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娜的生死本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6708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docx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安娜的生死本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docx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

——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再解读

作者陈海凤指导教师王钦峰教授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524048)

摘要:

从绝对意义上讲,生与死都是人的本能,但如何看待及处理自己的生死本能是关键。

本文从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出发,以人类性学研究先驱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论为主,其他学者的理论为辅,从本能论视角重新诠释了安娜的悲剧。

指出安娜一直在自我生死本能的冲突中苦苦挣扎,最终在各方压力下,死本能战胜了生本能,以悲剧结局。

托尔斯泰塑造安娜形象的目的之一在于表明,人必须摆脱生死本能的纠结,超越生死,升华自我。

关键词:

安娜;生本能;死本能;升华

OnAnna'sLifeandDeathInstinct

——ReinterpretationofAnnaKarenina

ChenHaifeng

(SchoolofHumanities,ZhanjiangNormal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524048China)

Abstract:

Fromtheabsolutelysense,Lifeanddeathistheinstinctofaman,Buthowtotreatanddealwiththeirownlifeanddeathinstinctisthekey.Thisarticlewillstartfromthepsychoanalyticcriticismmethod,mainlytothespiritualpowerofpioneerFreudhumantheory,supplementedbyotherresearcherstheory,reinterpretingofAnna'stragedyfromtheperspectiveofinstinct.ThatAnnahasbeenstrugglinginthelifeanddeathinstinctselfcontradictions,finallyinunderthepressureofallsides,thedeathinstinctoverthelifeinstinctwiththetragicending,OnepurposeofTolstoyshapingtheimageofAnnaisthat,onemustgetridofthelifeanddeathinstinctsentanglements,beyondlifeanddeathandsublimationself.

Keywords:

Anna;rawinstinct;deathinstinct;sublimation

一、前言

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我们不可否认仍然有些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对于每天忙碌的人们而言,“死”,似乎太遥远了……然而,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端点,换言之,生命的有限性是生命的特征。

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是一种追求自我保存和延续种族的本能倾向,死本能正好与此相对,它追求返回无机物这种没有紧张的松弛状态,也就是有机物的死亡状态。

可见生本能与死本能是两种并存对立的本能,而我们人类大多关注“生”,却往往忽视或不敢正视“死”,殊不知“生”是一种本能,“死”亦是一种本能。

我认为,人的生本能应战胜死本能,才能更好地走向完满的人生。

因为人有理性,这是人类异于动物的最大表现!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人类感性的一面。

弗洛伊德表明理性虽是人最有价值、最独特的力量,但它受制于强烈情感的干扰,只有理解人的情感才可以使理性恰当而自由地行使其功能。

因此当人处于情感矛盾、难以抉择等困境时,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理性能量,转变观念,移置对象,如追求科学艺术、文学创作或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等,使个人情感得以升华,将所有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

托尔斯泰也以其非凡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外物,不在现实世界个人的富贵享乐,而在于有信仰的生活,即超越了自身本能,升华内在精神,使个人生存本能(信仰、目标、理想等)最大化,死亡本能(攻击、破坏、伤害等)最小化。

二、本能论的发展与内涵

本能,作为词语解释为“某一动物种各成员都具有的典型的、刻板的,受到一组特殊刺激便会按一种固定模式行动的行为模式,是一种不需要后天学习就能够具有的表现物种特性的行为”。

[1]即物体本身具备的变化力就是物的本能。

(一)本能论的变化与发展

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生死本能”,提出这两个概念的,是心理学泰斗级人物——弗洛伊德,其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当时科学背景和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本能最早被理解为“先天的能力”,康德给本能下的定义是“本能的行为”,是“一种并不存在明确意识到的动机和目的的行为方式”,而且“推动它们的仅仅是模模糊糊的内在需要”。

可见他认为本能被感觉为一种内在需要。

之后的荣格并不认为康德所言的无意识过程就是本能的全部含义,他把本能定义为:

“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面对着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本能打交道,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

