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8590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docx

《农村初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初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docx

农村初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农村初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要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目前,农村初中由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规律研究不够,新课程标准执行也不尽完善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层次高、内容空、重智轻德的倾向还未完全扭转。

致使思想道德教育软弱无力,部分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民族自豪感淡漠了;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大公无私、艰苦朴素、诚实谦虚等基本道德素养淡化了。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广大的农村教育者认真思考的。

         

    一、明确中学思想道德目标,重视行为规范训练。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要着眼于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要克服极端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

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和自信心。

    2、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自觉地判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努力培养学生自治性、自立性、自控性、果敢性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要守时守信,遵纪守法,不怕困难,不屈不挠,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其次要结合班级具体活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

并要求学生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反对自私自利,铺张浪费,行为粗暴等不良习气。

    4、要培养学生和谐的个性品质。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有特长,养成良好的个性,一要实事求是而不傲不夸,勇于创新而不墨守成规;二要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三要具有乐观向上,充满信心,养成奋发有为、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思想道德管理。

    1、落实中学生的行为准则。

《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关键在于贯彻落实。

其次为了便于执行和评价,学校可拟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细则的内容要力求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考核和评价。

    2、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队伍。

我认为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一般有四个子系统组成:

(1)、班主任工作系统。

由教导处通过年级组实施教育和管理。

(2)、学生会系统。

由学生会、班委会及学生小组构成。

(3)、共青团工作系统。

由学校团支部、团小组对青少年团员进行教育和管理。

(4)、教育教学工作系统。

可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各科课任教师构成。

    三、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制度。

    1、开齐开足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2、建立健全学生自我教育网络。

完善学生生活会制度,经常开展互助互评活动。

    3、建立学生的训练。

新生军训、公益劳动、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班会活动都是切实可行的训练方式。

学校要调整各种教育活动的比例,应在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做出全面的时间安排,便于开展训练活动。

 

    4、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过程中去。

老师的表率作用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思想道德训练的重要途径。

老师言必行、行必果,知行并重挖掘教材的伦理道德、美学价值,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德育培养必须寓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全过程育人。

    四、健全德育评价制度。

    1、操行评语法。

    农村学生的德育考评工作也要和学生在社会上、家庭中、学校里的表现紧密地结合。

可结合具体的事例,教育学生在校做“好学生”,在家中做“好孩子”,在社会上做“好青年”,因此,学生的品德评价工作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班主任在每学期期末结束填写《素质教育报告册》时,对学生的操行评语要力求客观公正、准确科学,要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2、日常操行等级法。

    学校或教导处首先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行为准则和量化细则,拟定个条目的权重分数。

然后教师根据评分标准定期评定打分。

根据所得分数(可用百分制)再折合为操行等级(即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划分)。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项严肃的工作 ,为贯彻新课程标准下的我市中考改革实践精神,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定期对学生的品德表现进行评定,把思想道德教育纳入科学化轨道。

    总之,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的教育装备和设施已走向现代化,这不仅为新形势下的德育理论研究拓宽了领域,而且为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思路。

那么广大农村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势依然严峻,成为一项紧迫系统任务,必须引起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强大氛围,提高德育工作的社会效果,为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任弼时的人格魅力是通过时间的积累、实践的检验凝铸而成的,它主要体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忘我的奉献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

任弼时的人格魅力将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指引着人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途中,去学习,去实践,去拼搏,去奋斗。

  [关键词]任弼时人格魅力内涵

  

  叶剑英在怀念任弼时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说:

“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1](P65)刘少奇说:

“任弼时同志是一个模范的革命职业家,模范的共产党员和中国共产党的最好的领导者之一。

”[2](P363)林伯渠在悼念任弼时的挽联中写到:

“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以忘我精神始终负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向内外敌人坚决斗争,战胜一切,是为完人。

”[3](P277)胡耀邦也曾经说过:

现在我们党内找不出一个对弼时同志人品上有意见的。

一位多年跟随任弼时工作的老同志说:

