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辛弃疾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324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贺新郎辛弃疾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贺新郎辛弃疾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贺新郎辛弃疾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贺新郎辛弃疾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贺新郎辛弃疾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贺新郎辛弃疾答案.docx

《贺新郎辛弃疾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贺新郎辛弃疾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贺新郎辛弃疾答案.docx

贺新郎辛弃疾答案

贺新郎辛弃疾答案

【篇一: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xt>《登建康赏心亭》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

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

其词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2.他的作品《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著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关于豪放词常识

1.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2.豪放派特点大体是:

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创作视野较为广阔,用事较多,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

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

3.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

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4.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如苏词《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辛词《粉蝶儿?

昨日春》、《青玉案?

东风夜放》(亦名《青玉案?

元夕》)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5.《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水龙吟”是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

词的题目。

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市,是东吴、东

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问题导学】(课前完成)

四、文本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词。

①遥岑:

远山。

岑:

这里指小而高的山岭。

②献愁供恨:

呈现;供给。

③断鸿:

失群的孤雁。

断:

丢失。

④登临意:

心情;用意。

⑤休说:

不要说。

休:

不要。

⑥树犹如此:

尚且

⑦倩何人唤取:

请求;央求。

⑧揾英雄泪:

拭,擦;揩拭。

⑨堪脍:

正好可以把鱼肉切细。

堪:

可。

脍:

名作动,把鱼肉切细。

⑩玉簪螺髻:

玉簪,碧玉簪。

螺髻:

螺旋盘结的发髻。

比喻远山秀美。

⑾流年:

流逝的年华(时光)。

3.理顺下面文言句子的正确顺序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

五、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

①指出韵脚字:

际、髻、子、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

请给这首词划分朗读节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合作探究】

1.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

2.译文

楚地的天空,辽阔千里,处处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眺望遥远起伏的山岭,犹如美女头上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向远处眺望,。

我把宝刀看了又看,把亭上栏干拍遍,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领会自己的用意,无人是知己。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二)

《登建康赏心亭》

【问题导学】(课前完成)

一、自主学习上阕

1.答: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有:

辽阔雄浑的江天、清丽秀美的远山、楼头斜照的落日、断鸿失群的孤雁,这些景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空寂苍凉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愁怨孤寂的心情。

2.答: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远的山岭,像美女插着玉簪的螺髻。

这里移情入景,将清丽秀美的山景人格化,比喻为一个满怀愁恨的姑娘,表达了作者满怀愁恨的心情。

(2)“落日楼头”: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3)“断鸿声里”:

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

3.答:

自喻,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南宋统冶集团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4.答:

表动作的词是:

看、拍、会、登。

“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以物比人,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合作探究】

一、1.①张季鹰乐于归隐。

出自《晋书?

张翰传》及《世说新语?

识鉴》篇,是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莼羹鲈脍的故事。

这是一个反面典故。

②许汜谋取私利。

出自《三国志?

魏志?

陈登传》,是刘备责备许汜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的故事。

这是一个正反两面典故,刘备是正面,许汜是反面。

③桓温慨叹时光流逝。

出自《世说新语?

言语》篇,是桓温经金城见所种柳树而叹年华流逝的故事。

这是一个正面典故。

2.答:

①作者用张季鹰乐于归隐典故,既表明自己所处南宋时的政治环境与张季鹰相似,朝廷也是昏庸黑暗,又表明自己虽处逆境,却不愿像张季鹰那样弃官还乡,为全身远祸而归隐,要不忘国事,努力抗争。

②用许汜谋取私利和刘备雄才大略典故,意在表明尽管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但也决不会像许汜那样去经营个人的舒适生活,而要像刘备那样胸怀雄心壮志,决战疆场。

③用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典故,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3.答: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指代少女。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劝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写出了英雄失落的孤独与痛苦心情。

4.答:

诗人的苦恼没有人能够理解,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

呼应上片末“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更深一层地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二、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

