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 命题中高.docx
《艺术概论 命题中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概论 命题中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艺术概论命题中高
格调
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俗与雅是衡量作品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诗歌
是最早的文学样式,是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中分化出来的。
有意味的形式
这是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提出的,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是视觉艺术而言,指有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
所谓‘意味’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者的艺术家的独特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
但是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的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蒙太奇
原是法国建筑上借来的名词,是电影构成画面语言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可以使镜头之间通过组接获得更多更深的涵义,产生1+1〉2的效果。
*主题
‘主题’一词始创于德国,本是音乐术语,指的是乐曲中最富特征性的核心乐段。
作品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
*素材
素材是题材的基础,在各门类艺术的创作之前都不会放弃素材的积累这一重要环节。
*戏剧艺术
从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乃至目前欧美各国影响广泛的音乐剧等。
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指话剧。
这里所讲的戏剧即指话剧,是从狭义理解的。
*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中的一种。
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者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艺术想象
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按照创作主体主旨的需要,在头脑中对从生活中得来的有关的诸多表象进行分析、重组、联接等加工,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理想化了的艺术意象的创造能力。
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美术
又称造型艺术,系指运用特定的物质材料,在二度或三度空间内进行视觉审美创造的一种静态艺术,一般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
*艺术直觉
所谓的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它的特点是直接面对观察的事物和对其认识不经过惯常的逻辑思考的认识的瞬间性。
它标志着艺术家艺术素养的超常水平。
*如何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
并用艺术形式去表现它,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2)生活不全是艺术(3)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4)艺术高于生活。
(5)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为什么说生活是提供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为什么说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
因此艺术创作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看,都是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2)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民族和时代的。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
艺术世界中人物形象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艺术的民族性
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
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艺术作品中所反应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征,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
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
*艺术心理定势
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逐渐形成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习惯无意识
指在意识的驱使和指导下对于某种心理活动或动作经过严格的规范和长期反复练习,最后达到高度熟练,高度自动化的习惯无意识的表现状态。
*无意识
所谓无意识,就是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
*试述集体无意识在艺术中的作用。
集体无意识是指一个民民族(或国家、集团、人类)在生理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上积淀起来的潜在的共同心理。
相对于个体无意识而言,它是长期的在同一个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在共同进行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实践和共同交往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起来的。
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类生理进化方面的本能集体无意识;二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灵感
灵感或灵感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
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点。
*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1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从发现和体现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2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和论证的思维方法。
3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能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相互交叉和转化、渗透,与灵感思维一起成艺术思维。
4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特征,着重结合,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特征,抽象思维则侧重于分析,在艺术创造中要服从于形象思维规律,有机融合于形象思维中,二者在融合中共同发挥作用。
*艺术创作
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既然是创造,它就必须具有从无到有,唯一而无其他的基本品格,创作最必须讲究的是‘创造’。
对于艺术家来说,只有别具匠心别有风味。
别开生面,方显得弥足珍贵。
*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艺术欣赏
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消费活动,是人们对艺术作品具体把握并从中获得审美悦的过程,是艺术作品发挥审美功能的必要途径。
*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简答题
*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1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更广阔的天地;艺术与科技、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促进了艺术观念、美学观念的变化。
2艺术对科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实体,都在不违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设计和造型,科学与艺术和谐、互补。
*艺术与科学有何区别。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科学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
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
科学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
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艺术批评的重要性。
1对艺术作品,艺术批评能够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指出其艺术特色,揭示其审美意蕴,评价其审美价值,使其审美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许多艺术作品,都是经过了艺术批评独具慧眼的阐释与评价之后,才受到接受者高度重视的。
2对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予以积极的推进。
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
艺术批评则帮助其更深刻地认识艺术规律,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3对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加以正确的引导。
而艺术批评却可以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深层透视,将一般接受者容易忽略的艺术特色指点出来,将一般接受者难以达到的审美层面开掘出来。
*艺术批评同艺术鉴赏有何联系和不同?
