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在次贷危机形势下增持美国国债doc 7页.docx
《论我国在次贷危机形势下增持美国国债doc 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在次贷危机形势下增持美国国债doc 7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我国在次贷危机形势下增持美国国债doc7页
论我国在次贷危机形势下增持美国国债(doc7页)
论中国在次贷危机形势下增持美国国债
首先,我们知道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
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
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
保持在适度水平上。
如今,由美国次贷危机所演变而来的全球性金融风暴把各国经济冲击得七零八落。
很多普通民众已经意识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所带来的影响,而各个公司、银行更是早已开始着手积极应对金融风暴的威胁。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消息一经传出,更让国人以及外界各社会都不免为之震惊。
很多人认为,在此时此刻增加黄金储备才是更正确的选择,而中国政府又为何做出这一惊人之举呢?
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国1年期,1年期到10年期以及10年期一上的国库券已从8月份的5414亿美元上升至9月的5850亿美元,原第一位的日本,其持有量则从5860亿美元降至5732亿美元,减少128亿美元,英国为第三大持有者,规模为3384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者。
美国财政部按照惯例在11月18日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结束了国内热烈讨论的增减持美国国债问题:
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的第一债权国,而这个为之日本已经稳坐了8年。
这并不像争得奥运冠军那般令人欢呼雀跃,相反,美国经济的不确定使得“应减持美国国债”的观点异常醒目。
那么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理由是什么呢?
是无奈之举,还是全盘考虑的良苦用心?
“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用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歌词来形容当今中美经济的依存度倒也恰如其分,正因为如此,有观点认为中国增持美国国债是无奈之举,若现在减持,中国那庞大的外汇储备会蒙受巨额损失。
而美国财长保尔森依然气定神闲地在11月18日表示,尽管借款大幅攀升,全球对美国国债的需求依然强劲,美国2009年还将发行约1.5万亿美元的国债。
从经济方面看,中美两国经济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出口依赖于美国的市场,增持美国国债,有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减少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经济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增持美国国债,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原来投向美国机构债的资金,如两房债券,而日本持有的机构债券本来就比中国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巨大的账面损失。
显而易见,如果此时减持美元资产、增持其他币种资产,将导致外汇储备市场价值出现较大账面损失。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就曾经表示,就目前情况看,中国外汇储备的格局就只能是这样。
在现在这样一个国际货币体系下,我们的贸易大多数都是以美元来结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尽管有所缩水,但是也不像人们说想的那么严重。
因为储备的就是美元,然后再来美元做结算。
当然还有政治外交方面的考虑,中美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中国此时于情于理都无法减持。
希望美国能意识到中国是其重要的经济政治同盟。
同时,第五轮中美战略对话即将召开,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G20峰会也刚刚结束,都希望有良好的外交环境。
中国如此这般,既是对布什政府的送别,也希望和奥巴马新政府的关系有很好的开始。
而现在,美国媒体正在担心中国成为第一大债权国的负面效应。
如《华盛顿邮报》认为,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将让中国在美国经济中处于更大的支配地位。
更重要的论据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似乎就无法找到比美国国债更好的投资品。
被寄予厚望的G20峰会并没有也无法撼动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元仍然是国际货币体系中唯一的支付流通货币。
国际资本正在流向美国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不止是中国,其他的资金也转而投资美国国债,全球都处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
”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认为,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同时启动去杠杆化进程,导致短期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的大规模撤出,这也是韩国等国家面临资本外流的根本原因,并重新流回美国。
毕竟美元仍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最具流动性的币种,美国国债仍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现在资产价格下跌,金融机构将被迫收缩财务杠杆,通过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
而美元是借出的主要货币,回流强劲。
欧元经济区、日本的经济基本面并不比美国好,甚至英、德、法以及日本极有可能比美国更早进入衰退。
欧元的表现也并不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支持美国国债是必要的。
中国支持的美国国债结构并非没有变化,9月增持的美国长期国债规模正在减少,仅有41.71亿美元,而在7月、8月的增持量逾百亿美元。
9月大量增持的是中短期债券,增加了手中债券的流动性。
9月份中国增持436亿美元美国国债,再创今年以来美国国债月度最大增额,计划是8月增持223亿美元的两倍。
8月223亿美元的净买入曾经是今年以来我国买入美国国债的月度最大增额。
1月至9月,中国共增持美国国债1074亿美元。
除2月和6月为净减持外,其余月份都为净增持,且自7月以来,增持幅度大幅增长。
我坚信美国接下来要进行的救世操作,无疑要加大美国国债的发行量。
日本已经开始减持美国国债,而中国的买入操作使得中国超出日本118亿美元,登顶美国最大债权国。
但美国对于美元的需求量巨大,2009财美预计发债额可能会超出市场消化量几千亿。
中国在此时大举买入美国国债并不是没有风险的,我国外汇储备一直以来美元资产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如今美元的不断走高似乎给我国的外汇储备带来升值。
中国对美元债券的支持支撑了美元走势,如果中国在此时选择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对美元来说无疑是重大利空。
无形中中国成为美元的支撑者,这对我国来说固然是件好事。
同时也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因为美国国债收益率并不高,在最近十年美国国债名义回报率仅有6%,考虑通胀后,实际收益率仅为2.6%。
而且美国发行如此之多的货币,未来通胀不可避免。
中国外汇储备从长远角度应该降低美国国债的配置,调整委美国股市指数基金这样安全性较高的股票投资产品。
美国的股市现在1.5倍的市净率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现在并不是吐血价,因为上世纪70年代平均是1.3倍市净率,1929年往后的20年平均1.1倍,若出现熊市,股价可能会横盘很久。
以后的一年内,可能会出现一个价格窗口,届时应该将美国国债换成股票投资了,因为股票是能抵抗通胀的。
黄金股也在连续11月19日、20日两日大涨后偃旗息鼓。
但欧洲正逐渐增加黄金储备。
根据相关报道,11月中旬欧洲央行黄金储备就达2201.9亿欧元,较10月累计增加了100万欧元。
截止10月末,德国、法国与意大利的黄金储备较上半年有约5%的增长。
在外汇储备应多元化的背景下,近期有传闻称,央行正在考虑提高黄金储备,可能在600吨的基础上再增加4000吨的黄金储备,以分散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
但这一直没有被有关人士证实。
而且,央行网站会定期公布数据,这些数据显示,黄金储备的规模很多年来没有变化。
截止到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9万亿美元,黄金储备规模却很少。
在2001年11月之前维持在1267万盎司,2001年12月增加到1608万盎司,2002年12月再次增加到1929万盎司,此后多年无变化。
