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第一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
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
中外经典,概莫能外。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
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
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
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
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
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
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
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
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
D.“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C.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
D.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
C.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
D.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于海宁袁花镇,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消息一出,海宁各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
金庸于1935年从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1992年首次重返家乡时,金庸给学校捐资建图书馆。
当地教育部门介绍,金庸生前回乡时曾多次走进海宁校园,自称是学子的“大师兄”,为家乡传递正能量。
金庸及其侠义精神,今后将作为海宁中小学名人文化教育传承项目,继续深入校园、课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摘编自蒋亦丰《再见了﹒大侠校友》)
材料二:
(摘编自李阳《一周(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文旅观察:
金庸逝世引发全民追思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密集挂牌成立》)
材料三:
2007年6月,金庸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并与北大学子交流。
整理笔记素材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只要照着笔记往电脑里敲字就行了,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釆。
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
让我服气的还有金庸先生那天的演讲内容,是关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有理有据,是他自己的研究成果。
我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但最喜欢的还是他写的《袁崇焕评传》,而听完他的演讲,我理解了先生的历史观因何而来。
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
我接触金庸先生时,他已年过八十,刚在剑桥大学完成硕士学位。
金庸先生说,现在的知识早已远离了靠记忆力的阶段,过去,什么东西不懂到图书馆查几本书就可以明白。
现在,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彼时,是2007年,距今已有11年。
而今天,创新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摘编自王庆环《时时真诚事事谦恭——采访金庸先生二三事》)
材料四:
2001年5月,在雅静的南开明珠园,77岁的金庸先生和90岁数学家陈省身先生重逢了。
老友相见格外动情,除了陈先生刚组建的数学研究中心的话题外,谈论的都是金庸的武侠和江湖。
交谈中陈省身说,他最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
我请教陈先生为何最喜欢黄蓉,金庸先生心领神会地笑着说我小说里的人物,黄蓉是最懂算数的,是武侠中的数学家。
”听到这个解释,陈省身先生纵声大笑起来。
陈省身先生解释为何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他认为武侠和数学在最高层面是相通的。
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是关乎心灵与智力的学问,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而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蕴藏着高度的美感和哲学内涵,这和数学的境界是相通的。
温暖的笑声中,两位大师投入和沉浸的表情,加之充满哲学意味的交谈,令人感动和折服。
(摘编自张建星《侠之大者温润如玉忆金庸大师》)
材料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曾摘取自己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创作了这幅浑然天成的对联。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自己的小说体现的人生观,他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融入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告诉人们包括自己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同时渗透着现代精神。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凸显,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治愈系。
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话语,已成为玄幻、修真、盗墓、穿越。
我们不禁要发问:
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武侠文化真的要消亡了吗?
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
(摘编自连锦添《金庸﹒带着武侠梦远去了》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庸的去世引发了家乡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而金庸生前也关心家乡发展,为学校捐建图书馆,多次走进校园,为家乡传递正能量。
B.梳理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一周的文旅行业热点信息可知,武侠小说家金庸逝世引发了全民讨论,话题热度最高。
C.金庸先生有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随意玩玩,就能创作出深受欢迎的作品,把武侠小说推到新高度。
D.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寄寓了自己的人生观,体现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倡导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文旅观察显示,金庸逝世那一周,金庸逝世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是APP、微信,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逐一亮相,主要是微信、新闻。
B.金庸先生有远见,他不看重记忆,因为不懂的东西到图书馆査几本书就可明白,他认为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C.金庸先生和陈省身先生惺惺相惜,从他们关于数学与武侠小说的对话中可看到一代大师虽研究领域不同,但对学问的认知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D.虽然金庸先生的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玄幻、修真、盗墓、穿越等小说的兴起,表明大众文化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6.金庸之后,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
根据所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二叔
宋显立
二叔是个木匠,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
谁家粮食丰收了,没地儿装了,找二叔到家打个麦柜,箍个腰盆;哪家的闺女要出嫁了,请二叔到家做一套嫁妆;或是哪位老人年纪大了,请上二叔和几个木匠给老人收一副料,预备着…….只要谁请到他,他一准儿去。
他做出来的木活没话说,村里村外都竖大拇指。
我小时候,常常看二叔做木工活儿,他疾速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桠,直击那些厚厚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的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
可二叔一直娶不到媳妇儿。
为啥?
