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305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1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1.通观全文,理清思路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写景状物类散文也概莫能外。

写景状物类散文中的形象较之其他类型散文中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

要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其内在含蕴等,还要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的顺序。

因此,分析景物的第一步是通观全文,把握描写顺序,理清思路。

在描写顺序上,或移步换景,按照观看的顺序写;或以时间为序,按照时间推移写景物的变化;或以景物的类别为序,按照景物的不同类别进行描绘。

综上,我们必须通读全文,整体关照,前后贯通,把握文脉,理清结构和思路。

2.结合文本,分析特征

作者在文章中所具体描绘的景物总是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因而,我们要结合文本,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景物的特征。

当然,在分析景物特征时,要知晓一般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等),常用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等),等等。

3.透过景物,把握情感

写景状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目的,是归宿。

写景状物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

景物与情感、主旨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

这类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景、物有何特征,这些特征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精当的景物描写不仅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某种特定气氛,而且还能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揭示主旨。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征,有的苍劲挺拔,有的娇弱无力;有的生机盎然,有的萧条衰败;有的开阔明朗,有的狭小阴冷;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凄神寒骨。

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中,剖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还是恨,是乐还是忧,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美还是批判,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

第1课 荷塘月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美得热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美得高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美得可爱。

朱自清的荷花有了月色的晕染,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流进月色中微微荡漾”,游过了四季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幽幽清美,淡淡忧伤,如此月色,如此荷花!

名为自清的作者,自是与荷花有份别样的情愫。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胜利后,他仍任教于清华大学,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活动。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他毅然拒绝美援面粉,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

1948年因贫病逝世。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绿》《春》《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是其散文代表作。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文中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而是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超然”,心情十分矛盾复杂。

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

1.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

“形散”是指取材自由广泛,不受时空限制;“神聚”是指立意明确而集中。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在写景状物中融入创作主体的情感,实现情景交融的效果,引领读者身临其境。

说理散文则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写感悟。

散文以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方式,常常是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综合起来运用,夹叙夹议,不拘一格。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2.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

“你的歌声真甜啊!

”中的“甜”字,本来是味觉用词,在这里却应用到听觉上,以味觉来写听觉。

这个“甜”字细腻、生动地表现了歌声的柔美、动人,比“亮”“脆”更有味道。

3.“朱自清”名字的由来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他同时还取字“佩弦”。

“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被绷紧,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4.莲——荷花

莲,又名荷花、芙蓉、芙蕖(qú)、菡萏(hàndàn)、藕花、水芙蓉、水宫仙子等,未开的花蕾称菡萏。

莲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为“君子花”。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出现了关于莲的描述。

后来,“莲”的意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古典诗歌中,被赋予美人、爱情、祥瑞、高洁人格、佛心佛性等象征意义,莲花图案和莲花节也成了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识记字音

煤屑

xiè

蓊郁

wěnɡ

踱步

duó

弥望

霎时

shà

敛裾

媛女

yuàn

梵婀玲

fàn

2.近义词辨析

(1)斑驳·斑斓

相同点

都用于描述颜色

不同点

斑驳:

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侧重于颜色有深有浅。

斑斓:

灿烂多彩。

侧重于色彩绚丽。

语境运用

①清幽的月光照在松柏间,在树下洒下     的月影。

②这    的海底世界令我目不暇接。

(2)幽僻·幽静

相同点

都有安静的意思

不同点

幽僻:

幽静偏僻。

强调地方偏远,少有人来。

幽静:

寂静。

强调环境安静。

语境运用

①走进旨亭街这条    的小巷,感受到一丝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难以觅得的清静。

②这个    的夜晚,朱自清一个人独行在月下的荷塘边,享受这难得的片刻宁静。

(3)风致·丰姿

相同点

都用来形容姿态

不同点

风致:

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一般不作主语;风味,风趣。

丰姿:

也写作“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风度姿态,可以作主语。

语境运用

穿着这件衣服参加晚会显得不拘谨,在轻松随意中更见    ,同学们都说她真是    卓然。

答案 

(1)①斑驳 ②斑斓 

(2)①幽僻 ②幽静

(3)风致 丰姿

3.成语辨析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由于天气原因,最近一段时间,感冒患者比较多,就连年富力强的青年男女也变得没精打采。

(  )

解释:

(2)如今,漫步城市的每个角落,亭亭玉立的高楼,宽敞笔直的大道,商贾云集的市场……生活越来越便捷了。

(  )

解释:

(3)入夏,蓊蓊郁郁的青枝绿叶遮盖了地表那些凹陷、残缺部分,连裸露的岩石也披上由青藤和绿苔连缀起来的夏装。

(  )

解释:

(4)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也变得隐隐约约了,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

(  )

解释:

答案 

(1)√ “没精打采”形容情绪低落,精神萎靡。

(2)× “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句中用来修饰“高楼”,用错对象。

(3)√ “蓊蓊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4)√ “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冬荷

李木生

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

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苍凉。

落寞。

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湖,真的死去了吗?

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戗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地开着。

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

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

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

失去了丰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来迎接风雪。

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

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噬啮后留下的创伤吧?

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好像这荷已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

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

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躲避肯定是不行,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

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

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

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

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

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

还有给我以强烈震撼的那枝冰中的莲蓬。

莲柄早已没入冰雪中,莲头却执拗地伸出在冰面上,面朝着空旷的天空,十七个空了的莲房犹如十七个森然的弹洞。

真是触目惊心!

望着这十七个无言的黑洞,我依稀听到了呐喊与控诉。

它一定有过孕子的艰难与幸福,那十七粒饱满圆润的莲子,肯定蕴含着新鲜而又芬芳的思想。

不然,枯燥狰狞的严冬不会向它施以能够致以死命的寒冷。

但是寒冷又能怎样?

饱满的莲子早已植入湖底的泥中。

太阳升起来了。

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正没有尽头。

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

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

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

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子散尽的莲蓬。

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

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

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拥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

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受苦难,不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呢?

热的荷,当是伟大的洁净与爱的楷模了。

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在目。

铜铸铁打般的荷柄——有的举着叶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正隐隐发出咯咯吱吱的响声。

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布满在湖底。

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

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地飞翔吗?

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精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

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里轰轰烈烈地演绎着。

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

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子,泪泡一样地娇嫩着。

美好,就是这样的吧?

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风刮着。

冰封着。

雪覆着。

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

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选自《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鉴赏点评] 冬荷本为无生命之物,但在作者笔下,不仅具有了生命,而且具有了个性特征与人之精神。

拟人化的笔法好似让冬荷一下子站立在了读者的眼前,如一尊雕塑,尽现其凛凛然风骨。

这样,既便于作者描写刻画冬荷的外形特征和内在气质,也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抒写心志。

同时,也拉近了所咏之物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目睹其风神的亲近感。

这是一篇绝美的散文!

一、思维建构

请把方框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答案 

静态美 

侧面烘托 

蝉声 

蛙声

二、内容把握

本文采用

    的手法,描写了作者

    的所见所闻,赞美了

             ,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情。

答案 

情景交融 

在荷塘月夜独步 

月夜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

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写起?

我的答案: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因不宁静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如何理解第3段“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

我的答案:

答案 一方面表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下文对景物的描写。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诵读本文第4段,鉴赏本段景物特色及修辞手法,体味其妙处。

填写下表:

描写景物的句子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答案

描写景物的句子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叠词

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

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和动态美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拟人

形象地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的形状和含苞待放的情态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比喻、拟人、排比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和在月光衬托下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纤尘不染的丽质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以听觉写嗅觉。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时断时续,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拟人、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叶子的厚度和动态美以及碧绿晶莹的特点

4.文章第4段写月下荷塘美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我的答案:

答案 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5.第5段中作者选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来描写月光?

有什么好处?

