗留有磨圆的光滑球状漂砾。

正常的溪流和瀑布也可形成瓯穴和跌水坑,但与真正的冰臼有所区别(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1983)。

而moulin的标准解释为:

Amoulinisaroughlycylindrical,nearlyvertical,well-likeopeninghole,orshaftintheiceofaglacier,scouredoutbyswirlingmeltwaterasitpoursdownfromthesurface(Garyetal.,1972,p.466)。

是指在冰川冰体表面以下存在的圆柱形垂直孔洞,是冰川融水从冰面向下冲刷形成的。

后来虽然国外也有人用来表示冰川之下基岩上的壶穴,但逐渐被摒弃。

显然,中文翻译与英文原意分歧明显。

依国际惯例,moulin一词应该仅限于表示冰体表面的凹坑或冰体内的泄水孔洞,中文翻译为冰壶穴更好;而冰臼则对应于glacialpothole一词(表1)。

 

2.锅穴(kettle)及其他词汇辨析

2.1锅穴是指冰水沉积区的锅状洼陷

英文原意为:

Akettleisasteep-sided,usuallybasin-orbowl-shapedholeordepressionwithoutsurfacedrainageinglacial-driftdeposits(especiallyoutwashandkame),oftencontainingalakeorswamp,andbelievedtohaveformedbythemeltingofalarge,detachedblockofstagnantice(leftbehindbyaretreatingglacier)thathadbeenwhollyorpartlyburiedintheglacialdrift.Akettleisusually10—15mdeep,and30—150mindiameter(Garyetal.,1972,p.386)。

锅穴是指边缘陡峭的盆形或碗状孔洞或凹陷,在冰碛沉积物表面没有水系,通常包围着湖泊或沼泽。

通常认为是冰川退缩过程中停滞于冰川沉积物中的巨大冰块融化而形成的,一般10—15米深,直径达30—150米。

在加拿大平原地区有很多第四纪冰川退缩所形成的锅穴湖泊就用kettlelake表示。

因此,只有在冰川沉积区因巨大冰块融化形成的大型凹坑或小型湖泊才用该词汇,如锅穴湖(kettlelake)。

词源释义:

Kettle,TheOxfordSeniorDictionary(1981):

Ametalcontainerwithspoutandhandle,forboilingwaterin.带嘴带把的用于烧开水(boil)的金属容器,从字面本身也许翻译成“壶”更好,而不是锅,但据其“锅状洼陷”形态特征,翻译成“锅穴”更有利于中国人理解(表1)。

中文解释:

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

kettledepression锅状陷落;kettlehole锅穴,没有详细解释(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编写组,1970)。

英汉常用地质学词汇:

kettlehole锅穴,没有详细解释(武汉地质学院外语教研室,1980)。

《地理学词典》(1983):

锅穴(kettlehole)为冰水平原上的圆形洼地或坑穴。

深数米,个别达50米,直径使十数米至数十米,有的达1—2公里,周壁陡立,是冰水沉积层内掩埋的死冰块融化引起沉陷的结果(地理学词典编写组,1983,720页)。

 

2.2岩石表面其他凹坑用语举例

孙洪艳在最近讨论壶穴成因的文章中使用了“岩臼”一词,并用“mortar”代表其英文名称(孙洪艳,2007)。

实际上,她所讨论的就是发育于赤峰北部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

Mortar一词的原意如何呢?

表1壶穴等相关术语部分中英文含义及其来源与名称建议

英文名、建议译名

英文主要涵义、来源应与用实例

中文地学翻译与资料来源

Pothole

壶穴

Asmooth,roughlycircular,bowl-shapedorcylindricalhollow,formedintherockbedofastream……asatastrongrapidorthefootofawaterfall.(Garyetal.,1972,p.561)

壶穴、瓯穴:

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旋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

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

类似的地形也可出现在冰川床底上,由冰水冲蚀造成,特称之为冰川锅。

(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1983)

glacialpothole

冰川壶穴

Apotholeinducedbymeltwaterofglaciers

(国际上众多地学网站)

冰臼(同义词:

冰川壶穴)

(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1983)

“冰臼”应严格限定于“冰川壶穴(glacialpothole)”

Kettle

锅穴

Asteep-sided,usuallybasin-orbowl-shapedholeordepressionwithoutsurfacedrainageinglacial-driftdeposits…,andbelievedtohaveformedbythemeltingofalarge,detachedblockofstagnantice.(Garyetal.,1972,p.386).Kettlelake/depression/basin/hole

锅穴(kettlehole)冰水平原上的圆形洼地或坑穴。

深数米,个别达50米,直径使余米至数十米,有的达1—2公里,周壁陡立,是冰水沉积层内掩埋的死冰块融化引起沉陷的结果(地理学词典编写组,1983,720页)。

kettlehole锅穴

武汉地质学院外语教研室,1980

moulin

冰壶穴

Aroughlycylindrical,nearlyvertical,well-likeopeninghole,orshaftintheiceofaglacier,scouredoutbyswirlingmeltwaterasitpoursdownfromthesurface(Garyetal.,1972,p.466).仅仅表示冰体上的竖洞,因此别用其代表“冰臼”。