两者的联系在于;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都属于广义的艺术接受。
艺术鉴赏构成着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对艺术鉴赏审美感受的条理化和提炼、升华。
任何脱离了艺术鉴赏的艺术批评,都必然是空洞的。
两者的不同在于,
1艺术批评是一种科学认识活动,艺术鉴赏则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2艺术批评主要是调动理性,对艺术现象进行严密的分析,艺术鉴赏则主要是依靠直觉、感知、情感等审美心理要素,丰富艺术作品的形象体系,拓展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
3艺术批评要求客观,排除个人之恶,艺术鉴常则允许接受者的主观偏爱。
4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作出科学的评判,艺术鉴赏的目的则是生成审美效应,获得审美感受。
5此外,艺术批评的对象比较广泛,以艺术作品为主,同时还包括其他艺术现象。
艺术鉴赏的对象则比较单一,就是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
*简述马克思提出的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
1“理论”的(哲学的、科学的)方式,2“艺术的”方式,3“宗教的”方式和4“实践-----精神的”方式。
这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都是人类主观的能力和意识活动的形式,但它们又都是独立的,各有自己的特点,彼此并不能相互替代。
*简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的异化情况主要表现。
1“艺术生产”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精神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利润而生产,为了满足积累个人财富的需要而生产。
2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规律左右和支配了“艺术生产”,艺术品的价值也以其实现赚取利润的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相对立,艺术品变成了商品。
3从事自由自在的精神创造的艺术家成了像工人一样受雇的劳动者,高尚的精神劳动成了一种受资本经济规律支配的制造特殊商品的生产。
当然资本主义社会也产生了许多艺术大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大卫、凡高、毕加索等等。
*艺术的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1情感是艺术反映生活的能源,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由拨人心弦的先驱作用。
2作品的艺术形象,饱蕴着浓郁的真实情感,才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3白居易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4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5雨果说:
“总之一句话,就是把生活的戏和内心的戏交织在同一幅图画中。
”这“内心的戏”,就是感情,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
*为什么说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中介?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形式,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精神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
审美情感在艺术创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不仅是引发艺术家创作冲动的重要因素,而且贯穿于艺术创造的全过程,是推动艺术创作的基本动力和中介。
(1)艺术家是以情感为触媒,进行审美感知,激发审美想像的。
(2)艺术家情感的性质和强烈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感情倾向、格调的高低。
(3)艺术家的情感可以激活各种想像和联想的客体材料,使之发出与主体相契合、相吸引的情感因素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由于它的中介作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会紧紧相扣、循序渐进,各种审美心理要素会体现出相同的审美趋向,为创造艺术形象发挥作用。
*简述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既包含着对客观存在的一定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又凝聚着艺术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评价,融入艺术家的知、情、意。
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诸多要素的总和,题材和主题是艺术内容的主要要素。
(2)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也就是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
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
(3)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在艺术创作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应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但同时,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
*结构
结构体现为作品的组织态势,在叙事性,充满着矛盾和情节发展的一些艺术品类中。
作品的结构在于遵循创作题旨来组织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来安排情节的先后次序。
作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对结构的筹划,要善于取舍剪裁和巧于调整布局。
*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具有以下特性:
(1)具象性:
(2)情感性:
(3)创造性:
*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
第一,摹仿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和现实的模仿。
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人持这种观点;
第二、游戏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席勒、康德、斯宾塞、谷鲁斯等持这一观点;
第三、表现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持这一观点的有雪莱、列夫.托尔斯泰、克林伍德、克罗齐等;
第四、巫术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爱德华.泰勒、弗雷泽等人持这一观点;第五、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德国的毕歇尔、芬兰的希尔恩,以及普列汉诺夫等持这一观点。
*为什么说艺术具有强烈的主体性。
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主体性。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 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为什么说“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桥梁?