”[2]此外,本能论另一倡导者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本能是其目的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他认为“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物倾向,决定那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体,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和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

”[3]与麦独孤不同,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了弗洛伊德学说,这个时期达尔文进化论已在不停的斗争中逐渐深入人心,弗洛伊德显然是受到了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他对本能的解释更为具体化和生物化,他把本能纳入心理学中。

他认为,“本能指一种源自肉体而表现精神上的内在刺激”,是以愿望表现出来的身体兴奋的心理代表者。

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的潜意识机制所激发的。

“本能的表现与阻碍,精神投入与精神反投入,成为了精神分析动机系统的要核。

”[4]可见,从康德、达尔文直至弗洛伊德、荣格等人对本能论的阐释来看,本能论的思想研究发展,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本能论若脱离了个体内在精神需要、原始欲望、冲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它绝不能成为有权威的定论。

具体可从弗洛伊德生死本能论出发,进一步阐明本能论的这些特点。

(二)生死本能的内涵与联系

和求生相对的,必然也有求死的心理,后者只是经过隐藏和变化,表现为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但它们最终目的都在于满足其需要。

“生死本能我们都与生俱来,这也是人心底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两种本能力量。

”[5]弗洛伊德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一切行为的最终原因。

他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

“生本能”包括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以自卫,繁衍,出于自我保护和壮大的原则,来建立和维持集体的完整,使有生命的事物继续生存、完善;“死本能”则与之相反,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憎恨、侵略和破坏的冲动。

对外表现为抱怨、挑衅、争吵、攻击、战争;向内表现为自遣、自罪、自惩、自残乃至自杀等形式来解决内心的矛盾、刺激和冲动。

[6]可见生死两相依,两者看似彼此对立,却相互联系转化、并互相制约统一于共同的“栖息地”——个体世界,可一旦这“世界”发生情感危机,他们便也不安起来,“大难临头各自飞”,到底谁能逃生?

那就得看他们的主人更倾向谁了。

因此,人很多时候都是徘徊于生死边缘,生死本能的力量巨大,总有一股遏止不住的冲动,甚至随时瞬间释放。

若死本能能量比生本能大,恐怕就会由生入死,这些都只是介乎一念间。

严重者将导致自杀身亡,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就是很好地例子!

三、安娜的生死本能

合法的妻子,真正的女人,纯洁的母爱,这是世上任何一位女性无比渴望和向往的理想人生、最终归宿!

哪怕你是至高无上的女强人,也终究甩不掉女性群体衡量幸福的砝码。

安娜是托翁笔下极力描绘的一位雍容华贵、美丽多情、追求自我的女性,作为普通个体,安娜的生死本能又有怎样的表现?

(一)安娜的生本能

人人都有先天的求生本能和求生意志。

安娜的生本能具体表现为个体爱欲、母性保护和生存本能。

1、爱欲冲动:

追求情爱欲望

在他人眼里,安娜总以其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同时又沉静、从容、美丽、高贵的形象出现。

然而年轻貌美的她竟嫁给比她大二十多岁的官僚政客卡列宁,一个冷酷无情、醉心功名的人,从此便注定了她无尽的悲剧。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正如安娜说的:

“他们不知道8年来他是怎样摧残了我的生命,摧残了我体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过我是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

”[7]。

诚然,她追求的不过是所有女性都向往的真挚的爱情、稳定的婚姻以及做个好母亲,这些都是女性个体生存本能的最好体现。

弗洛伊德认为,“生存本能代表潜伏于人的生命之中的创建性、进取性的活力,它是一种生存的、爱欲的和发展的内驱动力。

”“其中代表爱、联合和建设的力量的爱欲成为生存本能的核心。

”[8]每人都有七情六欲,对正值女性魅力绽放最为灿烂时刻的安娜而言,她的爱欲却一直为社会道德伦理所压制,可她心底的情欲旺火犹如蓄势待发的火海,一旦被触及便如洪流般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而“本能的对象”便是这“火海洪流”能否“决堤”的关键!

