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武大西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6241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武大西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研武大西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研武大西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研武大西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研武大西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武大西哲名词解释.docx

《考研武大西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武大西哲名词解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武大西哲名词解释.docx

考研武大西哲名词解释

数是万物的始基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作为万物的始基或本原。

他们说,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都是模仿数的,是数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毕达哥拉斯认为:

“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一中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

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据亚里士多德说,毕达哥拉斯还“把数目的元素描述为奇和偶,认为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一这个数目他们认为他们认为是由这两个元素合成的(因为它既是奇数又是偶数),并且由一这个数目产生出其他一切数目,整个的天只不过是一些数目”。

这两段话可以说大体上概括了毕达哥拉斯派关于数产生万物的理论。

具体来说:

首先,他们认为,凡数都以“一”为基础,这个“一”即绝对的和谐,也就是神。

其次,奇数是平方数,因为连续奇数相加之和总是平方数;偶数是长方数,因为连续偶数相加之和,可劈分为两个连续因数。

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火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

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但这种转化关系是有一定分寸的.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有两个方面:

a)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

b)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

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外在的本原可生可灭,变动不居;内在的本原是不变的同一原则,在各种形态的事物之中起作用.

飞矢不动:

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的观点。

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其哲学思想特点在于他进一步用逻辑论证来说明存在是“一”而不是“多”,存在是“静”而不是“动”,“飞矢不动”就是关于否定动的论证之一。

因为飞矢在一定的时间里必存在于与他相等的空间里。

因此,如果把飞矢在空中运动的过程分为无数个点,则它在每一点上都存在于与他自身相等的空间里。

可见,箭的飞动乃是无数静止的总和而不是运动,说飞矢运动是矛盾的。

原子论

原子论也是元素论,不过它比其他元素论要简单得多,使得其在说明世界时更简单明了。

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

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

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

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

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

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

存在(巴门尼德)

“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等同,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

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

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个滚圆的球形。

 

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认为,水、土、气、火是组成万物的跟,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成,因四根的分裂而消失。

四根本身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斗争的“恨”。

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智者学派开创者普罗泰戈拉的哲学观点,按照柏拉图的解释,这一命题的含义是“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又是对你所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因而可以说,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

这就是说,衡量万物的尺度就是个人的感觉,事物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他所感觉的那个样子。

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那么,对于同一事物就可以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的说法,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理论。

这一命题表明智者运动具有明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

原子论

原子论也是元素论,不过它比其他元素论要简单得多,使得其在说明世界时更简单明了。

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

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

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

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

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

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

原子论:

1、德莫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是万物的最小单位。

原子的区别只是在于存在形状、位置和次序的不同。

2、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是非存在,是存在的另外的一种状

3、解释了万物的多样性和同一性。

4、原子在虚空中碰撞造成他们的分解组合从而形成万事万物。

四因说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探讨事物运动原因而提出来的,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理由就是运动的四种原因:

(1)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存在?

因为他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一理由即质料因。

(2)事物么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运动?

因为他们各有特定的形式,表述本质的定义即形式因。

(3)事物为什么开始或停止运动?

因为他们受到推动或作用,推动者或作用者即动力因。

(4)事物为什么要运动?

因为他们都朝向各自的目的,解释朝向目标的理由即目的因。

智者派:

智者学派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直接产物。

奴隶主民主政治,为公民创造了较为生动活泼的政治局局面和活跃的文化生活,人们参加公共政治文化不再依赖旧有的权威和习惯,而靠自己的意见的正确合理,符合逻辑和能言善辩。

人们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迫切要求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善于辞令的本领。

智者派应运而生。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智者学派开创者普罗泰戈拉的哲学观点,按照柏拉图的解释,这一命题的含义是“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又是对你所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因而可以说,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

这就是说,衡量万物的尺度就是个人的感觉,事物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他所感觉的那个样子。

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那么,对于同一事物就可以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的说法,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理论。

这一命题表明智者运动具有明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

理念

(柏拉图)理念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使用的一个最高概念。

在柏拉图哲学里,他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也即“理念”。

“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分离即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每一个理念都是一个普遍的类型。

