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典型试题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089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讲 典型试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十四讲 典型试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十四讲 典型试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十四讲 典型试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十四讲 典型试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四讲 典型试题分析.docx

《第十四讲 典型试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讲 典型试题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四讲 典型试题分析.docx

第十四讲典型试题分析

第十四讲典型试题分析

  小学数学竞赛实际上就是解题能力的竞赛.多做好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讲中精选了各类数学竞赛的一些典型试题进行分析与解答,希望对开拓思路能起一点作用.

  例1龟兔赛跑,全程5.2公里,兔子每小时跑20公里,乌龟每小时3公里,乌龟不停地跑,但兔子却边跑边玩,它先跑1分钟后玩20分钟,又跑2分钟然后玩20分钟,再跑3分钟然后玩20分钟,…,问先到达终点的比后到达终点的快多少分钟?

  分析只要分别求出乌龟和兔子到达终点各用了多少分钟.

  解:

乌龟到达终点所用时间为:

  

  

  如果兔子不停地跑,那么它到达终点所用时间为:

  

  

达终点了,共用时间:

  

  所以乌龟比兔子早到.

    

  

  例2下图是两个互相啮合的齿轮,大的是主动轮,小的是从动轮,大齿轮半径为105,小齿轮半径为90.现在两个齿轮的标志线在同一直线上,问大齿轮至少转了多少整圈后,两条标志线又在同一直线上?

  分析这道题可以看成下面的问题:

  在A点有甲、乙二人,同时、同速出发分别沿着两条跑道跑圈,问甲沿左边大圈至少跑了多少圈后,乙沿右边小圈跑到了A点或B点?

  解:

由于要求乙到达A点或B点,所以乙跑的路程应该是小圆周长一半的倍数;又由于乙与甲跑的路程相等,所以问题就变成了:

  大圆周长的至少多少倍是小圆周长一半的倍数?

设甲跑了n圈,则有

  

  

  答:

主动轮至少转3圈,两条标志线又在一条直线上.

  说明:

变换问题的叙述方式,往往是发现解题思路的重要手段.

  例3王师傅在某个特殊岗位上工作,他每上8天班后,就连续休息两天,如果这个星期六和星期天他休息,那么至少再过几个星期后,他才能又在星期天休息?

  分析首先应该计算出至少过了多少天,王师傅又在星期天休息,由于他是连续休息2天,因此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星期六和星期天,星期天和星期一.

  解:

由于王师傅工作8天,休息2天,所以每10天一循环,设过了n个10天又是星期天,那么总天数就是10n天,又由于每过7天是一个星期天,这就要求10n是7的倍数,因此n至少等于7,总天数就是70天;另外一种情况是过了n个10天是星期一,也可以使王师傅在星期天休息,同样的分析可以知道,10n-1是7的倍数,这时n至少等于5,总天数为

  10×5-1=49(天).

  由于49<70,

  所以第二种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之前出现,这就说明王师傅至少过49天才又在星期天休息,而不难算出49天等于7个星期.

  答:

王师傅至少过7个星期又在星期天休息.

  例4祖父现在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6倍,几年后,祖父的年龄将是小明年龄的5倍,又过几年以后,祖父年龄将是小明年龄的4倍,求祖父今年多少岁?

  分析在“年龄问题”中,有一条差不变原理要注意,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祖、孙二人的年龄差都是一样的.

  解:

设祖、孙二人今年的年龄分别为x和y,根据已知条件:

今年祖父年龄是小明年龄的6倍,就有:

  x-y=5y,

  设过a年后,祖父年龄是小明年龄的5倍,由差不变原理知道:

  x-y=4(y+a),

  设过b年后,祖父年龄是小明年龄的4倍,同样道理又有:

  x-y=3(y+b),综合上面三个式子有:

  5y=4(y+a)

  5y=3(y+b).

  整理后得:

  y=4a

  2y=3b,

  也就是8a=3b.

  从这个式子看出应该有:

  a=3,b=8,

  从而就有y=4×3=12

  x=6×12=72.

  答:

祖父今年72岁.

  说明:

事实上,从8a=3b这个公式看出a应为3的倍数,b为8的倍数,如果取a=6、b=16或更大的话,将得出不合常理的结果.

