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6962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三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三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三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三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docx

《第三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docx

第三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

第三篇 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

  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主要支撑。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必须明确国家层面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第五章 优化开发区域

——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国家优化开发区域(29)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城市化地区:

综合实力较强,能够体现国家竞争力;经济规模较大,能支撑并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城镇体系比较健全,有条件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大城市群;内在经济联系紧密,区域一体化基础较好;科学技术创新实力较强,能引领并带动全国自主创新和结构升级。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国家优化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我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国家优化开发区域应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

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是:

  ——优化空间结构。

减少工矿建设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适当扩大服务业、交通、城市居住、公共设施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控制城市蔓延扩张、工业遍地开花和开发区过度分散。

  ——优化城镇布局。

进一步健全城镇体系,促进城市集约紧凑发展,围绕区域中心城市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推进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优化人口分布。

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主城区的人口规模,增强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引导人口均衡、集聚分布。

  ——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发展都市型农业、节水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积极发展节能、节地、环保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海洋产业。

  ——优化发展方式。

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大力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壮大循环经济规模,广泛应用低碳技术,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等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部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达标排放。

加强区域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区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

优化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区域一体化和同城化程度。

  ——优化生态系统格局。

把恢复生态、保护环境作为必须实现的约束性目标。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净化水系、提高水质,切实严格保护耕地以及水面、湿地、林地、草地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好城市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第二节 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

  一、环渤海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地区(30)。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三北”地区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一)京津冀地区。

  该区域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三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和出海通道,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强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国中心城市地位,着眼建设世界城市,发展首都经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

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强化创新功能,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的建设,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提升天津的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

  ——优化提升京津主轴的发展水平,增强廊坊、武清等京津周边地区承接京津主城区部分功能转移的能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培育形成河北沿海发展带,使之成为区域新的增长点。

推进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和北戴河新区建设,增强唐山、黄骅、秦皇岛的港口功能,带动临港产业和临港城区发展。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统筹区域水源保护和风沙源治理,在地下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并实施严格保护,加强入海河流小流域综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构建由太行山、燕山、滨海湿地、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等生态廊道组成的网状生态格局。

  

(二)辽中南地区。

  该区域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北翼,包括辽宁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辐射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龙头。

  ——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统筹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强化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功能,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增强沈阳经济区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一体化。

加强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促进产业转型和空间重组,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强化沈阳、大连中心城市功能,加强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节点城市综合实力。

沈阳建设成为东北亚商贸物流服务中心,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地位,重视海洋渔业经济,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加强东部山地水源涵养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矿山生态修复,加强辽河流域和近海海域污染防治,构建由长白山余脉、辽河、鸭绿江、滨海湿地和沿海防护林构成的生态廊道。

  (三)山东半岛地区。

  该区域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南翼,包括山东省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

  ——强化青岛航运中心功能,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旅游经济、港口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化程度,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

  ——提升胶东半岛沿海发展带整体水平,加强烟台、威海等城市的产业配套能力及其功能互补,与青岛共同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建设黄河三角洲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增强东营、滨州等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点。

  ——发展外向型农业,发展渔业及其加工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地下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并实施严格保护,推进低山丘陵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加强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集约利用,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海岸带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以山东半岛中部生态脊为中心,向南北两翼延展的片状生态网络和沿海生态廊道。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和沿长江通道横轴的交汇处,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31)。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级大城市群,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创新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辐射带动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和全国发展的能力。

  ——提升南京、杭州的长江三角洲两翼中心城市功能。

增强南京金融、科教、商贸物流和旅游功能,发挥南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承东启西枢纽城市作用,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区域性的金融和教育文化中心。

增强杭州科技、文化、商贸和旅游功能,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城市,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中心、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优化提升沪宁(上海、南京)、沪杭(上海、杭州)发展带的整体水平,建设沪宁高新技术产业带。

培育形成沿江、沿海、杭湖宁(杭州、湖州、南京)、杭绍甬舟(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发展带,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港口和产业的分工协作,控制城镇蔓延扩张。

调整太湖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建设技术研发和旅游休闲基地。

  ——强化宁波、苏州、无锡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

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苏州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旅游胜地,无锡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服务外包和创意设计基地。

  ——增强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等节点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城市功能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

  ——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加强沿江、太湖、杭州湾等地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长江口、杭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江排海和太湖地区污染物入湖,加强海洋、河口和山体生态修复,构建以长江、钱塘江、太湖、京杭大运河、宜溧山区、天目山—四明山以及沿海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南端,包括广东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32)。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通过粤港澳的经济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的建设,构建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格局。

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增强与香港、澳门的优势对接与功能互补,推进与港澳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增强广州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国际大都市。

  ——增强深圳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务功能,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优化提升珠江口东岸地区的发展水平,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水平,增强交通枢纽功能。

  ——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发展能力,提高产业层次,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增强珠海综合服务功能,培育成为珠江口西岸的中心城市。

  ——增强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等节点城市的集聚能力,壮大规模,实现各城市分工协作、共同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拓展外向型农业广度和深度。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严格控制珠江口围垦和山体开发,保护河口和海岸湿地,提高水质,构建以粤北山地丘陵、近海岛屿湿地和珠江水系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第六章 重点开发区域

——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国家重点开发区域(33)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城市化地区:

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力;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具备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大城市群或区域性城市群;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且对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重点开发区域应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聚集创新要素,增强产业集聚能力,积极承接国际及国内优化开发区域产业转移,形成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壮大城市综合实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集聚人口的能力;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通道和口岸建设,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新的窗口和战略空间。

