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8289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试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试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试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试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分析.docx

《高考试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分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试题分析.docx

高考试题分析

回归本色,展现大美

  2011年高考山东语文试卷秉承山东省近年语文高考的优良作风与特点,体现高中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原则,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1年的整套语文试卷设题以能力立意,侧重考查考生的“双基”素质,体现了以下几大特点:

  一、保持稳定,适当调整,强调能力

  2011年《山东卷考试说明》明确指出:

“命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注重对考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

”语文试卷整体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而在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方面又做了适当调整。

  “语言文字知识与运用”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字形、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以及辨析病句的能力。

与往年相比,试题在保持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的同时,更注重了内容的典型性与实用性,考点的设置清晰明确,不刁不钻,更加贴近考生实际。

  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部分选用文体特征鲜明的《衡中西以相融》,从美术角度谈对传统与创新以及中西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引导考生从文化的层面树立正确的理念与原则。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部分继续打破“正史传记文”的选材樊篱,在选材角度和范围上作进一步的开拓,选取了《四部丛刊》本的《管子》一部分,而古代诗歌鉴赏部分选取了唐人储光羲《咏山泉》一诗。

  选考内容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继续开拓了题料选择的范围,节选了当代著名女作家严歌苓中篇小说《审丑》的片段,现实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教益意义;“实用类文本阅读”则更有所突破,选择了著名学者赵鑫珊的科普文章《没有天堂》,从环保的角度强调了我们对于地球的忧患意识。

这两个文本语文性强,题材内容更加面向现实,引发思考。

  作文题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既克服了话题作文过于宽泛、不着边际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材料作文在审题方面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门槛儿,有利于考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利于对考生的表达能力进行分层次的考查。

  试卷在考查考生基本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考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

试卷第一和第五大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考查的字音、字形、词语全部是常见常用的。

本着突出重点、强调实用的原则,今年没有进行标点符号考查的设题;词语考查将双音节实词与四字成语各单设一题;病句则从句子语法结构的把握上对考生重点考查。

几个题目设题全面细致,考查方向清晰明确,考点分布均匀且重点突出,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考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语言文字知识与运用”部分涉及的材料内容包括政治、历史、教育、艺术、卫生、社会等多个领域,侧重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思考的事件和问题,如大运会、人口普查、网络语言等等。

在考查考生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及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状况。

  此外,第16小题排序、第17小题的表格、第18小题的语体转换,也都凸显了应用性,体现了新课标“在跨学科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加强整合,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注意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头交流的能力”的精神,充分体现了重点进行能力考查的基本要求。

  二、巧设探究,凸显文本本体意义;展示张力,利于作文个性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考试说明》也把“探究”作为一种能力层级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省高考语文卷探究题的设置始于2006年。

总体上看,最近几年的探究题目正逐步体现出回归语文、立足于文本进行探究的趋势,同时又注重对考生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深层次考查。

2011年的探究题是要求考生“结合文探究作品标题的丰富意蕴”,这种设题方式开放性和层次感更强,在对考生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出要求的同时,更强调对考生个性化和有创意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既具语文性、也具思辨味;使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结合更密切,更适宜于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与探究能力。

总之,这种探究更进一步地强调了理解主体与文本本体的关系,讲究在理解上有放有收、收放有度,克服了以往有些探究题游离文本的局限。

在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在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考查的就是考生实实在在的探究能力,将探究定位在了学生对作品的“悟”的高地之上。

  作文题历来在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上占据重要位置。

山东省实行自主命题以来,一直对作文的设题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005年的话题作文“双赢的智慧”和2006年的材料作文《星星》,成功实现了从国家卷到山东卷的平稳过渡;2007年的话题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2008年的话题作文“春来草自青”在体现新课程性质和理念方面又有新的提升;2009年高考作文不再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而是要求直接以“见证”为题进行写作,降低了对考生思维的限制,更方便考生把握方向确定立意;2010年高考作文以《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话“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作为材料,要求考生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作文。

  2011年高考作文采用了命题作文的形式,让考生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门槛儿,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考生,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讲,有利于更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实现分层级考核的目标。

从文体选择的角度看,考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也可以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这样,有利于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更充分地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题目现实性强,其内涵更具张力,更易引发学生的思索与联想,学生可以此为源头,想到涉及社会、亲情、历史、人生态度等重大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这既能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积累材料,也能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提高思辨和审美能力,还能引导他们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这些做法必将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中学作文教学也会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回归本色,彰显大美

  语文是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工具性;语文更是语言文学,有着非常强的审美性。

因此,语文试卷要“回归语文”“体现本色”,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力避“泛语文化”倾向,应保持并不断强化其自身的审美性和人文性。

