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8503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docx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美德故事.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docx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虞舜耕田

诗曰:

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

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

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

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

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

父亲叫“瞽叟”②,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

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

于是父亲再娶。

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

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

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

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

“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

”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

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因此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

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喜。

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

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

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

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

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

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

但惟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

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

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

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

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的娥皇和女英早已为他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

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

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

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

当象得意地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的脸色,仍旧若无其事。

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

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

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

在这儿,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

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

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

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

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

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

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

于是进一步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

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归,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信舜的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还是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

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

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

“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

”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继而潸③然泪下!

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

“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有为者,亦若是!

”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

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

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遭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

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仲由负米

诗曰:

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

他非常孝敬父母。

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

经常吃野菜度日。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对他很是礼遇。

俸禄非常优厚。

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呀!

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子路不仅是一个孝子,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敬重老师的人,但他个性刚猛,比较急躁,所以孔子给他以特别的教诲。

有一次子路将要出使他国,向孔子辞行,孔子就以五种禁诫之事赠予子路,为政时要注意:

不强不达、不忠无亲、不恭失礼、不信无复、不劳无功,希望他能好好地以五种禁诫来警示自己。

1.不强不达:

一个君子如果有理想有目标,可是不能承担责任,不能坚强,不能发奋图强,就没有办法达到目标,实现理想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告诉他一定要坚强。

2.不忠无亲:

做事一定要忠于职责,否则就没有办法团结为你效劳的人。

3.不恭失礼:

做任何事情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没有发自内心真诚的处事态度,就是个失礼之人,也没有办法广结善缘,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要推动政事就很困难。

4.不信无复:

人一生最讲究的就是信用,如果一朝失信于人,往后要别人相信会更加困难。

5.不劳无功:

做官之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凡事要躬亲,做好典范,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手下的人不愿意向你学习,你如何施展你的抱负呢?

子路在回卫国帮助国君平叛时,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击中,帽子的带子断了掉在地上,他从容地把帽子戴好,整理好自己的衣服,说:

“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

”他不幸死于卫国的噩耗传来,孔子非常痛心,自从他收子路为门生后,子路经常跟随在老师身边。

孔子说:

“有子路在我身边时,从来没有任何人敢对我恶言相向,也没有人敢污辱我。

”所以他很感慨,痛心一位贤才就这样死于卫国。

子路的这种精神是孔子教诲他的,一个君子从始至终都要恭敬有礼。

所以子路在临终还仍然牢记老师的教诲,可见孝顺的人一定是尊师重道之人,子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地诚敬。

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地递减。

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

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

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闵损芦衣

诗曰:

孝哉闵子,衣芦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③的人。

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

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

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

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

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丝絮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也感觉不到冷。

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

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

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

假如今天是我们,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是否能够承受?

是否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

可是子骞一点也不怨恨他的后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

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

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

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缰绳脱落了,这样就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

因为子骞驾车的技术一向很好,今天却大失水准。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就非常生气地抽了他一鞭子,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

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丝絮的影子!

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得了呢。

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冻成这样,遭这样的罪,是自己没有尽到作父亲的责任啊!

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品行恶劣,对继子如此狠毒。

子骞的父亲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

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这就是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冻挨饿了。

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

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从此也把子骞当成和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

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

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结局为之转变,避免了沦落到如此悲惨境地。

而造就这种转变的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

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不禁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

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地相处。

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和许多的不愉快。

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

曾参养志

诗曰:

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其指,负薪归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与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优秀学生。

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顺承亲意、养父母之志的孝行,成为后世普遍赞美和效仿的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饭的时候,曾子一定都会细心观察和体会父母的饮食口味与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牢牢记在心里。

因此,一日三餐,曾子总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

父亲曾点深受圣贤教诲的熏陶,平常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邻里乡亲。

对于父亲的这个习惯,曾子也同样铭记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过饭后,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向父亲请示,这一次余下的饭菜该送给谁。

在曾子的心中,时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爱的一切事物,他也都会放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随时可以满足父母的心愿。

父亲平时很喜欢吃羊枣,曾子就会在外出时尽量给父亲多带回一些。

待父亲过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枣,他就想到父亲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无限的伤痛。

所以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枣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

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

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还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

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

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

从此,曾子没有再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儿子曾元从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后来也成为了贤达之人。

曾元长大成人之后,因为思念自己的母亲,向父亲请求是否可以把母亲接回来住,但是曾子并未答应。

他告诉儿子说:

“人一生最重要的无过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

一个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这个家能够承上启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导子女、辅佐丈夫。

由此可见,曾子极其重视孝道。

他认为妻子连蒸梨这种小事都处理不好,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

怎能尽到一个儿媳、母亲和妻子的本分?