“在政治上如此坚强,在重大原则上寸步不让,在理论上造诣之高,在思想上、品德上如此高尚,在个人性格上这样平和,在生活上如此克己,而弼时同志将其融为一体,这真是绝无仅有的。

”[4](P170)凡与任弼时接触过的干部、群众都一致评价:

弼时同志是非常可亲、可近、可敬、可爱的人。

任弼时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高的评价,之所以具有如此伟大的人格魅力,用贺龙的话说就是:

任弼时是内向人物,他是向内发展的,即在自己身上下工夫,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修养。

任弼时的人格魅力是通过时间的积累、实践的检验凝铸而成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处见精神。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统帅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说:

“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

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有共产主义的信念。

”[5](P110)“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6](P137)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首先就得有理想,理想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但不同的人理想也不相同,有个人成名的理想,有小家温饱的理想,也有胸怀天下的理想。

高尔基说: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任弼时就是这样一个志存高远的人。

  任弼时在青少年时期就逐步树立起一个远大的革命理想,这个理想,就是要使中国被压迫的劳苦大众都获得翻身解放,最后实现共产主义。

他正是为实现这个崇高理想奋斗了一生。

任弼时少年时期就立下了志向,他在《言志》一文中写到:

“谚云:

世上无难事,只畏有心人。

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者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

……吾今思之,毕业之后,欲志于工业。

”[7](P15)这一愿望固然是好的,但是无情的社会现实使他认识到,若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改变,兴办工业强国并无可能,他很快放弃了“工业救国”的志向,转而走出国门,到苏俄寻求救国的真理,从此,他便逐步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靠拢。

这是他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转变。

  任弼时十六岁那年便投身革命,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去苏俄学习,成为十月革命后中国最早赴苏俄留学的先进青年之一。

“只以人生原出于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

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8](P28)这是十七岁的任弼时奔赴苏俄留学时给父母的信中谈到的,这也是他对自己理想信仰的铮铮誓言,充分体现了他具有以改造天下为己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他决心将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

  任弼时所具有的崇高的理想信仰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成为他的一大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革命战争年代,不管遇到什么艰难困苦,他总是教育身边的同志“要坚定,要团结,要看到光明的前途,要鼓起斗争的勇气,去夺取胜利。

”[9](P72)一位随弼时工作多年的同志说:

“在任弼时同志面前,慌张的人会变为镇定的人,软弱的人会坚强起来。

”[10](P98)弼时总是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大家。

在革命活动中,他曾经两次被捕入狱。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严守党的秘密,不屈不挠,而且叮嘱难友说:

“宁可牺牲自己,不可牵连同志,要保卫党”,充分体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他坚定不移地把握住革命的航向,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坚决斗争,从而维护了真理,保卫了党的利益。

这也充分体现了任弼时对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表现了他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的崇高品质和坚定的立场。

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曲折斗争中,在经过无数次胜利与失败中,任弼时始终胜不骄、败不馁,他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奋斗着,为中国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二、忘我的奉献精神

  

  任弼时人格魅力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忘我的奉献精神。

正如叶剑英所说的:

“从十六岁起,他就把他的一生贡献给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人民解放和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不知疲倦地、忘我地和敌人进行战斗。

”[11](P65)“但是,弼时同志却终身都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一心只有党和人民的利益,从不计较什么名誉地位,不管人家知道不知道,他总是三十年如一日地为党、为人民贡献出他的一切。

”[12](P65)他的忘我奉献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忘记自己的身体健康。

任弼时总是想着为党、为革命、为人民做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却从不考虑。

由于两次被捕入狱遭受敌人的酷刑摧残,弼时的健康状况很差。

第二次被捕出狱以后,组织上决定让他休息一段时间,而弼时却坚毅地说:

“我在牢房里已经休息够了,现在要抓紧工作,把坐牢耽误的时间补回来。

”从此他学习抓得更紧了,工作也更忙了。

敌人的牢房、酷刑可以摧残弼时的身体,却无法动摇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忘我的奉献精神。