2011年山东语文卷在继续贯彻这个思路的同时,特别注意处理好审美性和思辨性的关系,在考核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文化、领悟亲情、体味人生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选材上,今年的试卷除了延续体现人文的特征外,又将思想触角伸向了更为广阔高远的层面:

论述文阅读中的《衡中西以相融》站在大文化的平台上,将学生思辨的触角导向了对传统与创新中的思考;文学文本阅读中的《审丑》面向现实社会,针对现实中的个体,体现对“丑”的反思与鞭挞,让考生从不同的方面体悟人间的亲情与善恶美丑;实用文本中的《没有天堂》则站在更高的角度,俯视人类的家园——地球,反思人类的行为,表现出了一种更为深沉、厚重的忧患精神;古代诗歌《咏清泉》明确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人格追求;而命题作文《这世界需要你》更表达了一种别样的思索——它不仅仅是一个作文的题目,更可以看出命题人对2011年语文试卷的一种诠释、一种向往……

  我们的世界需要什么呢?

需要的是对大美的发现,对大美的思考,对大美的升发。

2011高考语文山东试卷可以肩负起这样的一种大责任!

彰显十大突破,再谱创新华章

                           ——从“创新”的视角简析2011年山东数学试卷

  2011年高考数学山东卷在保持稳定、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又呈现出诸多亮点,彰显十大突破。

  突破一:

对统计的考查

  今年的统计试题,考查了回归分析,不仅背景新颖、公平、贴近生活实际,而且设计科学,表述规范。

该题突破了仅对公式记忆的考查模式,考查了回归分析的实际应用,既注重了中学教学实际,又体现了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新课标要求,对今后各地的命题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突破二:

对框图的考查

  今年的框图试题考查了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而且背景新颖。

其背景是《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题,也叫“韩信点兵”。

该题以框图为载体,以传统名题为素材,背景深刻。

将古老的数学文化,以考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展示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也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古代数学在算法上的成就。

该题的形式和内涵不仅充分体现了算法的思想,也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会成为框图问题设计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突破三:

对三视图的考查

  三视图的考查多采取给出三视图的形状、尺寸后,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式。

今年山东卷考题的设计,仅给出了主视图、俯视图,让考生去想象几何体的可能形状。

这种命题方式新颖独特,更为可贵的是主视图、俯视图都是我们熟悉的矩形,而几何体也列出了我们最为熟悉的三棱柱、四棱柱、圆柱。

尽管题目信息量大,但是不偏、不怪、不刁钻,不会对考生的心理造成任何冲击。

该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遵循了从局部到整体,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

该题是今年所有三视图考题中的扛鼎之作。

  突破四:

创新题型的设计

  文理(12)题背景基本一致,难度略有差异。

该题目以平面向量的知识为载体,考查了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及进入高校发展的潜力,也体现了命题人的数学功力。

是近几年创新题型中的力作,也是山东卷创新题型的又一重大突破。

  突破五:

对零点的考查

  文理(16)题中的函数是对数函数和一次函数的组合,含有两个参变量。

解答以数形结合为切入点,融入了估算的处理方法。

该题体现了多方面知识的交汇,体现了对数学素材的统一把握,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了必要的深度,是零点问题中的佼佼者,也是客观题目中零点考查方式的重大突破。

  突破六:

数列问题情景的设置

  文理(20)题均为数列题,情景一致。

该题以列表的形式简洁明了地给出了等比数列的前三项,极易让考生把握,巧妙地穿插进了分类整合的思想。

该种情景具有科学依据,因为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函数可以借助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来表示。

此外,从该情景中还可以感觉到行列式的魅力。

所以该题目情景的设置极具创新精神,又不失科学依据,具有极深的数学底蕴,充分体现了数学语言文化的魅力。

  突破七:

应用题背景设置

  今年的文理(21)题为应用题,生活中有较多的实例。

题目涉及到球和圆柱构成的组合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背景公平,难度适中,无任何牵强附会之嫌。

由于教材中也出现了多个以体积为平台,考查导数应用的实际问题,因此该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中学教学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该题的设计,符合实际情景,考查了导数的应用与分类整合的思想,以及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

该题背景和数学知识相得益彰,体现了命题者对中学数学教学实际的充分把握和自身的较高的数学素养,也是于平淡处挖掘新意的典范。

  突破八:

解析几何题目的设计

  2011年文理试卷均以解析几何题目为压轴题。

椭圆作为传统核心内容和考查重点,常考常新。

今年尽管对解析几何的考查要求没有改变,但在考查方式上实现了较大突破。

  1.低而不俗。

文理尽管都以椭圆为背景,难度不同,但第一问均以平方和的形式设问,分别求定值和极小值,入口较宽,且起点低。

但是没有落入司空见惯的求方程、求基本量的俗套,独具匠心。

  2.通而不僵。

定值、定点、存在性都是常见设问,通性通法均可处理,但本题于平淡处见精神,靠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数学学习经验,经过研究分析才能解答,是真正的好题。