如此身教会有损于家风,导致家门不修,也会影响到后世子孙。

所以与妻子分离也实在是不得已之举。

曾元听到父亲这番意义深远的话语,也理智地认同了父亲的看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过一个叫“胜母”的地方,他很避讳这个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这个地方。

孔子知道曾子是一个孝子,所以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

在《孝经》当中,孔子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

他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

由此可见,曾子的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曾子不但对于奉养父母的身体非常重视,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当中,也非常谨慎,惟恐有辱父母养育之恩,担心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同时,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时刻以自己的修身来做学生们良好的行为典范。

所以,他的学生“子思”继承了他“养志”的精神,不仅使自己成为了贤人,他的学生“孟子”后来则成为“亚圣”。

曾子一生秉承孔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

他不但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还做到了“谨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这些德行流传于后世,培育他的学生。

而由他所传述的《孝经》,也流传千古,直至今日。

期间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与朝代。

纵观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希望他们能有所成就。

然而,成就“功名利禄”并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学问”才算真有成就。

老莱斑衣

诗曰:

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烂漫天真。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生平众说纷纭。

《史记》怀疑老莱子就是老子,但是历史上并不可考,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没有人知道。

老莱子生性非常孝顺,他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都用来供养双亲。

父母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极尽关怀照顾,非常体贴。

父母在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家里充满祥和。

人如果能在晚年安享天伦之乐,这样的人生是多么有意义,多么令人欣慰。

老莱子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是他在父母面前,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一个“老”字。

因为上有高堂,双亲比自己的岁数都要大得多,而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开口说老、闭口言老,那父母不就更觉得自己已经走入风烛残年,垂垂老矣了吗?

更何况,许多人即使年事已高、儿孙成群,也总是把自己的儿女当成小孩一样来看待。

不难想象,一个人年过古稀,他的父母少说也有九十多岁了。

大多数年近百龄的人,身体都会比较虚弱,而且行动不便,耳聋眼花。

要跟他讲讲话,可能他已经没有办法听得很清楚了。

由于腿脚不太灵便,纵使想要带他们到处去走走看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老人家的生活,往往都比较孤寂、单调。

善解亲意的老莱子很能体恤①父母的心情,为了让父母能够快乐得起来,他装出许多活泼可爱的样子,来逗双亲高兴。

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在孝顺父母的方式上,老莱子别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方式。

有一次,他特意挑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在他的父亲生日那天,他身着这件衣服,装成婴儿的样子,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地跳起舞来。

一边嬉戏玩耍,一边迈动轻盈的舞步,真像是童心未泯的小孩儿,特别逗人开心。

从他挥洒自如的动作中,还可以看出,为了不让父母操心,天性孝顺的老莱子,对身体的健康始终非常地关注。

所以虽然年过七十,但还能轻松活泼地在父母的面前,迈动轻快诙谐的舞步,让父母欢喜。

一天,厅堂旁边刚好有一群小鸡,老莱子一时兴起,就学老鹰抓小鸡的动作,来逗双亲高兴。

一时鸡飞狗跳,热闹不已。

小鸡一颠一颠地到处跑,特别可爱。

而老莱子故意装成非常笨拙的样子,煞费苦心,而又无可奈何。

看到这番情景,双亲笑得合不拢嘴,温馨的画面,流露出人伦至孝的光辉。

为了让父母在生活上有喜悦的点缀,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会出一些点子,逗父母开心。

有一次,他挑着一担水,一步一晃地经过了厅堂的前面。

突然“扑通”一声,做一个滑稽的跌倒动作,父亲哈哈大笑。

“这个孩子真是养不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母亲说完也笑了。

年纪大的人眼睛昏花、耳朵不灵,行动更是不便,老莱子就在家里扮演一个快乐的丑角。

他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年纪大的人,在父母面前,他永远都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父母的探望、体贴。

让我们摒弃自私与冷漠,像老莱子那样,做一个懂得体贴关怀的人,做一个用心去感受别人需要的人。

《礼记》云:

“恒言不称老。

”为人子女永远不要在父母的面前,声称自己已经老了。

一位孝顺的孩子,总是会想方设法让父母觉察不到岁月的流逝、年纪的增长。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连孩子都老了,那父母不就更为年迈了吗?