冰臼,moulin(glacialpothole),在冰川作用范围内,由冰川内或冰川下的急流冰水携带石块快速旋转冲击,使下伏的岩层产生旋涡状的深坑,称冰臼。

这种螺旋状的涡流洞具有光滑的陡壁,洞底常遗留有磨圆的光滑球状漂砾。

溪流和瀑布也可形成瓯穴和跌水坑,但有所区别。

(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1983)

Pit/hollow/cavity

坑,穴,洞,用于描述岩石表面形态不定、成因不清的凹坑

坑,洞,穴(一般英汉词典都有该类翻译)

Mortar

碎斑的

Mortarstructure碎斑构造;Mortartexture碎斑结构(Garyetal.,1972,p.465)

建议别使用“岩臼”一词,对于岩石表面的非壶穴微地貌构造,请直接使用凹坑、洞等普通词汇

Mortar(臼,研钵,灰泥)在国际地学文献中很少使用,仅在表示岩石碎斑结构(mortartexture)或(mortarstructure)碎斑构造时使用该词(Garyetal.,1972,p.465),这显然是个普通词汇。

尽管该词的中文翻译有“臼”的意思,但还是别使用该词代替壶穴(pothole)。

对于发育于岩石表面形态不定、原因不明的凹坑,国际上习惯于使用这些字:

pit,hollow,cavity,中文分别翻译为“坑”、“穴”、“洞”等。

而对于明显为其他成因的凹坑,则应该用对应的名称命名,如:

溶蚀坑(corrosionpit),德语为Trittkarren;风化穴(tafoni);风蚀凹槽,风龛(alcove)等;它们都有自己的专有名词,多读几篇英文专业文献就可以判断出来。

 

3.相关词汇使用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壶穴(pothole)就是快速水流在基岩表面形成的近圆形凹坑,而冰臼(glacialpothole)就是冰川融水形成的壶穴,即冰川壶穴。

事实上,关于冰臼与壶穴的第一轮争论中,无论是冰臼论(韩同林等,2000,2001;韩同林,2004),还是壶穴论(崔之久等,1999;刘尚仁,2000;李洪江等,2001;陈华堂等,1999;丘世钧等,2000;朱照宇,2000),讨论都没有偏离“壶穴”这一基本名称。

虽然pothole一词在地质词典中除了翻译成“壶穴”外,也被有些学者翻译成“锅穴”,地学词典却将kettle毫无例外地翻译成“锅穴”。

前者是快速水流旋转剥蚀在基岩上形成的侵蚀凹坑,个体直径以米或厘米计,而后者是在冰水沉积区因埋藏的冰体融化而形成的大型凹坑或湖泊,个体直径至少达几十米甚至千米以上。

显然,两个明显不同的地貌不能翻译成同样的汉语名词。

此外,用“壶穴”表示个体小、穴壁深、底部平的侵蚀凹坑“pothole”正好对应于中文“壶”的特征(图1a),而用“锅穴”表示个体大、相对深度浅、底部不一定平的锅状洼陷“kettle”则正好适合于中文“锅”的特点(图1b)。

因此,建议用壶穴表示“pothole”,而用“锅穴”表示“kettle”(表1)。

由冰川融水所形成的壶穴则应该叫做冰川壶穴(glacialpothole)。

韩同林研究员使用“冰臼”对应于“moulin”一词(韩同林,2004),而有的中文专业词汇中也将“冰臼”对应于“moulin”,将其与“glacialpothole”等同看待(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1983)。

然而,“moulin”原意被明确限定为冰川冰表面向下的溶坑或圆筒状泄水通道(Garyetal.,1972),因此不能代表基岩上的凹坑。

为了强调冰体上的特征,可以将moulin翻译成“冰壶穴”。

“冰臼”一词于1983年就收录到《地质辞典》中,考虑到“臼”字更能表现冰川壶穴“口小、肚大、底平”的特点,加之已经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议保留“冰臼”一词,其意义等同于“冰川壶穴”,但英文名称应该统一使用glacialpothole一词(如:

吕洪波,杨超,2005;吕洪波等,2006;LuHongboetal.,2007),以便与国际接轨(表1)。

对于基岩表面其他成因的凹坑,在知道其成因的情况下,最好直接使用其相关名词,如:

“风化穴”对应于tafoni,而“溶蚀坑”对应于corrosionpit。

而对于那些特点不清、成因不明的凹坑,可以根据其形态特征直接使用某形态的“坑”、“穴”、“洞”等,分别对应于英文的pit,hollow,cavity等。

对于有的作者已经在论文中使用的“岩臼”一词(如:

孙洪艳等,2007),究其意义都是指壶穴(对应于pothole),建议使用“壶穴”一词。

如果不认为是壶穴,而是具有其他成因,要么使用对应的词汇,要么简单地称其为“坑”、“洞”等(表1)。

 

结论

为了澄清用语上的混乱,作者给出如下使用建议:

用“壶穴”(pothole)表示基岩上因快速水流侵蚀而形成的近圆筒形凹坑,而用“锅穴”(kettle)表示冰水沉积区因冰体融化塌陷而形成的锅状洼陷。

用“冰臼”一词专门表示冰水成因的壶穴,等同于“冰川壶穴”,英文对应于“glacialpothole”。

用“冰壶穴”(moulin)代表冰体表面的融化坑或洞。

对于岩石表面因其他成因而形成的坑或洞,应该使用相应的专业名词;而对于不明成因的凹坑,可以根据形态使用诸如“坑”、“穴”、“洞”等词汇,英文可分别对应于“pit,hollow,cavity”等。

参考文献

 

陈华堂,丘世钧,黄山,范小平,1999,揭西、丰顺“冰臼群”成因商榷。

热带地理,19(4):

376—380。

崔之久,李洪江,南凌,李德文,1999,内蒙、河北巨型壶穴与赤峰风道的发现。

科学通报,44(13):

1429—1434。

地理学词典编写组,1983,地理学词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804页。

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1983.地质辞典

(一)普通地质构造地质分册(上册).北京:

地质出版社.

韩同林,2004,发现冰臼。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0页。

韩同林,郭克毅,1998,河北及内蒙古中低山区罕见的冰臼群。

中国地质,第6期,42—45页。

韩同林,劳雄,郭克毅,2000,关于南国冰臼群成因的商榷。

热带地理,20

(1):

72—80。

韩同林,劳雄,郭克毅,2001,关于南国冰臼群成因的商榷之二。

热带地理,21

(2):

189—194。

李德文,崔之久,李洪江,南凌,2003,华北北部花岗岩风化穴形成机制与环境意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39

(1):

120—128。

李洪江,崔之久,赵亮,2001,内蒙、河北山区壶穴的成因探讨—兼论壶穴的成因分类。

地理学报,56

(2):

223—231。

李梦华,谢小康,1999,“冰臼”与“壶穴”之争。

热带地理,19(4):

381—384.

刘尚仁,2000,关于冰臼形成与保存机理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热带地理,20

(2):

156—161。

刘尚仁,覃朝峰,彭华,2000,关于广东有无冰川发育条件的讨论。

地理科学,20(4):

375—380。

吕洪波,任晓辉,杨超,2006,赤峰等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地貌证据。

地质论评,52(3):

379—385。

吕洪波,杨超,2005,山东新泰青云山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地质论评,51(6):

608。

丘世钧,陈华堂,黄山,范小平,2000,与“冰臼论”再商榷。

热带地理,20(3):

243—246。

孙洪艳,田明中,武法东,2007,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花岗岩臼的特征及成因研究。

地质论评,53(4):

486—490。

武汉地质学院外语教研室,1984,英汉常用地质学词汇。

北京:

科学出版社,340页。

杨超群,2001,冰臼与壶穴之争述评。

热带地理,21

(1):

86—93。

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编写组,1970,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

北京:

科学出版社,608页。

章雨旭.2005.“冰臼”成因争鸣———以克什克腾旗青山岩臼群为例。

地质论评,51(6):

680、712.

赵国龙,朱洪森,李泊祥,王友,朱慧忠,2001,论内蒙古第四纪冰川和冰臼群成因。

中国区域地质,20

(2):

200—205。

钟建华,倪晋仁,沈晓华,王冠民,冀国盛,吴孔友,李理,洪梅,李勇,朱光有,2002,黄河下游壶穴的研究。

地质学报,76

(2):

279—286。

周尚哲,2006,锅穴一定是第四纪冰川的标志吗?

第四纪研究,26

(1):

117—125。

朱照宇,2000,广东揭西河谷地貌与风化层特征初步观察。

热带地理,20(4):

331—336。

Alexander,H.S.,1932,Potholeerosion.JournalofGeology,40(4):

305—337.

Cox,D.E.,1975,Ontheinterpretationofpotholes.CreationResearchSocietyQuarterly,12

(1):

25—31.

Faegri,K.,1952,Ontheoriginofpot-holes.JournalofGlaciology,11

(2):

24—25.

Fleeger,G.M.,Braun,D.D.,andInners,J.D.,2002,Plungeintothepastorgowiththeflow:

multiplehypothesesfortheoriginoftheArchbaldPothole,LackawannaCounty,Pennsylvania.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AbstractswithPrograms,34

(1):

27.

Gary,M.,McAfee,R.Jr.,andWolf,C.L.(eds),1972,GlossaryofGeology.AmericanGeologicalInstitute,Washington,805pp.

Gilbert,R.,2000,TheDevilLakepothole(Ontario):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