主旨:

全词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艺术特点:

写景抒情,景情结合;比喻用典,褒贬分明。

【课后问题设计】

答:

这一句用的是移情(拟人也可以)的手法。

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篇二:

论辛弃疾23首《贺新郎》词】

论辛弃疾23首《贺新郎》词

作者:

沈燕

摘要:

《贺新郎》一调在宋代颇为流行,共430多首,辛弃疾有词23首,且名作较多。

其章法、句法和用韵等皆体现出该调的基本特征和情感基调;用语用典,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化用前人诗文熔铸经史子集入词等反映出辛词创作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

辛弃疾《贺新郎》章法用典化用

据宋代的传词情况看,《贺新郎》一调盖发端于苏轼,以《东坡乐府》所收《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为最早,苏轼仅此一首[1]。

宋人杨湜《古今词话》以苏轼该词为最早[2]。

苏轼之后,该调的创作一直处于渐进阶段,直到辛弃疾作《贺新郎》,才完全走向成熟。

据唐圭璋编《全宋词》,宋代填《贺新郎》的有130多人,词作430首左右[3]。

辛弃疾《贺新郎》一调下辖词23首,题材有咏物怀古,如《赋滕王阁》、《赋琵琶》;写景怀人的《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评诗议政的《用前韵送杜叔高》;送别唱和的《别茂嘉十二弟》、《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题咏亭阁的《题赵兼善龙图东山园小鲁亭》、《题傅岩叟悠然阁》等。

创作时间集中于带湖、飘泉退闲时期,分别有词8首、11首。

从数量看,辛词该调作品不是最多,但从质量看,则达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

一、比较规范的词律

+∣——∣(韵)∣——(豆)+—+∣(句)∣——∣(韵)+∣+——+∣(句)+∣——+∣(韵)+∣∣(豆)——+∣(韵)+∣+——+∣(句)∣+—+∣——∣(韵)+∣∣(句)∣—∣(韵)

+—+∣——∣(韵)∣——(豆)+—+∣(句)∣——∣(韵)+∣+——+∣(句)+∣——+∣(韵)+∣∣(豆)——+∣(韵)+∣+——+∣(句)∣+—+∣——∣(韵)+∣∣(句)∣—∣(韵)

《贺新郎》是双叠常用词调,116字(按“柳暗凌波路”一首为117字),上下片各10句,两片第二句以下平仄、用韵皆同;上下片各押六仄韵,即第一、三、五、六、八、十句押韵。

从韵律上看,上下片除五六两句皆押韵之外,其余均两句一韵。

用韵较密,适于抒发激越悲壮之情。

而且用入声韵者为多,共九首,主要集中于“月”部的月、发等字,“薛”部中雪、说、绝、别、裂等,“屑”部韵中铁、咽、切等,薬韵的薬、约、攫、脚等,鐸韵的阁、乐、鳄、

【篇三:

答案】

的影子倒映在江面,凉风吹来,微波涌动,让人仿佛感到古城在轻轻摇荡。

“摇”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秋月下临江古城的令人神往的动态美。

(前一句1分,后一句2分)

2.诗人长忆谢玄晖,表明自己能领会其诗句的含意,与其精神相通,心情相同,含蓄地抒发自己境遇不幸、知音缺少的寂寞与忧愁的情感。

(4分)(“诗人?

?

相同”2分,“含蓄?

?

