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学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7472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图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构图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构图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构图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构图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图学论文.docx

《构图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图学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图学论文.docx

构图学论文

艺术设计学院理论课考查论文

 

题目经典绘画作品构图赏析

课程名称构图学

姓名简思辉学号************

专业绘画班级2班

所在学期13-14第一学期指导教师庞先超

 

1,«愚公移山»——徐悲鸿

分析: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

它作于1940年,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

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

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

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

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

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

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

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2,«溪山行旅图»——范宽

分析: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

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

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

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

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这就是诗情画意!

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

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前景行旅二人在炎夏中打赤膊、扇扇子,四头驴背驼重物、步履蹒跚。

就好像尘俗的世界,人们有远有数不尽的包袱,放不下的执着,很忙碌又辛苦的生活着。

画中旅人前行的道路似乎宽广,但却永远无法提升层次,而且看不到天,因为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

现世的人们也一样,在这个层次中你感觉很自由,好像可以任意做很多事,可是你却可能发现日复一日,你仿佛永远在同一个平面上无法提升。

占画面2/3的远景主峰,是这幅画中最独特的部分。

坚实浑圆的主山巨大无比,高耸入天之极处,这似乎表现着坚强的意志,象征了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而祂一直恒常不变的注视着下方的生命。

此外,山体两侧画有流泉、飞瀑和烟岚,似象征着流动灵源;山顶密林于中景针叶林之上,除了画出难以测量的高度,也传达了极高无华的意涵。

3,«游春图»——展子虔

分析:

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而变为以山水为主,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图绘江南早春二月,树叶吐绿,桃杏争芳。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

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笔法细劲流利。

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

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一水自左上流下中间,水面宽阔,微波皱起,有游艇轻泛。

两岸游人三两成群,沿途观赏春景,或步行伫立,或主骑马而仆随后。

小桥连岸,坡后有农舍,而山谷中则寺庙隐现。

人、马、舟、桥与山石、树木、江水的比例已经十分合适,树、石近大而远小,江水斜下,两岸错落,树林密布,白云缭绕,显得疏密有致,透视的空间感和纵深感也十分恰当。

江水满勾起伏荡漾的波纹,渐远渐淡,天际水天一色。

山石树木以细劲流利的墨线勾勒,但无皴笔,树身染深赭色,树叶染浓绿。

山石则通体染淡赭色后,石脚染重赭而石身敷青绿重彩。

小桥栏杆及寺庙廊柱填朱砂,而人、马、白云则填以白粉。

整幅画山石树木的色彩浓郁,但由于中间大片水色的清澈相映,显得艳而不俗。

不过,此图尚有不足之处,如树的造型还嫌单调,枝干少变化,树叶虽已精细至双勾法,但大都平铺而欠生动,而远树则处理稍觉简单,更多装饰意味。

4,«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分析:

此图为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全图以大青绿为基调,山脚、屋墙、水天交接处用深浅各异之赭石色渲染,屋顶用浓黑,人物多粉画,用笔敷彩精细,轻重浓淡生动活脱,灿烂艳灼,美不胜收,千里江山秀丽多姿,雄伟壮观。

时人赞其画“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人物如蚁,不可胜数,生息劳作,生动活泼。

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李溥光题记,曾经南宋内府、元代李溥光、清代梁清标及乾隆内府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

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5,«四景山水图»——任伯年

分析:

 画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结合界画技法,精心构建庭院台榭等建筑,工整精巧,或富丽,或古朴。

山石以小斧劈皴法出之,苍逸劲健,行笔设色严谨而注重法度,画中人物虽小而形神完备。

整幅作品面貌古朴,笔法精严,极富南宋画院作品的特色。

 在春景中,柳树、桃花、小溪、青草都是春天的季节出现的物象,画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突出了春天的特点;在夏景中,山花、野草、睡莲在画面中起到了突出季节特点的作用;在秋景中,树叶变黄,随风渐渐落下;在冬景中,房子、小桥、树石、远山的描绘又营造出了寒冷萧瑟的气氛。

四张作品中,人物的着装和动态都很符合画面中的气氛,特别是在冬景中的人物,在寒风中的颤栗,刻画的惟妙惟肖,生动自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景山水图》分四幅绘春、夏、秋、冬四景,描绘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大夫闲逸的生活。

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

春景:

画堤边庄院。

桃李争妍,嫩柳成荫,远山迷朦不清,杂树小草很有生机,给人以春意盎然、心情舒展的审美感受。

堤头两侍者牵马携盒向小桥走近,阶下童仆忙于清理担具,像是随从主人倦游归来的样子。

夏景:

