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考点大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8545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4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考点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考点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考点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考点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考点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考点大全.docx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考点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考点大全.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考点大全.docx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考点大全

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狭义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的资源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要对资源进行配置。

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

信息、激励、偏好条件。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相互独立的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决策权力,个人也拥有比较充分的消费和就业选择的权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1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2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4所有经济活动都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

(市场、企业、政府、法律)市场经济存在和运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规范的市场主体、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的市场规则、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节包括:

1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出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3建立宏观调控体系;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主要任务:

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分为:

公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

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表现为国有经济。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集体所有制。

私有制包括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和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个体所有制和私营经济的差别是:

是否雇佣劳动。

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的重要形式。

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所有制前提下财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也可以有同一种实现形式。

产权基本特征:

独立、排他、流动性、可分性。

判断产权的权能是否完整,主要从所有者对它具有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来衡量。

现代产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其特征:

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产权制度的核心是明晰产权。

现代企业制度含义:

指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法人企业制度,也叫现代公司制度。

基本形式:

公司制。

公司制特点: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基本特征:

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权相分离。

主要内容:

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有限财产责任制度、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①委托代理关系—构建有效的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是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

②企业资产所有者的有限财产责任制度。

③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法人财产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财产权利被分解为财产终级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

④法人治理结构。

是指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

核心是构造权力制衡机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关键是确立企业的法人财产权。

第二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需求的构成要素:

购买欲、购买力。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影响需求的因素:

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产品价格(最关键、反向)、互补品价格(反向)、替代品的价格(同向)、预期。

需求曲线两种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任何商品价格下降都等于实际收入的提高)和替代效应。

影响供给的因素:

产品价格(正向)、成本(反向)、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如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国家政策。

供给曲线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均衡价格是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1.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2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当市场供求同时发生变化时,市场价格的变化取决于:

两个方面的变动幅度和变动方向以及两者的对比关系。

最高限价分析:

1最高限价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2属于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措施。

3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往往出现供不应求。

4要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或分配措施。

5只宜短期、局部实行。

保护价格分析:

1目标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2属于政府干预措施。

3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需建立政府的收购和储备系统。

4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主要是农产品。

需求价格弹性:

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1)点弹性:

是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弹性,即价格发生微小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

(Ed为负数,为简便起见,取其绝对值)

(2)弧弹性:

弧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

点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

.需求价格弹性基本类型:

需求富有弹性Ed〉1、需求单位弹性Ed=1、需求缺乏弹性Ed〈1.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正向)。

2商品的重要性(反向)。

基本必需品,弹性小。

非必需品,弹性大。

3商品用途(正向)。

4时间(正向)。

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

1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Ed〈1,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同方向。

2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Ed〉1,反方向,此时才适于薄利多销政策。

需求交叉弹性:

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Eij=商品i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商品j价格的相对变动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类型:

1两种商品为替代品时,因商品的需求量与替代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Eij〉0。

2两种商品为互补品时,因为商品的需求量与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则Eij〈0。

Eij=0时,两种商品无关。

供给价格弹性:

指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和供给量是呈同方向变化的,因此Es为正值。

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

Es>1,供给富有弹性;Es<1,供给缺乏弹性;Es=1,供给单位弹性;Es=0,供给无弹性;Es=∞,供给完全有弹性。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时间(首要因素,正向)。

2资金有机构成。

产品的资金有机构成低,短期供给弹性较大,而长期供给弹性则小一些。

3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正向)。

第三章 生产成本和市场结构

机会成本:

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

隐成本是指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即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

成本函数,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

类型:

1短期成本函数:

有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分。

C=b+f(q)。

2长期成本函数:

无固定成本。

C=f(q)两者区别在于是否含有固定成本。

短期成本函数分析

(1)短期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

(2)平均成本(平均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3)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即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产量变动引起的可变成本的变动。

成本曲线

(1)总固定成本曲线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2)总成本曲线是从纵轴一个截点,即产量为零时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的那个点开始,随产量增加而逐步上升的曲线。

刚开始以递减的速度上升,之后以递增的速度上升。

(3)总可变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之后随产量增加而上升。

(4)平均固定成本曲线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逐渐接近横轴(5)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6)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交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相交之前,MC<ATC,ATC下降;相交之后,MC>ATC,ATC上升。

(7)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相交之前,MC<AVC,AVC下降;相交之后,MC>AVC,AVC上升。

(8)无论上升或下降,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快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当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正好相等时,(平均可变成本)处于最低点。

市场结构,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

即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

划分市场结构依据:

1.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主要区别)、3.进入障碍的大小。

类型:

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市场。

特征:

1.完全竞争市场,又叫纯粹竞争,其特征为:

(1)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或买者和卖者,生产者规模小。

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

(2)产品同质,无差别。

(3)资源自由流动。

(4)信息对等。

如某些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等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2.完全垄断市场,整个行业只有唯一供给者。

成因:

(1)政府垄断;

(2)对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3)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而形成的完全垄断;(4)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密切关系)。

特征:

(1)只有一个生产者,它是价格的决定者;