对只依赖练习册、死记题型、死套模式,思维僵化的考生,产生了较大的挑战。

  3.丰而不散。

本题内涵丰富,突出了对解析法本质的考查,与平面几何结合紧密;关注了考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图形分析和处理能力.但并不松散,各方面融合巧妙,形神兼备,天衣无缝,是命题者神来之笔。

  突破九:

文理差别的处理

  对文理科考查内容的不同要求在试卷中的处理,也是今年试卷的一大突破,以数列问题为例,在第二问中,均在通项的基础上求和,但在求和的方法、计算量的大小和难易的程度,都充分考虑到文理考生的实际状况,体现了对广大考生的人文关怀。

对比2010年的数列试题对文理要求完全一致,是一个重大突破。

  突破十:

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处理

  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科书。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的设置、定义的叙述、公式的形式、数学术语给出等方面,都存在差别,但2011年的试卷,完美地处理了这种差异,对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考生都很公平,充分体现了考题与教材的完美结合。

  总之,通过纵横比较,2011年的山东数学试卷在以上十个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有利于课改,有利于中学教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必将对山东省的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选材新颖贴近生活重点突出稳中有变

                              ——2011年高考山东卷英语试题分析

  2011年高考山东卷英语试题继承了前几年的优点,难度稳定,材料丰富新颖,题目不偏不怪,给高中英语教学以良好的导向。

同时,试题也有一些微妙的变化。

具体说来,今年的英语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材料新颖,文章话题多样,语言地道,贴近生活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阅读表达的选材上。

今年的英语试题共选用了六篇阅读材料,文章体裁题材多样,话题新颖,分别涉及听音乐会的经历、阿瑟·米勒及其代表作、退休教师夫妇热心公益事业、大学学费上涨、手机短信上瘾等内容。

  六篇文章的语言特色鲜明,原汁原味,文中很多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同时,文章的主题贴近生活,为考生所熟悉,尤其是阅读表达题,文章提出了手机短信上瘾的原因、症状以及解决办法。

在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的当今社会,此文在考查考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对考生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注重基础,重点突出

  今年的英语试题依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这一点在单项选择题上表现尤为明显。

该部分涉及的知识点,如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时态、非谓语动词、冠词、代词等,都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语言知识。

试题的难度适中,考点不偏不怪,这对中学英语教学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单项选择题还突出了英语学习中的重点,这与往年有所不同。

前几年的试题更多地注重知识点的覆盖面,常见的知识点一般都会涉及。

今年试题并没有在各考点上均衡用力,而是加大了对重要知识点如名词性从句、时态等的考查力度;对于词汇的考查则由往年的三、四个题目减少到两个。

鉴于对词汇知识的考查主要由完形填空题来承担,将单项选择题有限的分数集中用于对主要语法点的考查,有利于突出考查重点,明确各题型的考查目标。

 三、阅读量控制合理,超纲词处理得当

  试题的长度直接关系到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也会影响到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保持相对合理稳定的阅读量对于保证试题的质量至关重要。

  对比今年与往年的试题可以发现,今年我省英语试题的总阅读量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今年全卷的总阅读量为3732词,非中文单词为3225词,去年全卷的总阅读量为3740词,非中文单词为3253词。

其中今年的阅读理解与阅读表达的阅读量为2304词,去年为2348词。

相对稳定的阅读量为保证试题的质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今年的英语试题对于超纲词汇的处理也是非常合理的。

整套试题中出现的超纲词汇数量很少,对于可能影响考生理解的词汇,如tuition、demonstrate、spinalcord、loan、foundation、buzz等词,都加了汉语注释;试题也保留了个别不影响考生理解与答题的词汇,如sentiment、recall等。

至于试题中还有个别词汇,如cruelty、severely、financial等,虽未出现在新课程标准的词汇表内,但都是新课程标准规定词汇的派生词,不能算做超纲词。

  因此,不论是对阅读量的控制还是对超纲词的处理,今年的英语试题都做得非常得当,这符合我省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考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四、稳中有变,亮点突出

  今年的英语试题在选材与难度控制上与往年保持了相对稳定,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单项选择题中加大了对重要语法点的考查力度,减少了直接考查词汇知识的题目,使该题型的考查重点更加突出。

