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设计之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6419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设计之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阅读教学设计之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阅读教学设计之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阅读教学设计之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阅读教学设计之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设计之九.docx

《阅读教学设计之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设计之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教学设计之九.docx

阅读教学设计之九

已修稿:

阅读教学设计之九:

批注阅读,加深感悟

“批注式阅读”是传统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直截体现,与古之所谓“评点”一脉相承。

 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在阅读教学之前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自学字词,潜心默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

包括内容理解、情感体悟、表达鉴赏和质疑问难等,来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学习习惯。

它融感性的体验、感悟和理性的思考、评析于一体,是可受益终生的一种阅读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

阅读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它能改变学生一贯依赖教师讲解、分析、提问等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阅读”。

有了自主和个性,就有了实现阅读教学多方对话、有效对话的保障。

因此,将批注法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标的需要,也是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语文的需要。

当然,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

 一、感想式批注,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帮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鸣,不能仅仅局限在口头的议论、表达上。

更应该是一种深刻的思考,无声的交流,尽情的宣泄。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感想式批注。

也就是将自己阅读文字材料的某些语句、某段话、某篇文章的感想、体会批注出来。

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锤炼了语言文字。

(1)动情处写感想  如果一个人用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想。

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我们首先给予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然后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围绕确定的研究专题在动情处写下自己的感想。

如:

学习了《詹天佑》一文后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郭可欣写到: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人生长路漫漫,前面的路需要我们用自己坚实的脚步去探索,用聪慧的大脑来思索,用生命捍卫人生的尊严,用行动诠释生命的真谛。

我们只迈出了人生的一小步,而詹天佑,这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留给后人的,是一份民族的尊严。

是他促使中华民族向新的东方迈了巨大的一步,眺望前进的方向,似乎遥不可及,但是,用心、用毕生的精力倾注于一件事情,你会发现,这才是最棒的你。

瞧见空中的那只鸟了吗?

她飞的不是最快的,但是,她努力过,并且,他正在飞往梦想的蓝天。

人生正如此,有苦有甜,文中的詹天佑历经磨难,历经千辛万苦,他没有对此写下不朽的诗篇。

但是,他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勇敢顽强、杰出才干铸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魂魄。

又如学生在读到《枫叶如丹》的最后一段的内容:

“枫叶如丹,显示这长久的生命力。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时写下了自己的理解:

“这一段告诉我们:

不经历风雨岂能见彩虹,没有人随随便便就能够成功。

只有经历过暴风骤雨洗礼的生命,才是真实的、华丽的、绚烂的生命。

【思考】当读到这些精彩的批注时,你难道不为之动容,不为之骄傲?

我们庆幸,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开放的阅读方式,完全把读书思考的空间交给了孩子。

才让教师享受到了这一刻的精彩。

才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灵动的富有个性的思想。

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如果坚持这样读下去,写下去,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

(2)共鸣处促联想

【案例3】有同学在学完《我们上路了》后,这样写道:

“哦,既然注定了我们得迈出双脚∕既然注定了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只要在前进,哪怕一寸∕那我们就不会脸红∕没有退路,药店里从不售后悔药∕没有退路,奔向大海的溪流不会回流∕走下去,前面有和平鸽,有金翅雀∕走下去,前面有玫瑰花,有紫丁香∕风来吧,雨来吧,电闪雷鸣都来吧∕那一个个被我们用汗水换来的音符∕才是我们最炫丽的华章——人生交响曲。

【思考】一篇文章往往有让读者产生共鸣点,这样的点通常能唤起读者原有的一些生活经验。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地由文本迁移到文外。

这种天马行空的联想看似自由散漫,不着边际,但正是这样的联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思想在这里冲击、碰撞。

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让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收集、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这种课内牵一发课外动一身的做法又何尝而不为呢?

二、质疑式批注,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新课标大力倡导的。

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

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

质疑式批注也是语文教学中切有实效的一种批注方式。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

这种阅读方式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它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如教学《荷塘旧事》引导学生:

困惑处善质疑

(1)回顾要点:

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文章写了这样两件事——

(结合板书,学生回答:

“狗刨比赛”/溺水被救)

(2)引导质疑:

课文主要是回忆儿时在家乡的荷塘,跟小伙伴们“狗刨比赛”,而我由于自不量力,溺水被救的两件事情,那课文的2—4自然段,不是显得多余吗?

去掉这一部分好不好?

为什么?

(3)纵深思考:

为什么多年后,那荷塘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

(4)批注解疑:

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那荷塘美景的呢?

