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6358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docx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docx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20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篇一:

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黄旭华——誓言无声

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颁奖辞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推选理由

阎肃: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

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胡占凡:

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

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伟:

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2、刘盛兰——崇仁厚德

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

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

颁奖辞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推选理由

陈雨露:

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吴孟超:

一位普通的老人,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

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3、陈俊贵——心比金坚

守墓老兵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杜库公路的大会战。

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

颁奖辞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

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推选理由

李小林:

“义薄云天”是对陈俊贵最好的评价,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的“义”。

黄宏:

一口干粮挽救了一条生命,一句嘱托守护了一生。

守墓,守望的是战友情。

向伟大的战友致敬!

4、段爱平——一秉至公

老百姓的贴心人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

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

颁奖辞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没有惊天动地,总是一点一滴。

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

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

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推选理由

于丹:

很多中国乡村的变化,成就在基层村干部的手里,段爱平就是这样一位村干部,这个嫁过来的媳妇把自己当成了返底村的女儿,扛起了返底村的希望,她就是返底村的底气,她兜住了人心的底。

陆小华:

村委会主任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官,段爱平的当法,是把身家性命都捆一起为村民做事。

她虽不识几个大字,胸中却有大义大理。

5、沈家父子——梦想天开

“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

颁奖辞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

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

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推选理由

刘姝威:

沈家父子用行动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未来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是什么样的。

阿来:

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顽强地进行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

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壮举,足以感动中国。

6、格桑德吉——格桑花开

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

颁奖辞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

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把知识一点点注入一个个乡村。

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推选理由

杜玉波:

培养学生是事业,关爱学生是本能。

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永恒的追求,格桑德吉就是这样做的。

彭长城:

不是远大的抱负,只是广阔的胸襟;不是华丽的说辞,只是纯净的灵魂。

她是无私的边疆少数民族教师。

王振耀:

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辛勤园丁,是她让西藏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照进现实。

7、胡佩兰——秋兰为佩

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

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

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

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推选理由

张会军:

敬佩,我们只有敬佩。

陈彤: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胡医生用医德弥合了医患间的裂隙,更难得是20年如一日的坚守。

8、姚厚芝——寸草春晖

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

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

2020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颁奖辞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

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

你穿针引线,日夜不停,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推选理由

王晓晖:

一个草根母亲当她有意留下自己一生稀缺的物质之时,这种贫贱不能移的坚韧,是她留给孩子们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何东平:

亲情战胜了绝症,母爱征服了困苦。

这样的人间传奇,总是充满力量。

这力量给人温暖,给人慰藉。

9、方俊明——克明俊德

迟到的荣誉不悔的信念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

直到2020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颁奖辞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

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

荣誉可以迟到,英雄终有归处。

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面前。

时文朝:

推荐他,是因为他饱受委屈却无怨无悔;在当下“该不该扶摔倒的人”辩论潮中,推荐他,是对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拷问。

余秋雨:

推荐方俊明,不仅仅是表彰他,而且是表彰那些大地上天天在发生,却不被我们知道,甚至不被我们理解的高尚行为。

10、龚全珍——松筠之节

将军梦,守护情

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

那一年,她34岁。

颁奖辞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

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

跨越万水千山,脚步总是坚定,而爱越发宽广。

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推选理由

陈小川:

读她,我懂得了什么是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者可以如何无私。

读她,可以让今天的领导干部们净化一次灵魂。

童年:

只有心中盛满人间的真情、头脑装满天下的道理,才能通达真理的意义。

一位忠于爱情、深明大义的老人,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伟大的人生。

2020-2020载人航天英雄群体——壮志苍穹

从2020到2020,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十年路程,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行走的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让我们向载人航天英雄群体致敬。

篇二:

2020年、2020年感动中国人员名单、颁奖词、事迹。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感动人物】: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获奖名片】:

誓言无声

【颁奖词】: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推选理由】:

阎肃: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

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胡占凡:

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

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伟:

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事迹介绍】: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感动人物】:

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获奖名片】:

崇仁厚德

【颁奖词】: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推选理由】:

陈雨露:

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吴孟超:

一位普通的老人,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

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事迹介绍】: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

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

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

这是老人的初衷。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

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

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

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

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

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

2020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3、【感动人物】:

陈俊贵——守墓老兵

【获奖名片】:

心比金坚

【颁奖词】: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

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

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推选理由】:

李小林:

“义薄云天”是对陈俊贵最好的评价,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的“义”。

黄宏:

一口干粮挽救了一条生命,一句嘱托守护了一生。

守墓,守望的是战友情。

向伟大的战友致敬!

【事迹介绍】: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

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

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

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

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

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

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

2020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

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

“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

陈俊贵说:

“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4、【感动人物】:

段爱平——老百姓的贴心人

【获奖名片】:

一秉至公

【颁奖词】: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盼望。

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

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

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推选理由】:

于丹:

很多中国乡村的变化,成就在基层村干部的手里,段爱平就是这样一位村干部,这个嫁过来的媳妇把自己当成了返底村的女儿,扛起了返底村的希望,她就是返底村的底气,她兜住了人心的底。

陆小华:

村委会主任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官,段爱平的当法,是把身家性命都捆一起为村民做事。

她虽不识几个大字,胸中却有大义大理。

【事迹介绍】: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

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

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

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

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

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5、【感动人物】:

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

【获奖名片】:

梦想天开

【颁奖词】: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

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

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推选理由】:

刘姝威:

沈家父子用行动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未来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是什么样的。

阿来:

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顽强地进行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

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壮举,足以感动中国。

【事迹介绍】: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

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

”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

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

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

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20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20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20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

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

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

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

”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

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

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6、【感动人物】:

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获奖名片】:

格桑花开

【颁奖词】: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

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

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推选理由】:

杜玉波:

培养学生是事业,关爱学生是本能。

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永恒的追求,格桑德吉就是这样做的。

彭长城:

不是远大的抱负,只是广阔的胸襟;不是华丽的说辞,只是纯净的灵魂。

她是无私的边疆少数民族教师。

王振耀:

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辛勤园丁,是她让西藏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照进现实。

【事迹介绍】: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

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

篇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详细事迹及颁奖词

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详细事迹及颁奖词

1、中华之光---朱光亚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

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推选委员阎肃说:

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颁奖辞】

人生为一大事来。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

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

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事迹】

2020年2月26日,“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因病辞世。

巨星陨落,德艺留芳,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绽放恒久的光芒,激励科学道路上的后人。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朱光亚在核领域奉献了大半辈子,直至2020年退休。

“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

”——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还在密执安大学读书的朱光亚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然后毅然选择回国,先进入北大教书,后转到核武器研究所。

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朱光亚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禁不住潸然泪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当晚,作风严谨的他竟然喝得酩酊大醉。

三年后,朱光亚与同事们又将中国带入了氢弹时代。

重要的核试验,朱光亚几乎都会亲临现场指导,不解决问题不罢休。

对待需要撰写或修改的文件,朱光亚力求深入浅出,字斟句酌,连一个外文字母、一个标点符号都保证准确无误。

淡泊名利,身边人喜欢用这个词来评价朱光亚。

1996年,朱光亚获得一笔100万元港币的奖金,转身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1997年,又将积攒的4万余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

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一套国防科学家传记丛书,报请审批时,他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2、高义薄云---胡忠、谢晓君夫妇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

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

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

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

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

精神无敌。

【颁奖辞】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

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

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

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事迹】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

“能

够担的就多担一些,春节嘛,让老师们都回去,我来陪着。

”作为校长,胡忠眼中的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这里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

进藏至今,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

11年前,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

除了上课,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

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

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

2020年,谢晓君报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