1.9万亿美元的储备资产如何分散风险、进行多元化投资,一直是市场所热衷的话题,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经常是非议的焦点,增加能源资产、黄金储备等建议层出不穷,但储备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觉得增加黄金储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黄金储备不太现实,可以在投资美国国债和美国股市之间选择好切换的时点。
一开始我个人很疑惑为什么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且还在不断增持。
而黄金储备却如此之少?
仔细想来也并无道理。
近年来我国受到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的影响,关于顺差我总结了以下四点:
·巨额贸易顺差,不仅造成了中国外汇储备额的迅猛增长,而且也引发了不少贸易摩擦。
·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认为,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而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约8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
我国只得到很小比例的工缴费收入。
·近年来,扣除来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顺差外,我国其他贸易方式总体上还处于逆差。
我国虽是外贸大国,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仍偏低,还算不上真正的贸易强国。
·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日益明显,从东盟、韩国等亚洲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经加工组装后,再向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亚洲国家向美国和欧盟地区的部分直接出口转变为通过中国进行的间接出口。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中讲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不是理想的状态。
因为失衡就表示资源的错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状态尽管可以维持一时,但从长期看都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一国不主动采取措施校正其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套利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可能对其结构失衡进行“强制校正”,而这种“强制校正”往往是以国内经济的破坏性回归为代价的。
日本泡沫经济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
因此,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势在必行。
一是要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
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其实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就一直在价值观上,在实际利益的争取上,对出口是积极支持的,在资源配置上对出口企业给与了许多的优惠。
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已经到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出口导向型战略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了。
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
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为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上,有必要调整引资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内外资企业的两税合一来实现内外资在税收上的国民待遇。
今后,还应调整各地引进外资的政策,逐步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在控制外资流入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资流入的质量。
二是要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储蓄、促进内需。
首先,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改革现行收入分配制度。
中国消费水平低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收入水平低,它是一个收入问题,并不是消费的问题。
所以,要刺激消费,首先是要增加农民和城市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另外,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穷人的消费倾向高。
而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收入的增长部分,主要是由高收入阶层获得,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低的。
因此,要扩大消费的比例,就得改变现在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额,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
其次,尽快实现公共财政的转型。
目前,我国本币净储蓄的积累,是促成投资扩张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而本币储蓄率过高的源头正是我国财政政策在公共建设领域的长期缺位造成的。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远远不够,导致居民自身要为这些公共产品来买单,其未来消费支出的预期过高,只能通过控制当前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来应对。
只有加速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使社会抵抗风险的能力加大,每个人的储蓄率下降,才能缩减私人部门的净储蓄动机,持续有效地启动内需。
三是要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
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地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
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
特别是对于当今世界贸易赤字主要来源、也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的美国,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贸易失衡的调整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我国采取措施扩大私人消费、逐步放开对外投资、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要调整的同时,美国也应该至少在以下方面采取调整措施:
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压缩居民消费规模;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等。
因此,调节贸易平衡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我国应加强谈判力度,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现在非常时期更是如此,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正如我们看到的上调出口退税率政策、利率下调108个基点、4万亿刺激经济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针对以上问题是针针见血!
就是为了刺激出口,就是为了刺激企业发展,就是为了刺激内需,不断完善加强基础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抵御住这次金融海啸,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去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我国在此时增持美国国债是必要之举,这一措施不仅是对美元的支持,也是让我国在金融风暴中减少损失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次贷危机》,《泡沫经济的经济对策》,《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