① 形象一般指人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同时也包括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景物。
②生活为艺术提供了创作的源泉,艺术反映生活。
③艺术离不开形象的描绘。
艺术“表现了”的认识,是由形象激发出来的,是画面内的“感性”驱使人们向画面外的“理性”飞跃。
④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源于现实世界中千姿百态的生活现象,是艺术家用此加以艺术概括所创作出来的具体生动的画面。
*简述艺术的审美愉悦作用的体现
艺术的审美愉悦作用,往往由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两个主要方面传导出来。
形式的美,是艺术家对自然形式规律的发现和创造性运用的结果;内容的美,则体现为社会性,体现为人类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使之适应于人类理想生活需要的伟大力量。
*简述自然主义创作方法。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和创作方法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后波及欧洲。
它的基本原则是采取“纯”客观的态度,从事实出发再现客观事物,强调描绘的实录性和详尽性,不要求典型化。
从生物学、遗传学的角度来描写、解释人的思想行为、自然和社会,揭示造成人物社会命运的自然原因。
*艺术的主要特征
艺术具有的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简述艺术的本质。
(1)认为艺术是创作主体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的表现。
普列汉诺夫的劳动说;克罗齐、克林伍德的表现发生说。
(2)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摹仿和再现。
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摹仿发生说。
(3)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1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质来看,这两种生产是不同的。
物质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或实用需要,本身并不存在或发生什么“意义”的问题。
主要价值在于物质的功能性和使用价值。
“艺术生产”的产品即艺术作品,则包含并且发生着社会意义,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审美反映的产物。
主要价值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影响人们的精神。
2从产品的消费来看。
“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一般生产劳动的产品。
而艺术这种“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则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主要是审美属性。
3从生产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是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与审美感受的行为,它所物化或对象化的是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独特的审美掌握,包括他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和对生活的体验。
*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1) 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蕴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
(2) 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及意境所凸显的理性内涵。
(3) 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表现在:
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内涵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这是艺术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艺术形象的这个特性,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特性认识与评价,在它上面表现着艺术家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所谓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是说,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
这是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艺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反映现实生活,具
有艺术真实性,但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它根据与客观的实际社会生活,却不是实际的社会生活。
这是因为,真实的艺术形象不但可以再现客观世界现象的真实,而且还要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的统一。
*简述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1家庭环境对艺术家性格深刻与长久地影响;
2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阶层等)对艺术家的影响; 3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对艺术家的深刻影响; 4世界潮流和时代精神对艺术家的影响。
*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劳动产品具有必然性,但他是否同时也是商品,则必须有相应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它是否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实现其商业价值。
所谓艺术的商品属性,也就是它作为劳动产品和交换物双重属性的统一,缺一不可。
作为商品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首先,它是一个欣赏的对象,是精神的产品,具有不同于其它一般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
其次,艺术作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地方还在于它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风尚的影响。
*艺术美的根源
艺术美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意识中固有的,而是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就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而言,现实美是第一性的,艺术美是第二性的。
现实美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现实事物的美,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深化、和升华,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来自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的物化形态。
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体现,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而创造的第二现实的美。
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
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
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
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艺术批评的动态性受制于哪些主要因素?
举例分析。
(1)政治因素。
(2)道德因素。
(3)时代审美因素。
(4)审美的历史传统因素和外来因素。
*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1)艺术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从属于意识形态,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的意识形态。
(2)艺术的特质是审美,它是人类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体现。
艺术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
(3)艺术隶属于社会精神层面,是一种有别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它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
它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密切关系。
*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研究艺术发展规律的两种理论。
1揭示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阐释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模式。
1)认为“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2)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3)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2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动力。
人性论是随着文艺复兴而产生的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也是一个时代的艺术哲学,认为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人的本性。
*意境
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意境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身如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开三个层次:
1艺术语言,它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
2艺术形象,它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休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
艺术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
3艺术意蕴,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涵的深层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