“型相”是普遍名称或概念所指示的外部对象,个别事物如何拥有理念的部分,柏拉图提出分有说和摹仿说。

“理念”是“美”和“善”的最高概念。

出于伦理目的,个别事物都以分有或摹仿两种方式趋近“理念”,但永远不能达到完美的,最高的“理念”。

通种论(柏拉图)

“通种”即最普遍的型相,通种有三对六种:

“是者”与“非是者”、“运动”与“静止”、“相同”与“相异”。

柏拉图由阐明“是”的意义入手,证明了这些通种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普遍概念的表述功能说明了“分有”的实际意义。

柏拉图指出,“是者”不等于“存在”,“非是者”不等于“非存在”,其意指“是者”和“非是者”,这对通种是相通的,同样“是者”?

与“运动”和“静止”也是相通的,“相同”和“相异”也可以说它既是又不是。

通种论是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发展,通种之间的分有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概念之间的相容与不相容的逻辑关系,并且个体所分有的型相不是单独的,而是相互贯通的众多型相,所以通种论是一种逻辑分析方法。

回忆说

“回忆说”也即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

灵魂既是理念,柏拉图以神话故事暗示,灵魂是一些不纯粹的理念,包含着向往身体的因素,灵魂和身体的结合虽然是一种堕落,但却是符合灵魂状况的堕落,具有某种必然性。

灵魂在未跌落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灵魂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它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到的东西,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因此,学习就是回忆。

“回忆说”主要针对智者否定知识的可能性,其关键在于肯定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知识。

德性就是知识:

(苏格拉底)?

德性就是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德性不是具体的例子,而是一种形式,按着这形式行为便是德行。

“德性”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切知道的原则,在此意义上,把德性等同与知识。

“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相互呼应,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

无人有意作恶。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知识,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

助产术:

(苏格拉底)

①交谈:

探计智慧的人恰恰是自己认为没有智慧,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就如助产人自

己不生产一样,只是帮助真理出现;

②对话中的提问者必须有高超的判断力、帮助人进一步接近真理,就如助产人对于胎儿状

况的判断一样;

③对话中的回答者,不得不一再修订自己的学说,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这是一件十分

痛苦的,如同临产之苦痛。

但这是获得真理的人的必经途径。

?

④这样在对话中,可以使真理在人的心灵中逐渐地展现出来,如产妇产生新生命。

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所以他不是生产知识,而是帮助别人生产知识。

他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各种问题的时候,惯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

苏格拉底把这种方法称为“接生术”。

这个方法据说是从他的助产婆母亲那里得到的启发。

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

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哲学十五讲)苏格拉底在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总是从具体的事例中引申出普遍的原则来。

所以,苏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种归纳法,就是通过归纳寻求概念的定义,或者说是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

古代有些哲学家认为,思维矛盾的揭露以及对立意见的冲突,是发现真理的最好办法。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问答法)就是这样一种揭露矛盾的论辩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揭露已有的观念的矛盾,寻求概念的定义,所以可以说是一种思维的辨证法、概念的辨证法。

他用这种方法是为了论证他的唯心主义学说的。

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

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

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

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他认为,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

因此,在他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实体(亚里士多德)

什么是实体亚里士多德指出:

“一切是者都与一个中心点有关系,这个中心点是确定的东西,它歧义地被说成是实体”也即是说,“是者”所表示的众多意义都与一个中心意义相关,这个意义就是“实体”。

实体有两种:

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第一实体是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是种和属,当然也不尽然。

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第一实体的不同意义,第一实体是个体事物或是形式,这就产生一个问题:

第一实体到底是事物的存在呢还是本质呢?

由于本质由定义表达,定义的一般形式是“种+属差”,任何定义必然是普遍的,而不能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定义,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试图把本质个别化,把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以此调解第一实体的理论矛盾宣告无效,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对后世有着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由于他的第一实体理论一开始就包含巨大矛盾,后世的形而上学始终存在着普遍主义与个体主义,本质主义与存在主义之间的不同倾向。

白板说:

(亚里士多德)?