它指的是“本能之指向或者是本能为追求满足而必然要凭借的事物。

它不一定是新的事物,也许是主体本身的某一组成部分,是人类得以满足自我欲望的潜在因素。

”[9]可见“本能对象”是安娜解决性欲本能饥渴必不可少的源泉!

而且弗洛伊德学说的“自我”、“超我”、“本我”也与此密切相关。

其中“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它的任务是了解现实,让我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做出合理的反应。

”[10]“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

”[11]而“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结构部分,它虽然是我们活动的内驱力,却不被个体所觉察。

”[12]安娜正是在“自我”“超我”的双重压迫下,使自己在“自我”、“超我”的双重压迫下,将“本我”爱欲隐藏起来,直至她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本能对象”。

而且“本能也是机体内部刺激引起的一种恒久的力量”[13]而渥伦斯基就是这股力量。

或许大多读者认为他俩的爱来的太突然了,可有时“爱”,就这么神奇!

根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取亚当身上的肋骨造成了女人,因此人们都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根据分析心理学者荣格的说法,女性具有“男性原始意象”,即阿尼玛斯,animus,指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与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即anima,阿尼玛一样道理[14]。

这一原始意象的基本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去选择一个浪漫伙伴并建立一定关系。

荣格将寻找伙伴的过程描述为我们内心的女性原始意象或男性原始意象在潜在伙伴身上的投射。

他解释说:

“每个人对正在寻找的男人或女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意象。

某人越是与他投影的标准相匹配,他就越愿意与这个人发展个人之间的关系。

”[15]可见双方只要有某种性情默契、气味相投,总能一拍即合。

这亦与性本能有关,性本能是生本能最核心的内容。

弗洛伊德说:

“性本能是生的愿望的体现”。

[16]安娜对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渥伦斯基一见倾心,“她觉得她的神经像琴弦一样在弦轴上越绷越紧。

她觉得她的眼睛越睁越大,手指和脚趾都在痉挛,嗓子眼儿里有样东西在哽住,喘不过气来;而在这摇曳的昏暗灯光里,一切形象和声音异乎寻常地地鲜明,使她震惊。

”[17]加之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拨开了安娜被丈夫刻板、冷漠的冰山重压,挑动了安娜爱欲的生命之火,她体味到了婚后八年从未享受过的爱情和幸福。

即使已为人妻人母的她,,也要让自己生活在真实之中,“我知道我不能再自欺欺人了,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么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18]这就是安娜最真实的告白!

可见其爱之真、情之烈。

2、母性本能:

念想爱护孩子

生的本能除了性本能,还有自我生存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如母爱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剧本里有段经典台词以“生存还是死亡……”开头。

他提出死亡对人类有吸引力的同时,也提出了死亡实质不为人所接纳。

哈姆雷特王子对“不想寻死”所提出的理由中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那紧护着生命并且保卫着它的生命本能。

“在所有本能中,最重要的位置自然是给了服务于个体的自我保护的本能。

”[19]这从女性身上来看,最明显体现在对孩子的念想与关爱上。

每位女性内心深处都喜欢孩子,因为任何一位女性身上都有母性本能,温柔、体贴、善良,会自觉地照顾别人。

安娜也不例外,她不仅是一个风情万种、富有情趣的女人,她还是一位年轻、关爱孩子的母亲。

安娜的生本能也体现在她想做好母亲的渴望。

在她心里,孩子有助于帮助她摆脱希望的缺失。

在那没有真爱的婚姻家庭里,在没偶遇心爱的渥伦斯基前,儿子曾是她唯一的寄托。

“安娜在亲近和抚爱他(儿子谢廖沙)时,体会到一种近乎肉体的快感;而在遇见他那单纯、信赖和爱恋的目光,听见他那天真的问话时,则感到精神上的安慰。

”[20]从此处可大胆预言,儿子也是她的“情人”,不仅仅是骨血亲情,更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母子其实早已连为一体,怎能忍心生离?