除了家里穷之外,关键二叔个子矮。
三十来岁的人了,个头不到一米六,比我当时还矮一大截子呢。
但臂膀是壮实的,一双粗糙的大手与身高极不成比例,倒是很有劲儿。
做木活时,两手抓起刨子,几个来回,木头就开了花。
分家时分给他两间靠山根的土房子,阴暗潮湿,谁愿意嫁给他啊。
后来,倒也是天不绝人,二叔三十二上娶到了二婶。
二婶模样很俊,瓜子脸,皮肤白净,辫子上扎着根红毛线绳,穿着花布的确良的衫子,就是一双大眼睛总是流漏出悲哀的神色。
我记得结婚当天二婶还给我吃了两颗糖,家里来了几个亲戚邻居,放了一挂鞭炮,简单的吃了一顿擀面条,算是明了人,他们就那样结了婚。
有一天,二婶正在用簸箕簸黄豆,突然就倒在了地上,簸箕撂倒一边,黄豆撒了一地。
只见她口吐白沫,脸色煞白,四肢抽搐,把我们吓得不敢到跟前去,还是有经验的邻居说二婶这是“羊羔疯”,一会儿就会好的。
果不其然,半个小时后,二婶醒来了,就漫无目的地到处游走,还不时自言自语。
二叔知道后,也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
邻居说,让二叔带二婶到省城里瞧瞧病,说不准能看好,二叔问得人家不好意思:
“你借给我钱?
”结婚两年后,二婶生了个儿子,儿子倒也白净,就是瘦弱不堪。
一家人脸上有了几分喜色,日子过得清贫,倒也顺畅。
他们的儿子不知不觉就四岁了。
腊月的一天,天阴沉沉的,冷的渗人,屋外飘起了鹅毛大雪。
二叔早早的去给人家做木工活儿了。
二婶在家带着儿子在炕头的火炉边烤火。
谁知犯病了,滚到火炉里,醒来是身上已是血肉模糊,孩子只是站在一边,哭个不停。
春天刚冒出头,河边的柳树发了芽,河里的鸭子自在的漂浮在水面上,山上也青翠了,屋后的玉兰花开出大朵大朵白色的花。
二婶死了。
二叔一句话也不说,神情黯然,只是自顾忙着办理后事。
九十年代中期,木匠活已经不吃香了。
自动化代替了手工制作,家家户户都在城里定制购买新式家具,二叔的活儿渐渐的少了。
同村的木匠们纷纷转行,到城里学起了装潢,不到二年,就在村里盖起了二层小洋楼。
二叔还是在他两间阴暗的土房子里坚持着他的木工活儿,像四五岁的孩子专心地搭着他的积木城堡。
一次暑假我回家,见到二叔耳朵上夹着一支铅笔,斧头在他手上上下翻舞,木屑四处飞溅。
他在做小板凳。
我就问:
“二叔,你还在做木工啊?
这板凳卖得好吗?
”
“好个球,一年只能卖出去十来个,也不值钱。
”
“二叔,你咋不去改行搞装潢啊?
你有这么好的木工底子,肯定能挣到大钱。
”我试着问他。
他没看我,抽了一口纸烟,慢慢的吐出烟雾。
“我不想去。
”隔了半天,才缓缓的说了一句。
我就再不敢说啥了。
十多年过去了,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二叔还住在那阴暗低矮的两间土房里。
这房子被洋楼包围着,就像二叔站在高个子的人群中。
二叔被包围着,吞噬着。
(选自《牛背梁》2015第二期)
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二叔是个好木匠,并且“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B:
二婶因为患有“羊羔疯”,二叔才能够娶她,并且给他生了个儿子,她是为救跌在火炉里的儿子而死了。
C:
文中结尾部分写出了二叔的保守,他是被城市化进程淘汰的一类人的代表,也反映出城市化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
D:
小说中人物对话比重很大,不仅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二叔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
9、文中划线的文字有何作用?
(6分)
-------------------------------------------------------------------------------------------------------------
------------------------------------------------------二、古诗文阅读(共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沈文秀,字仲远,吴兴武康人,司空庆之弟子也。
前废帝即位,为安南录事参军。
景和牛千,迁青州刺史。
时帝狂悖无道,内外忧危,文秀将之镇,部曲出屯亨了,说庆之曰:
“此人性情无常,猜甚,将来之祸,事又难测。
今因此众力,图之易于反掌,千载一时,万不可失。
”庆之不从。
文秀固请非一,终不回。
文秀既行,庆之果为帝所杀。
庆之死后,帝遣江方兴领兵诛文秀。
太宗已定乱,驰驿驻之,方兴为文秀所执,寻见释遣还。
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弥之等寻归顺。
弥之青州强姓,门族甚多,诸宗从相合率奔北海,据城以拒文秀。
文秀遣军主解彦士攻北海陷之,伯宗合率乡兵,复克北海,因率所领向青州所治东阳城。
文秀拒之,伯宗战败。
玄邈、僧嵩等并进军攻城,每战辄为文秀所破。
三年二月,文秀归命请罪,即安本任。
八月,净蜀郡公拔式等马步数万人入西郭,直至城下。
文秀使辅国将军垣谌击破之。
四年,进文秀号右将军,拿五百户。
虏围青州积久,太宗所遣救兵并不敢进。
文秀被围三载,外无援军,士卒为之用命,无离叛者,日夜战斗,甲胄生机虱。
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遂为虏所陷。
城败之日,解释戎衣,缓服静坐,命左右取所持节。
虏既入,兵刃交至,问曰:
“青州刺史沈文秀何在?
