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7803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九上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九上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九上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九上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上第四单元.docx

《九上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第四单元.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上第四单元.docx

九上第四单元

太平哨中学导学案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总计已备出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重点

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3、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教具学具

导学案参考书

教法学法

和谐教学法:

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导学内容

教学预设

一【课前综艺】

(回答问题时:

站姿正确,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连贯)

1.小组作文展示

2.组内评价

3.分组品评优缺点

二【前提测评】

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你会这些思维吗?

三【导入新课】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七绝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由古诗词导入课文.

四【认定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五【导学提纲】

(一)检测预习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

汲取:

推敲:

(二)自主学习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

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

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文章开头提出几何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三)合作学习

1.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四)拓展迁移

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六【学习小结】

归纳中心论点:

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①找论点的方法:

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

②技巧:

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常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

七【达标测试】

默写词语,并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汲取()

不言而喻()持之以恒()

八【板书设计】

 

题目中心论题怎样成为一个创造性的人

论证过程

 

 

结构:

总——分——总。

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第一问:

第三段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第二问: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

先从反面说: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太平哨中学导学案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总计已备出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重点

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3、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教具学具

导学案参考书

教法学法

和谐教学法:

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导学内容

教学预设

一【课前综艺】

(回答问题时:

站姿正确,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连贯)

1.小组作文展示

2.组内评价3.分组品评优缺点

二【前提测评】

归纳中心论点:

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①找论点的方法:

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

②技巧:

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常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

三【导入新课】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美]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四【认定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五【导学提纲】

(一)检测预习

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何作用?

 

(二)自主学习

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三)合作学习

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

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举例简析。

 

2.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4.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拓展迁移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

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

“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六【学习小结】

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

我们要坚持不懈留心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这样我们就会捕捉到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

七【达标测试】

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

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当事人:

富有创造性的人。

它:

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

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八【板书设计】

论证过程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

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创造型人才必备的条件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①举例论证。

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道理论证法。

如第10自然段。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太平哨中学导学案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总计已备出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具学具

导学案参考书

教法学法

和谐教学法:

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导学内容

教学预设

一【课前综艺】

(回答问题时:

站姿正确,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连贯)

1.小组作文展示2.组内评价3.分组品评优缺点

二【前提测评】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导入新课】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

四【认定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五【导学提纲】

(一)检测预习

1.丁肇中()袖手旁观()不知所措()彷徨()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3、《四书》指:

、、、。

《五经》指:

、、、、。

(二)自主学习

1.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找出本文论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2、《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三)合作学习

1、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有何现实意义?

 

3、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提问: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四)拓展迁移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六【学习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七【达标测试】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八【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论题

题目分析问题论证

解决问题结论

本文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提出论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

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

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⑴引用论证: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⑵举例论证: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⑶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太平哨中学导学案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总计已备出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短文两篇》

重点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学具

导学案参考书

教法学法

和谐教学法:

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导学内容

教学预设

一【课前综艺】

(回答问题时:

站姿正确,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连贯)

1.小组作文展示

2.组内评价

3.分组品评优缺点

二【前提测评】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

你喜欢书吗?

你读过那些书?

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四【认定目标】

1、说出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五【导学提纲】

(一)检测预习

注音

怡情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阐证吹毛求疵

释义

1、藻饰:

2、狡黠:

3、诘难:

4、滞碍:

5、味同嚼蜡:

6、吹毛求疵:

7、寻章摘句:

8、不求甚解:

9、咬文嚼字:

10、豁然贯通:

11、学究:

12、开卷有益:

(二)自主学习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三)合作学习

2.分析文章的认证方法。

 

(四)拓展迁移

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六【学习小结】

名人论读书:

1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李清照的读书方法:

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3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4孔子的“学思结合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6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7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8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七【达标测试】

培根:

国家、家。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怡情(yí)  

(2)诘难(jié)(nàn)

(3)滞碍(zhì)  (4)吹毛求疵(cī)

八【板书设计】

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谈读书方法选读、浏览、精读、摘要

作用塑造性格弥补精神缺陷

 

1、第一层:

(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惰,矫和学究,

2、第二层: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

(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⑴ 比喻说理: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⑵ 排比说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⑶ 对比说理:

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例1: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例2: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比喻论证:

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例3“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射箭……漫步……骑术……,”

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太平哨中学导学案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总计已备出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

重点

1、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具学具

导学案参考书

教法学法

和谐教学法:

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导学内容

教学预设

一【课前综艺】

(回答问题时:

站姿正确,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连贯)

1.小组作文展示

2.组内评价

3.分组品评优缺点

二【前提测评】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

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三【导入新课】

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

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

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四【认定目标】

1、简介作者。

2、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3、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五【导学提纲】

(一)检测预习

朗读课文,思考:

本文对什么观点提出了质疑,作者对这个问题是什么态度

(二)自主学习

1、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

第四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2、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三)合作学习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四)拓展迁移

“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

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

(1)“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

(2)“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

六【学习小结】

本文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明确: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七【达标测试】

1.《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

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2.《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

 

八【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树靶子—做分析—亮观点

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

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引证法。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

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太平哨中学导学案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总计已备出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重点

1、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教具学具

导学案参考书

教法学法

和谐教学法:

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导学内容

教学预设

一【课前综艺】

(回答问题时:

站姿正确,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连贯)

1.小组作文展示

2.组内评价

3.分组品评优缺点

二【前提测评】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