因此,为了儿子,她甚至忍受和一个不爱自己、自己也不爱的“官僚机器”在一起生活,哪怕心爱的人出现,哪怕两人过着双宿双栖的快活的日子,在她看来却是“不可饶恕”的幸福。

因为她始终惦记着儿子,在儿子生日当天如期而至,这一见让她更加激动,从而也使她和渥伦斯基的情感恶化。

她甚至不愿和卡列宁离婚,为的是能保护儿子,能真正拥有儿子。

一旦离婚,不管从法律还是从社会道德上讲,8岁多的儿子一般不能归由女方。

这点在多莉前去劝她与卡列宁协议离婚时,安娜清楚表明“......我获得了同意,可是儿......儿子呢?

要知道他们是不肯把他给我的。

要知道他将在被我抛弃的他的父亲家里长大,将来会看不起我。

你要明白,他们两个,谢廖沙和阿列克谢,我可以说一样的爱,都超过爱我自己。

”[21]母性本能之强烈,安娜将之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也从另一角度阐明了生存本能并非仅有性爱,还有保护与发展的一面。

3、生存本能:

死前幡然醒悟

死,是轻而易举的事。

而在生本能伟大力量下,死却显得苍白无力!

“就在前后轮中心点对准她的一刹那,她丢下红色手提包,头缩在肩膀里,两手着地扑到车厢下面,微微动了动,仿佛立刻想站起来,但又扑通一声跪了下去。

就在这一刹那,她对自己的行为大吃一惊。

‘我这是在哪里?

在这里干什么?

为了什么?

’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可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庞然大物撞到她的脑袋上,从她背上压了过去。

”[22]难道说安娜真的对生活毫无眷恋了吗?

非也。

亲人、渥伦斯基、自己,儿子谢廖沙,都是她至深的牵挂。

显然,安娜在倒下车轨前那一刻其实已经醒悟了,而且还后悔与愧恨:

“上帝呀,饶恕我的一切吧!

”一句她咽气前最沉重的呐喊,实质道出生命个体死的无奈与对生之依恋。

在她看来,只要伏伦斯基还爱着她,世上所有的一切她都可以抛弃;一旦对方的爱变质,她就失去了一切,死亡本能略占优势。

但别忘了安娜也是一位生命力旺盛的女性,“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

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微笑中显现出来。

”[23]安娜生得单纯自然美丽,感情热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昭示她对生存的渴望。

当剩下最后一点气息时,她依然留恋过去美好的生活:

“在她心里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周围笼罩着一片黑暗突然打破了,生命带着它种种灿烂欢欣的往事刹那间又呈现在她面前......”[24]由此证明,安娜多么希望和憧憬着自己未来的人生路途也像少女时代那般美好!

尽管每人都有潜在的死亡本能,可个体最原始的生命力不同低估。

即使她生命之火熄灭了,但死前幡然醒悟与忏悔足以证实她对生之美好仍有留恋,此乃生存本能之力量!

(二)安娜的死本能

安娜生之本能告诉我们,生命的正能量是无穷的,即使走向生命的终点,生的呼声依然响彻云霄!

而与之相对并统一的死本能亦为震撼,从安娜身上表现为破坏恋情、伤害他人和自我毁灭三方面。

在当时俄国这个复杂的社会“大熔炉”里,面对各种人情诱惑、伦理道德,安娜能否顽强地生存,直至自然地走向生命的最后一刻?

事实表明,她终究逃脱不了死亡本能的强压力。

托翁最终让这位可爱迷人、精神高尚的反抗女性自绝于车轮之下……

叔本华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结果,并且在此意义上也可以将其视为生命的目的。

“死亡是最大的灾祸,死亡意味着毁灭,以及生存的无价值。

死亡的恐惧实际是超然独立于一切认识之上的;人类的最大灾祸便是死亡的威胁;我们最大的恐惧来自对死亡的忧虑;最能吸引我们关心的是他人生命的安危;最害怕看到的便是执行死亡。

”[25]安娜出场时在车站看到一个看守被火车压死,当时“她的嘴唇在发抖,眼里噙着泪水”[26]她说:

“这个兆头不吉利”,果然,其结局应验了此话!

