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真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736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真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真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真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真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真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真题及解析.docx

《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真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真题及解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真题及解析.docx

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真题及解析

单项选择题

  

1.老板甲春节前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

劳动部门下达责令支付通知书后,甲故意失踪。

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抽调警力,迅速将甲抓获。

在侦查期间,甲主动支付了所欠工资。

起诉后,法院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甲的行为,甲表示认罪。

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

B.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

  C.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

D.甲已支付所欠工资,可不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司法部答案】D

【考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答案解析】本题实属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壳考查考生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掌握。

A项、B项、C项表述,均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均不当选。

《刑法》第276条之1第3款规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显然,“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并非“可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D项错误,当选。

  2.甲与乙女恋爱。

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同意,拉住乙不许离开,遭乙痛骂拒绝。

甲绝望大喊:

“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刀,致乙当场惨死。

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

关于本案的死刑适用,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法律实施中的公平正义理念?

  A.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可判处甲死刑

  B.从维护《刑法》权威考虑,无论甲是否存在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

  C.甲轻率杀人,为严防效尤,即使甲自首悔罪,也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D.应当充分考虑并尊重网民呼声,以此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

【司法部答案】A

【考点】死刑适用对象

【答案解析】本题实际考察死刑的适用对象问题。

《刑法》第48条第1款第1段规定: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因此,死刑的适用对象是“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反过来,“罪行极其严重”是适用死刑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更非充要条件)。

因此,A项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B项、C项忽视法定量刑情节、酌定量刑情节,有失偏颇,不选。

D项认为“应当充分考虑并尊重网民呼声”,与当前刑法、司法解释规定不符,亦与刑事政策不符,不选。

  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

  ①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

  ②罪刑法定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

  ③罪刑法定只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适用习惯法

  ④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C.第④句正确,第①②③句错误

D.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司法部答案】C

【考点】罪刑法定原则

【答案解析】罪刑法定原则既约束立法者,也约束司法者罪刑法定既约束法官,也约束侦查人员,罪刑法定原则需要贯彻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始终。

因此,第①②句错误。

罪刑法定原则既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也禁止适用习惯法。

因此,第③句错误。

罪刑法定原则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

因此,第④句正确。

综上,C项当选。

  4.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

  A.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

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

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

  B.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

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

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

  C.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

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

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

D.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

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

【司法部答案】C

【考点】不作为犯罪

【答案解析】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

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

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

甲没有救助武某的义务,因此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A项不选。

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

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

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

乙没有救助周某的义务,因此乙不构成不作为犯罪,B项不选。

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

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

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

贺某溺亡于深水区是由于丙的行为造成的,丙应当为其先行行为负责,因此丙构成不作为犯罪,C项当选。

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

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

秦某是成年人,丁虽然与秦某一同漂流,但是秦某应当对漂流活动所蕴含的风险自我答责,丁某并非负有刑法作为义务,因此丁不构成不作为犯罪,D项不选。

  5.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

  A.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

  B.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

  C.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

D.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

【司法部答案】D

【考点】故意犯罪

【答案解析】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围观者与他人的死亡之间并不存在刑法因果关系,当然不构成故意杀人罪,A项不选。

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其缺乏故意,构成交通肇事罪,B项不选。

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欠缺强奸的犯罪故意,不构成强奸罪,C项不选。

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主人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罪,属故意犯罪,D项当选。

  6.甲与素不相识的崔某发生口角,推了他肩部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

崔某忽觉胸部不适继而倒地,在医院就医时死亡。

经鉴定,崔某因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成立故意伤害罪,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B.甲的行为既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也不能认定为意外事件

  C.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

D.甲主观上对崔某死亡具有预见可能性,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司法部答案】C

【考点】因果关系

【答案解析】甲与崔某素不相识,不可能主观上对后者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明知,因此排除犯罪故意,A项不选。

《刑法》第16条规定: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因此,甲的行为有可能属于意外事件,B项不选。

因果关系属“归因”问题而非“归责”问题,与行为人主观罪过无涉,因此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纯粹客观方面事实,C项正确,当选。

甲主观上对崔某死亡不一定具有预见可能性,也就不一定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能否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关键看甲对崔某的患病事实是否负有注意义务,D项不选。

  

7.关于正当防卫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将罪犯顾某扭送派出所途中,在汽车后座上死死摁住激烈反抗的顾某头部,到派出所时发现其已窒息死亡。

