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低碳环保经验3.docx
《国外低碳环保经验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低碳环保经验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外低碳环保经验3
看日本人如何“善待”垃圾
正准备将手中的废瓶随手丢入垃圾桶时,眼前却出现了6个大小形状不一的垃圾容器,上面赫然写着英文和日文的标识:
罐子、PET瓶、普通瓶子、不可燃、污物……这令我很是错愕。
对垃圾进行严格、复杂而繁琐的分类,日本人可谓做到极致。
仅仅一个废饮料瓶都要“身首异处”:
盖子、瓶子和套在上面的塑料标签,都必须拆分,置入不同的地方。
在日本,日常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件垃圾(如自行车、被褥)、再生资源(如废纸、玻璃品、罐头)等几大类。
之下又细分十几个子项目、孙项目、曾孙项目:
罐子瓶子分有机无机,电池分普通干电池、纽扣电池、蓄电池等。
一般家庭里,分类的垃圾袋至少有4个至5个,政府管理的垃圾回收车,周几来取什么垃圾,每周分几次取,都有明确的规定。
除严格分类之外,居民丢垃圾还要自行预处理:
树枝要切割成一定尺寸,报纸纸盒要折叠整齐,瓶罐要洗干净。
在回收点,摆放整齐的垃圾袋都蒙上了一个蓝色网罩,以防止散发臭气。
如此考验人耐性和精细程度的繁琐哲学,却在每个家庭和单位里得到彻底贯彻执行。
然而,分类只是处理垃圾“万里长征”第一步,此后还要将回收垃圾运到指定地点处理并填埋。
中央防波堤填埋场就是处理东京都23区全部垃圾的场所,它有42个棒球场的规模,垃圾处理之后的残渣最后运送到这里填埋。
“这会是垃圾处理场吗?
”当我随代表团来到此地时,很难将眼前优美宜人的环境与肮脏发臭的垃圾联系在一起:
厂房、办公楼干净整齐,海边的堤岸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植物,素有“东京风车”美称的风力发电机的白色叶片迎风转动……而这一片风景,都是建立在被处理过的垃圾之上。
“填埋的地区已经建成生物小区,种植树木,同时在新海面处理场的护岸修建浅滩,现在已经发现鱼贝等生物在此生息。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
用垃圾填海,在日本早已有之。
作为弹丸之地,向大海要土地,也是无奈之举。
据介绍,东京从1925年先后在江东区潮见、梦之岛和若洲、中央防波堤内侧填埋垃圾,后又在中央防波堤外侧、新海面处理场等地填埋。
填埋的土地已经或即将成为高尔夫球场、绿地、海上森林公园等休闲场所和海港设施。
如果将垃圾直接填埋,填埋处理厂就很容易饱和。
日本也有经验教训。
40多年前,梦之岛因为大量倾倒未经处理的垃圾,让民众遭受了一场垃圾之灾。
据当时的录像记载,梦之岛垃圾成山,垃圾处理设备严重不足,当地居民被黑压压的苍蝇包裹,如同蝗虫压顶,最后只好利用直升机捕杀。
至1971年,垃圾不断增加,以至于当地政府宣布,东京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垃圾问题。
因此,为了延长填埋地寿命,减少垃圾填埋量,中间处理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现在,东京23区回收垃圾都要运到指定地点进行中间处理:
对可燃垃圾进行焚烧;将不可燃垃圾送到不可燃垃圾处理中心粉碎处理;大件垃圾用粉碎设施进行粉碎处理。
中间处理的关键就是在“减量”和“再利用”上做文章。
据中央防波堤外侧填埋处理场工作人员介绍,现在中间处理与昭和时代填埋垃圾大大不同:
大件垃圾经过粉碎后,将可燃部分焚烧,再从不可燃部分中提取铁和铝,供循环再利用,剩余部分才予以填埋。
可燃垃圾焚烧后灰量减少5%,其中的废塑料片可以用来发电。
东京23区的多个垃圾焚烧站,都使用1200℃以上高温将垃圾炉灰融化,然后急速冷却,产生类似沙子的熔渣,不仅能大大减小垃圾体积,分解二噁英,部分熔渣还用来做地砖等土木建筑材料。
在中央防波堤填埋场,我们参观了垃圾之旅:
开有炉灰、污泥等垃圾大卡车的司机,进站时用IC卡一刷,电脑里就能自动显示车内有多少吨垃圾。
过秤后减量的垃圾运到填埋厂卸车粉碎,最后运送到填埋地点用推土机推平。
在大件垃圾处理厂,我看到一架大型切割机正将硕大的榻榻米切成标准的碎块。
“最难处理的是床,里面有弹簧,需要分解。
”工作人员介绍,填埋垃圾要先进行粉碎,有一种类似铁锤的粉碎工具,重75公斤,1分钟可以敲打1000次。
中间处理时,常常通过磁石等工具吸取分离铁和铝,每天可以得到85吨铁和5吨铝。
经过中间处理后的废弃物被集装箱或翻斗汽车搬运到填埋地点,然后根据废弃物的种类填埋在规定的地方。
填埋地由推土机压平,并进行整形和转压。
废弃物达到一定的厚度或修建道路等时将覆盖泥土。
覆盖垃圾的土层上盖垃圾,然后再盖土层,被称为“三明治施工法”。
这种工法可以避免产生蚊蝇,隔离空气,还有防火作用。
每天这里有1500吨垃圾填埋。
由于填埋的垃圾产生沼气,易发生火灾,填埋场打入很多气管,排放沼气,防止垃圾自燃,并将产生的沼气收集起来用以发电。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此话不虚。
垃圾场将渗出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最终可以得到洁净的水,工人们把这种水定时洒在地面或垃圾上,加上处理厂周围设置的防护网,防止垃圾四处飘扬。
填埋场还有太阳能发电设备,海边还有巨型风力发电机,每台风车达到16米/秒的风速时,一天可以供800户家庭用电。
据介绍,东京23区的垃圾量从1985年左右起急剧增加,到了1988年达到了490万吨,创造最高纪录。
其后垃圾量不断减少,到了2009年下降到295万吨。
垃圾无穷,海域有限。
据介绍,可供东京填埋垃圾的海域已经不多,正在新建的最后一个海上填埋场建成后可供使用50年。
新海面填埋场建成之后,东京港内已经不能再建新的处理厂了。
之后东京的垃圾无法再通过填埋进行处理。
50年之后怎么办?
对于这个难题,至今无解。
国外“限塑令”
美国自带购物袋可抵税
在美国加州一些大的超级市场里,顾客自带购物袋,在收款台结账的时候,收银员就会给顾客5美分的优惠,并明确地列在购物小票上。
对于这笔钱,顾客可以选择委托超市捐给慈善机构或环保机构,也可以保存好购物单据,等年底上税的时候作为捐赠抵税。
英国
有奖积分鼓励顾客
英国主要大型连锁超市目前既提供免费塑料袋,也提供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售价10便士到20便士不等。
大型连锁超市TESCO通过奖励积分的方式鼓励顾客不用塑料袋或重复使用购物袋,这种做法颇有成效。
爱尔兰
征收“塑料袋税”
自2002年启动“塑料袋税”,对每个购物塑料袋征税15欧分(约合19美分),税收全部纳入环保基金。
2007年,政府又将购物塑料袋税提高到每个22欧分(约合29美分)。
意大利
对塑料袋生产商实行“课税法”
政府对塑料袋生产商实行“课税法”,征以重税,以遏制塑料袋的生产。
