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173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第一节:

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自1957年甘肃省文物普查时被重新发现,在此之后,国内有部分学者发表了多篇关于水帘洞石窟群研究的论文,其艺术特点与艺术价值、文物价值逐渐被发现,成为渭水流域一个仅此于麦积山石窟的石窟艺术中心。

石窟艺术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一个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过程,经过历史的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全国各地的石窟艺术极大影响了广大群众的审美心理,成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上重要的一环,水帘洞石窟群地处渭水上游北岸,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一处十分重要的佛教艺术圣地,与国内其它石窟相比,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从其壁画来看,水帘洞各单元壁画以其技法的多样性,布局的统一性,内容的丰富性而著名。

从造像来看,拉梢寺造像及佛座,其表现形式在中国佛教造像中式独一无二的,并且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摩崖造像,摩崖造像具有浓郁的摩陀罗造像的特征,是一处研究与展示中国与北印度,中亚等地区在历史上艺术交流的现实例证。

千佛洞北周塑像既具有北周雕塑的时代共性,又具有地域文化特点。

另外,从武山水帘洞建筑来看,其造址在天然崖面上造像,创造性地发展出浅佛龛及石胎泥塑、摩崖浮塑塔,都既具有丰富的造型艺术的特征,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物价值,其是将浮雕、浅龛、悬塑、壁画以十分协调的方式绘制在同一崖面上,融历代造型艺术和佛教思想与一体的露天石窟寺,在全国艺术宝藏中极为珍贵,是记载天水地区宗教历史的重要见证,从文化角度来看,其既是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亦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但在历史的发展中,武山水帘洞石窟群经过16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武山水帘洞石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五台”、“七寺”的完整格局现已成为传说。

现存的在四个单元中,显圣池的雕塑一佛二弟子仅存残迹表部塑痕全无,壁画现存面积约为100平方米,剥落现象严重。

水帘洞石窟仅存壁画,北侧崖面上有面积约88平方米的壁画和摩崖浮塑,拉梢寺保留有大面积的摩崖造像和壁画,主体佛像除局部泥皮脱落外,保存相对完好,但宋代精美造像仅有头部,身躯仅存木骨架,千佛洞以泥塑和壁画为主,壁画有些褪色,泥皮掉落,空臌等现象较为普遍,现主要存在崖面风化侵蚀和崖面渗水,塑像和壁画空臌裂隙,壁画起甲酥碱,塑像内部木骨架糟朽,塑像脱离壁面等现象。

对于水帘洞石窟群的保护,自1959年重新发现后,在1957年的《文物》第10期上刊登了《武山县发现古代石窟》的文章,这种简单的记录并没有引起文化界的重视,在1958年的反封建运动中,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水帘洞石窟群中的佛寺遭到毁坏。

直到1963年2月,水帘洞石窟才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甘肃文物工作队在文物普查中再次到水帘洞石窟进行了核查与初步的研究,并于当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武山县成立了“水帘洞石窟文物保护所”,结束了由道士和僧尼托管的历史。

1983年,甘肃文物工作队在各栈道修通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了整理研究,对各单元佛龛和塑像进行了编号,并将研究成果发表于1985年第5期《文物》上(文为《武山水帘洞石窟群》)。

此后,一直到199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所与水帘洞文物管理所合作,对水帘洞石窟群重新进行了编号,摄影和测绘工作,为一次完整、细致的考察。

2001年水帘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和水帘洞石窟保护研究所联合编写水帘洞石窟调查报告,并于2009年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水帘洞石窟群》一书,该书对石窟的发现考察研究及历史背景,现存的内容及现状,学术价值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为研究水帘洞石窟的主要学术成果。

另外,天水市政府于2008年6月市政府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水市武山水帘洞石窟拉梢寺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9年5月20日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承担的“武山水帘洞壁画、浮雕保护修复工程”开始,这项工程是2006年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拉梢寺被列为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段申遗点,为配合申遗工作所作的壁画、彩塑,浮雕保护修复工程,该工程于2010年6月竣工,是水帘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维修,有效地解决了泥皮掉落,壁画起甲等保护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目前,水帘洞石窟群的保护从立法,机构的设立,划保护的范围,制作保护标志,建立保护档案,石窟技术维修等方面均做了较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保护效果。

水帘洞石窟于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并以门票收入为办公经费和日常维护费用,多次维修了通往石窟的道路(该路曾在1999年、2003年、2006年分别被大水冲毁),在水帘洞山沟口修建了水帘洞牌坊和保护所招待室。

制作了6处游览招示牌,10处洞窟说明牌,建有招待室,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设施。

