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百校大联考高三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284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8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百校大联考高三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百校大联考高三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百校大联考高三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百校大联考高三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百校大联考高三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百校大联考高三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百校大联考高三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百校大联考高三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西省百校大联考高三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百校大联考高三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江西百校大联考2020届4月高三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

1.周人崇拜农作物并以“稷”这种谷物来追名自己的始祖,并认识到农业生产既仰赖天时,又依靠人力,从而产生了对“天”的崇拜和对人事的重视。

周人的这些观念

A.体现了对现实的关注B.源于神权统治的出现

C.反映出生产力的进步D.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周人重视“天”和“人事”是因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体现了周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故选A项;对“天”的崇拜源于对农业生产的认识,故“神权统治”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B;生产力进步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活对文化观念的影响,而非儒家思想的影响,故排除D项。

2.汉初,人们追求不死成仙的热度消退,与治病、养生、长寿、健体相关的医学著作大量问世。

汉武帝时再次掀起求仙热潮,除了《淮南子》本身就是综合以前各家理论的杂家,即使有部分养生医学的理论,也是归结到不死成仙上,医学成就寥寥。

这一现象说明

A.汉代医学成就集中于汉初B.神仙信仰影响汉代医学的兴衰

C.汉武帝假弃道家黄老学说D.中国古代医药学注重理论总结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热消退则医学成就高,而神仙热则医学成就低,可见神仙信仰影响汉代医学的兴衰,故选B;材料没有比较汉代医学的信息,无法判定汉代医学成就集中于汉初,排除A;材料表明汉武帝受到黄老学说的影响,C错误;材料表明中国古代医学注重养生,故D错误。

3.唐代应试举子会在考前将自己的作品卷轴投献给达官贵人或政坛巨卿,主考官会与有社会名望且关系密切的人共同决定录取名单,故而请托之风也愈演愈烈。

这些现象反映出唐代

A.社会地位决定考试成败B.科举取士并未实施

C.贵族政治仍居主导地位D.选官制度有待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考前将自己的作品卷轴投献给达官贵人或政坛巨卿……请托之风也愈演愈烈”可知,唐代在选拔官吏的程序上存在弊端,选官制度有待完善,故选D项;社会地位对官员的选拔有着重要影响,但“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应试举子会即已说明唐代已实行科举取士,故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施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4.《明夷待访录》指出,历代王朝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没有公法可言。

因此黄宗羲反对“一家之法”“非法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材料体现出黄宗羲

A.勾画了未来社会政治框架B.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C.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D.主张分权制衡的先进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宗羲反对“一家之法”“非法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思想,故B正确;黄宗羲并未勾画未来社会政治框架,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对封建礼教的信息,故C错误;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体现不出分权制衡的先进理念,故D错误。

5.下面为晚清同治年间洋(货)关税收入变化趋势情况统计图(单位:

两)。

这一变化趋势

A.反映出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B.表明中国逐渐收回了关税主权

C.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D.说明中国确立了洋税主体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数据的变化来看,洋(货)关税收入有所上升,说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逐渐加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故答案为A项。

B项中国逐渐收回了关税主权不符合1862-1874年史实,排除;C项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出洋税在关税收入中的比例,因此不能说明中国确立了洋税主体地位,排除。

6.清朝晚期,革命派希望历史教育能激励少年的爱国尚武、尊崇革命之情;温和派希望历史教育能使国人思想开明,支持改革;保守派则企图借用历史教育达到忠君卫教的目的。

可见,历史教育

A.体现出鲜明的国家意志B.旨在强化思想的控制

C.是宣扬政治理念的载体D.促进了革命思想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不同的政治派别均对历史教育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希望宣扬各自的政治主张和理念,这说明历史教育是宣扬政治理念的载体,故选C项;革命派的主张不利于清朝统治,显然不是当时国家意志的体现,排除A项;如果B项成立,则意味着政府强力只推行其中一种历史教育理念,但材料对此并未说明,故排除;材料只是表述了各政治派别的不同主张,并未说明政府采纳了革命派的主张,将革命理念渗透进历史教育中,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7.国民政府宣布于1939年1月起停付以关税做担保的债赔各款,改将海关担保各项债务之数额摊至各关,其中国统区各关应承担的份额存人中央银行备付,恢复支付的条件是日占区各关补齐欠缴之款并恢复每月向总税务司解款。