据统计,实行该政策后,意大利国内的塑料袋使用明显下降了。
日本
对商家使用塑料包装设限
日本政府规定,一年内容器包装材料使用量超过50吨的超市、便利店等零售店铺,如仍不改进,环境大臣有权命令其按上报的削减计划执行,必要时可处以5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
韩国
购物袋可“以旧换新”
在韩国,无论你在商场购买多么昂贵的东西,商场都不会赠送购物袋,顾客需要花100韩元购买纸袋或塑料袋。
当然,商店会原价收回这些袋子,顾客也可以拿旧袋子到商店或超市换新袋子。
国外的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而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是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环节之一。
近年来,各国在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丹麦:
打造自行车之城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低碳城市的楷模之一,市政府大力发展城市绿色交通,并出台了包括使用LED节能路灯在内的15项政策。
其中,重点计划将风能作为电动汽车和氢气动力汽车的充电来源,并为这类车提供免费停车优惠。
计划至2015年,全市85%的机动车以电或氢气为动力。
另外,作为国际自行车联盟命名的世界首个“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极力推行“自行车代步”。
市内所有交通灯变化的频率都是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的,反映出对自行车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规划上,该市也尽可能减少对交通工具的依赖,使人们通过步行或自行车就能方便到达目的地。
英国:
引进碳价格制度
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
为了尽快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的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了低碳城市项目。
该项目的三个首批示范城市的规划重点是在建筑、交通领域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控制能源需求,促进城市总的碳排放降低。
各种措施的制定、实施、评估都以碳排放减少量为标准,同时强调技术、政策、公共治理手段相结合。
首都伦敦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领跑者作用,市政府积极改变居民出行方式,加大对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系统的投资,鼓励低碳交通和能源。
为降低地面交通运输排放,伦敦引进碳价格制度,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费用。
此外,伦敦还积极在市场上投放电动汽车,计划成为“电动车之都”。
日本:
模范城市以点带面
受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制约,全球气候变化对日本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发达国家。
面对气候变暖可能给本国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政府主导创建低碳社会。
2008年,日本政府评选出六个“环境示范城市”。
这些城市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推广环境可持续的交通体系,实施二氧化碳减排,以促进社会低碳化发展,建设低碳型城市。
通过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建立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尽可能减少人流和物流产生的碳排放。
德国:
“电动交通”放眼全局
在德国,各方普遍形成的共识是电动车问题不是汽车工业自家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积极参与的重大事务,仅仅靠汽车工业本身无法完成此次变革。
德国强调“电动交通”整体解决方案,它包括五大环节:
能源结构、电力输送网络、充电及相关基础设施、电动车新概念、“新电动经济”的循环发展。
这五大环节中,只有一个与电动车本身有关。
此外,德国政府的“电动交通”项目促使三大汽车厂商和三大电力企业分别配对开展合作研究,力争实现电动车技术的整体突破。
国外低碳社会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一、政府主导,确立目标
发达国家在低碳社会建设上显示出政府主导的国家行为,目标明确。
1.英国是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已形成了清晰的低碳战略。
早在2003年,英国政府就发表《能源白皮书》,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
2009年7月,英国发布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该计划细述了英国如何实现在《气候变化法案》中列出的国内气候目标,即到202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至少34%,目前已经减少了21%。
英国能源、商业和交通等部门还在当天分别公布了一系列配套方案,包括《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
2.日本近年来不断出台重大政策,2004年,日本发起的“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为2050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具体对策。
2008年5月,日本发布了《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
2009年4月,日本又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减排强化低碳经济。
3.韩国于2009年9月出台了《低碳绿色增长战略》,明确了韩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其目标是到2030年,韩国经济的能源强度要比目前降低46%。