甲成立正当防卫

  B.乙发现齐某驾驶摩托车抢劫财物即驾车追赶,2车并行时摩托车撞到护栏,弹回与乙车碰撞后侧翻,齐某死亡。

乙不成立正当防卫

  C.丙发现邻居刘某(女)正在家中卖淫,即将刘家价值6000元的防盗门砸坏,阻止其卖淫。

丙成立正当防卫

D.丁开枪将正在偷越国(边)境的何某打成重伤。

丁成立正当防卫

【司法部答案】B

【考点】正当防卫

【答案解析】甲将罪犯顾某扭送派出所的行为属《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扭送行为,扭送行为属正当行为,但是其对“死死摁住激烈反抗的顾某头部”并致其“窒息死亡”的行为仍然要承担刑事责任(扭送行为亦有实行限度问题)。

甲不成立正当防卫,A项不选。

乙发现齐某驾驶摩托车抢劫财物即驾车追赶,2车并行时摩托车撞到护栏,弹回与乙车碰撞后侧翻,齐某死亡。

犯罪既遂的出现并不表明危害行为的结束,因此,乙是存在成立正当防卫的机会的,但是其并没有实际对齐某实施正当防卫行为,尽管后者“撞到护栏,弹回”与乙车碰撞侧翻,也不成立正当防卫,B项当选。

丙发现邻居刘某(女)正在家中卖淫,即将刘家价值6000元的防盗门砸坏,阻止其卖淫,由于不存在不法侵害人,故不成立正当防卫,C项不选。

丁开枪将正在偷越国(边)境的何某打成重伤,同样不存在不法侵害人,D项不选。

  8.甲欲杀乙,将乙****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

30分钟后,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

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遂将乙送医,乙得以保命。

经查,第一刀已致乙重伤。

关于甲犯罪形态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故意杀人罪的未遂犯

  B.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

  C.故意伤害罪的既遂犯

D.故意杀人罪的不能犯

【司法部答案】A

【考点】犯罪停止形态

【答案解析】题目所载案例需要前后分开判断。

“甲欲杀乙,将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甲的行为已经成立犯罪未遂。

虽然后来甲发现乙未死而连砍三刀,并且在其存在可能继续重复侵害行为的机会的情况下甲放弃了可重复侵害行为,“将乙送医,乙得以保命”,似乎成立犯罪中止。

可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之间存在互相排斥的关系。

只要成立一个未完成形态,无须考虑其他未完成形态,故本案不再成立犯罪中止。

综上,A项正确,当选。

  9.甲(15周岁)求乙(16周岁)为其抢夺作接应,乙同意。

某夜,甲抢夺被害人的手提包(内有1万元现金),将包扔给乙,然后吸引被害人跑开。

乙害怕坐牢,将包扔在草丛中,独自离去。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抢夺罪

  B.甲与乙构成抢夺罪的共犯

  C.乙不构成抢夺罪的间接正犯

D.乙成立抢夺罪的中止犯

【司法部答案】D

【考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刑事责任;共同犯罪

【答案解析】《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显然,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抢夺罪,A项正确,不选。

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从而“甲与乙构成抢夺罪的共犯”,B项正确,不选。

乙不构成抢夺罪的间接正犯(间接实行犯),而是帮助犯,C项正确,不选。

甲与乙共同犯罪已经既遂,不再成立任何未完成形态,D项错误,当选。

  10.关于共同犯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为劫财将陶某打成重伤,陶某拼死反抗。

张某路过,帮甲掏出陶某随身财物。

2人构成共犯,均须对陶某的重伤结果负责

  B.乙明知黄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仍按黄某要求为其收取毒品原植物的种子。

2人构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共犯

  C.丙明知李某低价销售的汽车系盗窃所得,仍向李某购买该汽车。

2人之间存在共犯关系

D.丁系国家机关负责人,召集领导层开会,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私分给全体职工。

丁和职工之间存在共犯关系

 

【司法部答案】B

【考点】共同犯罪

【答案解析】甲为劫财将陶某打成重伤,陶某拼死反抗,张某路过,帮甲掏出陶某随身财物,张某无须对陶某的重伤结果负责,因此,A项错误,不选。

乙明知黄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仍按黄某要求为其收取毒品原植物的种子,2人存在通谋,构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共犯,因此,B项正确,当选。

丙明知李某低价销售的汽车系盗窃所得,仍向李某购买该汽车,李某成立盗窃罪,丙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在此,盗窃罪是上游犯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下游犯罪,显然李某与丙不存在共犯关系(除非盗窃事前或者事中通谋)。