景和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并写一写自己所想到的。

【思考】乍看这个题目以为仅仅是是写作者童年时在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生活,读了文章发现其实是叙事、写人、抒情、写景相互交融,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相互交融,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

“读书无疑者,须教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悟,有悟才有会产生创新的意识,才会逐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

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

经过一年的实践,“质疑”已融入学生们的阅读实践,“质疑”已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

这些来自学生的疑问多么有价值,它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最渴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解决了这些疑问,不是帮助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吗?

现在我们班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

这种批注为语文课堂生成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三、评价式批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要经历一个是由浅入深的过程。

教师应在此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引导作用。

应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注意做到鼓励并提倡学生对阅读材料本身、对文中人物、写作方法乃至作者的情感态度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

这就是评价式批注。

评价式批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赏人物品形象

【案例5】学习《当代神农氏》时,我引导学生:

对于文中主人公袁隆平,你想写下哪些词赞颂他?

同学们纷纷写下:

“勤奋学习,立志攻坚、坚持不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矢志不渝,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科学严谨、执著追求……”更有学生为袁隆平唱赞歌: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社会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2)赏文字悟精妙  每一篇文章都有点睛之笔,都有突破重难点的关键词句。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围绕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地研究探索作批注是十分必要的。

如我在教学《长江之歌》第三板块时引导学生进行字词欣赏:

   师:

诗人讲究炼句、炼词、炼字。

简单说就是写作时反复斟酌、锤炼、推敲语句,使之精确简洁,生动传神,为诗文增色。

请同学们自由品析,进行评点,说说这首词中哪些词用得好?

把你想说的批注在一旁。

生:

思考、表达、展示、交流。

   如,“哺育”这个词用得好,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这里把长江看做母亲,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那么的宽阔。

      “臂膀”一词用得好,这里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挽在怀中,让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浇灌”一词用得好,母爱是纯洁、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磅礴”一词用得好,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师(小结):

《长江之歌》这是著名歌词作家胡宏伟的代表作品。

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3)赏特点理结构

如:

《三峡之秋》这篇文章在文章结构上也很有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揣摩文章的结构:

课文采用了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依次向我们介绍了三峡秋景,突显成熟——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

——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

——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在写夜景时,抓住了静谧而神秘的特点读者好像跟着作者游了三峡一天之中的美景,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预习时,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深层次的理解体会各部分的美丽景色,把自己的批注,写在重点句子旁边。

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言,交流展示:

   生:

“  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

这句话写,秋天到了,三峡最具秋天特征的景物就是橘柚树,作者通过橘柚树写出了三峡成熟的秋的气息。

生: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这句是比喻句,它把长江比作金鳞巨蟒,又把群峰和阳光当作人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突出了三峡中午热烈的特点。

更使我们感受到了长江奔腾不息,热烈的气息。

     生:

“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

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作者紧紧抓住三峡的中秋之月,写出了这里绮丽的景象,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在静谧的中秋之夜,晶莹剔透的月亮和山石和谐相生、相伴的迷人景象。

生:

“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

   月亮和山阴影的对比,又紧扣了三峡两岸的悬崖峭壁,一齐涌向江心的玄妙神奇,于是有了:

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的神奇和瑰丽。

生:

“这一天,正是中秋。

这是全文的总结,最能体现三峡的特点,呼应文题。

“   长江平静而轻缓的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平静:

(心情、环境等)没有不安或动荡。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的平静。

    

  ……

师:

大家领悟的各具特色,大家能根据刚才的理解,给三峡秋天的美景写一篇150字以内的导游词吗?

【思考】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做出赏析。

这种评价式阅读用得最广,可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赏析,可以指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还可以揣摩文章的结构、写作特点等。

这种评价式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为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读书的主人,他们有权利来评价书本和作者了,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们人格的一种尊重!

四、补充式批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补充式批注,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依照作者的写作方法,遵循作者的写作风格,对文章进行扩展补充。

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

学生在学习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补充式批注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1)空白处抓补白

【案例8】《冬天是个魔术师》一课,当讲到“冬天的本领真大啊!

”学生此时已经能感受到冬天这个魔术师简直太神奇了!

为了让学生把“魔术师”这个词理解得更饱满,更丰富。

我这样引导学生:

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魔术师啊?

冬天为什么能称为“魔术师”呢?

假如你你就是冬天里的魔术师,你也这么‘呼’的一吹,看一看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啊?