  例5下图中8个顶点处标注数字a,b,c,d,e,f,g,h,

  (a+b+c+d)-(e+f+g+h)的值

  解:

由已知条件得:

  3a=b+d+e

  3b=a+c+f

  3c=b+d+g

  3d=a+c+h

  把这四式相加,得

  3(a+b+c+d)=2(a+b+c+d)+(e+f+g+h)

  ∴a+b+c+d=e+f+g+h

  ∴(a+b+c+d)-(e+f+g+h)=0.

  例6从1~100这100个不等的数中,每次取出2个数,要使它们的和大于100,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分析在这100个不等的数中,每次取出2个其中必有一个较小的,又这二数之和要大于100,我们可以枚举较小数的所有可能取值情况来讨论.

  解:

较小数是1,有1种取法,即(1,100);

  较小数是2,有2种取法,即(2,99),(2,100);

  …

  较小数是50,有50种取法,即(50,51),(50,52),(50,53),…,(50,100);

  较小数是51,有49种取法,即(51,52),(51,53),(51,54),…,(51,100);

  …

  较小数是99,有1种取法,即(99,100).

  所以共有取法:

  1+2+…+49+50+49+…+2+1

  =2(1+2+…+49+50)-50

  

  =2500(种).

  例7有A、B、C三人参加M项全能比赛,在每一个项目中,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得分P1、P2和P3,它们都是自然数,并且P1>P2>P3,最后计算总分时,A得22分,B与C均得9分,B跑百米第一,问:

  ①M等于多少?

  ②在跳高比赛中,谁得第二名?

  分析我们来分析如何求M,由于题中已知有百米和跳高两项比赛,所以M至少是2,又由已知条件知有:

  M(P1+P2+P3)=22+9×2=40

  所以M是40的约数,M的可能取值只有2、4、5、8、10、20、40以下只需依次枚举试验,淘汰非解.

  解:

由于P1≥3,P2≥2,P1≥1,因此M(1+2+3)≤M(P1+P2+P3)=40.也就是M≤6,这样一来M只有三种可能取值了:

2、4、5.下面我们分别讨论.

  如果M=2,这时只有百米和跳高两项比赛,由于B在百米赛中得分P1,他的总分只有9分,因此P1至多等于8,这样A无论如何也得不到22分,所以M≠2.

  如果M=4,这时有:

  P1+P2+P3=10

  由于B得了一个第一,所以他至少得分:

  P1+3P3又由于B的总分是9,所以我们有:

  P1+3P3≤9

  由此不难看出P1不能超过6,又由A得总分22知P1还不能小于6,所以P1=6,这样一来就有P2+P3=4,所以就有P3=1,P2=3.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时A最多得分为6×3+3=21,不够22,因此M≠4.

  排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只有M=5.下面我们来分析每个人的得分情况,这时我们有:

  P1+P2+P3=8.

  由于P1、P2、P3互不相同,所以P3=1,否则的话,左边至少等于2+3+4=9>8.因此就有P1+P2=7.不难发现P1至多等于5,同时又不能小于5,所以P1=5,从而也就有P2=2.我们用下表来表示每个人的名次:

且由表可见,C是跳高比赛的第二名.

  这个表的填充过程读者应自己独立地作一遍.

  例81978年,有个人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时说:

我有一儿一女,他们不是双胞胎,儿子年龄的立方,加上女儿年龄的平方,正好是我的出生年,我是在1900年以后出生的,我的儿女都不满21岁,我比我妻子大8岁,请求出全家每个人的年龄.

  分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先确定儿子的年龄,其次是求出女儿的年龄,这可用前面介绍的“筛”法来做到.

  解:

由于133=2197,所以儿子的年龄一定小于13岁;又由于113=1331,既使加上212=441,也只是1331+441=1772<1900,所以儿子的年龄一定大于11岁,只有12岁了.

  设女儿的年龄为x,根据已知条件有:

  123+x2>1900

  所以x2>1900-123

  x2>172

  也就是说女儿的年龄大于13岁,又已知这个年龄小于21岁,所以女儿的年龄可能岁数是:

  14,15,16,17,18,19,20

  如果x=15,那么父亲的出生年数就等于:

  123+152=1953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想一想为什么?

),同样道理,女儿的年龄也不能是大于15的数,只能是14岁.

  这时父亲的出生年数为:

  123+142=1924

  1978年时的年龄为:

  1978-1924=54(岁)

  1978年时母亲的年龄为:

  54-8=46(岁):

  答:

(略).