因此,C项错误,不选。

丁系国家机关负责人,召集领导层开会,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私分给全体职工,丁和领导层之间存在共犯关系,但和职工之间不存在共犯关系,因此,D项错误,不选。

  11.《刑法》第49条规定:

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的除外。

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A.犯罪——审判——犯罪——故意犯罪致人死亡

  B.审判——审判——犯罪——故意犯罪致人死亡

  C.审判——审判——审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

D.犯罪——审判——审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

【司法部答案】D

【考点】适用死刑的对象限制

【答案解析】《刑法》第49条第1款规定: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第2款规定: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因此,D项匹配,当选。

  12.甲因走私武器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5年;因组织他人偷越国境被判处14年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3年;因骗取出口退税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万元。

关于数罪并罚,下列哪一选项符合《刑法》规定?

  A.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35年,没收财产2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

  B.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0年,罚金2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

  C.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5年,没收财产5万元,罚金20万元,剥夺政治权利6年

D.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3年,没收财产5万元,罚金20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

【司法部答案】D

【考点】数罪并罚(数刑并罚)

【答案解析】《刑法》第69条第1条规定: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第2款规定:

“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因此,D项符合,当选。

  13.犯罪分子没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但根据案件特殊情况,经核准,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人,如有特殊情况,经核准,实际执行未达13年的,可以假释;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由核准,执行死刑;犯罪已经经过20年,如果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核准。

  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A.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B.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司法部答案】D

【考点】刑法“核准”问题

【答案解析】《刑法》第48条第2款规定: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刑法》第50条第1款第3段规定: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刑法》第63条第2款规定:

“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刑法》第81条第1款规定: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刑期的限制。

”《刑法》第89条第4项规定: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综上,D项匹配,当选。

 

  14.甲系海关工作人员,被派往某国考察。

甲担心自己放纵走私被查处,拒不归国。

为获得庇护,甲向某国难民署提供我国从未对外公布且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海关数据。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构成叛逃罪

  B.甲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C.对甲不应数罪并罚

D.即使《刑法》分则对叛逃罪未规定剥夺政治权利,也应对甲附加剥夺1年以上5年以下政治权利

 

【司法部答案】C

【考点】叛逃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剥夺政治权利

【答案解析】《刑法》第109条第1款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是为叛逃罪的基本情形及规定。

因此,甲构成叛逃罪,A项正确,不选。

《刑法》第111条规定:

“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是为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因此,甲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B项正确,不选。

叛逃罪与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之间不存在牵连或者吸收关系,理应数罪并罚,因此,C项错误,当选。

《刑法》第56条第1款第1段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因此,D项正确,不选。

 

  15.下列哪一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A.甲驾车在公路转弯处高速行驶,撞翻相向行驶车辆,致2人死亡

  B.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撞翻数辆他人所驾汽车,致2人死亡

  C.丙醉酒后驾车,刚开出10米就撞死2人

D.丁在繁华路段飙车,2名老妇受到惊吓致心脏病发作死亡

 

【司法部答案】B

【考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答案解析】甲驾车在公路转弯处高速行驶,撞翻相向行驶车辆,致2人死亡,成立交通肇事罪,A项不选。

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撞翻数辆他人所驾汽车,致2人死亡,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B项当选。

丙醉酒后驾车,刚开出10米就撞死2人,成立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想象竞合犯,须择一重罪处断,C项不选。

丁在繁华路段飙车,2名老妇受到惊吓致心脏病发作死亡,成立危险驾驶罪(情节恶劣),D项不选。

 

16.下列哪一行为不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A.监狱监管人员吊打被监管人,致其骨折

  B.非法拘禁被害人,大力反扭被害人胳膊,致其胳膊折断

  C.经本人同意,摘取17周岁少年的肾脏1只,支付少年5万元补偿费

D.黑社会成员因违反帮规,在其同意之下,被截断1截小指头

 【司法部答案】D

【考点】故意伤害罪

【答案解析】监狱监管人员吊打被监管人,致其骨折,根据《刑法》第248条第1款规定构成故意伤害罪A项不选。

非法拘禁被害人,大力反扭被害人胳膊,致其胳膊折断,根据《刑法》第238条第2款规定构成故意伤害罪,B项不选。

经本人同意,摘取17周岁少年的肾脏1只,支付少年5万元补偿费,根据《刑法》第234条之1第2款规定构成故意伤害罪C项不选。

黑社会成员因违反帮规,在其同意之下,被截断1截小指头,构成轻伤且得到被害人承诺,属刑法正当行为,因此,D项不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当选。