国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缓解抗战导致的财政危机B.增强对国统区经济的统制

C.激发列强对日侵华的不满D.继续举借外债以持久作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恢复支付

条件是日占区各关补齐欠缴之款并恢复每月向总税务司解款”可知当时日本侵略中国,日本不会将日本占领区的海关税收交给国民政府,这样国民政府就不支付其他国家赔款,从而激发列强对日本侵华的不满,故选C;AB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借外债,D错误。

8.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国家博物馆先后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内容以表现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为主(如图),刻画了许多朴素生动的形象。

这些艺术创作

A.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B.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风格

C.弘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D.注近表达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艺术创作以“表现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为主”,结合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建立新中国的历程可知是弘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故选C;ABD都和这些艺术创作的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C。

9.与普罗泰格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许多哲人都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奴隶不看作人,而把人的概念内涵理解为理性、城邦与自由。

超越上述理解的藩篱是从希腊城邦解体开始的。

据此可知,古希腊对人的认识历程的解读合理的是

A.忽视了道德的作用B.第一次将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

C.夸大了个人的作用D.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视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理性、城邦与自由”说明古希腊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视人的价值,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古希腊人对道德的认识,排除A;普罗泰格拉第一次将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中普罗泰格拉等人对人的概念和内涵等作了探讨,但没有夸大人的作用,排除C。

10.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明确限制王权,保证了议会立法和财政等方面的权力;1701年《王位继承法》则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英国这两个法案的颁布

A.否定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B.表明国家行政权力完成转移

C.确立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D.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明确了国王权力来自议会,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从而否定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故A正确;两个法案没有涉及国家行政权力的转移,故B错误;18世纪中叶,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确立,故C错误;此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故D错误。

11.下表为1861年至1913年德国各经济领域在总体就业结构中比重的变化(单位:

%),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德国

A.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B.帝国统一推动人口迁移

C.工业革命优化了产业结构D.国内阶层分化持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格内容可以看出,1861年至1913年间,德国农林渔业所占比重下降,工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所占比重上升,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和所学可知这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工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优化了社会产业结构,故选C;ABD项由表格内容均无法体现,无法说明,排除。

故选C。

12.二战后,苏共中央通过系列决议,批判对西方文化的卑躬屈膝态度,反对知识分子世界主义者以冷漠的态度对待苏维埃祖国文化,却对外国资产阶级文化顶礼膜拜。

苏联通过这些决议旨在应对

A.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B.爱国主义教育的弱化

C.崇洋媚外思想的盛行D.两极对峙格局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逐步由盟友关系转变为敌对关系,形成了两极对峙格局,故苏共才会通过系列决议严防西方的文化输入,D项符合题意;ABC均是苏共尝试要解决的问题,但它们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国际局势的恶劣,因此这三者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不断增加。

欧美国家在动物及动物产品方面制定了包括各种规程、标准、手册、指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实行立法、管理、执行分离。

美国根据专家风险报告分析,对于进口可能对本国产生冲击的产品,在境外建立了三层疫情防御体系,规定只能在洛杉矶、迈阿密等口岸进行检疫交易,并制定了猪、牛、羊、马等主要动物档案和溯源体制,未注册的不允许进入流通领域,如英国种猪养殖由养猪协会统一注册,提供系谱认证。

在澳大利亚,还实行分类管理,如一类疾病完全由政府资助,二类疾病80%由政府资助等。

——摘编自营顺仙《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肩负防控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重任,或早起源于1903年在中东铁路管理局建立的铁路兽医检疫处,对来自沙俄的各种肉类食品进行检疫工作。