  说明:

从本题的解答可以发现,运用筛选法解题时,关键是确定筛选的范围,范围越小,筛选的工作量越小.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看出,用枚举法解题的基本方法是:

  按某种规律一一列举问题的有限个解;或者是:

把研究对象划分为不重复、不遗漏的若干类一一解决,从而得到原问题的解答.

  有时为了求出某一答案,若不能直接解得,就可以运用筛选法,也叫排除法,它的做法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确定范围,逐一试验,淘汰非解,求出解答.

  在遇到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时,一时不知从何下手,有时可先把问题简单化,考虑它的特殊情形.在解决这个特殊情形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获得解决原题的方法,这样的解题方法,我们叫作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方法,简单地说就是难的不会,想简单的.

  例9问5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为多少份?

  分析直接想五条直线的情况不好想,先研究一些简单的情况,不难知道:

  一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为2部分;

  二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为4部分;

  三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为7部分;

  四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为11部分;

  五条直线的图不易画出,所以很难下结论,分析一下上面特殊情形的结论,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规律.

  二条直线分平面的4部分恰好是在一条直线分平面的2部分的基础上增添了2部分;三条直线分平面的7部分恰好是在二条直线分平面的4部分的基础上增添了3部分,类似地,四条直线分平面的11部分是在三条直线分平面的7部分的基础上增添4部分,怎样解释这个规律呢?

我们以四条直线的情形作为例子.

  三条直线将平面分为7部分,新加上一条虚线,由于要求分平面的部分数尽可能多,所以新添虚线不能过实线的交点,这样,虚线与三条实线有三个交点,这三个交点将虚线分为四段,其中的每一段都将所在的平面部分一分为二,所以也就是使所分平面的份数增加4.

  解:

因为四条直线最多分平面为11部分,添上第五条线,它与前四条线至多有4个交点,这4个交点将第五条线分为5段,其中每一段将所在平面部分一分为二,所以五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为11+5=16部分.

  说明:

仿照前面的分析方法不难分析出n条直线最多分平面的部分数为:

   2+2+3+…+(n-1)+n

  

  例10在平面上画20个圆,问这20个圆最多可能将平面分为多少个部分?

  分析直接画出20个圆去数当然是行不通的.先考虑一些简单的情况:

  一个圆最多分平面为2部分;

  二个圆最多分平面为4部分;

  三个圆最多分平面为8部分;

  当第二个圆在第一个圆的基础上加上去时,第二个圆应与第一个圆有2个交点,这两个交点将新加的圆分为2段,其中每一段弧都将所在平面部分一分为二,所以所分平面部分数在原有2部分的基础上又增添2部分.同样道理,三个圆最多分平面的部分数是在2个圆分平面为4部分的基础上又增加4部分.

  解:

继续前面的分析过程,画第20个圆时,与前19个圆最多有19×2=38个交点,第20个圆的圆弧被分成为38段,也就是增加了38个区域,所以20个圆最多分平面的部分数为:

  2+1×2+2×2+…+19×2

  =2+2(1+2+3+…+19)

  

  =382.

  说明:

类似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计算n个圆最多分平面部分数的公式:

  2+1×2+2×2+…+(n-1)×2

  =2+2[1+2+…+(n-1)]

  =2+n(n-1)

  =n2-n+2.

  例11有70个数排成一排,除两头两个数外,每个数的3倍都恰好等于它两边两个数之和,已知前面两个数是0和1,问最后一个数除以6的余数是多少?

  分析直接求第70个数除以6的余数不容易,先求它除以2和除以3的余数.

  解:

设最后一个数为x,先求x除以2的余数,列出下表观察规律:

 

  我们发现这列数的规律是:

  偶,奇,奇,偶,奇,奇,…

  这个规律是可靠的,如果一个数左边两个数都是奇数,那么这个数就是奇数的3倍减去一个奇数,所以这个数一定是偶数,同样可以分析出,如果一个数左边两个数一奇一偶,那么这个数一定是奇数.

  因为70÷3余1,所以x是偶数,下面来求x除以3的余数,列出下表观察一下这列数除以3余数的规律:

  因为每个数的3倍是它两边两个数之和,所以间隔一个数的两个数之和一定是3的倍数.所以不难分析出这列数除以3的余数规律是:

  0,1,0,2,0,1,0,2,…

  又由于70÷4余2,所以第70个数x除以3的余数为1.