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是:

  ——统筹规划国土空间。

适度扩大先进制造业空间,扩大服务业、交通和城市居住等建设空间,减少农村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健全城市规模结构。

扩大城市规模,尽快形成辐射带动力强的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其他城市,推动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城市群。

  ——促进人口加快集聚。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城市规划和建设应预留吸纳外来人口的空间。

  ——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加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发展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合理开发并有效保护能源和矿产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提高发展质量。

确保发展质量和效益,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应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完善基础设施。

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构建完善、高效、区域一体、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网络。

  ——保护生态环境。

事先做好生态环境、基本农田等保护规划,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出现土地过多占用、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压力过大等问题,努力提高环境质量。

  ——把握开发时序。

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实施有序开发,近期重点建设好国家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对目前尚不需要开发的区域,应作为预留发展空间予以保护。

第二节 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

  一、冀中南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包括河北省中南部以石家庄为中心的部分地区(34)。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

  ——构建以石家庄为中心,以京广沿线为主轴,以保定、邯郸等城市为重要支撑点的空间开发格局。

  ——壮大京广沿线产业带,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改造提升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

  ——提升冀中南地区整体竞争实力,强化石家庄中心城市地位,完善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增强保定、邯郸、邢台等城市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提高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网络化水平。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引江干支渠、城市河道人工湿地建设,构建由防护林、城市绿地、区域生态水网等构成的生态格局。

  二、太原城市群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包括山西省中部以太原为中心的部分地区(35)。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基地。

  ——构建以太原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汾阳、忻州、长治、临汾等主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太原的科技、教育、金融、商贸物流等功能,提升太原中心城市地位,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

  ——增强主要节点城市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强化城市间经济联系和功能分工,承接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依托中心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实施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和太原西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构建以山地、水库等为基础,以汾河水系为骨架的生态格局。

  三、呼包鄂榆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北端,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陕西省榆林的部分地区(36)。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全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构建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包头、鄂尔多斯和榆林为支撑,以主要交通干线和内蒙古沿黄产业带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

  ——增强呼和浩特的首府城市功能,建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包头、鄂尔多斯、榆林应依托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统筹煤炭开采、煤电、煤化工等产业的布局,促进产业互补和产业延伸,实现区域内产业错位发展。

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促进呼包鄂榆区域一体化发展。

  ——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及其加工基地建设。

  ——加强节能减排、灌区节水改造以及城市和工业节水,加强黄河水生态治理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完善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构建沿黄河生态涵养带。

  四、哈长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北端,包括黑龙江省的哈大齐(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和牡绥(牡丹江、绥芬河)地区以及吉林省的长吉图经济区(37)。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我国面向东北亚地区和俄罗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的原材料、石化、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和牡绥地区。

  该区域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及绥芬河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全国重要的能源、石化、医药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和生物产业基地,东北地区陆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构建以哈尔滨为中心,以大庆、齐齐哈尔为重要支撑,以牡绥地区为对外开放窗口,以主要交通走廊为主轴的空间开发格局。

  ——哈大齐工业走廊要强化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哈尔滨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大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油、石化基地和自然生态城市,齐齐哈尔建设成为全国重型装备制造基地。

  ——牡绥地区要强化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功能,重点发展进出口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物流节点和对外合作加工贸易基地。

  ——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推动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松花江、嫩江流域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开展松嫩平原湿地修复,防治丘陵黑土地区水土流失,加快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冷水性鱼类资源保护,构建以松花江、嫩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大片湿地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二)长吉图经济区。

  该区域包括吉林省长春、吉林、延边、松原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化、生物、光电子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我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先导区,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构建以长春为中心,以长春、吉林为主体,以延龙图(延吉、龙井、图们)为对外开放前沿,以珲春为对外开放窗口,以交通走廊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长春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光电子、生物、医药、汽车、轨道客车、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际影视文化名城。

推进长吉经济一体化,建设吉林石化产业基地和宜居城市。

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基地。

  ——推进延龙图一体化,发展先进制造、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建设重要的物流节点和对外合作加工贸易基地。

把珲春建设成为集出口加工、境外资源开发、生产服务、国际物流、跨国旅游等于一体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加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流通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强长白山生态屏障功能,加强长白山森林和水源保护,加快松花江水污染防治,构建以长白山、松花江为主体,森林、水系共生的生态格局。

  五、东陇海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的东端,是陆桥通道与沿海通道的交汇处,包括江苏省东北部和山东省东南部的部分地区(38)。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构建以连云港、日照为中心,以沿海产业带和沿陇海线产业带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连云港港口、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增强对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的辐射作用,集约发展临港产业,建设临港产业基地和国际性海港城市。

  ——培育形成沿海发展带,增强连云港和日照的港口功能,实施沿海临港产业开发,培育和壮大沿海城镇。

  ——提升沿陇海带的发展水平,增强徐州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能力,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打造重要的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物流基地和商品集散地。

  ——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推动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

  ——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滩涂以及水源保护区等的保护,加强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入海河流小流域综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矿山废弃地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构建东部沿海防护林带、北部山区森林、南部平原林网有机融合的生态格局。

  六、江淮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包括安徽省合肥及沿江的部分地区(39)。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能源原材料、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构建以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沿江六市为发展轴,合肥、芜湖为双核,滁州、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空间开发格局。

  ——提升合肥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培育形成沿江发展带,壮大主要节点城市规模,推进芜湖、马鞍山一体化,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业效益。

  ——加强大别山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巢湖生态环境,构建以大别山、巢湖及沿江丘陵为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