在旅游开发方面做了一定工作,有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第二节: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一,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为陇右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之一,其始建于十六国后秦,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所留下的近200尊塑像和2430平方米壁画,是陇右地区宗教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以其独特的造像(特别是拉梢寺)在国内的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是不可缺矢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保护是每个时期人类的责任。

武山水帘洞自建国后被重新发现以来,在很长的时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以致于整个石窟群中的塑像、壁画自然风化严重,有的残缺不全,有的已经消失无踪。

造成佛像损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自然风化外,鸟在佛像上筑巢,老鼠打洞,河水浸泡和侵蚀,雨季反潮,崖体裂缝渗水,壁画空鼓等原因,特别是木骨泥胎的塑像,木头因虫蛀,腐朽等原因,佛像即易毁坏。

截止2010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做了一定的保护和维修,特别是始于2009年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承担的修复工程,对其壁画、雕塑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维修后,这种抢救性的维修对壁画塑像的病虫害,起甲、空鼓酥碱等难题等得到一定的解决,但由于水帘洞壁画雕塑损坏比较严重,又由于其在天然崖面上造像,所以保护难度很大。

对于今后武山水帘洞保护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纳入法治轨道,依法保护;石窟艺术是不可在生的艺术资源,对其保护要依靠法律武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甘肃省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遵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维护”的原则,在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制定长远的,切实可行的地方文物法规和实施细则,因为《文物保护法》中仍然从在一些不明确的具体问题,如保护范围基本建设对石窟文物造成的威胁,周边环境的整治,保护人员的编制,专业人才的匮乏,保护经费的短缺,项目的难以实施等问题,都应该在地方性的文物保护法规中体现出来。

目前武山县于2006年制定《武山县水帘洞石窟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对水帘洞的文物概况、价值、保存、保护现状,保护区划,文物本体保护,地质灾害治理,环境保护,文物管理,文物研究等做出了详细说明。

以达到对水帘洞石窟保护的法制化,使石窟这一历史瑰宝较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

二、多方位筹集资金,解决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资金不足是目前各地困扰石窟艺术保护的首要问题,武山水帘洞石窟地处偏远,天水市和武山县地方经济尚欠发达,对石窟维护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武山水帘洞目前旅游门票收入十分微薄,故资金紧张成为武山水帘洞保护中最突出的问题。

所以多方筹集资金是解决保护的首要问题,2006年,国家财政部、民政部对武山水帘洞进行了考察调研,省内多家媒体也对石窟保护现状进行了报道,满目创痍现状才引起多方的注意,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要对武山水帘洞石窟加强保护,成功获得20万的维修资金,有效地解决了维修保护中资金的缺口。

三、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提高保护工作质量;在当今文物保护技术落后造成的文物破坏速度加快的情况下,要做好石窟文物保护工作、研究工作也必须跟的上,要做好研究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必须引进专业人才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从而促进石窟文物保护的科学性。

但石窟的艰苦生活坏境和地方经济的落后,专业技术人才都不愿意在这里工作,自己培养的人才都有流失现象,同时,专业人才不来,不懂专业的往里混(因为石窟单位是事业编制),连许多最基础的项目都没人做,从而导致研究工作滞后,保护工作被动。

故水帘洞石窟要有科学合理、长期的保护,必须要制定一定的措施,引进一定的专业人才,地方复政府也要为地方留住人才提供一些必要的保障。

四、加强国内其他石窟艺术研究所,重要大学的文博学院的联合与交流,进行管理经验、保护方法方面的教育,同时开发多方位的保护管理,信息研究领域的指导与和作,并且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交流能扩大视野,取长补短,相互了解在石窟艺术资源保护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引导在保护中避开保护的误区和盲目性,另外一方面在专业人等方面不足的情况下,开展交流联合是争取保护的有效手段,如水帘洞石窟文物保护所和麦积山艺术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调查,并于2009年出版《水帘洞石窟群》一书,首次全面地、系统地介绍该石窟的概况。

由于水帘洞石窟拉稍寺造像跟中亚有一定的联系,故考虑能否与中亚地区学术机构开展一定的联合,以挖掘水帘洞石窟在考古与文化交流方面的历史价值。

因为石窟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寻求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五、开展石窟数字化保护工程,该工程是近几年石窟保护工作的一个新的方向,麦积山石窟于2007年开展的该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利用数字技术对现从的佛像、建筑等对象进行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加工,从而使其成为计算机所能识别和处理的信息,进而用虚拟技术进行对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亦可开发出石窟的展览,展示系统这些将石窟空间信息数字化的方式,是目前大型石窟都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水帘洞石窟也考虑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开启水帘洞石窟数字化保护工程。

