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新蜀人钟子巴蜀杂记二十则.docx
《钟永新蜀人钟子巴蜀杂记二十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钟永新蜀人钟子巴蜀杂记二十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钟永新蜀人钟子巴蜀杂记二十则
蜀人钟子巴蜀杂记二十则
钟永新
四川华西
1997年大学毕业后,我人生工作的第一站是华西集团四川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虽然这次改行并不顺利,却给我平凡的人生道路增添了几多初入社会的难忘印记。
四川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简称四川四建),初创于1952年,是全国特大型国有企业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其母公司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当年我在绵阳师专(今绵阳师范学院)就读,毕业后一般回原籍教书,若无推荐,一般只能在镇级初中,联系尝试未果,我也准备只好返乡之路。
某日偶然听到华西四建江油二分公司招聘秘书的信息,于是与同学唐宾富前往面试,其实也是竞聘,不料我被选用,但最后却向学校交纳2000元的改派费,令人至今不得其解。
到了江油,公司办公地点在江东路,有一单体建筑,另有部分工地,宿舍区在三合街,该街曲曲折折,多为现代老屋,附近有江油太白茶厂、江油织布厂等,整个街道完全是破旧不堪的凌乱环境,住宿条件简陋,且不隔音,我却正为改行寻找到新的发展而满眼充满憧憬。
可是按照惯例,才分配来的学生要下放到工地锻炼,我与毕业于重庆建专的方庆刚来到江油邮电项目,先参与些体力活,据说还准备安排上脚力架,最后在工地看大门,无所事事,夜晚唯有与岷江音乐台相伴,大半年过去,才调回办公室从事行政秘书,无非写些报告与思想政治文章,有篇居然还得到四公司表扬,然而一切都很坎坷,经理也不重视,又发生代发工资少300元,宿舍失踪300元等事情。
此外当时公司只有一部电话,作为传话员,还得楼上楼下通知人士来接电话,很快半年过去,基本无甚可陈。
宿舍区多为未婚同龄青年,余暇大家喜欢打坦克大战、采蘑菇等电子游戏,对街则是居住较多员工的大院。
后来2008年、2015年我几次前往探寻,院还在,至2011年左右,二分公司迁往成都,该住地完全废弃。
回首那时我唯有常去长钢工会阅览室抄写资料,某次偶然看到成都理工学院(今成都理工大学)招读广告装潢二学历信息,于是方有1998年的成都之旅。
及后,有次返乡从梁家巷车站出来,下行不远,突然看到华西集团大楼,才知道总部位置在此,不禁引起良多莫名的惆怅与叹息。
四川书院
对于蜀中女作家何洁创办的青峰书院,知之不多,后来搜索正果法师资料时,见阅何洁回忆其受教于正果法师的往事,并在青峰书院建有正果法师纪念亭,故决定有缘之际,当赴该书院拜访。
通过青年作家王国平推荐联系,2012年5月返川开会结束后,联系往赴都江堰,原来居蓉工作时,曾来游过青城山,印象极佳,此次所去书院是以前未去过的青城某地,正修路,车未能开到书院门前,于是步行数百米前往,四周群山高耸,拾级而上至门口,竖写“青峰书院”,院门古朴典雅。
进入书院,豁然开朗,层次很多,有些地方还在施工,何洁老师热情迎接我等到院侧小亭休息,亭侧有一柏树,年代久远,伫立于此似一巨人守护。
茶间告之不妨一游书院,于是我起身四处走走,顺路至院顶所建正果法师纪念场所,较为宽敞,有亭有碑。