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

把灵魂比作蜡块,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迹,撇靠构成图章的质料。

暗示着:

?

a).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

b).在外在对象作用前,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

皮罗主义

皮罗主义是希腊后期哲学的怀疑派的指导方式,其代表人是皮罗。

皮罗主义的特征是承认任何判别真理的标准。

基此,皮罗提出一个口号:

“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悬搁”的意思是中止,即不肯定,也不否定。

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而不是我们认识的缺陷。

其声称事物都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和不可判别的。

因此,感觉和意见都不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所以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它们,而应该无意间,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因为是和非,又不因为是和非,真正的态度是保持沉默。

与“悬搁”这一认识态度相适应的是被称作“皮罗方式”的实践态度,这种方式是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执和困惑,保持灵魂的安宁,即不动的状态。

流溢说(普罗提诺)

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普罗提诺用形象来比喻其规定的第一本体“太一”。

太一时常被喻为“太阳”、“源泉”,按照这些比喻,所以想象。

太一虽然不运动,但却能生成其它本体,这一生成过程被喻为“流溢”。

这一比喻有两方面意义:

其一,太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外求的活动,但太一却是完满自足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也不具有任何东西,更不需要任何东西,它是充溢的,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它本体。

流溢是善的自然流露,物满自溢。

其二,流溢无损于自身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光无损于自身的光辉一样。

奥康剃刀

答:

指奥康从唯名论的立场出发,发对托马斯阿奎那解释事物的烦琐方法,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加实体”必须像用快刀子剃头那样,把那些人为加在身上的烦琐而无用的东西剃掉,以直接认识个别事物,叫做奥康剃刀,或者叫思维经济原则。

唯名论和实在论

答:

唯名论和实在论是12世纪经院哲学家围绕共相性质展开争论后形成的两大派别,且每一派都分为温和派和极端派。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享知识名次,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事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到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犹如柏拉图式的理念;温和的实在论则认为,这种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我思故我在

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但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是无可怀疑的,在怀疑就是在思想,而思想必须有思想主体也就是自我的存在,这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断定我思故我在,我是纯粹的精神实体把自我理性摆在主要位置同神学权威对立起来,对骑士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一般哲学主体性原则有重要意义。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认为既然现在知识真假难辨,最明智的办法莫过于对所有的知识来一次彻底的怀疑,把稍有疑惑的只是暂时放在一边,可以看能不能找到不正自明无可置疑的东西。

于是,他果断地对知识采取了普遍怀疑的审查。

他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完全是自明的,因为:

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我怎么也不能怀疑,那就是:

“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时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说我在思想;既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是无可怀疑的,那么作为怀疑活动的主题的“自我”的存在也就确定可靠了。

于是,笛卡尔得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的结论或公式。

我思故我在乃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是笛卡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

三表法:

培根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归纳法,在培根看来,认识自然就是认识自然的形式。

为了从感觉经验中概括归纳出事物的形式,培根提出了经验归纳法。

经验归纳法由三大步骤组成:

第一步,搜集材料;第二步,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

培根的“三表法”又分为三步。

第一步,首先确定一种所要研究的性质,这种列举许多具有同一性的例证形成的表,培根称之为“本质和存在表”。

第二步,选择一些同第一张表中的例证相类似,然而并不具有某种确定性质的若干例证。

由“否定的例证”构成的表,培根称之为“相似情况下的缺乏表”。

第三步,选择一些同一性质在不同的状况下,具有程度上的差异的例证,由这样的例证构成的表,培根称之为“程度表或比较表”。

培根收集大量材料构成三张表,这还只是为进行“真正的归纳”所做的准备工作。

他写道“在提供了例证之后,归纳本身便要开始工作。

”这里所说的“工作”,就是在对收集的材料进行“适当的拒绝和排斥”的工作,并在这一工作完成后,依据留下来的例证归纳出所要寻求的某一性质的“形式”。

 

四假象说

培根的哲学思想是与其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

他认为是经院哲学阻碍了当代科学的发展。

因此他极力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

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

他说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

第一种是“种族的假相”,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是“洞穴的假相”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第三种是“市场的假相”,即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