”文秀厉声曰:
“身是。
”因执之,牵出听事前,剥取衣服。
时白曜在城西南角楼,裸缚文秀至曜前,执之者令拜,文秀曰:
“各二国大臣:
无相拜之礼。
”曜命还其衣,为设酒食,锁送桑乾。
文秀在桑乾凡十九年,齐之永明四年,病死,时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书•沈文秀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B.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C.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動/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D.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励/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后称字为表字。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刺史制度,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有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
汉代刺史制度是对秦代监御史制度的继承。
C.虏,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辱称,索指发辫,因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左迁;降级叫迁谪;平调叫转迁、迁掉;离职后复官叫迁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文秀能明晰形势,准确作出预判。
前废帝性情无常,猜忌心严重,朝廷内外人人自危,他劝说庆之行废立之事,庆之不听,他走后,庆之果然被杀害。
B.沈文秀有军事才能,多次打败对手。
他派解彦士攻陷北海,又阻击伯宗,使伯宗大败;在和北虏作战时,又打败了玄邈、僧嵩、蜀郡公拔式等。
C.沈文秀得将士之心,将士为之尽力。
他被敌人围困了三年,外无援军,将士们愿意为他效力,日夜战斗,盔甲上都生出了虱子,但是却没有一人叛离。
D.沈文秀对故国忠诚,不肯屈膝折节。
面对虏敌和对着他的兵刃,他毫不畏惧,厉声以对;被剥去衣服,捆到白曜面前,他不肯下跪,有浩然之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宗已定乱,驰驿驻之,方兴为文秀所执,寻见释遣还。
(5分)
--------------------------------------------------------------------------------------------------------------
(2)城败之日,解释戎衣,缓服静坐,命左右取所持节。
(5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注]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 纳兰性德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
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14.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苍凉、宁谧、缠绵的意境,抒写了女子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
B“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
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C这首词是以女子的口吻写成,这位被抛弃的女子在认清现状后态度决绝,当断则断,极富个性。
如此烈性女子却不得不忍受情感的变故,使得这首词的词情更为哀怨。
D 词的下阕,纳兰性德用了唐明皇和杨玉环的典故。
面对男子的变心,女主角控诉着他的无情:
我们曾像唐明皇与杨玉环一样,在骊山有过山盟海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算短暂离别也不能相互生怨。
而如今的你如此薄幸,哪比得上唐明皇,生生死死都不忘与杨玉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夙愿。
15.在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里,该词词牌下边还有这样一个词题:
“拟古决绝词,柬友。
”但现在许多人认为此首词是写爱情的。
对此,你怎么看?
结合全词进行说明。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最为慷慨激昂而又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互联网产业快速起飞。
沧桑巨变,肇始于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1994年。
()。
马云成立公司,开始这一年艰苦的创业生活。
公司主打产品叫中国黄页。
为了推销互联网,马云在自己的一套说辞前一次次加上的“比尔.盖茨曾经说过”。
也是在这时,张朝阳从美国飞到首都机场,回国创业……很快,互联网开始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互联网最先改变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
新浪、搜狐、网易……一直到本世纪初,这些门户网站都长得颇为相似——首页充满新闻,有个的BBS,并且将各种网站分门别类整理成目录。
互联网经济版图迅速扩张。
盛大在2003年仅有100名员工时,收入就达到6.33亿元,净利润2.73亿元;腾讯一系列围绕QQ产生的增值服务“打下一片天”……和三大门户网站上市前只能在招股说明书上大肆夸耀浏览量和用户数不同,此时走向纳斯达克和纽交所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多半都有了能的商业模式。
海外投资者在描述这些中国互联网“新贵”时,“中国的+美国知名网站”成了的描述方式,如中国的谷歌、中国的Youtube。
不过eBay、谷歌、MSN等外来客在中国市场近乎惨烈的捉对斯杀中,都输了。
发展到现在,无数普通人可在菜市场扫码支付,扫脸过安检,微信挂号看病等,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可以说,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展现了在中国模仿到效法中国的过程中强大技术推动力,以及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所激发出的蓬勃生命力。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一年起,一些人纷纷亮相,成为这一产业的标志性人物
B.这一年,后来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标志性人物纷纷亮相
C.这一年在互联网上亮相的,后来成为这一产业的标志性人物
D.抓住了这一年的人后来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标志性人物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子虚乌有包罗万象自圆其说约定俗成
B.荒诞不经包罗万象天衣无缝相沿成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