又到书院正房,一楼大厅墙壁上有何洁所撰“我与青山共白头”的文字,院分多层,各层分设单间,室内多置以文艺藏书,到最顶层某屋一睹传说中的书院塑像,确实庄重不凡。
此地为蜀中人士推荐聚会之地,还接待过比尔·波特等汉学家,俨然成为青城山又一文化道场,赴青城山游历者不妨游览之。
四川日报
四川日报为四川省级机关报,位于红星路红星路二段70号,此路段聚集众多四川文化机构,号称文化街。
而我与四川日报也有几次缘分,聊可一记。
约2001年左右,我供职于成都花牌坊街一家网络公司,偶然阅见川报组织《我的父亲母亲》观影会,我刚好看过此片,于是报名参加,会议内容已无印象,唯记得曾接受一位川报记者采访,后来报道见报,记有我名,话语内容主要感叹不要太过重利益交往,而忽视亲情交流,并以我弟兄三人各奔东西为例,后来在成都街道偶遇该女记者(名已忘记),还热情打过招呼。
其次就是与四川日报副刊部原主任、文学名家伍松乔有过几次交往,并拜访过伍先生川报宿舍,书房位于顶层,可俯瞰成都全城,出伍宅后可到不远的天涯石街观瞻尚存的大石。
及至2016年,余作《南怀瑾与自流井交往轶事》先发表于《自贡日报》,又被《四川日报》·市州自贡版选用,得以扩大影响。
四川文学
我与四川文学界人物少有交往,对于四川文学刊物如《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星星诗刊》《当代文坛》等久有所闻,也翻读多次,却未正式发表过,乃因文学创作水准尚缺之故。
在蜀时期,先学师范,后学广告,仍继续购读文学书籍,还有些作文学作家的憧憬,后来出川工作,也没减少文学名著的阅读,遗憾始终缺乏文思涌动,直到2006年,才在《龙门阵》发表第一篇作品《宋育仁故里寻访记》,文章虽不长,却始终鼓舞着我再有文史新作。
那时每次返川,我都会在成都行走,多次住宿与宽巷子的龙堂客栈,想起去登门拜访蜀中名家而无门路,只好面对自己单薄的几篇文字作品,着实感到茫然。
有次在红星路附近闲走,由于街面不断改造,以前不知道的机构显现街外,突然看到四川文联、四川作协、四川文学的招牌,这不是让众多蜀中文学青年向往的人文圣地,于是在门外往里巡视,但由于无人引荐,未能贸然进去,只能敬观一会儿离开。
虽然我的文学梦尚未得圆,不过内心火焰还是没有熄灭的。
四川图书
四川图书馆馆藏丰富,历史悠久,老馆位于总府路,建筑风格为20世纪80年代风格,外观只有一栋大楼,我曾多次前往,查阅渝报及地方志。
及至2016年四川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其位于天府广场核心区,风格造型独特雄伟,设计创意源于汉阙。
是年再度蜀行考察,至蓉即寻至川图新馆,从地铁出来,远远便可看到西北角有栋古韵浓厚的建筑,走近后,分左右两幢,由中间拾阶而上。
存包后,步入图书馆,馆内全为新式布局,先到地下一层观看“川图百年”展,得以了解川图历史人物,熟悉的有吕洪年、李源澄等,展室内看到有影印出版的《民国四川通志稿》,可惜隔着橱窗无法取阅观看。
再乘电梯到楼上,为宽敞的阅览区及开放式书架区,与国图四围式结构,略显紧促。
阅览室书架旁多有座椅,可随时取书。
又特意前往四川地方文献馆,尚未布置完毕,书也不多,想必现在已经陈设完备了吧。
据闻四川图书馆开放到晚上8点,为居蓉之士增益新知必去之地,也必将极大促进今之蜀人蜀学传承也。
四川书市
蜀中时期是我人生非常重要具有奠基意义的阶段,从自贡产生阅读兴趣到绵阳接受专科教育,再到成都包罗万象的搜集购买,成为我在川的三个重要书香之旅。