  第二,完形填空没有继续使用“夹叙夹议”的文章,而是采用了一篇结构完整、语言生动的记叙文。

更加注重语言的地道性,而不是刻意追求“哲理”和“教育意义”,这种做法符合语言测试的特点,使得试题更为科学合理。

  第三,阅读理解不再过多地注重形式,而是尝试使用了一些新的题型。

例如,以往几乎每年都有一个猜词题,今年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因材制宜,根据短文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诸如“流程图”“最佳标题”“主旨大意”等我省往年试题中较少出现的提问方式。

这说明命题者的思路有了新的突破,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是根据材料实际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使得试题更为科学合理。

  第四,阅读表达题是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

首先,从选材上看,该题所选文章主题鲜明,语言地道,话题时代感强,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在题目设置上不再像以往那样各种提问方式面面俱到,而是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舍弃了“同义语句替换”“翻译句子”等题目,这更加符合语言测试的要求。

再次,今年根据题目的思维量与作答量对五个小题赋予了不同的分数。

如76题难度不大,作答也容易,对该题赋分2分;79题相对难度较大,作答量也大,因此对该题赋分4分。

与往年所有题目都赋3分相比,这样做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

例如往年的“同义语句替换”题,考生往往是要么得3分,要么得0分,而今年这些题目换了设问方式,根据考生的作答与参考答案的接近程度给分,可以使不同层次的考生得到不同的分数,有利于提高试题的区分度。

  第五,今年的写作题仍要求考生写一封电子邮件。

在写作题的命制上,不刻意注重形式,而更加注重内容,这也是我省今年写作题的一大特点。

  题目对于写作内容有明确的要点提示,如要点二所给出的提示(资料搜集、语言运用)相对具体,这既能给考生以适当的限制,又给考生留下一定的发挥空间,考生不会无话可说,也不会写得漫无边际。

评分尺度可以做到相对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阅卷的主观性,保证了高考的公平性。

同时,要点一(询问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和要点三(打算赛后去看望他)相对开放,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细节,写作空间得以扩展。

话题的熟悉度和相对的开放性使各层次考生均能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展示其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细细品味今年的英语试题,在熟悉的题目背后会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反映了我省的高考英语命题越来越注重试题命制的技巧性与灵活性,说明我省的高考英语试题越来越科学、合理、成熟。

把传承和创新发扬光大

                  ——评2011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2011年的山东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通过真实与鲜活的材料创设新情景,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贯彻学科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显现出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

  1.传承与变化的交融,稳定中蕴含创新

  2011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规定要求,坚持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方向,汲取多年高考命题改革的经验,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稳中求新,积极探索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新思路;它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积极寻找和创设新的信息展示平台,选取的命题素材均来自教科书之外的地理著作,注重运用“新情景、新材料”来创设地理“新”问题,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又都落脚到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内容上,可以说是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

  命题求稳的思想体现在:

一是重视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不偏不怪,强调能力立意;二是试卷结构保持不变,试题的设问具有针对性,难度与往年相当,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三是试题密切联系社会与生活,不回避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整份试卷仍然注意到了由易到难的排序和布局,有利于稳定考生情绪,落实了考纲并体现人文关怀。

命题求变的思想体现在:

一是考核内容注重挖掘地理学科本质特征,如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理念的应用和体现,对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要求有所提高;二是新情景的创设注重体验和实践性,如学科内综合题第26题,以地理野外实习的综合考察为呈现方式,突显了地理知识来自于社会实践的真谛。

三是今年的学科间综合试题第29题,体现出的文科高度综合倾向。

试题围绕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汉阳铁厂的兴衰进行设题,从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的角度考查汉阳铁厂的区位选择、衰落的历史、地理原因以及汉阳铁厂原址的功能转变,在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将考生所学历史、地理和政治三学科知识交融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学科间综合,为今年山东文综高考试题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2.立足基础和主干内容,考查学科核心知识

  命题设计较好地处理了学科“地”与“理”、自然与人文的比重和关系,主要选取了“时区计算、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光照图”“地壳物质循环、地质过程中的内外力作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河流、洋流、植被等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工业区位选择”“区域空间定位、区域特征的分析和评价、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条件和适宜的农业生产活动”“地貌景观与国土整治措施”等地理学科主体内容来设计题目,以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思维方法的运用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和论证问题”为考核目标,在提供信息和问题设计中表达与渗透地理学思想和价值观。

  3.根植于区域性和综合性,强化地理学科本质特征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各个地区,其地理特征是各不相同的,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同一区域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间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从而体现出了一个区域的综合性特征。

所以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两个最基本的本质特征。

  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最好结合点,也是引导考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重大问题、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的最好平台,是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评价、阐释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

如学科内综合题第26题的

(1)、

(2)、(3)小题,考查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