情感”2分)

3.突出诗题中的“早”字(1分):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盛开,更突出“早”,可谓以少胜多。

4.诗中的梅花不畏严寒,有幽香的内蕴、素艳的外貌。

②梅花又是诗人的写照,诗人借梅花表现自己清高孤傲、执著自信的节操情怀。

(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

5.这句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对对方的思念比作西江水,表现了思念的绵长。

(答对手法给1分;能适当分析效果,给1分。

6.以景结情,融情于景,含蓄深沉。

(能提到情景关系的,给1分;能写到抒情效果的,给1分。

7.(3分)绘声绘色地表现“晚渡”景色,以白鸥、红叶点缀野色苍茫的斜阳渡口,以“人唤”来表现渡河场景。

8.(3分)“表里山河”一如往昔,“变迁朝市”却已多年,“渔翁”看出仅凭恃天险是不能阻止“兴亡”的,表达

了深沉的历史反思。

9.出处:

《论语》“甚矣吾衰矣!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原意:

孔子慨叹在礼崩乐坏的当时已无法复现周公礼乐政

治的美好图景;情感:

辛弃疾引用它表达谪居多年、故交零落,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感慨。

10.这两句与李白《敬亭山独坐》“相看两不厌”采用同一艺术手法,先把诗人的感情投注于描写对象,然后运用拟人手法,借染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山的形象来揭示诗人的内在感情。

《贺新郎》中,诗人因无物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从而大大加强了作品的主体意识,使得诗人的孤寂之情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1.轻烟、淡雨、碧瓦。

朱甍、渔歌、远树等意象(1分),营造出了一种清丽、明快、闲适的意境(1分)。

12.诗歌最后一联中“徒”“衫袖冷”都暗示了作者心中的苦闷,情绪较低落(1分)“忆莼鲈”的典故表达出作者仕途不顺,思归故里的心情(1分)。

有暗示,在前几联中,写到了渔歌、渔翁的意象,这在古典诗词中往往带有归隐的内涵,这和最后一联表达的情感是相吻合的。

13.夏日大雨将至,榴花蜷缩未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14.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

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15.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竹笋积蓄着力量,突破严厉的压制,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

用拟人的手法,以一个“惊”字表现了竹笋精神振奋的状态。

(描绘1分,内容1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6.全诗抒写的其实是作者由早春物华而感发的特定境遇下的深切感慨:

既有谪居山乡的寂寞情怀和由此引起的乡思及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又有排遣内心苦闷的自我宽慰和身处逆境而不甘消沉的乐观、豁达。

(“寂寞”、“乡思”、“乐观”各1分,结合诗歌分析1分

17.“喧”或“狎”,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

“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前面的部分二选一,答出一点即给1分)。

形象地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1分)。

18.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1分)。

全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1分)。

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论”天阴天晴。

风雨不大,但雨后给人凉爽惬意的感觉。

喜鹊欢唱,鸥鸟嬉戏,明净秀丽的山色真叫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啊(2分)!

19.

(1)拟人。

(“窥”)

(2)动静结合。

(水、树和墙为静态,风吹影动为动态美)(3)融情于景。

(写出一点得一分)

20.

(1)一二两联内外结合,极写小园绚烂的美景,足以让诗人流连忘返。

(2)三四联中幽竹静立,秋菊傲放,新月无瑕,构成了孤清高洁的意境,此时诗人臵身小园,人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显示出诗人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

(这

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主要抓两点:

景物美,意境美。

21.这首诗提供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月等意象,生动的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22、以动衬静,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音,用越来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的一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从而衬托出他在谪居僻远之地,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

23、暮春傍晚。

(1分)物是人非,再无欣赏“好风景”的心情。

(1分)

24、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以上阕的乐景反衬下阕的哀情;(2分,答“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均可)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赏心悦目,令人留连。

但词人对之只是“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心

境凄凉孤寂:

情景之间形成强烈反衬。

((2分,或“写景设色愈是富丽,就愈反衬出词人心情的黯淡凄凉”。

25.塑造了一个深切思念家乡、眷念亲人的艺术形象。

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长路漫漫。

走马相逢,面对着入京使,泪如雨下,湿袖难干,没有纸笔,请他帮自己捎个平安口信回家,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念。

(5分)

26.夸张的手法。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

27、周诗塑造了一位流连春色的漫步者:

