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含答案详解及鉴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7025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含答案详解及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含答案详解及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含答案详解及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含答案详解及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含答案详解及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含答案详解及鉴赏.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含答案详解及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含答案详解及鉴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含答案详解及鉴赏.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含答案详解及鉴赏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⑴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

 

⑵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5分)

 

十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⑴“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句。

(1分)

⑵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分)

 

⑶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

(4分)

 

十五、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⑴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4分)

 

⑵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3分)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⑴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分)

 

⑵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3分)

 

十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2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⑵“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4分)

 

十三、(2013湖北卷)参考答案:

(8分)

⑴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

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3分)

⑵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5分)

十四、(2013湖南卷)参考答案:

10.(8分)

⑴(1分)桃花流水鳜鱼肥。

⑵(3分)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了词人内心的纯净。

⑶(4分)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的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2013湖南诗歌鉴赏】(杜牧《汉江》诗云: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贺铸用其整篇,添声而成长短句,恰如其分地表现退隐吴下之生活环境,以及身处其中的心境。

【翻译】

绿色纯净春意浓深恰好漂染衣袂。

这盎然的春意环绕触近柴荆门扉。

湖面上水波溶溶漾漾,白鸥翻飞,

我和白鸥都忘却心机为春光陶醉。

行人南来北往只我无为独自老去,

离别忘故朋友渐渐稀少令人生悲。

夕阳西下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归。

湖水中鳜鱼游动一条条分外肥美。

绿色纯粹,盛春时节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

浓烈春意触近柴扉。

(湖面)水波荡漾,白鸥飞舞,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机心(与世无争)。

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

只有"我"独自老去,(朋友离别)故人渐渐离去。

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落花人独立之感)。

【简析】

通过环境描写来展现出一面"田园美景图"。

②"故"、"归"体现出词人的思乡心切。

③"故人稀""徒自老"表达了词人的无奈、感叹年华易逝,韶华不在。

④朋友惜别时光不在。

⑤豁达淡然、淡泊名利,隐居为乐的心境。

“净”字妙在言简义丰。

一个“净”字,凸显了春深的景色特点,一语两层。

既有芳菲衰歇,绿色满目的外在特色,又有纯净澄澈,纤杂无扰的内在包涵。

一个“净”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一语双关。

既希望用春绿涤洗漂染俗世衣衫,更在暮年一洗繁华纷扰心境纯净生机盎然。

情感丰富,主旨清晰。

上阕起首两句“绿净春深好染衣。

际柴扉”,展现安于江湖田园的纯净内心,接下两句“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进一步抒写陶醉自然,抛舍心机的真情无碍。

【1、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

2、古人在诗词中,常用鸥鸟之盟或者鸥盟代指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真诚相处。

鸥鸟之盟的典故出处是《列子》,在其中的“黄帝”篇中,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一个住在海边的少年喜欢划船出海,与海鸥嬉戏相处。

每当他划着小船来到海上,成群的海鸥围着他争相嬉闹,同他尽情玩耍,毫无戒备之态。

一日少年的父亲对他说,让他再去海上的时候,逮几只海鸥回来赏玩。

少年答应了父亲的请求,依旧划着小船来到了海上。

但是这次海鸥却像知道他的意图似的,只在小船的上空飞舞盘旋,却再也不肯落到船上与少年游戏玩耍了。

在评论这个故事的时候,古人总结道“心动于内,行变于外。

禽鸟犹觉,人理岂有诈哉!

”正是因为少年有了捕鸥的私欲和动机,所以他的表情和动作与往常天真无邪不一样了,海鸥察觉了其中有诈,故而不肯就擒和与他嬉闹了。

下阙前两句“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既为世人纷忙感慨,也为故友寥落,年迈无为伤感。

这一顿挫是诗人内心深处一生沧桑的感喟。

经过这一转折,结尾两句“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便尤其鲜明:

退隐江湖,心地明洁,享受自然之情,跃然纸上。

【答题解析】

(1)考查识记:

桃花流水鳜鱼肥。

(2)考查炼字:

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

(3)考查情感:

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注意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来。