第四种是“剧场的假相”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

培根指出,经验哲学家就是利用四种假相来抹煞真理,制造谬误,从而给予了经验哲学沉重的打击。

但是培根的“假相说”渗透了培根哲学的经验主义倾象,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

社会契约论》

全名为《社会契约论,或政治权利的原理》。

法国卢梭著。

1762年出版。

全书共4卷。

第1卷主要论述政治社会的合法基础。

认为社会秩序所依据的权利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在转让自由的基础上制订人人必须遵守的契约。

第2卷主要论述主权。

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集体的生命,所以永远不可转让。

第3卷主要论述政府的形式。

认为政府就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一个中间体,以便使两者得以互相适应,负责执行法律并唯物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

第4卷主要论述巩固国家体制的方法。

认为公意与国家的兴亡密切相关。

当国家与法律完全体现公意时,国家的全部力量就实现出来。

该书在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过进步作用。

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以及两国的宪法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受到该书的影响。

它对我们民主主义革命也发生过积极影响。

公意

是卢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

(1分)所谓公意,即“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它体现了人民自由意志在国家政治中的最高地位,这种意志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和不能代表的。

(2分)公意是人民的整体意志,个人服从公意,既是服从人民主权,也是服从自己的意志。

(1分)

公意(或总意志)按照卢梭的观点,代替专制制度的将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重新使人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社会。

卢梭认为,国家应当是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

人们在订立契约的时候就必须把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权利全部地、毫无保留地转让给整个集体。

既然人们并没有把自己的权利奉献给任何人,而只是交给了集体,那么,人们就可以从集体那里得到“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

卢梭认为,按照上述原则建立的国家或主权就是全体成员的公意。

“公意”不同于“众意”。

“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公意”则着眼于公共的意志,是个别意志之间相互抵消后剩下的共同的意志。

因此,“公意”应当是知道国家和全体人民行动的最高原则。

卢梭从他的“公意”学说出发,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白板说:

是洛克提出的,指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块白板,既没有任何知识,也没有任何观念,我们的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来源于感觉经验。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上边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那么,心灵中的观念,人的理性和知识的全部材料是从哪里来的呢?

他说:

“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

是从经验得来的。

我们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所讲的心灵像“一张白纸”,亦即人们常说的一块“白板”。

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贝克莱唯心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命题。

它的基本思想是:

一切物体的存在都离不开能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者说存在于心灵之中。

像洛克一样,贝克莱认为人类知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而无论哪一种观念都只存在于能感知的能动的实体即心灵之中。

换言之,认识的对象是观念,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它们不可能离开心灵而独立存在,因此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

?

?

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那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而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因为“具有一个观念与感知一个概念是一回事”,“事实上,对象和感觉是一种东西”。

所以,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在贝克莱那里是逻辑地从“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一命题中推演出来的。

人是机器(拉美特利)

拉美特利称“人是机器。

拉美特利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在物理学中所阐述的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的观点,他肯定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种实体,即物质实体。

一切事物,包括能思维的人在内,都是物质实体的产物和表现形式。

具有广延和运动的物质实体是一切自然现象的基础。

他把广延看作物质的主要属性,把物质内部固有的使物质运动的动力看作是物质的第二种主要属性,是一切运动规律的直接原因。

但是,他所说的运动仍然只是机械运动,他只用机械唯物论观点解释一切现象,认为不仅动物是机器,而且人也是一种机器,不过是更为“聪明的机器”罢了。

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是人这种机器比动物这种机器“多几个齿轮”,“多几个弹簧罢了”。

他完全否认人和动物的质的差别,否认了人的社会性,把人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

在解决物质和精神、身体和灵魂的关系问题时,他利用丰富的医学知识,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人的精神状态对人的有机体的依赖关系。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用“哥白尼革命”喻指康德批判方法在哲学上产生的影响。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序言中把他的批判的方法看成是向自然提出问题,要求自然答复。

这不同于以前的理性受教于自然就是理性反映自然的方法,这种批判方法从主观到客观而不是从客观到主观,就像哥白尼体系把托勒密体系中的太阳围绕地球转改成地球绕日旋转。

此即他所设想的批判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一位这种认识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文艺复兴就已经开始,伽利略的加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