她最终香消玉殒于火车下。

按照弗洛伊德的主张,死亡本能的学说是多数人特别难以接受或不了解的。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死亡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中,它施加着趋向死亡的压力。

与生存本能紧密相连的,安娜死之本能在小说中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特点。

1、破坏恋情

我们不能把吉娣与渥伦斯基的关系疏远全部怪罪在安娜身上,但我们也不能忽略,正是安娜的到来,使吉蒂和弗龙斯基原有的感情变味。

美若天仙的安娜一旦出现,“六宫粉黛无颜色”。

一个巴掌拍不响,光是渥伦斯基的追求,若安娜冷若冰霜,不予理睬,渥伦斯基也无可奈何。

恰逢安娜内心的爱欲久久没能得到满足,而生之本能的对象出现了,安娜便也“身不由己”了。

殊不知造成破坏、挑衅。

或许连安娜自己都没想到她个人的爱欲本能已达到饥渴难耐的地步了,并导致吉娣初恋以失败告终,在无形中给她带来了伤害。

2、伤害他人

死亡本能除了表现人对外界进行挑衅、破坏和侵略外,还有伤害他人这一点。

“人有时不能接受自己的死亡才通过压抑死亡本能而把死亡转变为对他人的攻击性和杀戮倾向。

”[27]首先,从破坏吉娣和渥伦斯基原本的感情来看,安娜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吉娣。

其次,安娜完全可以像当时许多所谓高尚的上层妇女那样:

作为合法妻子的同时又享受作为女人的乐趣。

这种情形就像“化妆的某些细节是没有人去谈论或是去想的”一样“是没有人要打听的”。

她的丈夫卡列宁所要求的底线也正是如此,但安娜却无法做到,因为她并非一个放荡、堕落的女人,这正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她不想生活在虚伪、欺骗和耻辱中,所以她大胆向丈夫公开了同渥伦斯基的爱情,孤身一人向整个社会虚伪的道德发起了挑战。

卡列宁自以为平静的生活第一次面临前所未有的风波,“你只顾想到自己,至于别人的痛苦,曾经做过你丈夫的人的痛苦,你却漠不关心,他的一生都给毁了,他受尽了痛苦,你却毫不在乎。

”[28]面对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安娜毫无顾忌对方的悲喜,甚至是生死。

哪怕卡列宁真的不懂安娜,但视社会道德、宗教信仰如一切宗旨的他面对合法妻子出轨,难以忍受,饱受煎熬是可想而知的。

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安娜的婚外恋确实对丈夫带来了一定痛苦、伤害。

最后,对渥伦斯基,视爱情如生命的安娜爱他更甚于爱自己,那又怎么会对他造成伤害呢?

且不说后来渥伦斯基对安娜爱情逐渐冷淡。

正是安娜那失去自我的全身心投入的爱,使她变成了攀附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这使得渥伦斯基被爱得无法呼吸。

年轻有为的渥伦斯基除了爱情,他还向往自由,如参加选举、随意出入于上流社会圈子,但他都被限制了。

他开始“懊悔为了她而使自己置身于苦恼的境地”以及因安娜的猜疑、嫉妒和对他的苛求而感到“简直是无法忍受”。

可见他们后期的爱情生活已不恩爱和谐了,安娜因他的爱情褪色而恼恨;而渥伦斯基则因她那圈养式的爱而痛苦。

双方都不过彼此伤害着,煎熬着……

3、自我毁灭

弗洛伊德学说认为每个人的身上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

而此冲动起初是朝着我们自己本身而发的,而且设法要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

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地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切生命的最终目的乃是死亡”[29]。

因此,几乎所有人在潜意识里都有死亡本能,而死亡本能的巨大力量更能体现在它向内投放的力度,那就是通过自残自杀来达到自我谴责、自我惩罚乃至自我毁灭的目的。

安娜作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新女性,对情人的痴爱使之对丈夫对儿子深怀歉意。

她在产下渥伦斯基的女儿时得了产褥热,当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丈夫卡列宁能够真正饶恕她和渥伦斯基的一切,哪怕自己即刻死去也在所不惜。

“我的上帝!