  我们已经知道x是一个除以3余1的偶数,所以x除以6应该余4.

  我们还可以用带余除式推出这个结论,因为x除以3余1,所以x可以写成下式:

  x=3k+1(k是自然数)

  又因为x是偶数,所以k应是一个奇数,也就是说k被2除余1,写成带余除式就是:

  k=2m+1(m是自然数)

  综合两个式子就得到

  x=3(2m+1)+1=6m+3+1=6m+4

  因此,x除以6余4.

  说明:

本题的解法告诉我们,如果已知一个数除以两个数后各自的余数,那么应如何去求它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的余数.作为练习请同学们完成下题.

  已知某数除以3余2,除以4余3,求这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多少?

  例1243位同学,他们身上带的钱从8分到5角,钱数互不相同,每个同学都把身上带的全部钱各自买了画片,画片只有两种,3分一张和5分一张,每人都尽量多买5分一张的画片,问他们共买了多少张3分的画片?

  分析本题实际上是要将8到50的所有自然数表示成若干个3与若干个5的和,其中5的个数要尽可能多.因为求的是3的个数,所以只要求出8至12的表示中有多少个3即可.

  解:

我们有:

  8=5+3

  9=3+3+3

  10=5+5

  11=5+3+3

  12=3+3+3+3.

  下面的表示式中3的个数不会再增加,只要在前面的表示中加5就可以了,例如.

  13=8+5=5+5+3

  14=9+5=3+3+3+5

  等等

  前五个式子中3的个数为:

  1+3+0+2+4=10.

  因为43÷5=8余3,所以3的总个数为:

  10×8+1+3+0=84.

  答:

3分的画片共买了84张.

  思考:

  ①本题中如果要求5分画片共买多少张应怎样做?

  ②如果本题改为让3分画片尽可能多,求5分画片共有多少张,应怎样做?

  例13有十个人各拿一只提桶同时到水龙头前排队打水.设水龙头注满第一个人的桶需要1分钟,注满第二个人的桶需要2分钟,…,如此下去.问:

  ①当只有一个水龙头时,应如何安排这十个人的次序,使他们总的费时为最少?

这时间等于多少分钟?

  ②当只有两个水龙头可用时,应如何安排这十个人的次序,使他们总的花费时间为最少?

这时间等于多少分钟?

  分析①我们用A1,A2,…,A9,A10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九,第十个人,先考虑只有A1、A2两个人的情形.

  如果A1在前,A2在后,总共花费的时间为:

  1×2+2×1=4(分钟).

  如果A2在前,A1在后,总共花费的时间为:

  2×2+1×1=5(分钟).

  因此,对两个人的情况,提小桶的人在前,提大桶的人在后,总共花费的时间最少,由此就不难知道十个人如何排列,总费时最少.

  ②先考虑只有A1,A2,A3,A4四个人的情况.这时候可能的排列方法有以下几种:

  

  总费时=1×1+2×3+3×2+4×1=17(分钟)

  

  总费时=2×1+1×3+3×2+4×1=15(分钟)

  

  总费时=3×1+1×3+2×2+4×1=14(分钟)

  

  总费时=4×1+1×3+2×2+3×1=14(分钟)

  

  总费时=1×2+2×1+3×2+4×1=14(分钟)

  

  总费时=1×2+3×1+2×2+4×1=13(分钟)

  通过比较发现,第6种方法最合理(甲龙头A1A4、乙龙头A2A3费时与第6种方法一样多),下面就来分析十个人的排列方法.

  解:

①根据两个人的排队顺序规律,不难推测出多于2人的排队方法应是从A1开始,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因为在多于2人的排队方法中,如有二人不是从小到大排列,只要交换这二人的位置,总费时必然减少,所以本题十个人的排队方法为:

  A1,A2,…,A9,A10

  总共花费时间为:

  1×10+2×9+3×8+4×7+5×6+6×5+7×4+8×3+9×2+10×1

  =(1×10+2×9+3×8+4×7+5×6)×2

  =220(分钟).

  ②根据四个人的排队规律,不难分析出十个人的排队规律为:

  甲龙头:

A1,A3,A5,A7,A9

  乙龙头:

A2,A4,A6,A8,A10

  总共花费时间:

  1×5+3×4+5×3+7×2+9×1+2×5+4×4+6×3+8×2+10×1

  =125(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