①诗人沉醉无边春色,“羡”是情思,“烂醉”是情态。

②这是一位渴望田园归隐的漫步者。

赵诗塑造了一位感时伤怀的漫步者:

①秋意转凉时光流逝,倚杖老者悲秋伤秋。

②这是一位叹时运不济的漫步者。

28、①诗人移情于景,以“无事”语赋予蝴蝶人格,寄予自由的禀赋,颇具感染力。

②诗人触景生情,麦陇翠浪、水草新蛙、双飞蝴蝶、东风花草都是新机,诗人即景,抒发了对春光的留恋。

(5分,①②分别计2分,3分)

29、

(1)开头两句描写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

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

(2分)作用:

①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2分)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自然引出下文。

(2分)(说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30、意象:

“孤馆”和“月”。

(写出1个不给分,写出两个给1分)

心情:

作者身处旅途,远离了亲人和朋友,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作者孤独凄凉悲伤的心情和对亲友的怀念之情。

(联系诗句内容2分,写出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4分

31、(5分)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

(3分)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2分)

32、(5分)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

(1分)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抒胸臆写心境的轻快愉悦,(2分)也通过拟人的修辞(借景抒情手法)赋予青山流水以人的情感,以赏心悦目之景,间接抒发愉快的心情。

(2分

33.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

(2分)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3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34.首联写所见所闻,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颔联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

正午时分,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

)(2分)颈联写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

尾联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抒发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4分)

35、答: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

2分原因:

1、《出师表》中诸葛亮北定中原的政治理想。

2、《出师表》中诸葛亮为国尽忠、心忧国家的心情。

3、《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亲贤臣远小人的劝诫引起陆游的共鸣。

答对1条可以给1分,3条给3分。

不分条答扣1分。

36、答:

1、作品都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都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的深深的慨叹和感伤。

3、都有虽然年已老大,但是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的执着。

4、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信念。

答对1条可以给2分,,3条可以给6分。

不分条答扣1分。

学生只能得0、2、4、6分,请老师不要打1、3、5分。

37.(6分)①可营造意境,加强语意、感情的抒发,以尽其情。

(2分)②如“边草”的叠句,就造成了一种茫茫无边的荒凉草原的意境,从而为老兵提供了一片迷离的活动背景,以烘托其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

又如“明月”的叠句不仅造成了一种月光满地,使戍卒辗转难眠的意境,还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致,强烈烘托了老兵辗转反侧的思乡情绪。

(4分)(举出一处分析即可。

意思对酌情给分。

38.(5分)①词眼是“愁绝”。

(1分)作者为了突出词眼,增加其艺术感染力,先进行了景物烘凝成了“愁绝”二字。

这样的“愁”,自有其扣人心弦的力量。

(2分)作者又用叠句的艺术形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烘托了老兵辗转反侧的思乡情绪,再加上那一声悲笳,困于戍守的老兵自会“愁(意思对即可)

39.“倚”,“倚偎之意”,湛蓝的天空如水洗过一般明净高远与红楼相依相偎,(2分)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红楼高耸入云的雄姿,流露出诗人对秋日红楼景色的喜爱之情。

(3分)

40.细节:

觅户钩(2分)

妙处:

诗人访友不遇,并不返回,而是反客为主,寻找开门的工具,看似唐突无理,实则无理而妙,可见诗人对竹子的喜爱,(2分)以及诗人对这里的熟悉、和主人相知之深。

(2分)

41.①落日在辽阔荒远的沙漠缓缓西沉,陇山上明星闪烁、夜深星移。

(解释诗句1分)②营造了日落星出、夜深星移的静谧意境。

(意境2分)③越发反衬出下面军情的突然和紧张。

(作用2分)

42.①“候”字为“等候”“等待”之一,写将士已做好准备,只待命令。

(解释字义2分)②体现了连营将士行动神速、戒

备森严、军容整肃。

联系前句的夜深静谧,体现将士们警惕性高。

(分析效果2分)③突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主旨2分)