我的上帝!

这一切何时了结呀?

给我点吗啡。

医生!

给我点吗啡。

”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中,死亡的恐惧攫住了她。

她歇息底里地呼喊着,因为她深感有罪,而且罪不可恕,她想以此结束生命。

但她更需要获得生时的救赎,以换来死后的宁静。

“一个人一旦对生活的恐惧超过了对生命的恐惧,他就会立刻结束其生命,这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30]而且,“巨大的精神痛苦会使我们对肉体痛苦麻木不仁;”“倘若肉体痛苦超过了精神痛苦,它就会分散我们的思想。

”[31]因此,我们总是希望以肉体的痛苦或麻木来缓解精神的痛苦。

但无数的痛苦挣扎后最终绝望,这种情感常导致自杀,因为对那些倍遭精神折磨的人来说,肉体痛苦或麻痹是无关紧要的。

安娜,从一个渴望爱的女人变成了爱的奴隶,她曾用吗啡鸦片来摆脱那种可能失宠的忧虑。

随着伏伦斯基的爱情逐渐冷淡,到最终对安娜剩下的仅有责任。

无法得到自己爱情的安娜“一切办法都试过了,螺丝坏了,拧不紧了”。

“失去所爱的人,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甚于任何其他痛苦,它不仅涉及个人,而且还涉及个人所具有的长久、永恒的本性和种属的生命”。

[32]所以在安娜看来,“死现在是恢复他心中对她的爱情,惩罚他,让她心里的恶魔在同他搏斗中取得胜利的惟一手段,死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她的眼前。

”[33]果然,她走向生命的车轨终点站,自绝于车轮下。

歌德在《浮士德》里有句话说得好:

“被拒之恋,如置身地狱之中,我真想知道是否还有比这更令人愤怒和诅咒的事情?

(三)生死本能的较量——安娜的本能与毁灭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既对立又统一。

而在个体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剧烈碰撞下,安娜终究还是不能很好处理自己的本能欲望,导致以悲剧告终。

这在爱和恨的辩证统一中表现最为明显。

人的爱和恨总是相互交织的,爱中有恨,恨中有爱,爱极生恨,恨极生爱。

一方面,安娜的性本能一开始便任其狂放,但“全然的性解放,不会有好结果”;不难明白,“一旦情欲的满足太过容易,它便不会有什么价值可言。

”[34]我们都知道,爱欲本能的发展显然都以追求满足为目的,但不宜绝对满足,否则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而言。

安娜对渥伦斯基就是如此,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对方情感一旦冷却,安娜心头便升起一股无名的怒火和复仇的欲望,“我从来没有像恨他这样恨过别人!

”死亡本能初露端倪,并不断地滋长着。

另一方面,在儿子与情人中作选择是安娜所无法忍受的,因为选择的同时又意味着舍弃,在享受着弗龙斯基给予她“不可饶恕的幸福”的同时,她失去了合法妻子的地位以及对儿子的真挚的母爱;又遭心爱情人的厌烦;同时还要处于社会法律、家庭道德、宗教信仰夹缝中举步维艰,步步惊心地活着。

在这种窒息的生活里,安娜死亡本能却战胜了生存本能,最终无奈地走向卧轨自杀的惨剧。

如果说生命本能在本质上是爆发式的,那死亡本能则是缄默式的。

而当安娜在生命最后时刻,眼之所见、心之所想,无不是对这世界的人事施予最沉痛的训斥:

“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

可见此时的死亡潜在本能是歇斯底里沉默中爆发出来的呐喊!

这或许才是死亡本能达至巅峰的最有力呈现。

对于个体生死本能的威力,人们是否真的无能为力?

是否任由我们本性为所欲为?

若真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