在四川省城时成都前后陆续生活工作近四年(1998-2003,中间一年在自贡),当时踏遍蓉城各大书店、书市、书摊乃至私宅访书,每到周末便骑走奔行于购书场所,常常遇到些认识的店主和书友,互相打招呼后,便各自寻找需要的书籍,然而没有课题方向,我的购书体系还是比较杂乱。
其中最为常去的便是四川书市,原址位于梨花街,书市多以教材为主,也有不少新书,主要光顾楼上的淘书斋,有一白眉青年守店,其姓名已忘记,语其收藏旧体诗作为主。
此处淘书斋面积极大,还有不少巴蜀题材的线装书,价格不菲,仅是观看欣赏一下,不过每次前去都有收获,几年逐渐积累下来,视野不断得到延伸。
后来返蓉,得知书市迁往青羊区北大街65号,某次坐车经过看到“四川书市”招牌,于是下车前往一访,其中又看到熟悉的淘书斋,店面十分促小,白眉青年没看到了,面对多年不见的书店老友,不禁心存感激,于是特意选购几本聊作致意。
四川贲园
原居成都广游蓉城名胜遗迹,得以领略蜀都风采,至今引为快事,及后对成都人文地理阅读较多,又得知诸多近现代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并闻不少已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不少未曾游访。
其中便有四川贲园藏书楼,久见蜀中掌故,无闻其址何处,以前走访过传说赵子龙住地的和平街也未发现,后见媒体报道,才知贲园尚存,位于锦江区和平街16号四川图书馆宿舍内。
2007年左右返蜀,特前往寻访,从成都双栅子街步行不远,即到和平街,一路多为新式小区,至16号,经门卫允许进入,在几栋楼房后面,一铁栏杆锁门处见到贲园,遗憾无法进去,只能在外瞻视,此楼为典型的民国建筑,时光虽然流转近百年,更显倍增人文底蕴,却不知内部场景如何?
昔年藏书如何布置?
后几年,又见有探访藏书楼者,而今或已修缮开放乎?
我曾搜集见阅《贲园书库目录辑略》,有廖平、宋育仁、林思进等大家撰文为序,表彰严雁峰父子“于蜀功德,于书恩泽”,而贲园作为近代书界传奇,已成为光耀史册的篇章。
四川剑门
川北一带风光奇崛,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曾有缘在绵阳求学,故有川北游访,与川南风光确为不同,至2001年因返回原单位江油国企办理相关手续,又专程探访川北多座城市,是为一次快意之旅。
是日从梓潼朝拜文昌帝君,经古蜀道赴剑阁,一路柏树森森,气息浓厚,车行山中,如在绿野间穿越,至剑门关下车,四望群山连绵,仅有中间路道,不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原关已不存,现在所修为另建仿古建筑,也取名剑门关,以作纪念。
经问询得知山上有剑门寺,一时兴起,前往参观,行走山中,路遇山民,言若快步行走不停,可在落日前到达山顶,于是疾走,见天生桥,过无人地,终在天黑前抵达,并宿山寺,得品剑门豆腐美食,后发现隔壁居然还有其他投宿者,不知何故夜行上山。
置身剑门,回想千年而降的风云传奇,突然有种强烈的历史感油然而生,却又在寂静无比的寺里悄然入睡,一夜无梦。
四川夔门
四川古时有两大出川要地,一为川北蜀道剑门,一为川东峡道夔门,各具险要地势,分别冠以“剑门天下奇,夔门天下雄”之谓。
两门我在21世纪初皆有游历,虽时移世易,风物地理与昔日也已不同,不过山川景象还是故地旧迹,游之倍感蜀地奇胜,且增文人豪情逸兴,诚非虚言。
2002年春,我主持完成自贡在线频道化建设,决意离开另寻发展,休息之际,突然计划游历三峡出川以访江南名楼,此前1996年曾有陕西之旅,但已是多年未曾独自旅行,经验不足,财力有限,只是产生兴致便即行动,当时先在重庆朝天门小客栈住宿一夜,购好船票,而后次日一早登船,开始我的长江之旅。
船离重庆,经过长江沿线多座城市,有些下船参观,如丰都、忠县、奉节,有些未曾停留,仅隔江相望,如云阳、涪陵,印象虽已模糊,但仍印记深刻。