画湖边之水阁凉庭。

庭前点缀以湖石,四周花木丛生,水阁伸向湖中,扶衬以木桩梁架,有点像西湖十景中白堤上的“平湖秋月”。

主人端坐中庭纳凉观景,旁有侍者伫立。

秋景:

画老树经霜,朱紫斑烂。

庭院环绕以树石围墙,有小桥曲经通幽,与外部湖山景观相隔离,似乎有遮挡秋之意。

庭中窗明几净,一老者独坐养神,有侍童汲水煮茶,一派闲情逸趣。

冬景:

画湖边四合庭院。

高松挺拔,苍竹白头,远山近石,地面屋顶,都铺满积雪,显得茫茫一片,桥头一老翁骑驴张伞,前者侍者导引,似乎为了寻诗觅句,无妨踏雪寻梅,颇多闲适之趣。

6,«泉»——安格尔(法国)

分析:

《泉》安格尔一生追求和表现理想美,十分迷恋于描绘女性人体,在他的笔下,每个人体都画得圆润细腻,健康柔美。

他严谨的素描功力充分发挥了线条的表现作用,把人物的形体动态刻画得极其准确、简洁而概括。

安格尔反复探索完美的艺术形式,视拉斐尔为典范,以温文典雅为理想,迷醉于希腊雕刻。

在他的美学主张中强调以永恒美和自然为基础,他心目中的自然是理性的、理想的、非现实的、无内容的纯形式美。

《泉》中少女的造型在整体上是遵循古希腊雕刻的原则,但更为细腻微妙。

左边以高举手臂的转折处为顶点,身躯的轮廓是一根略有变化的倾斜线,它宛若一缕缓缓飘落的轻纱;右边则复杂多了,不仅水罐与抬起的手臂组成圆和三角的几何结构,胸部和腹部的转折起落也形成波浪式的曲线,这正好与左边的单纯与宁静形成对比。

画家严格遵守比例、对称的原则,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少女的体形姿态遵循古希腊普拉特西克列斯发现创造的S形曲线美。

在这幅《泉》中,安格尔把他心中长期积淀的古典美与写实的现实美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这幅画的奥秘在于画家表现了人体姿态从不平衡向平衡的变化,抓住了人体内部力的微妙关系,即左倾斜的双肩和向右倾斜的胯部、向上的用力和向下倾倒的水罐,前趋的右膝和后绷的左腿都体现了力而打破了平衡。

在她身体的这种曲线运动中,展示出一种类似水波的曲线,这种身体的曲线使得那从水罐里流出来的直线形水柱相形见拙,通过这些形式,使这位恬静的少女比那股流出来的水柱更加具有活力。

7,«无名女郎»——克拉姆斯柯依(俄罗斯)

分析:

画家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位19世纪俄国新时代女性的完美形象。

克拉姆斯柯依创作的这幅肖像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

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

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这幅肖像画并不是一个具体人物的肖像,而是画家的理想创造。

她坐在华贵的敞篷车上,高傲地望着观众,她那不凡的气派和自尊,给人以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深刻印象。

画面以冬天的城市为背景,白雪覆盖着屋顶,朦胧湿润的天空,使人感到寒意。

女郎的毛皮手笼、镯子、帽子上的白色羽毛、蓝紫色的领结,都表现得极为精到。

而最令人惊叹的是人物的精神气质,实在被描绘得精湛绝伦。

它确实无愧为一幅杰出的性格肖像画名作。

8,«死囚牢房»——蒙卡奇(匈牙利)

分析:

蒙卡契25岁时创作了这幅划时代的杰作《死囚牢房》,这幅画在巴黎展出获得了金质奖章。

在这幅画中描绘了一位为反抗暴政而被判死刑的农民英雄,此时在卫兵的看管下与来看望他的乡亲们诀别。

画中革命者坐在铺着白布的桌边,形象很突出,他正陷入在激愤的沉思之中,似乎即将拍案而起,痛斥暴君罪行。

画中描绘了拥护他的男女老少乡民,人们对他很崇敬,为将要失去他而伤心。

那位扶墙而泣的女子和她跟前站着的年幼的女儿,可能是英雄的妻女。

这是一个生离死别的悲壮场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幅画的成功在于它深刻的思想意义,画中人物的肖像性很强,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和思想特征:

无言沉默的农民,表情不安的教师,注目关怀的鞋匠和震惊的小徒工。

有人认为那个画前的小徒工就是画家童年时的形象。

在这幅画中有悲,有思,有愤怒,有谴责,也有无能为力的沉默。

那个持枪的士兵,他面对这一切低头不语。

这幅画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匈牙利社会的现实。

蒙卡契25岁时创作了这幅划时代的杰作《死囚牢房》,这幅画在巴黎展出获得了金质奖章。

在这幅画中描绘了一位为反抗暴政而被判死刑的农民英雄,此时在卫兵的看管下与来看望他的乡亲们诀别。

画中革命者坐在铺着白布的桌边,形象很突出,他正陷入在激愤的沉思之中,似乎即将拍案而起,痛斥暴君罪行。

画中描绘了拥护他的男女老少乡民,人们对他很崇敬,为将要失去他而伤心。

那位扶墙而泣的女子和她跟前站着的年幼的女儿,可能是英雄的妻女。

这是一个生离死别的悲壮场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幅画的成功在于它深刻的思想意义,画中人物的肖像性很强,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和思想特征:

无言沉默的农民,表情不安的教师,注目关怀的鞋匠和震惊的小徒工。

有人认为那个画前的小徒工就是画家童年时的形象。

在这幅画中有悲,有思,有愤怒,有谴责,也有无能为力的沉默。

那个持枪的士兵,他面对这一切低头不语。

这幅画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匈牙利社会的现实。

9,«池塘·睡莲»——莫奈(巴黎)

分析:

克劳德·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

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

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创始人虽说是马奈,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莫奈,因为他对光影之于风景的变化的描绘,已到走火入魔的境地。

他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

他让世人重新体悟到光与自然的结构。

所以这一视野的嬗变,以往甚至难以想象,它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

《睡莲》是印象派绘画最具代表性的大师克劳德·莫奈晚年的作品,以令人叫绝的技法,在垂直的平面上描绘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向远处延伸的视觉效果。

在大师的笔下,是纯绿色的,而花朵却像暗红的火焰。

看似随意的彩色线条笔触柔美,似乎让水流动起来,又像是捉住了一瞬间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

参观者站在画旁,就如同伫立在池塘旁边,竟能领略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的唐诗意境。

一座漆成绿色的日本式的拱形木桥跨越池塘;水菖蒲、百子莲、杜鹃花科的观赏植物和绣球花环绕并保护着池塘。

水面上漂浮着粉红色的睡莲。

柳树和紫藤直泻水面,使水的色调变得更深、更蓝。

10,«秋千»——弗拉戈纳尔(法国)

分析:

《秋千》一画描绘的是在树阴浓密的花园里,穿着华丽的贵妇人荡着秋千飞腾,像布歇笔下的狄安娜一样,几乎所有明亮的光都集中到她身上,粉色的衣裙勾起浪漫的遐想。

注意看树丛里面,一个男子正在美滋滋地牵着秋千的绳子,他看上去已经很老了,正是这位女子的丈夫。

而在画面的左下角,有一位青年男子与荡秋千的少妇眉目传情,女子高高地抬起腿,踢飞脚上一只精巧的小高跟鞋,可以想象,如果观众处在青年男子的位置会看到什么,可就在二人嬉戏调情的时候,背后的老头却一无所知,还以为自己给娇妻带来了许多欢乐呢。

只有花园里生动活泼的小爱神雕像,目睹了这一轻佻滑稽的偷情现场。

据说,这个小伙子就是订画者、著名的银行家桑·朱理安。

显然,订画者是有意炫耀自己的这段“爱情”经历。

由此可见,像这一类绘画完全是为行将灭亡的封建贵族的荒唐的享乐生活服务的。

但是,从油画技巧上讲,弗拉戈纳尔的笔触轻快、有力、流畅。

在这幅画中,贵妇人、老年男子和青年男子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光线的边缘和两座雕像也组成了一个三角形,使得这幅画的构图十分巧妙。

他将老年男子置于黑暗处,将年轻男子置于明亮处,这好像和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太一样。

现实生活中偷情者往往处在暗处,做什么事都偷偷摸摸的,而画中是完全相反。

我想这应该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吧。

尽管画得十分细致,比如,花园的景色与树丛画得很美,但画意的格调却极其低俗。

这幅画代表了当时贵族的艺术趣味。

以调情为内容,在弗拉戈纳尔的全部作品中占有一定优势,而且无论从内容与形式上看,比起他的老师布歇来,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诚然,弗拉戈纳尔的进步的艺术思想与颓废的贵族趣味是并存着的。

后者在为显贵们订购而作的那些幅画上,表现得非常露骨,轻佻的内容与高超的色彩技巧,是弗拉戈纳尔继承布歇“向妇女献殷勤”的一种绘画“传统”。

但他的名声也从此沸扬,他的画完全是迎合巴黎上流社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