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docx
《《端午粽》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粽》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范文(通用5篇)
《端午粽》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总结法
教学准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
端午节。
师:
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
吃粽子,赛龙舟。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
(板书课题:
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
“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
“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端午粽》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
听好了:
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粽子)
2、揭题:
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
《端午粽》。
(板书课题:
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
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
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
(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
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
过渡:
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
(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
“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
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
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
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
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
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
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
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
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
“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
“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
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
“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
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
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
猜谜:
一人在内,打一字。
谜底就是肉字。
“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
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
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
(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
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
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
谁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
(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
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
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
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
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
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
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
“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
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
(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
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
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
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
(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
(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
(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
(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
谁来试一试?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
”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
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
(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
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
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午”的第二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
“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
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横。
“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米”字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
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端午粽》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3、包粽子的。
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加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准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
注:
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朋友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朋友自由和爷爷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
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朋友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比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
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呐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端午粽》教案4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
唱中小学生守则之歌2、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
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1、赛龙舟
2、吃粽子(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六、总结
《端午粽》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教学准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
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
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
(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
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
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二、品尝粽子,并讲述。
1、认识粽叶。
T:
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
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
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
你们吃过粽子吗?
你吃过哪些粽子?
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
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