一路发现长江水流已不凶险,相对流淌平缓,而内心完全是种独闯江湖的少年意气,到了夔门,停泊于此,得以夜游奉节,行走甚远。
次日得观三峡盛景,仿佛如到圣地,内心充满着古往今来几多感怀。
四川保路
每次春节自京归蜀,多取道成都居留,而后再游蜀都旧地,或访师问友,其中2009年左右至成都少城公园,乃旧年茶社,湖光潋滟,绿树荫荫,仿佛还是多年前熟悉的场景。
纪念碑雄踞一侧,气势庞然,再往里走,发现有以前未参观的四川保路运动史迹陈列馆。
所择场地为一老建筑,古色古香,馆中以图片结合实物,展现出百年来四川保路运动史的精彩历程,此研究四川成果较多,其中以蜀中前辈学者隗瀛涛为代表人物。
展览里有中外观察蜀迹记录及先贤宋育仁事迹,故拍摄一二,所见《贡院废号记》颇有文气张力,可谓淋漓酣畅。
今思之,新世纪具有新的事功作为,而四川仍需要保持这种与时代共鸣的创举行识。
四川贡院
其实四川贡院的寻访是次伤心之旅,因为在四川省城成都的四川贡院早在20世纪“文革”时期全部拆除,唯有书本上留存几幅昔日照片以供感叹。
省城贡院旧址今在四川展览馆(2006年改建为四川科技馆)一带,现在已无遗迹可寻。
每次回川我总会到天府广场附近驻足,看看古城过去未来交汇之地,想起若是还有皇城、贡院等存在,类似秦淮河边江南贡院那样的建筑规模,该是多么衬托出蜀都气息,遗憾现在那里多是新式建筑,无从感受得到。
值得庆幸的是四川贡院曾迁往阆中,故而阆中贡院成为一段时期四川各地学子应举考试之地,至今保留部分原貌建筑,我2003年10月出川前专门寻访过,感觉建筑风貌颇具特色,其可谓阆中留给四川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后来寓京时期,我又有缘在北京贡院旧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一段时间,北京贡院早拆除,唯有地名保留贡院西街、贡院头条,给人良久无声的触动。
四川美术
昔年在成都进修广告设计时,多次前往观画之地即是四川美术馆,馆舍较小,展厅不大,却成为居蓉时期难得的艺术慰籍。
后来美术馆原址拆修,重新规划建设新美术馆,到2015年建成开放,是年赴蓉考察,在四川图书馆访书后再赴左侧的美术馆参观。
该馆建筑风格现代,馆体线条流畅,具有西方风格,占地面积为以前的几倍,展厅也扩充不少,进去后已毫无昔年美术馆踪影,如在老馆每次见到的那个奇特雕塑就不知何去也。
展览分层展示,主厅正举办“大美四川大美山水”创作汇报展,作品反映出浓烈的川味特色,可见当代川籍画家对四川风物山水的艺术重现,亦可谓一次蜀地风物展。
其它又参观四川美术馆馆藏精品展,此为以前未看过,不少精品力作,历史时光虽多变迁,而这些馆藏作品依然熠熠生辉。
四川戏剧
约2002年,我再赴成都工作,供职于某广告公司,某日翻阅《成都商报》,见阅魏明伦导演的《巴山秀才》川剧将在水碾河成都艺术中心演出的信息。
此为魏明伦戏剧名作,原写于自贡时期,后魏明伦调到四川省川剧院,再次改排,能看到演出信息却是有缘。
彼时我尚未看过川戏,尽管川戏名播中外,但到21世纪演出剧目及观众都大为减少,故而一般无缘得见。
是日前往观看,票价不贵,演出场所还不错,内容有些淡忘,唯有初次感受川剧魅力的震撼,如高腔、唱词等。
演出前,在大厅看到魏明伦与人交谈,于是前去问好,并请其签名于戏票上,魏老表现热情,精神气质不错,确为一代戏剧名家。
遗憾至今四川似乎尚未建成川剧大剧院,川剧博物馆到有,可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川剧振兴仍是步履艰难。
四川科技