他们听了之后,该多么伤心啊。

所以,在父母的面前,为人子女不应当提到“老”这个字。

为了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老莱子想尽种种办法来体慰父母的心。

他把这句善体亲心的话,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个幸福的家庭,千百年来,令人羡慕不已,赞叹不尽。

郯子鹿乳

诗曰:

郯子亲老,双目皆瞽,入鹿群中,为取鹿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

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郯子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混进鹿群中取鹿乳。

猎人看到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

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

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

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后来,他做了郯国的国君,所治理的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

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

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汉文尝药

诗曰:

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

汉文帝,姓刘名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爱民如子,注重发展农业,到了播种的时候,亲自带领大臣到乡下耕地、播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他身为皇帝,非常虚心,而且知错就改,在位期间,没有建新宫室,把省下的钱用来照顾孤儿和老人。

他治国有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皇帝,与汉景帝一起被誉为“文景之治”。

在他八岁时,高祖封他做代王,因为他是庶出的,母亲是薄姬,后来称薄太后。

汉文帝的天性很孝顺,薄太后曾经生病整整三个年头之久,文帝心忧如荼①,早晚侍奉毫无倦怠,和颜悦色来安慰自己的母亲,用亲情为母亲解忧,照顾得非常周到。

夜间睡觉的时候,衣不解带,每次端药都要亲自尝一尝后再给母亲喝,可见汉文帝的至孝之心!

虽然贵为天下之尊,奴婢成群,但他都亲自来侍候着自己的母亲,以自身的仁、孝治天下。

言教不能令人折服,唯有身教能摄于无形。

这个故事说明,孝不分贫贱,不分富贵。

只要你有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恪尽职责,都可以尽到孝道。

郭巨埋儿

诗曰:

郭巨埋儿,雷震儿活,天赐黄金,官不得夺。

汉朝郭巨,家里很贫穷,兄弟三人,父亲去世后留下一些家产,郭巨都分给其他兄弟,却将母亲接到自己家奉养,克勤克俭地生活。

后来,家里添了个儿子,生活更加艰苦,母亲总将好吃的留给孙子,郭巨很心痛,就让孩子在吃饭时出去玩。

有一天孩子出去玩,溺水而亡。

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叮嘱妻子,千万不要让母亲知道,并对妻子说:

“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丈夫的话,赶紧挖坑。

当挖到三尺深时,突然有一雷巨响,震醒了她的儿子,这时看到坑内有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十六个字。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供养孩子。

江革负母

诗曰:

江革避难,负母保身,乱平贫苦,行佣供亲。

东汉江革,字次翁,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正遇王莽作乱,所以他就背着母亲逃难。

在逃难中,经常遇到盗贼,这些盗贼不但想要劫他,还想让他当盗贼。

面临这种情形,江革就在盗贼面前苦苦哀求,希望盗贼能念他老母没有人赡①养,放他一马。

盗贼看到孝子如此诚心诚意地哀求,所以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杀他,甚至有的还告诉他如何行走,以免再遇到盗贼。

有的盗贼被他感动,思念自己的母亲,便纷纷解散了,可见做盗贼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因为一时社会动荡,环境所迫,才沦为盗贼。

因此江革虽然多次遇到困难,多次遇到艰险,到最后还能得到这些盗贼的帮助,转危为安,可见孝道的力量有多么大!

孝道感染力有多深!

后来盗贼被平息之后,江革就带着母亲一起走到下邳②(今江苏睢宁北)居住。

因为非常贫穷,他就找了一份苦力挣钱供养母亲,挣的钱再少,也买最好的东西给母亲,自己破衣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母亲去世后,江革非常哀伤,晚上睡觉都不脱孝服。

他的行为不但感动邻里,还感动了地方的父母官,在汉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但是不久,他就辞官返乡。

皇帝非常敬重江革的为人,决定朝廷要年年慰问江革,而且他一生所得的俸禄由朝廷来供给。

江革的孝行堪与日月争辉,为天下人所共知,他的孝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人人称他为“江巨孝”。

蔡顺拾椹

诗曰:

蔡顺丧父,世乱岁荒,拾椹奉母,赤黑分筐。

西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