【人物简介】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

字方回。

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

卫州(今河南汲县)人。

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

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年少读书,博学强记。

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

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

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

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

(《宋史贺铸传》)。

[1]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其词却“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

为人豪爽精悍,如武侠剑客,“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却又博闻强记,于书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而且手自校雠,“反如寒苦一书生”(程俱《贺方回诗集序》)。

[2]

【人物生平】

十七岁时离家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

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

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

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

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

元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

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

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

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

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

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

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

再迁奉议郎。

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

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

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

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

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庆湖遗老后集》。

宣和七年(1125)卒于常州之僧舍。

[1]

【相关事件】

贺铸少年时就怀有戍边卫国、建立军功以“金印锦衣耀闾里”(《子规行》)的雄心壮志,可人到中年,仍沉沦下僚而无所建树。

英雄豪侠不为世用,边塞面临异族入侵的威胁而无路请缨。

词中包含的不仅是人生失意的悲愤,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

而词的上片所展示的少年豪侠的雄姿气概,下片悲壮激越的情怀,继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之后进一步改变了词的软媚情调,拓展了词的壮美意境。

而其《行路难》(缚虎手)表现豪侠的困厄和纵酒狂歌的神态,又具有李白诗歌的风神,也是北宋词中罕见的别调。

[2]

北宋词人大多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唯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正如雄武盖世的项羽曾“别美人而涕泣,情发于言,流为歌词,含思凄婉”(张耒《东山词序》一样,贺铸真挚凄婉的浓情也常倾泄于词。

其中感人至深的是与苏轼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前后辉映的《鹧鸪天》:

重过闾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夫人赵氏,勤劳贤惠,贺铸曾有《问内》诗写赵氏冒酷暑为他缝补冬衣的情景(见《庆湖遗老诗集》)。

词中“谁复挑灯夜补衣”的细节描写,沉痛地表现出对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另一首写柔情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更为著名,其中“若问闲愁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连用三种意象表现出愁思的广度、密度和长度,化抽象无形的情思为具体可见的形象,构思奇妙,堪称绝唱。

贺铸因此词而得“贺梅子”的雅号,宋金词人步其韵唱和仿效者多达25人28首。

一首词而吸引众多不同时期的词人来和作,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十五、(2013广东卷)参考答案:

10.(7分)

⑴(4分)⑴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

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

(2分)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2分)

⑵(3分)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

虽然那不是家乡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3分)

2013广东诗歌鉴赏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

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

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

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1]

【注解】

1.暝:

音鸣,①天色昏暗貌。

②日暮。

2.劳劳:

①忧伤貌。

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②辛劳。

陈陶《渡浙江》诗有“壮心殊未展,登陟漫劳劳”。

陟,音至,登也。

③音辽,《诗·小雅·渐渐之石》有“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郑玄笺“其道里长远,邦域又劳劳广阔”。

3.落落:

堆积貌。

4.修禊:

节日名。

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

《后汉书·礼仪志上》曰“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絜同“洁”;疢音趁,病也。

魏晋后改三月三日谓“修禊”。

后亦有不用三日,而仍用巳日者。

禊,音细。

5.饧:

音形。

古“糖”字,亦作“餹”,以麦芽、谷芽等熬成之糖。

《本草纲目·谷部》曰“饴即软糖也,北人谓之饧”。

沈佺期《岭表逢寒食》诗有“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

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

汉代马融居平阳时,听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阳亲友,作《笛赋》。

李白也有《春夜洛城闻笛》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又有诗曰: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闻笛》)。

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

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

所谓景语亦即情语。

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

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

“劳劳燕子人千里。

落落梨花雨一枝。

”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

“劳劳”,忙碌貌。

此句渭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

“落落梨花雨一枝”。

“落落”,孤独貌。

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的孤寂形象: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张词显然是由此化出。

并在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

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

“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词源》),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

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修禊”,为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采兰。

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

王羲之《兰亭序》中有: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卖饧时”,亦古代之风俗。

寒食节这一天要食饧(糖)粥。

此句谓寒食节将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

“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

作者在《渡江云》一词中这样形容自己飘泊他乡的情景:

“荒州古溆,断梗疏萍,更飘流何处?