一座城市应该具备完善的场馆,如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规划馆、图书馆等。
尽管科技馆兴起相对迟些,但其展示科技文明,培养智慧意识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
四川科技馆建设要晚,主要利用以前的四川展览馆改造而成,为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风格,原址系成都皇城,2006年在现有建筑基础上改为科技馆,从而在天府广场一带,陆续形成多种四川省级场馆,蔚为壮观。
我几度前访未果,或周一未开放,或时间已闭馆,终于在2016年得以进馆参观,场馆因是以前的展览馆格局,以前多次来此参观展览,故较为熟悉。
展览分四层,中间大厅为军事设备展厅,尤如军博风格,右侧有都江堰模拟景观图,较为逼真,观之可大体了解此项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
至楼上再观,对川盐科技部分驻足良多,乃因大部份展览为自贡盐场的场景复原及流程介绍。
漫步馆内,在走廊区忽然看到“四川古往今来人物展”,从而获知许多科学家的科技人生,是为此行最大收获,不过整体科技馆过于老旧,功能单一,期望随着以后的规划,会有新的四川科技馆落成。
四川协和
近代四川学校教育非常兴盛,清代有锦江书院、尊经书院等,育才无数,后办学堂,再为大学,出现著名的“国立四川大学”,另则有教会学校——华西协和大学对近代四川影响较大。
及后该校改办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又被合并到四川大学,校园旧迹尚存,多为早期建筑,历经劫难,能保存下来可谓奇迹。
我原在成都学习工作时就曾前往该校,便觉风格与其他学校大为不同,体现出浓厚的民国风情。
至2015年蜀游时专程再访,附近华西口腔医院附近有一老建筑,位于路口旁,十分显眼,应属华西协和大学同时期建筑。
进入校园,建筑雄立,行走间,似若穿越回到近代时期,走至荷塘处有标志性建筑钟楼。
赏荷之际,遥望四周,有种莫名的感染萌生心间,也许就是那种穿越时空的华西坝文化底蕴吧。
四川会议
漂泊北京多年,回川时多是探亲者身份,至2011年,意外乃或长久等待的机会,本人得以进入一家国家级文化学术机构,从编辑文章、设计作品到新闻报道。
是年5月看到《巴蜀全书》编纂启动讯息,感觉这真是件巴蜀文化的重要举措,亟需宣传推动。
当时正好一同事的老乡在文学所工作,邀请他到成都参会报道中国文艺理论年会,于是他邀请我一同前往,进而再有了蜀学访谈的实施机会。
行前由设备组摄影师快速培训摄影和录像器材,虽是简单,还未实际使用过,亦是次媒体工作者的经历挑战。
抵蓉后,先行报道,会议地点在红瓦宾馆,为川大老宾馆,紧邻四川大学巴蜀文化博物馆,前往博物馆,正在维护,未能看成。
与会学者有近百位人员,后排坐的基本是前来旁听的川大学生,以博士生居多,会上主旨报告有陶东风等名家,我们对会议全程录像,但设备出了点问题,还请文新学院学生帮助解决,又去磨子桥电脑城购买存储盘备用。
及后梁记邀请多位学者在文北楼采访,我主要负责录像与拍照,采访圆满完成,而来自北国的梁记频频惊艳于川大校内女孩的美貌,之后次日的蜀学访谈也顺利完成。
四川讲座
四川大学乃巴蜀文化及蜀学研究重镇,近年尤以主持“巴蜀全书”享誉国内,我曾多次前往该校参观访问及开会报道,但川大讲座几乎少有参加,未有领略学术风采,至2011年5月受邀参与中国文艺理论年会成都会议,开会之余在文科楼偶然看到川大道教讲座信息,是夜与梁记者共同前往旁听。
此讲座是开放式,外校外系人士可随意进入教室,坐有20余学生,所讲话题围绕道教某一话题展开,可惜讲座内容已记不清楚。