1913年,英国为防止牛羊疫病的传入,禁止病畜皮毛的进口,向中国政府提出检疫要求。

上海的英国商人为了使其经营的产品顺利地出口到英国,聘请了英国的兽医流得洛克在上海做出口肉类检验,并签发兽医卫生证书。

1922年,英国又以中国无国家兽医检查机关为由,禁止中国的肉类出口。

在国外压力和国内商人的强烈要求下,当时政府筹备设立“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所”,并于1927年制定公布了《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条例》,同时限制了染有炭痘病菌的肉类出口

——摘编自张海确《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外来有害生物一旦入侵成功,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高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外来动物疫情防控应对策略,对有效抵御疫情蔓延、预防外来有害动物入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林祥梅《外来动物疫病》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我国健全外来动物疫情防控措施的积极影响。

【答案】

(1)措施:

健全法律法规,明确部门职责:

加强风险分析,引入专家建议:

建立境外防御体系,限定专门检疫口岸;完善动物档案,实行溯源职责制度;实行分类管理,政府加大资金补偿。

原因:

国际贸易往来的密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的确立;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现代科学的促进;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专家团队。

(2)特点:

疫情防控适应殖民统治需要;受到西方侵略势力的干涉;被迫设立检疫机构、完善检疫法规;主要涉及肉类产品。

(3)趋势:

时间上:

改革开放以后外来动物种数迅速增加:

空间上:

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江苏等沿海地区。

影响:

有利于完善改革开放政策,营造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有利于增强公民预防外来疫情的意识;有利于健全口岸疫情检疫制度;有利于完善外来动物入侵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

(1)欧美发达国家外来动物疾病防控

措施结合“欧美国家在动物及动物产品方面制定了包括各种规程、标准、手册、指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实行立法、管理、执行分离”、“在境外建立了三层疫情防御体系,……在澳大利亚,还实行分类管理”等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实行这些疾病防控措施的原因根据“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不断增加”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国际贸易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专家团队等内容进行总结作答。

(2)根据“在国外压力和国内商人的强烈要求下,当时政府筹备设立‘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所’,并于1927年制定公布了《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条例》,同时限制了染有炭痘病菌的肉类出口”等内容可总结概括中国近代外来动物疾病防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图示内容可知,现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表现在外来动物种数增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健全外来动物疫情防控措施的积极影响可从完善改革开放政策、营造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增强公民意识、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等方面进行总结。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

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见解:

我认为如何防范地方势力做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首要解决的难题论述:

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就要剥夺或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

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方式以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力量,解决了汉初以来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宋初期,为没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分别从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将地方的各项权力收归中央,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

示例二见解:

我认为抑制外朝官僚集团做大是古代君主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论述:

君主要加强自身的权力,就必须杜绝官僚集团势力的膨胀。

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内朝”制度,开启了任用身边的侍从亲信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决策的先河,这就剥夺了外朝官僚集团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的独断性。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处理繁重的政务而设置的内阁,同样是直接听命于君主的内侍机构,外朝六部只有行政事务的执行权而无决策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构建作为命题角度,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本题需调用所学知识论证观点。

论证部分可采用例证法(围绕主题举2—3个例子),也可采用评价法,论述部分就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进行分析。

如根据材料“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可以总结出一个论题:

如何防止地方势力做大来加强中央集权。

论述则可以结合秦朝的郡县制,汉代的推恩令、宋朝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加强对地方上统治等进行分析,从而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

15.材料唐初依靠良性运行的均田制,府兵制亦农亦兵的征点制度方可实施,然而流民客户激增,土地兼并的发展这两者的双重作用之下,均田制难以维持良性运行而崩溃。

(天宝)八,折冲诸府至无兵可交。

开元十年(722年),诸卫府兵自成丁从军,六十而免,其家又不免杂徭,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百姓苦之。

张说建议:

请召募壮士充宿卫,不问色役(免除各种徭役),优为之制,逋逃者必争出应募,上从之。

旬日,得精兵十三万,分隶诸卫,更番上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颁布了《命诸道节度使募取壮丁诏》:

宜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各量军镇闲剧,审利害,计兵防健儿等作定额,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招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於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

——据《全唐文》卷31《玄宗十二》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兵制改革

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兵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

(1)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拥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均田制难以维持良性运行而崩溃”“府兵制亦农亦兵的征点制度方可实施,然而流民客户激增”可知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根据材料“其家又不免杂徭,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百姓苦之。

”可总结出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

(2)根据材料“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招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於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结合所学可以总结出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形成募兵制,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但是加剧了政府的负担。

同时节度使权力增大,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16.材料1938年以后,随着德意法西斯在欧洲连连得手,其征服世界的面目暴露无遗。

希特勒不仅获得了欧洲巨大的军事、地理优势,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甚至还将手伸进了美国的“后院”——拉美,成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

……截至1941年,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200600万美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85300万美元。

1939年11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中将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由于英国的海军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故此法对英国极为有利。

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授权以租借或贷款形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及其他物资。

从此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巨大军火库。

苏德战争爆发后,该法案又扩大到苏联。

根据“先欧后亚”战略,美国的战略物资和军事力量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

罗斯福最终彻底战胜了孤立主义,“先欧后亚”战略得以坚定地贯彻执行。

——摘编自黄光耀《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中美国奉行的“先欧后亚”战略。

【答案】

(1)原因:

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欧洲是美国最主要的投资地;罗斯福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形势,力排众议;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使日军主力受制于中国战场,客观上支持和配合了“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

(2)评价:

“先欧后亚”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国际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美国的局部利益,也反映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以较小代价取得欧亚两线作战的胜利,最终战胜法西斯;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战场的地位,导致中国抗战得不到更多的外来援助

【解析】

【详解】

(1)原因:

由材料“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成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可归纳为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由材料“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200600万美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85300万美元”可知,欧洲是美国最主要的投资地;由材料“1939年11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罗斯福最终彻底战胜了孤立主义”可归纳为罗斯福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形势,力排众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使日军主力受制于中国战场,客观上也支持和配合了“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

(2)评价:

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

积极方面,“先欧后亚”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国际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美国的局部利益,也反映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同时,“先欧后亚”战略也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以较小代价取得欧亚两线作战的胜利,最终战胜法西斯。

消极层面,“先欧后亚”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战场的地位,导致中国抗战得不到更多的外来援助。

17.材料冀朝鼎,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获法学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留美期间,积极参加美国共产党组织的反帝大同盟。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负责美共中央中国局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他先后担任国民党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曾随孔祥熙出席创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会议等。

在此期间,他利用在国民党政府金融机构中的合法地位,按照中共上级组织的指示,准确搜集到许多重要情报,并掩护了不少中共地下党员脱险;同时,还为延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购置医药、器械等奇缺物资,通过邓颖超转交后方。

新中国诞生后,冀朝鼎在帝国主义实施禁运和经济封锁的困难面前,积极探索中国外经贸的新体制,加强外汇管理,以灵活的外交,与11个国家签定外贸协定,还成功地与日本、英国等未建交国家进行“民间贸易”,打破西方的孤立政策,开创中国对外交往与贸易的新局面。

——摘编自【美】格雷.路易斯《建国初期的冀朝鼎》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冀朝鼎的主要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冀朝鼎体现

个人品质。

【答案】

(1)贡献:

参加美共反帝大同盟:

担任国民党要职参与重要国际会议;多方面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日;积极探索新中国外经贸的新体制。

(2)个人品质:

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爱国爱人民;开拓创新。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积极参加美国共产党组织的反帝大同盟”、“他先后担任国民党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曾随孔祥熙出席创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会议等”、“还为延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购置医药、器械等奇缺物资,通过邓颖超转交后方”、“积极探索中国外经贸的新体制”进行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2)结合冀朝鼎的主要历史贡献可归纳出其个人品质有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爱国爱人民和开拓创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