 

  17.关于侵犯人身权利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强行与卖淫幼女发生性关系,事后给幼女500元的,构成强奸罪

  B.使用暴力强迫单位职工以外的其他人员在采石场劳动的,构成强迫劳动罪

  C.雇用16周岁未成年人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构成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

D.收留流浪儿童后,因儿童不听话将其出卖的,构成拐卖儿童罪

 【司法部答案】C

【考点】侵犯人身权利罪若干问题

【答案解析】强行与卖淫幼女发生性关系,事后给幼女500元的,构成强奸罪,A项正确,不选。

使用暴力强迫单位职工以外的其他人员在采石场劳动的,构成强迫劳动罪(无论被害人是否属自己职工),B项正确,不选。

雇用16周岁未成年人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不构成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无罪),C项错误,当选。

收留流浪儿童后,因儿童不听话将其出卖的,构成拐卖儿童罪,D项正确,不选。

  18.不计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侵占罪?

  A.甲是个体干洗店老板,洗衣时发现衣袋内有钱,将钱藏匿

  B.乙受公司委托外出收取货款,隐匿收取的部分货款

  C.丙下飞机时发现乘客钱包掉在座位底下,捡起钱包离去

D.丁是宾馆前台服务员,客人将礼品存于前台让朋友自取。

丁见久无人取,私吞礼品

【司法部答案】A

【考点】侵占罪

【答案解析】甲是个体干洗店老板,洗衣时发现衣袋内有钱,将钱藏匿,构成侵占罪(衣袋内的钱有别于封缄物,甲的行为相当于将代为保管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A项当选。

乙受公司委托外出收取货款,隐匿收取的部分货款,构成职务侵占罪,B项不选。

丙下飞机时发现乘客钱包掉在座位底下,捡起钱包离去,构成盗窃罪(钱包掉在乘客座位底下仍属乘客占有,钱包不属遗忘物),C项不选。

丁是宾馆前台服务员,客人将礼品存于前台让朋友自取。

丁见久无人取,私吞礼品,构成职务侵占罪,D项不选。

  19.甲路过偏僻路段,看到其友乙强奸丙的犯罪事实。

甲的下列哪一行为构成包庇罪?

  A.用手机向乙通报公安机关抓捕乙的消息

  B.对侦查人员的询问沉默不语

  C.对侦查人员声称乙、丙系恋人,因乙另有新欢遭丙报案诬陷

D.经法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

【司法部答案】C

【考点】窝藏、包庇罪

【答案解析】《刑法》第310条窝藏、包庇罪之包庇罪,要求行为人“作假证明包庇”。

显然,只有C项符合,C项当选。

其余选项不符,不选。

  20.甲恳求国有公司财务主管乙,从单位挪用10万元供他炒股,并将一块名表送给乙。

乙做假账将10万元交与甲,甲表示尽快归还。

20日后,乙用个人财产归还单位10万元。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乙勾结私自动用公款,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

  B.乙虽20日后主动归还10万元,甲、乙仍属于挪用公款罪既遂

  C.乙非法收受名表,构成受贿罪

D.对乙不能以挪用公款罪与受贿罪进行数罪并罚

【司法部答案】D

【考点】挪用公款罪

【答案解析】《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

“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

”因此,A项正确,不选。

《刑法》第384条第1款所列挪用公款罪三种表现形式,其中之一即为“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因此,B项正确,不选。

乙非法收受名表,构成受贿罪,因此,C项正确,不选。

《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第1款规定:

“《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

”因此,D项错误,当选。

  21.下列哪一行为应以玩忽职守罪论处?

  A.法官执行判决时严重不负责任,因未履行法定执行职责,致当事人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B.检察官讯问犯罪嫌疑人甲,甲要求上厕所,因检察官违规打开械具后未跟随,致甲在厕所翻窗逃跑

  C.值班警察与女友电话聊天时接到杀人报警,又闲聊10分钟后才赶往现场,因延迟出警,致被害人被杀、歹徒逃走

D.市政府基建负责人因听信朋友介绍,未经审查便与对方签订建楼合同,致被骗300万元

【司法部答案】C

【考点】玩忽职守罪

【答案解析】法官执行判决时严重不负责任,因未履行法定执行职责,致当事人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法官构成执行判决失职罪(《刑法》第399条第3款),A项不选。

检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