比之在京旁观数百场讲座而言,只是感受下蜀地名校氛围,一同前来的梁君几次提问,似未能得到圆满答复。
另外从川大官网及历史学院网站上,可见办有不少专题冠名及当代大家的讲座,惜分散各院,有些尚在郊外分校,希望以后有缘再度体验,故对川大讲座仅是浮光掠影。
四川社科
我前后居蓉近四年,学习、生活、工作、游历蜀都之地,与相关学术机构几无来往,虽多次经过一环路,见阅四川社会科学院,但都未进去访问,乃因无事办理。
2011年返蜀赴川大开会,完成报道任务后,特前往四川社科院,因见网上有人记述院门前有蜀学墙,特往观以致敬,至门口,左侧墙上分时期刻有众多蜀学人物塑像,基本涵盖历代蜀学精英,并有人物简介和蜀学墙记,见之颇为震动。
进院行走,院不大,仅几栋楼。
2012年5月返川开会,拟采访四川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专家,于是再赴社科院,因来之太早,尚未有人,故先在院史展览室参观著作及书画展,还到巴蜀文化中心办公室小坐等候。
及后谭继和、段渝等学者会后出来,简叙片刻,摄影留存,可惜当晚已定好火车票,唯在社科大厅说及片语,未能展开殊为遗憾。
四川思想
虽然本人热心巴蜀文化,实际和四川文化学术机构长久没有太多联系,可能因缘没到吧,直到2011年由于参与办社科网,利用此平台开展报道访谈,才有了接触蜀中文化学术界的许多机会。
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名气并不大,很多人对其设在相对文化学术不太浓厚的城市宜宾感到诧异,实则乃因其依托多年的唐君毅研究所,才有底气申报研究中心。
2011年,在成都开展蜀学访谈后回乡自贡,又联系赴宜宾探访此思想家研究中心。
至宜宾学院门口,杨永明主任早已等候多时,帮助携带采访器材到办公室,中心位于图书馆三楼,墙上多处匾额,如君毅书院等,设有资料室,以唐君毅书籍资料为主,接着参观展板,有见唐君毅夫人书法手迹等。
接着与杨永明就四川思想家中心成立缘起、学术活动及未来规划进行对话交流,大体得知该中心的建设情况。
及后几次受邀赴宜宾参加儒学论坛,得以体验学术会议,有宜宾本地知名学者及港台唐君毅弟子等,氛围到还不错,为以前所未经历过,从而拓展一定视野,受益匪浅。
四川儒学
自201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参与办网以来,得缘参与许多国内高级别会议讲座论坛的报道机会,几年间共参与约四十余次,极大增益视野,也是作为媒体人的一种尝试。
在川主要参与成都中国文艺理论年会、自贡盐文化论坛、宜宾儒学论坛,其中宜宾之行两次,即第二届、第三届儒学论坛。
由于2011年赴四川思想家中心采访报道,当年在该校学报发表第一篇学术文章,故而受邀参加,主要还是记者身份。
2012年赴会,有全国各地学者,港台来了不少唐君毅弟子,席间品尝宜宾学院自主开发的洪谟酒,会场上展示香港学者的祝贺书法,宴席中台湾学者杨祖汉放歌吟唱,又受宜宾唐君毅研究会邀请赴江边鱼馆品味全鱼宴,夜间众人行走三江广场,都留下难以忘记的美好印象,此外该校学者蒋德均和何一先生分别赠书多本,会后还专程游访抗战文化名镇李庄。
2013年再赴宜宾,得观《唐君毅》纪录片拍摄研讨会,又见到那些熟悉的港台学者,并与唐君毅外孙王康先生合影留念,其捐赠展示《浩然长存》令人动容。
席间北大博士邵明赠书《金岳霖所与理论研究》存谢,此外还与廖平研究学者骆凤文交流,骆先生相貌普通,深藏不露。
而后由于个人境况调整,未再莅会,想起来也是有几分惆怅。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