43.二句前半句鞋“高城已近”,家乡近在眼前,心情轻松愉快,后半句波折顿起,天边飘来乌云,高城被遮,诗人的情绪转为懊丧,三句为无可奈何,只望乌云能放过城西高塔,因为那是他回家的指南。

44.明白如话,质朴直率

45.主要运用了实写和虚写像结合(如答直抒胸臆也可)的手法,将诗人对故乡的满腔思念之情表达得生动、形象、感人。

(1分)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家乡之遥远,此为虚写;(1分)五更愁,点明时间,整夜为愁思所缠绕,极言客居他乡之时乡愁之深,此为实写。

(1分)或:

万里梦,直言回家的困难,(1分)无更愁,直抒思乡的愁绪。

46.渴望与在京城的朋友相聚;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自己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

(3分)

47、(共6分)⑴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分)

48、不矛盾。

(12分)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1分)

49.夜来临了,宽阔的江面,笼罩着浓浓的雾气。

高远而深蓝的天空,挂着一弯明亮的新月。

(符合描述的特征1分,内容1分)

50.d(2分)

51.对比(或:

衬托)(1分)用船工不时的优游自在的歌唱与“愁人”的内心急切、焦灼不安形成鲜明对比(1分),

表现“愁人”想家的强烈,归家的心切(2分)。

52.(1分)婉约53.(3分)d

54、柳词借“晓风残月”抒发的是相恋之人的离别之苦;本词借“晓风残月”表达了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

55.(1分)律(或近体、今体)56.(3分)d

57.(4分)从景物描写来看,开始是“寒水”,中间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最后是桑柘、烟火;诗人的心理随着

景物的变换和渐近山庄而变化,由寒而暖、由惶恐而欣慰。

(景物:

2分;心理:

2分。

景物罗列完整得满分,缺一个扣1分;心理变化每点1分)

58①清澈②喜清厌浊,落寞孤寂的情怀。

59运用比喻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之水,把两岸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度,如在明镜里,像在屏风中。

用语鲜明形象,生动可感

60.(5分)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一往情深的闺中少妇形象。

表达了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和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

61.(6分)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新颖独特,采用了篇末点题的手法。

(或答采用了设臵悬念的手法)上片全是写景,写水流,写山愁,却不言明是何人因何而发愁。

下片直抒胸臆,写思念,写怨恨,直到最后一句“月明人倚楼”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是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62.借代。

宦游异乡,思归之心,故人远离,依依惜别,人生多苦,世事无常,年岁已高,仕途不顺,有志难酬。

63、想象(虚写)明朝独自登楼怅望,故人的舟船早已远去,深刻地表达了此刻依依惜别之情,也寄寓了自己思归的情绪以及世事无常、有志难酬的深沉感伤、感慨。

赏析诗歌:

是送别友人、唱和思归之作,既有与友人殷殷惜别的深情,又寄寓自己思归的惆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王十朋与刘韶美政见相同,任京官时刘韶美多次写诗送别王十朋。

刘韶美辞官归蜀,好友久别重逢,流连半月,多有唱和。

王十朋身在偏远的夔州,任地方官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但他深知当时政局险恶,京城偏安一隅的皇帝和权臣“乐不思蜀”,不思北进。

现在他乡遇故知不由得流露出倦于宦海仕途,“不如归去”的想法。

64、作者通过描绘山村中西边日落东边雨、林枫欲老柿将熟、远处万山红遍等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表现内渡之后居住在祖国大陆乡村的归属感。

(联系诗歌内容分析,2分;情感,2分)

65、“欲”“将”。

二字描绘了欲老未老之枫叶、将熟未熟之柿实,此时的枫叶、柿实红得富于生机,红得耐人寻味,与末句的“秋红”照应得天衣无缝,生动地写出诗人即日所见的景致。

(指出字,1分;赏析,2分;前后照应,1分)

66.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