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

有同学这样写道:

“冬天是个魔术师。

他“呼”的一吹,湖面很快就变成了大玻璃。

那些红色的、黄色的叶子,都冻在玻璃里了。

”你瞧,在孩子的笔下,魔术师的本领多大啊!

还有的同学这样写道:

“冬天是个魔术师。

他“呼”地一吹,森林很快就变成了圣诞树。

那些绿色的、黄色的树叶,就象挂在树上的圣诞小礼物。

”在孩子的眼里,魔术师的本领简直太神奇了,想把世界变成什么样就变成什么样,想看到什么美景就变出什么美景,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被无限放大。

还有这样写的:

“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房子戴上了白帽子;树变成了白珊瑚;动物不见了;大地睡觉了,盖上了白被子;河面结冰了。

大雪落了下来,仿佛从天而降的奶油!

”原来在他们的想象中“冬天”之所以能称为魔术师,是因为它能变幻出自己想要的所有事物。

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冬天”的理解还原成具体可感的情境,丰厚了“魔术师”的真正内涵,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思考】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

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空间,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空白,让学生将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篇末处 拓延伸

如教学《我看见了大海》:

整合资源,深化内涵

文章以河子在伯父的遗像前,悄声对他说:

“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悬念:

河子是一个身体畸形的女孩儿,她究竟看到了怎样的大海?

此处文本拓展文本,让学生有足够的遐想空间。

(1)拓展结尾:

这时的河子岂止是看见了大海?

原文还没有结束,它还隐藏着一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

——教师深情补充故事的结尾(课件出示原文结尾,配乐朗诵)。

(2)引导感悟:

这么坚强的一个女孩子,在伯父的引导下,终于扫除了心理的阴霾,用坚强的信念,阳光的心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此时此刻,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你此刻的心情。

(3)写话练习:

请拿起笔,把你心中的那份无论是对继父还是对河子的震撼写下来!

(配乐《爱的礼赞》)

【思考】这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深深地震撼了学生,在对继父无私高尚的父爱和宽广博大的胸怀深深敬佩之余,也对课题“我看见了大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每一篇好的文章,它的结尾都是富有深意,引人深思的。

学生在精读完文章之后,他们的情感体验与初读时相比会有新的提高。

此时作批注,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既能检验阅读的效果,又能提高阅读能力。

以上例谈的只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几种批注形式,其实批注的形式多样,内容不限,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批注的内容。

有些学生对于词语比较敏感,着重批注重点或准确生动的字词;有些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着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善于感性思考,着重批注感人之处,将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传统的批注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异彩纷呈,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与成功,教学氛围活跃而不失序,开放而不松散。

五、归纳式批注,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归纳、提炼阅读材料基本信息的能力。

因此,归纳式批注成为应用最为简便、普遍的阅读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式批注的内容可以从引导学生归纳段意开始,逐渐到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式批注的形式可以从用一段话批注开始,逐渐能用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在读书时,边看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段落之后。

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复习浏览时,可一目了然。

在归纳式批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通过阅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还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以至提炼,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语言材料反复阅读、推敲,最后才能运用恰当简练的书面语言呈现出来。

这样就打破了以往读完就说的模式,将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定的语言训练。

可以说,归纳式批注适用于所有学生,适用于任何文体,是极有实际效果的一种方式。

(1)写事文章:

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写人文章:

我认识了一个(怎么样)的人。

(3)写景文章:

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

六、联想式批注,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读书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文章的内容,还应从文章的内容想开去,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这样阅读才会有大的收获。

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采用了联想式批注的方法。

例如,有的学生在读到《我站在索桥上》中“我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

”时批注道:

“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聚精会神的听讲,没有战争,没有纷乱,享受着幸福、和平和安康的生活。

抚今追昔,无数英雄的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而他们却永远都无法看到今天的幸福美景了,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以告慰这些牺牲的英魂们。

”这是接近联想。

有的学生读了《我看见了大海》一文后,写道:

“一个残疾人都能那么乐观的面对生活,我一个健康的人却不能搞好学习,真是惭愧啊!

”这是对比联想。

有的学生在读到《当代神农氏》“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这一段内容时,批注道:

“这句话照应开头。

文章在盛赞声中开始,在美誉声中结束。

不但表现了袁隆平贡献之大,也使我们受到感染和震撼,从而对袁隆平的敬意油然而生。

”这时学生在这种由此及彼的阅读中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收获。

总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语),过程则是让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中,不断反复亲历阅读实践,学习并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

它重在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来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任务,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