(2)产品独特;(3)其他企业进入常困难。

如公用事业、电力、固定电话。

3.垄断竞争市场,又叫不完全竞争市场,特征:

(1)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产品具有差别(3)进入或退出市场容易。

垄断竞争是比较符合现实生活的市场结构,如香烟、啤酒、糖果。

4.寡头垄断市场,特征:

(1)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

(2)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3)对价格很大程度的控制;(4)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如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

四种市场结构分析表(按竞争程度由高到低、垄断程度由低到高排序)

市场结构

生产者数量

价格控制程度

产品差别

进出难易

典型行业

完全竞争市场

很多

价格的接受者

农产品市场如玉米、小麦

垄断竞争市场

较多

一定程度控制

较易

香烟、啤酒、糖果

寡头垄断市场

少数

较大程度控制

有一定或无

较难

汽车、钢铁

完全垄断市场

一个

价格的决定者

无相近替代品

很难

公用事业、电力、固定电话

完全竞争市场分析:

完全垄断市场分析:

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

这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

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企业的成本曲线是相同的。

完全垄断企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了均衡产量,根据这个产量就可以确定均衡价格。

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而产品价格较高,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但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完全垄断企业并不是为所欲为的。

价格歧视:

也叫差别定价,分类:

1完全价格歧视——价格因人因量而异。

2批量作价——价格因量而异。

3第三类歧视——价格因人而异。

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是:

1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

2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的,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

如果这两个条件能够满足,那么,企业就可以通过对缺乏弹性的市场规定较高的价格,而对富有弹性的市场规定较低的价格,以增加总收益。

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

第四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第一节 市场失灵的含义和类型

资源最优配置:

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

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和变坏。

帕累托改进:

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状态,即经济效率,指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经济主体理性、信息完全、市场竞争、经济主体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市场失灵,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

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

不完全竞争市场特点:

1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2资源不可自由流动,3产量不是最大,4市场价格不是最低,5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6消费者难获取最大满足,7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8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外部性——外部影响,指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产权不清晰引起的。

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导致资源配置失当。

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多,超过了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存在外部经济时,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这就是资源的无效率配置。

公共物品:

特点: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分类:

纯公共物品(完全非竞争性和完全非排他性,如国防、治安,只能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

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

由于纯公共物品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更愿意采取“搭便车”行为,低报或者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最终导致市场产量远远低于最优产量。

对于准公共物品来说,如教育、医疗服务等,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准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第二节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政府应对市场干预方式和措施包括:

1.为了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还可以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

2.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以及明晰产权。

3.为了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

4.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五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国内生产总值三种形态:

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注意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

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

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

支出法:

包括:

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

①消费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各种服务的支出。

不包括居民建造住宅的支出。

②固定投资支出用于投资的物品属于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分为居民住宅投资和企业固定投资。

③政府购买。

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④净出口,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

用支出法计算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

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其中,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收入法——也称要素成本法。

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的收入。

①生产要素收入包括工资、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公司税前利润。

②非生产要素收入包括:

一类是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另一类是资本折旧。

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四项: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国民总收入(GNI):

即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范围作为统计标准;而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作为统计标准。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设备折旧国民收入(NI),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间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NI=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或NI=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属于非生产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

(1)无法反映全部经济活动,例如地下、个体、非市场经济活动。

(2)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福利的变动。

第一,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生态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不能反映闲暇增多给人们带来的福利。

第二节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

为了分析简便起见,先不考虑折旧。

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

1从支出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

GDP=Y=C+I。

2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用字母S表示。

GDP=Y=C+储蓄S。

由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从这两种角度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相等。

GDP=C+I=Y=C+S,即C+I=C+S,得到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

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定义得出的。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经济。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G和转移支付T。

1从支出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GDP=Y=C+I+G。

2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仍是所有要素所得的收入之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交纳税金。

但是,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政府的净收入就要去掉这部分支出,即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那部分收入。

政府净收入T=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TO-政府转移支付TR。

公式I=S+(T-G),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GDP=C+I+G+(X-M),I=S+(T-G)+(M-X)就是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心理规律角度考察了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α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储蓄函数:

根据凯恩斯的假定,收入是决定储蓄最主要的因素。

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主要一个确立,另一个也随之确立。

第六章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1.劳动投入数量、2.资本投入数量、3.劳动生产率、4.资本的效率。

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两因素分解法: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即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三因素分解法:

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利用经济增长核算方程,我们还可以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就是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也叫“索罗余值”。

经济增长方式:

1.粗放型增长,是指在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不变或提高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或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2集约型增长指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变或增加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或提高生产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我们可以用索罗经济增长因素分解法测度经济增长究竟是属于粗放型增长还是属于集约型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

一个国家或地区应以何种经济增长方式为主,是由该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一般来说,初期以粗放型为主。

当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后,可从粗放型增长为主逐步转向以集约型增长为主。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核心是:

技术进步、制度创新、改善管理。

为此,①必须调整投资方向,大力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②必须增加教育的投入,为增加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技术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③继续推进和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

.经济周期:

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经济总量指标。

经济周期类型:

1按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分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2按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不同,分为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