2009年1月,新年的第一次国务会议上通过了政府提出的“绿色工程”计划,其目标有三个:
创造就业岗位、扩大未来增长动力和基本确立低碳增长战略。
4.澳大利亚于2008年发布了《减少碳排放计划》政策绿皮书,提出了减碳计划的三大目标: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立即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实施减排措施。
澳大利亚的减排目标是2050年达到2000年气体排放的40%。
5.欧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倡导者,2008年,欧盟制定了应对能源与气候变化的一揽子政策,包括《欧盟碳交易机制修改指令》、《碳捕集与封存(CCS)指令》、《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指令》和《关于为实现欧盟2020年减排目标,各成员国减排任务分解的决议》等。
欧盟为自己确定的目标是:
到2020年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至8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二、政策推进,法律保障
积极构建政策法律体系,引导和规范低碳社会建设。
1.英国。
2007年6月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法案》,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碳排放立法的国家。
2007年出台的英国建筑能源法规,要求英国2013年以后所有公共支出的项目、住房必须达到零能耗,即第六级标准,任何私人的建筑都必须在2020年后达到零能耗。
2009年4月,英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约束“碳预算”的国家。
2.德国。
德国是欧洲国家中法律框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2004年德国政府出台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其中专门制定了“燃料战略——替代燃料和创新驱动方式”。
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最早制定于1972年,1986年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
1996年德国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2002年出台了《节省能源法案》,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
3.欧盟。
2008年12月,欧盟批准了能源气候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
其亮点是其承诺的“3个20%”:
既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至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
4.美国。
美国虽未签署《京都议定书》,但也很重视推动低碳模式的法规建设,2005年8月通过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国,美国早在1976年就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后又经过多次修改。
其法律法规对能源消耗和污染标准规定限制严格,任何企业如有违规,处罚十分严厉。
5.韩国。
2010年4月,韩国政府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主要内容是在2020年以前,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温室气体排放预计量的30%。
三、科技支撑,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是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
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多把重点放在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创新上,但又各有侧重点。
总体来看欧盟领先,日本次之。
1.欧盟。
低碳技术的研发中,欧盟的目标是追求国际领先地位,开发出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世界级能源技术。
2007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
其成员国依靠政策引导,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新工艺和新发技术,通过不断改造工业制造业高耗能设备,以及更多地采用供热、供气和发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热量回收利用效率。
2.日本。
为推动低碳经济,日本每年都投入巨资致力于低碳技术。
根据日本政府2008年9月发布的数字,在科学技术相关预算中,仅单独立项的环境能源技术的开发费用就达近100亿日元,其中创新型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预算为35亿日元,并采取有效措施吸纳私人投资。
这些措施使日本在许多能源和环境技术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3.韩国。
按照韩国的规划,到2012年,韩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要从2006年的3.23%增至5%。
4.德国。
德国将发展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
此外,还实施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
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又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技术战略。