早在延安时期,弼时的身体状况就很不好,血压很高,医生劝他休息,他不肯,反而劝医生不要向毛主席报告。

他在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从人事安排到谁吃大灶、中灶、小灶都要管,由于处理问题周到,待同志和蔼可亲,被称为“党内的老妈妈”。

中共“七大”以前,他的病就很严重了,但他却以坚强的意志来支撑,带着重病参加领导整风运动和组织召开党的“七大”,他是中央队伍中身体最差的一人,又是最忙的一人。

在转战陕北途中,党中央决定让他到米脂县杨家沟休息。

但他到杨家沟后,一直没有停止工作,坚持看文件、电报,访问村里的干部群众,调查土地改革中的问题,写出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一文,这篇文章成为当时纠正土改“左”倾错误的指导性文件。

在他身体越来越差的情况下,他仍然担负着很繁重的工作,参与指挥了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弼时更是常常忘记自己重病在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经常和他接触的同志都说:

“他就是这样一个忘我的人,工作起来好象病都被赶走了。

”有一次他工作到深夜,医生和工作人员都担心他的身体健康,劝他早点休息,而他却说:

“没有关系,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肩负着革命的重担,能坚持一百步,就不应该走九十九步。

”[13](P151)“我们的工作,只许朝前赶,不容往后拖呀。

”[14](P152)他为革命、建设想的太多了,做的太多了,以至于积劳成疾,但他为自己想的却太少了。

他也经常向身边的人表示,自己活不长,所以抓紧时间工作。

“春蚕到死丝方尽”,在他逝世的前夕,还请求党和毛主席同意他工作,还在关心朝鲜的战局问题。

弼时就是这样,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忘我地工作,奋斗不息。

正如刘少奇在追悼他的大会上所说的,任弼时同志“在整整三十年间,埋头工作,不计名誉、地位,不顾严重病情,以全部精力从事中国人民革命解放事业。

”[15](P363)

  忘记自己的功名地位。

任弼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是我党的5位最高领导成员之一。

他虽然身居要职,地位很高,但却始终严格地要求自己,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党员、普通的劳动者、普通的工作人员,从来不搞特殊。

他总是及时缴纳党费,按时参加党的小组会议。

他说:

“在党内,任何个人不管他是军长、政委,都是普通的一员,都要服从组织,决不能做特殊党员。

”虽然弼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很高,但他仍然很谦虚,乐意和同志们讨论、探索新问题。

他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不随便批评别人,总是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来共同学习。

他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谦虚诚恳的崇高品德为大家所深深折服,大家都称赞他是可亲可敬的人,也敢于在他面前吐露真言。

党中央每作出一项重大决策,他满腔热情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全党。

任弼时担任中央秘书长时正值陕甘宁经济最困难的时侯,党中央号召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弼时向三五九旅的王震要了一部纺车,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普通劳动者。

他在工作之余,就像村妇一样盘腿而坐,练习纺线,成绩提高很快。

1943年,他参加中央机关在杨家岭举行的军民纺线比赛,获得了第一名。

  忘记自己的个人利益。

任弼时虽然是有职有权的人,但从不以权谋私,他一直克勤克俭、克己奉公,被全党全军视为典范。

他不怕坐牢的酷刑、不怕长征中的艰险、不怕艰苦的生活,惟独有“三怕”:

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

他的“三怕”充分体现了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质。

他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了艰苦朴素的本色。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和广大干部战士在生活上没有区别,穿的是同样的衣服,吃的是同一锅饭。

解放后,他仍然保持着过去的传统,他常说:

“进城了,我们更要注意节约。

”他身体力行,言行如一。

刚解放实行的是供给制,他经常检查菜金是否超过标准,生活用品是否超过制度。

进入北京后,他住在一所不大的旧房子里,面临大街,噪音很大,影响工作和休息,组织上建议他搬到一个机关驻地去,但他却不肯因为个人而牵动一个机关,一直到他逝世,房子都始终没换。