将会对石窟信息保护,保护现状调查,保护措施的跟踪等,提供完整可靠的数字保证。

 

第二节:

武山水帘洞石窟艺术资源开发与研究

石窟艺术资源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如何能在保护其遗产资源,传承人类文明的同时,对其蕴藏的艺术资源进行开发,也是摆在石窟艺术资源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对水帘洞石窟艺术资源的开发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为学术开发;

1、要注意水帘洞石窟基础的学术研究,目前,虽然有《水帘洞石窟群》一书的出版,也有一些论文对水帘洞石窟的雕塑、壁画等做了一些统计和论述,也有将其作为硕士论文目标的。

但总体来讲,在学术方面对水帘洞石窟的研究还相对滞后,要邀请著名石窟研究方面的专家,撰文从佛教美术发展中,对其作用、地位、艺术特点做深度的论述,从学术上提高水帘洞的影响力。

2、要注重武山水帘洞石窟艺术的“再生”,所谓再生,即以其原生艺术为模本,以现代艺术思维创造出新的艺术品或艺术样式。

如享誉海内外的由甘肃省歌舞团创作的《千手观音》、《丝路花雨》、《大漠敦煌》和甘肃省杂技团创作的《敦煌神女》大型舞台剧《九幕·敦煌》都是由敦煌艺术再生出的现代艺术。

同样,麦积山也很重视麦积山石窟艺术资源的再生,2009年由天水市秦剧团和天水市歌舞团编排的大型历史剧《麦积悲歌》就是以麦积山石窟第44号窟乙弗氏塑像的传说为素材创作的。

另外,还有电影作品《白方礼》、《麦积山的呼唤》都是围绕麦积山石窟而创作的艺术作品。

这充分地说明石窟艺术所蕴含艺术资源在新的艺术观念的指引下,完全可以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来。

水帘洞石窟风景优美,壁画、雕塑遗存丰富,其是在多元共生的文化状态中产生、存在和发展起来的精神符号,是不同民族性格和文化形象的体现,具有特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全方位,多层次发掘水帘洞石窟艺术的价值,是今天开发水帘洞石窟艺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水帘洞石窟艺术的有代表性的艺术作为表现元素,将其融合于当下多种样式的艺术表达中,赋予全新的艺术观念,最大限度地去表达和发扬水帘洞的艺术。

二为旅游开发

石窟艺术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资源,让其直面今天大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发展道路将是今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当下,宗教旅游是最重要的展示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同时是文化旅游的主要资源,不仅可以增加文化旅游的魅力,丰富文化旅游的内涵,也可以增加人们对遗产的保护意识。

水帘洞石窟群作为渭水流域仅此于麦积山的石窟群,是天水五大旅游文化中石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旅游可以有效解决遗产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也让大众对遗产有更深的认识,故走石窟艺术保护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是可行的。

对水帘洞石窟旅游开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在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关系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旅游开发战略;水帘洞石窟艺术资源是历史文化遗产,首先是“文化遗产”,其次是“旅游资源”。

目前,在中国确实存在对石窟艺术资源的过度性开发,有的导致石窟及石窟周边现代化和商业化,追求“经济利益第一”,将石窟作为赚钱树,成为商场,使石窟的自然度、美感度下降,破坏了原本的自然性和完整性,这也成为石窟艺术资源开发中的重大问题。

故对水帘洞石窟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在地方政府的带动下,在旅游等方面进行了宣传,同时,2008年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中拉梢寺被列为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段的申遗点,水帘洞石窟的艺术价值才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其旅游步伐将随之加快。

一定要有集思广议的基础,制定科学的旅游开发步伐,才有利于水帘洞石窟的开发和利用。

二、加快宣传力度提升水帘洞石窟对外的知名度;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宣传画册等有效的手段,宣传水帘洞石窟群的文化内涵和所处地区的自然风光,积极参加国内大型的旅游推介会、交易会,邀请国内强势媒体对其进行考察,拍专题片等形式,提高其旅游的知名度。

三、突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文化旅游的本质在于其文化吸引力,充分挖掘水帘洞石窟群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出体现其在天水地区石窟艺术中的独特性来吸引旅游者,同时和甘谷大象山、华盖寺等佛教圣地相结合,打造文化遗产旅游专线。

充分利用水帘洞保护区外的自然环境,挖掘当地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相结合,以洛门镇为依托,整治周边环境,把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成观光、度假、修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有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是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以提升整体的旅游吸引力。

四、加强基础性设施建设,旅游人才的培养;

五、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在天水市政府和旅游部门的指导下,以麦积山石窟为中心,整合周边中小石窟,形成以石窟为主的旅游线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