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234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0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

“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

“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

“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功,可乎?

”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

”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

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

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 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

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答案】

(1)B

(2)C

(3)C

(4)①田文说:

“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②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解析】【分析】

(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句中,“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

排除D项。

“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

排除C项。

“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

排除A项。

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

故选B。

(2)C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

故选C。

(3)C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

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

故选C。

(4)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所以”,……的原因。

第一处“乃”,就是。

第二处“乃”,才。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是判断句式。

②“及”,等到。

“作乱”,发生骚乱。

“走”,逃跑。

“之”,到。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C;

⑷①田文说:

“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②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

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

说:

“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

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

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

“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吴起回答说:

“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

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武侯回答说:

“讲的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

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

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

“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

”田文说:

“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

”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

“应该托付给您啊。

”田文说:

“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

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

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

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

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

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

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

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

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材料二: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

子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论语·雍也》)

(1)“出则弟”句中“弟”的意思是________,“则以学文”中的“文”指的是________。

(2)请从材料二、三中任选一则,谈淡你对“仁”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

(1)顺从和敬爱兄长;《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能答出“文化经典”即可)

(2)示例:

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

杀身成仁,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自古以来,它就激励着如谭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解析】【分析】

(1)“弟”,结合语境出外要敬爱师长分析,“悌”的古字。

弟弟尊敬顺从兄长。

“文”,结合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分析,译为《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

(2)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仁”是做人的最高原则。

虽然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

自古至今,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譬的意思为比喻,打比方。

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结合一些仁人志士的事迹来写。

故答案为:

⑴顺从和敬爱兄长 《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能答出“文化经典”即可)

⑵示例:

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

杀身成仁,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自古以来,它就激励着如谭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

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孔子说:

“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的享受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孔子说:

“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

   材料二:

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

   材料三:

子贡曰: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

(1)结合材料三,说说“韫椟而藏”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一句体现了孔子的心情。

(2)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孔子的“入仕观”。

【答案】

(1)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

(2)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

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张。

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则。

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无道则退隐。

所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解析】【分析】

(1)“韫”意为藏,“椟”即盒子,“韫椟”即把东西收藏在盒子里,结合“有美玉于斯”可知把美玉藏在盒子里,而“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体现了一种急迫心情。

(2)本题中,根据“我待贾者也”可品味出孔子的愿望是出仕为官;根据材料一又知孔子入仕有其原则,但“吾已矣夫”“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可见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故答案为:

⑴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

⑵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

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张。

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则。

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无道则退隐。

所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与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再结合语段分析人物语言透露的心理因素。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

“凤凰不飞来了,黄河也没有图画出来了,我这一生大概是要完了吧!

”(《论语·子罕》)

材料二:

孔子说:

年轻的后辈是值得寄予厚望的!

怎么能知道后来人的将来不如今日呢?

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仍无所成就而不被人知,那他就不会使人产生敬仰和没有大望了!

(《论语·子罕》)

材料三:

子贡说:

“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

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

”孔子回答说:

“要卖,要把它卖了啊。

我是等待着那些识货的人来,等到那些真正认得美玉的人来买啊。

”(《论语·子罕》)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

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

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

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

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

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

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

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

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

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

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

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

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

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

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

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何则?

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

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狭:

使……狭小     

B. 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蔽:

蒙蔽

C. 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役役:

劳苦不息        D.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          蹈:

遵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       到则披草而坐

B.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 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士大夫之族

D. 以其全才而制天下                   君何以知燕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 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对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 文章第三、四段引述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就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从而使文章行文更严谨。

D. 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②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答案】

(1)A

(2)D

(3)C

(4)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5)①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

②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解析】【分析】

(1)A项,“狭”,应为意动用法,以……为狭。

使动用法:

是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意动用法:

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该句释义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

故选A。

(2)A项,前句“而”连词,表转折;后句“而”连词,表修饰。

B项,前句“于”介词,在;后句“于”介词,对。

C项,前句“之”代词,他;后句“之”代词,这。

D项,“以”都是介词,凭借。

故选D。

(3)C项,文章第三段引述孟子的材料,为了表明“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文章第四段引述孔子的材料,就是为了“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本句关键是三个句式工整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天下不以为惊”“天下不以为僭”“太甲不以为专”,然后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太甲”“天下”,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即可。

句中“太甲”与“废”是主谓结构,不要断开;注意“是”为指示代词,不要断开。

(5)此题注意,“耕于有莘之野”为状语后置。

“道”“义”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合乎道,合乎义。

“眇然”解释为渺小的样子。

故答案为:

⑴A;⑵D;⑶C;

⑷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⑸①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

②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做天下大事业的人,是具备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

凭借着广大的天下却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那么,天下的崇高节操就有不够他树立的,天下的大事业也有不够他做的了。

   现今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义、守信是美好的,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

只是由于他们争夺的不过是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而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足以打动他们的心,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不超出这个就是应该的了。

一竹筐饭、一盘肉汤,倘若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就不去获取,那么一乡的人,就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了。

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

依照这个推论,他不拿取的东西越大,那么他能办的事情也就越大了。

把天下让出去跟把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让出去,没有什么不一样;治理天下跟治理一乡,也没有什么不一样。

但是仍不能做到,是因为有蒙蔽他们的东西。

天下的财富,是由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聚集起来的;天下这么广大,是由一个乡推演而来的。

倘若不是拥有千金的富家子弟,就不能贩运价值千金的资财。

那些出售货物的男女小商人,得到一金都不知道怎么放置,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如富贵家子弟,而是由于他们处的地位十分卑下。

   孟子说:

“伊尹在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