他逝世前盖着的被子,是1935年长征时战士送给他的战利品,一条毯子,是1934年红六军团突围时缴获敌人的,一条背心是爱人陈琮英在延安时用一条毛围巾改织的。

  

  三、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任弼时故居展览馆里,保存着弼时小时侯精心雕刻的各种各样的图章,其中,在一个自制的小竹笔筒上,工工整整地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字,这四个字成为他几十年革命生涯中一个最高的准则。

他在青年时期,就反对不顾环境的模仿主义,倡导按实际情形运用经验与理论。

1925年,他在《怎样布尔什维克化》一文中指出,“学习列宁主义”,“必须按中国实际情形去解释我们的理论,庶可得到思想上的胜利”;“注意分析中国社会,按客观事实而运用经验与理论”。

他担任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以后,更是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不惟上,不惟书,实事求是。

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任弼时的一个突出优点,更是他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

  注重调查研究。

这是任弼时工作作风的一个突出特点。

无论是经济工作还是政治工作,他都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经济工作上,最好的例证就是1948年所作的《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为了正确解决当时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从详细阅读有关资料和各解放区送来的书面报告,到亲自找各级干部直至农会主席谈话,他认真听取各种意见,细致分析一个县一个村的典型材料,经过这样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才形成上述著名的报告。

这个报告对于土地改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得具体、正确,把土地改革问题在理论上推进了一步,对各解放区土改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工作上,弼时也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保护了一大批同志和干部。

1931年,在湘赣苏区,由于受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开始抓“AB”团和搞“肃反”,许多同志被错误地打成“右倾保守主义”,但弼时不听一面之词,他广泛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倾听王震等许多忠实同志的意见,采取慎重的态度保护了一大批同志。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任弼时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对待整风中的审干问题,就是突出一例。

在整风运动中,负责审查干部的康生,背离整风运动的精神,不调查,不研究,随意地抓人、关人,把这些人随意地戴上特务、叛徒、反革命的帽子。

弼时了解这个情况以后,说:

“我们的革命队伍,哪能越革反革命越多呢?

我不信。

应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

”任弼时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毛泽东,从而使整风运动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任弼时是一位作风严谨、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所提出的政策都是建立在他反复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的基础之上的。

翻阅他1947年至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之间的工作笔记,可以看到大量的调查记录,其中包括实地亲访、座谈记录、情况报告以及一些统计数字和表格。

这些记录下来的实际情况资料,是任弼时考虑政策的重要依据,这也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他深入调查研究的活动轨迹。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任弼时对于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他具有异常冷静的头脑,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对党内各种不正确的倾向,善于进行斗争,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在大革命濒临失败的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作斗争,积极建议党要有自己的独立主张,要实行土地革命。

当时,他才二十来岁,却敢于向党中央领导陈独秀提意见,坚持真理。

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以后,任弼时临危受命到长沙处理善后事宜。

他到长沙以后,没有简单地服从共产国际代表,没有机械地执行中央的决定,而是从实际出发向中央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停止长沙暴动计划,避免了毫无意义的流血牺牲,为革命保存了实力。

这在当时党内“左”倾冒险主义正在滋长和共产国际代表正以“教父”姿态凌驾于中国共产党人之上的情况下,弼时的做法,确实具有非凡的勇气。

长征途中,他坚定地维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维护党的团结,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作斗争,终于使党和红军摆脱了危机,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

抗日战争初期,当王明以共产国际代表自居,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时,他受中央委托,到共产国际系统介绍中国的实际情况,阐明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性,取得了共产国际的理解和支持。

不久,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基本纠正了王明的错误,这与弼时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任弼时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但他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的无穷人格魅力已经并将继续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足以号召人、凝聚人、激励人,指引着人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途中,去学习,去实践,去拼搏,去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