”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

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

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写道: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

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

【作者简介】

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

先世风翔(今属陕西),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初大将张俊后裔。

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曾北游元都谋宫,后失意南归。

落魄而终。

其早年生活优裕,日以文酒自误,词作多欢愉明畅。

宋亡后,家道中落,多追怀往昔之作,格调悲凉凄婉。

其词意度超远,语言清丽,善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堪为姜夔后劲。

曾从事词论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

著有《山中白云词》及《词源》。

十六、(2013重庆卷)参考答案:

12.(7分)

⑴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4分)

⑵此句意谓:

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3分)

2013重庆诗歌鉴赏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赏析】

  明末清初之际,在江山易代、风云激荡的严酷现实中,有些高尚正直的知识分子,维护民族尊严,以凛然正气面对满清贵族的血腥屠刀,这首词,就是词人以简洁劲拔的白描手法,通过对自己形象的写照为中国词史留下的一幅爱国词人的肖像画。

  这位爱国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睁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怪模怪样。

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也就是这个爱国词人,时或轻拄手杖闲适地慢步远瞻;时或戏把鱼网以临水捕鱼而消遣光阴……请他出任官职吗?

回答是:

“干不了!

”阵阵炎热的东南风呵,未能驱除池亭的溽暑;而他新作的词曲竟字字如冰,一派冷气。

  上片以“发短”突兀而起,气势逼人,发人深思:

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旋即颁布了强制汉人梳结长辫的政令,在清初顺治二年(1645)的六月,江南民众还曾因满清的“剃发令”而奋起浴血抗战。

词作开篇即以“发短”暗对满清的长辫,确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

继之以“髯长”一语,既反衬了“发短”的鲜明形象,又以长髯飘胸显示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

再配上棱棱眉嵴,炯炯眼神,一下子就使词人的特异容貌灿灿然立于纸面。

明朝灭亡后,不少怀故国之思的遗民墨客纷纷遁入僧门。

但这些抱亡国之恨的僧不同于那四大皆空的僧,故词人着意点示:

我因忧国之忧和愤世之品则“怪于僧”。

一个“怪”字传递了词人多少不须表述却不难意会的衷曲。

前两句是词人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霜侵”两句则是词人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

艺术上由表入里,由近致远,由风貌到气质,从而丝丝入扣地熔铸出词人的立体塑像。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

用“折腰”代替“做官”,足见词人的巧构匠心。

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

“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对照,上下呼应,共同渲染着、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激着、映衬着词人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慕势禄(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

成功的艺术形象正是诗词的生命所在。

为柳州词派之中坚作家的著名词人,钱继章以本词的高超造诣,为柳州词派赢得了词史上的不朽地位。

(朱捷)

十七、(2013四川卷)参考答案:

13.(8分)

⑴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

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4分)

⑵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

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4分)

2013四川诗歌鉴赏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1]

【作品赏析】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

嘉祐年间(1056—1063)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

韩琦原作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

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

在能够确定年份的苏洵诗中,这是最后一首;在今存近五十篇苏洵诗中,这首是他的压卷之作。

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

苏洵于1056年(嘉祐元年)持益州张方平、雅州雷简夫的推荐信赴京谒见韩琦、欧阳修等名流重臣,从此成了他们的座上客。

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

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上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

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

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

”(《汉书·公孙弘传》)这里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

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

官卑位低,不堪重用。

曲台指太常寺。

因《礼记》有《曲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

苏洵在1061年(嘉祐六年)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

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

1056年(嘉祐元年),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叶梦得《石林燕语》)。

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

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

“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

”(《老苏先生会葬致语》)这就是诗人发出“闲伴诸儒老曲台”的深沉哀叹的原因。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

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

“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

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

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

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

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

“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

(叶梦得《避暑录话》)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韩琦《乙巳重阳》说:

“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

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

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

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

”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

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

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叶梦得说:

“明允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婉而不迫,哀而不伤,所作自不必多也。

”(《避暑录话》)这一首诗在内容上“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