试举两例分析。

我的答案:

答案 主要的动词有“泻”“浮”“洗”“笼”“画”。

(1)“泻”,既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又表现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情景。

(2)“浮”,写出了深夜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景象,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

(3)“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亮欲滴的状态。

(4)“笼”,“笼”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5)“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6.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而文章第7~9段却写了江南采莲旧俗和《西洲曲》里的句子,为什么?

我的答案:

答案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借助景物描写,表现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因眼前之景而获得的暂时的喜悦,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文章提到的江南采莲旧俗和《西洲曲》里的句子,内容上,表现的是一种“热闹”的场景,是作者心中自由美好生活的具体体现,是作者所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而这是现实中所没有的。

所以,作者才通过联想把这种期待表现出来,突出了主题。

形式上,想象中的热闹与眼前的宁静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这也就意味着作者从眼前宁静的环境、美好的景色中获得的喜悦是暂时的,是无法从根本上让作者的心情“宁静”的。

这也照应了前面作者所说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人认为本文是抒发作者“知音难觅”的苦衷。

你的观点呢?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

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制,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理变化的两个方面。

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

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观点二:

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

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

有了这样的心绪,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寻找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时的自由空间。

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们忧愁,也可能使我们喜悦,我们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和事。

这样看来,朱自清不过是写了一个普通人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只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他这样的妙笔,写不出像《荷塘月色》这样能够感染人的心灵、引起人共鸣的文章而已。

观点三: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作者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勇敢而真诚地袒露了一个正直而文弱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暴行时的愤怒但又无奈的心路历程,强烈地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和对人民的残酷镇压,从而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奋起抗争,推翻黑暗统治,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读写能力』

拟人手法的运用

作者写静态荷花时,连用了两个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从而赋予荷花以生命和感情,激发了人们的想象。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将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简而言之,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1.拟人的运用形式

(1)把动物拟人化;

(2)把植物拟人化;(3)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2.拟人的作用

(1)色彩鲜明;

(2)描绘形象生动;(3)表意丰富,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

3.拟人的特点

(1)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2)不能出现比喻词。

如“好像”“好似”“如同”“犹如”等。

(3)不能出现表现人物的词语。

4.比喻和拟人

比喻是本体像喻体,本体与喻体间相似但不能是同一事物。

拟人是把某物当人写且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

比喻和拟人尽管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密切。

例如: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

(《林海》)

②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林海》)

例①②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温柔”和“会打扮自己”写兴安岭,因此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如果把上面两个例句改写一下就可变成比喻句。

③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④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从例①~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比喻和拟人的关系。

拟人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比喻,比喻省略去了比喻词和喻体,让描写喻体的词语直接同本体发生关系,就成了拟人。

反过来说,拟人补上比喻词和喻体之后也就转换成了比喻。

但是比喻和拟人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1)比喻是用喻体同本体作比(明喻和暗喻),或用喻体替换本体(借喻);拟人用描写拟体(实际上是暗含的喻体)的词语去直接描写本体。

(2)在比喻里,喻体必须出现;本体可以出现,如明喻和暗喻,也可以不出现,如借喻。

在拟人里,本体必须出现,拟体并不出现,只是拿适用于描写拟体的词语(即适用于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本体即事物。

(3)在比喻中喻体是确定的。

在拟人中拟体(人)没有出现,是虚指,可据描写拟体的词语去推断,所以拟体往往是不确定的。

如性情“温柔”的,不一定是慈母,还可以是别的人。

又如“会打扮自己”的,不一定是少女,还可以是年轻妇女或小伙子或其他什么人。

『针对练笔』

运用拟人手法,以荷花为描写对象,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答:

答案 (示例)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花。

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有一位固执的画者在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片,西一块,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

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嫩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

有的荷花热情奔放,无拘无束;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有的挺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穿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美梦,埋藏一世荣华。

夏风吹来,花枝摇曳,碧叶依依,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繁华盛况。

『直击高考』

(201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

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

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

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

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

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摆曼舞。

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

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

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