5.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低碳经济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成立了专门的国家级有关低碳经济研究机构,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工作。
2009年2月联邦政府向国会提交了它的2010年年度预算中,仅对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就提供了150亿美元的拨款,并计划在2012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发电厂。
美国还不遗余力发展清洁煤,在《清洁空气法》、《能源政策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煤计划。
四、经济杠杆,财税调控
一些发达国家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推进低碳经济,已形成了较完善的低碳经济税收体系。
1.气候变化税。
英国在全球率先推出了气候变化税的税种,并从2001年4月1日开始征收。
气候变化税实际上是一种能源使用税,根据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来计税。
如使用生物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均可减免一定额度的税收。
2.碳税。
开征碳税被发达国家认为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
低碳能源的税负要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
近几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挪威、瑞典等发达国家对燃烧产生的CO2的化石燃料开征国家碳税,如英国对与政府签署自愿气候变化协议的企业,如果企业达到协议规定的能效或减排就可以减免80%的碳税。
3.财政补贴。
一些国家把财政补贴作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
英国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补贴措施。
如英国的电力供应者被强制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由2005-2006年的5.5%提高到2015-2016年的15.4%)。
与此相应,英国政府对电力供应者提供了一定补贴。
丹麦对绿色用电和近海风电的定价优惠,对生物质能发电采取财政补贴激励。
加拿大自2007年起对环保汽车购买者提供1000-2000加元的用户补贴,鼓励本国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减少CO2排放。
4.税收优惠。
以税收优惠的方式,鼓励纳税人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营行为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所得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减免以及加速折旧等。
美国政府规定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费用的20%-30%可以用来抵税,可再生能源相关企业和个人还可享受10%-40%额度不等的减税额度。
欧盟及英国、丹麦等成员国规定对可再生能源不征收任何能源税,对个人投资的风电项目则免征所得税等。
日本规定企业购置制定的节能设备,可按设备购置费的7%从应缴所得税中扣除,以应缴所得税的20%为限,并还可在普通折旧的基础上,按购置费的30%提取特别折旧。
荷兰对建筑物的保温隔热高能效生产设备、余热利用设备等均可享受10%的税收优惠。
5.污染税。
通过对各类污染排放采取直接征收税款的方式来直接限制各类污染排放。
丹麦于1992年对家庭用能的二氧化碳排放征收二氧化碳税,对工业和商业用天然气征税,并于1996年开始对使用含硫的木材秸秆和废物的企业征收二氧化硫税。
荷兰分别于1969和1995年开征了地表水污染税和地下水税,污染全国性水系的缴中央税,污染非全国性水系的缴地方税,并于1990年对所有能源征收二氧化碳税,荷兰也是较早开征垃圾税的国家之一。
美国对各类包装和材料征税,对特定的新闻制品和饮料的征税,以及对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的税收。
另外,各国对白色污染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税收政策,比如,丹麦对镍和镉充电电池塑料和纸餐具等征税,加拿大对每销售一条新轮胎征收3加元的环境税等。
(《商业时代》)
国外“低碳”生活的方式
外是怎样过低碳生活的,国外过低碳生活的方法
日本和欧盟已经全面禁用白炽灯
欧盟:
家家使用节能灯后将减排3200万吨二氧化碳。
在英国,剩饭菜的处理也成为减碳的重要一环,政府有关部门给每个家庭配备了专门处理剩饭菜的垃圾桶,这样做等于减少了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
日本:
发起了“碳中和”行动,在挑选住房时会选择有保温层、双层玻璃、防风装置的减碳型住房,而且还倡导国民计算自己的排碳量,并为此埋单。
哥本哈根:
有严格的建筑标准,推广节能建筑。
对房屋保温层和门窗密封程度都有严格规定,墙壁厚达三层,中间层是特殊保温材料,夏天隔热,冬天防寒。
窗户也有严格的要求,外边的冷(热)空气不会轻易进来。
家家户户都使用节能灯,晚间通往郊外的路没有一盏路灯。
推行高税能源使用政策,一千瓦时电的价格由三部分组成:
能源市场价格、运送费用以及税收,其中税收占比高达57%。
如果不采取节能方式,就得付出高昂的费用。
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低碳生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进市民的骨髓:
许多人把电子钟更换成发条闹钟,使用传统牙刷代替电动牙刷;坚持户外锻炼,尽量少用跑步机;洗涤衣服让其自然晾干,少用洗衣机甩干;减少空调对室内温度的控制,冬天多穿衣服,夏天少穿西装;甚至酒店所用的卫生纸都用再生纸做成;哥本哈根是国际自行车联盟命名的世界首座“自行车之城”,自行车代步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在哥本哈根街头会看到这样的广告:
今天你是用手洗衣服的吗?
车辆还印有这样的广告:
一位年轻女子身着一件白色T恤衫,上面写着“Ilovewaste(我爱废弃物)”,体现了哥本哈根人对垃圾回收利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